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西亚的楔形文字都难以解读,为什么中国的甲骨文仍然能够和今天的汉字对的上号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不建议改造甲骨文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 有哪些甲骨文的字比现在的简体字的字都简单为什么
- 甲骨文的分期是怎样的
-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西亚的楔形文字都难以解读,为什么中国的甲骨文仍然能够和今天的汉字对的上号
- 为什么韩国废除汉字是落后,土耳其废除阿拉伯字是进步
有哪些甲骨文的字比现在的简体字的字都简单为什么
那就很多了,很多汉字的象形初文都比较简单,比如:
「跽坐」的「跽」的象形初文「卩」——像一人跪坐的侧视之形:
「坎坷」之「坎」的象形初文「凵」——像「地面洼陷之处」:
「钉子」的「钉」的初文——就是「一颗楔钉帽」的俯视之形:
「氣」的象形初文「气」——像「云气」之形,或说从「天地之间」会意「空气」,算指示字:
「牙齒」的「齒」的象形初文,像「嘴唇露齿」之形:
好,不一一举例。
题主问:为什么这些甲骨文要比现在的字要简单?一般来说,原因有二:
汉字的形声化改造。
汉字的职务分化。一、汉字的形声化改造,使得很多「象形初文」看起来比「后起形声字」要简单得多。「象形表意」到「形声相益」是汉字演变的一大趋势。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所引用的数据来看:
甲骨文中形声字还少于表意字的,到春秋时代开始,形声字就呈现压倒优势的多数了。
《说文》九千三百多个小篆,形声字就占到八、九成:
裘锡圭.(2013).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页39-40象形字随着文字的渐渐简化、抽象化,表意功能会变得隐晦不明。
所以,古人采用形声字来弥补这个缺陷,形声字的好处是「形声相益」:
那你要问:那这样,汉字岂不是越变越复杂?
其实没有越变越复杂,组成「跽、坎」的「足、忌、土、欠」,都是原有的汉字基本字符,在形声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创造新的字符,并没有给学习增加负担,这也是一种简化。
汉字「齿」没有「跽、坎」一样完全用不同的偏旁造字,仅仅是加了一个声符「止」。
在文字学中称之为「加声」或者「声化」,这也是形声化改造的一种。
二、汉字的职务分化,使得「后起分化字」比「母字」的笔划要多。比如:题主所说到的【神的甲骨文就比现在的简体字神还要简单】,这完全是一种理解错误。
只能说「神」的本字是「申」,甲骨文像「雷电激耀」之形。
但在甲骨文中,这个字同时表示「神灵」「干支字——申」、「雷電」三个方面的意义:
这样,「申」表达的意义过多,容易产生歧义,就有分化的必要:
加「示」部造「神」字,专门表示「神灵」等意义。
加「雨」部造「電」字,专门表示「雷电」等意义。
本字「申」则专门表示「干支字」等意义。
所以,这只是汉字职务的分化,不是什么「甲骨文就比现在的简体字神还要简单」。
说简单一点:「神、電」其实是「申」的「儿子」,当时「儿子」都包涵「申」这个母字中,还没有生出来。
上面说的「钉、丁」也是这种情况。
网上一些不懂文字学人,经常拿这个来论证汉字演变是繁化趋势,就是因为把汉字的「分化」当作了「繁化」。
总之,甲骨文比对应今文字简单,基本上属于以上两种情况:「形声化」和「职务分化」造成的。上文举到的例子「气(三)」和「氣」的关系就比较特殊一点:
甲骨文「三(气)」演变成「气」是为了避免与数词「三」同形:
书影引自:李学勤(2013),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第26页「气」之后又演变成「氣」纯粹就是战国-秦汉时代的古人搞错了。
「氣」其实「餼」的本字,表示「空气」的意思是一种误用,渐渐将错就错,积非成是。简化字的「气」反而是正本清源。
书影引自:李学勤(2013),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第648页当然,这就是比较少见的现象了,不具有代表性。
甲骨文的分期是怎样的
我们说到甲骨文,考定年代分别时期很重要,知道是哪一个时代的了才会做进一步的研究。1932年3月考古专家董作宾对甲骨文的断代研究中,得出结论,那就是根据当时的世系称谓卜人坑位方国人物字形文法等的区别,可以将甲骨分为五期。
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共二世三王
第二期祖庚,祖甲,共一世二王
第三期廪辛,康丁,共一世二王
第四期武乙,文丁,共二世三王
第五期帝乙,帝辛,共二世二王。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西亚的楔形文字都难以解读,为什么中国的甲骨文仍然能够和今天的汉字对的上号
先上结论:因为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断层的!今天的汉字就是当年的大篆逐步演变过来的!
古今中外,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文字,这个还不好绝对统计。不过文字学家把它们大致分成两种: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表意文字即包括汉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它们用象征性符号表示词(素),而不单纯表示读音。至于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也是以象形和会意为基础、形声和假借为补充的表意文字。一般认为,在世界主要文字中,汉字是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
说到最早的文字,大家一般想到的是甲骨文;其实,甲骨文只是占卜用的简化字,并非是通用的字体。商代也有金文,比如“司母戊鼎”“司母辛鼎”这些文字就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结构比甲骨文略复杂。商代应该还有简牍,不过都已经腐烂掉了。实际上甲骨和青铜器是载体,甲骨文和金文都属于大篆系统;而不管是商代甲骨文还是金文,都必备了汉字“六书”的形态。“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周朝有金文也有甲骨文,和商代的金文和甲骨文一脉相承。《国家宝藏》里介绍的石鼓文,是春秋初期秦国文字,为大篆向大篆的过渡阶段,之后中国文字发展为小篆、隶书、行书、楷书,延续至今。汉字为什么能延续至今?自然离不开华夏子孙的薪火相传。中国人在,则汉字在,说XX之后无华夏的,自己写什么字不知道吗?这都是我们华夏儿女宝贵璀璨的遗产,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举世瞩目的骄傲!
感谢阅读!
为什么韩国废除汉字是落后,土耳其废除阿拉伯字是进步
作为邻国,韩国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汉字在韩国曾很长时间占据主流地位。不过,二战结束后,朝鲜半岛由于受到“脱汉运动”以及民族主义的影响,汉字被排斥,并逐渐停用,取而代之的是韩文。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凝聚力,但也带了许多弊端:
第一,中国古代创造了十分灿烂的文化,并且是五千年唯一传承的文明中心,韩国深受中国古代文明的影响,大量古籍资料都是由汉字写成的,韩国废除汉字,造成了绝大部分人读不懂历史、古籍等文化遗产,浩如烟海的韩国古籍成为天书。
第二,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韩文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词语不在语境内是无法区分开的,这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其实,二战后,日本也曾试图废除过汉字,但日本人很快发现,废除汉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汉字由中国传入日本后,已深深渗透进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否定日文中的汉字,与否定本国文化历史并无二致。
土耳其废除阿拉伯字是在土耳其首任总统凯末尔的改革下进行的,凯末尔认为传统的阿拉伯字母不适合土耳其,因为它晦涩难懂,不但造成大量的文盲,还严重阻碍土耳其人向欧美国家学习,而拉丁字母简单清楚,便于认读书写,1928年,土耳其通过立法,将阿拉伯字母改为拉丁字母,此后又禁止使用阿拉伯字母。土耳其自此也走上了现代化之路。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