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单元精讲课件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论语的知识点,论语全文名句冷知识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论语中的六则语录是什么意思
  2. 樊登论语经典语录
  3. 论语的知识点
  4. 你认为《论语》中争议最大的一句话是哪句

论语中的六则语录是什么意思

第一则: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第二则: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第三则: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第四则: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第五则: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第六则: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樊登论语经典语录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巧言令色,鲜矣仁。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8.知足者常乐,无欲者常安。

9.事君尽礼,人事尽忠。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的知识点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为“至圣”“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三、字词积累

1、通假字

(1)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

(2)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

(3)是知(zhì)也。(“知”同“智”,聪明。)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2)温故.而知新。。。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3)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3、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是.知也。是:古义,这,这个,这样。今义,表示肯定判断的动词。

(3)死而后已。..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4)三.人行。三:古义,表示多。今义,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1)而:

①学而.时习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

知新。

而:表承接。

②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

而:表转折,却。

(2)知:

①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

②温故而.知新。知:领悟。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明白。

④是知.

(zhì)也。知:同“智”,聪明。

?

5、涉及的成语

(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4)见贤思齐(5)三人行,必有我师(6)择善而从(7)任重道远(8)死而后已(9)岁寒松柏(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学而不厌(12)诲人不倦(13)不耻下问

四、区分内容

1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

(3)默而识之。(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学习态度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3、思想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8)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名句默写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5)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0)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1)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3)、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4)讲儒家所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5)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人要不畏艰险环境,在困境中能够坚强不屈: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五、简答题

1、在第三则中“温故”与“知新”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答:“温故”与“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如果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必然达不到独立思考,必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的待人接物之道,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这句话?请写一段话阐述自己的观点,不少于100字。

你认为《论语》中争议最大的一句话是哪句

我认为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一,有人认为孔子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仁爱思想,为齐景公描绘了一幅朝廷君臣和谐,家庭父子和谐的美好景象。在这个和谐奴隶制度里,君王关怀爱护臣子,教育指导臣子,臣子忠心耿耿,敬畏君主。父亲爱护关心儿子,给予谆谆教导,儿子听从父亲的教导,孝敬父母。君臣父子,各有各的义务,各有的规范。认为这是孔子不留情面的批评齐景公丧失君德,荒淫无度的生活。

这种认识,显然是儒家学者一厢情愿,带有明显的不顾一切美化孔子的倾向。

二,也有人认为这反映了孔子实施礼治社会的政治理想。一个社会必须尊卑有别,上下有序,才符合孔子的政治理想。这个理解,体现研究者抓住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特点。

三,还有人从社会政治结构的角度在理解孔子这句话中意思,他认为孔子这句话是要用父子关系来界定君臣关系。也就是说君臣关系,是从天然的父子关系引申而来,君王要有君王样子,像父亲一样爱护臣子教导臣子督察臣子,臣子要像敬畏父亲一样敬畏君王,忠于君王,服从君王。我觉得这样理解,论者很好把握住论政的要点,确定谁处于尊贵的主导地位,谁处于绝对服从的地位;谁可以无偿享用他人奉献,谁必须向身处高位的奉献财物和忠诚。这就是政治。看来齐景公比我们一些学者更具有慧眼识珠的能力。齐景公听完,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但有人认为,我们这样理解实在是误会了孔子,孔子其实是在批评齐景公,丧失君德,荒淫无度的生活态度。我认为这是儒家学者的自说自话,毫无根据的美化孔子。孔子其实是一个有话直说,有一说一的人。他崇尚当官身居高位,反对学生学习农艺园艺,他必定会明确说出,一吐为快。请读一读樊迟学稼,就一定会明白,我也是实话实说,绝没有黑孔子的意思。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你看说的多么清楚。知道孔子的个性,我们就不会随意地狗尾续貂了。如果孔子真是批评齐景公他是绝不会”引而不发”,没有下文的。但是《论语》这是一部空前绝后的圣典,每一句都是“孔圣人”对华夏子民的谆谆教导!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论语的知识点和论语全文名句冷知识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从小读透 论语 的孩子,再学所有文科都超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