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古玺

佚名 不建议 2023-08-21 15:15:45 -
再看两方齐系古玺,继续说古玺为什么难学

其实为什么称古玺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为什么不建议学习战国古玺,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为什么称古玺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荒唐这个词的起源是什么
  2. 为什么称古玺
  3. 篆刻应该学谁的字有何建议
  4. 为什么书画刻章都是篆体的

荒唐这个词的起源是什么

商时期,不管是甲骨文还是金文字形均与小篆字形相仿,在甲骨文中用为殷先王大乙之专名,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文献里的“成汤”。此外并无他用。到战国时,在战国古玺中又出现了左“口”右“昜”的字形,即《说文》古文的前身推翻夏朝统治的商王成汤在殷墟卜辞中被称作“唐”(或者“武唐”),文献中作“成汤”(或单称“汤”)汤的字形与古文唐字形相关。“湯”与“啺”,字形近似。

为什么称古玺

1.古玺是秦统一以前印章的概称,上可远溯三代,盛于战国。(得出结论)

2.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部分文字有待考证研究。(原因解释)

3.从文字形式上,可分阴文(白文)、阳文(朱文),朱文古玺大都配有边框。印文笔划细如毫发,多是铸造而成。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内容延伸)

篆刻应该学谁的字有何建议

要学篆刻,记住两个字,就基本不会有大的问题,并且很快就能走上篆刻的“正道”。这两个字分别是“宗”和“本”。

第一个字:宗

这个“宗”,很大程度上首先是“印宗秦汉”。因为“印之宗汉,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基本已经是篆刻界认可的篆刻学习的门径,秦代以短短的15年时间以强有力的国家法令确立了印章制度及初步的印章样式,同时初创了“摹印篆”文字样式(秦印),而两汉及魏晋南北朝则使印章发展至成熟、圆满并在这一时期呈现出至今无所不备的印章样式,并且发展出更适合印章的“汉篆”(缪篆)文字样式(统称汉印)。秦汉印中,包含了篆刻形式语言的基本要素和印章的精美典范,古貌、古意、古体无所不备,足够篆刻初学者临摹学习和创作借鉴。

(汉白文印的印面及印蜕)

也就是说,初学篆刻,在练好冲、切基本刀法,学会刻直、曲、圆线之后,找出汉印临摹样本,踏踏实实地先临个几百方,方法简单粗暴,但进步却一定真实有效。为此,我们已经整理了汉印的作业120方(前一百方是批量练习,后20方是细致的重点单印分析),在所有接触的人群中,真正把这些作业做完的朋友,不说成为水平多高的篆刻家,入门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注意,仅仅是120方作业,实际上,如果认真去做,坚持得好,只需要3个月的时间,篆刻就可以入门。当然,也有跟着学习了近两年而未入门的朋友,原因基本上是同一个,就是两年下来,他所做的汉印作业不到50方,天天立志,却总是坚持不下来。不做练习,不要说做为篆刻的艺术门类,就算是骑个自行车,不练习,也无法熟练。

(汉朱文印的印面和印蜕)

这个“宗”,其次还需要宗古代玺印(主要指战国玺)和元明清乃至近现代的成功的篆刻作品。除了战国玺印外,还有自元代赵孟、吾衍之后,经过明代文彭、何震、苏宣、汪关、朱简为代表的篆刻家的努力与探索,到清代与民国所涌现的“西泠八家”与邓石如、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赵叔孺、王福厂、来楚生、陈巨来等的优秀作品。通过这些重要的篆刻家们的努力,篆刻在清代到近现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初学者选择向他们学习,基本是印风的分野,这些篆刻家大都有强烈的个人面目或称艺术个性,这些个性化的印风,适应于不同的篆刻学习者,我们已经整理过大部分印人的印人传,并在印人传文章中列出了他们的代表性作品,近期还将整理出统一的秦印经典作品50方和战国玺印经典作品50方以及明清印人经典作品180方供大家学习临摹。以上几方面的学习作业加起来是:

(汉白文印作业举例)

战国古玺50方+秦印50方+汉印220方(会陆续再补100方)+明清印人180方=500方,有这500方有经典意义的作品做为宗法对象,一般的初学者,学习完毕之后,当有一定的创作水准。

(汉朱文印作业例)

为什么要“宗”,在于知晚篆刻的源流正变,在于“入古”,一般来说,不“入古”就没办法出新,入古的深浅决定了出新的程度。中间又有偏师与兼通的问题,就不展开讨论了,他们的辩证关系是:专师某家某法,容易偏胜,但很容易印路狭窄;兼通诸家诸法,虽然印路宽阔,但有可能难于镕铸自我。属于进阶课的内容,先缓一缓。临摹这些古印,其实遵守的是“印中求印”的学习和创作原理的。

(汉朱白相间印作业举例)

引用赵之之谦的一段话:“刻印以汉为大宗,胸有数百颗汉印,则动手自远凡俗。”(赵之谦《苦兼室论印》)。临摹古印和名家印是为了打好基础。

第二个字:“本”

所谓的本,指篆刻的根本,在于篆刻学习者的书法水平,书法好,篆刻才可能会好,这基本也是篆刻界公认的原则,前面的文章说了好多次书法与篆刻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这里武断一点说,初学者请毫不犹豫地坚持练习书法就好了。甚至普遍的说法是:书法家不一定是篆刻家,但篆刻家一定是书法家。

(邓石如和他的书法)

篆刻被书法强烈影响是在邓石如创立“印从书出”理论之后,自邓石如出,后世的篆刻家往往都能写一手自成风格的篆书。比如、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等等。书法是尺幅之间主要通过书写来完成的文字造型艺术,而篆刻是在方寸之间在书写之外还综合了其他制作工艺的文字造型艺术,因此,书法对篆刻的作用应当是最为直接和最为基础的。学篆刻要从书法的练习入手,其实是基于“印从书出”创作理论的。

关于书法这一点,有两个相应的做法:(1)干脆先放下刻刀,练一年左右的书法,然后再开始篆刻的学习;(2)一边临印,一边学习书法,即所谓的“书印同参”。

后续也会陆续推出书法的相应课程。

(赵之谦和他的书法与篆刻)

这里的“宗”和“本”是学习篆刻最重要的两个字,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学业习要素,初学者一定要理解清楚。

当然,有了这里“宗”和“本”之外,如赵之谦所言,还有:“然后随功力所至,触类旁通,上追钟鼎法物,下及碑额造像,迄于山川花鸟,一时一事,觉无非印中旨趣,乃为妙悟……印以内为规矩,印以外为巧。规矩之用熟,则巧生焉。”(《苦兼室论印》)。嗯,就是在“印中求印”,“印从书出”之后,还有“印外求印”不过,这是初学者基础打好以后的事情了,不在今天的讨论之列。

为什么书画刻章都是篆体的

这是因为印章最初用在十分正式的场合,表示家族、官职、机构的名称,世界各大的文明的印章开始都是这种用途。只有后来中国印章渐渐与书画结合,成为一门极具中国风的艺术。

那你肯定要问,为什么正式场合就要用篆体?我也不知道心理学是怎么解释这种现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人类各种文化都是这样的:场合越正式,在一些事物上越趋向保守。因为篆体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非常古老、保守的文字,所以,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使用,比如:印章,碑刻的额头,就顽固的保存了下来。

王国维纪念碑

其实,最早在商代,在与家族、身份有关的用字,就体现了这种用字保守趋势,也就是所谓的金文【族徽字】。

相比当时的甲骨文,这种族徽字象形程度非常之高,是很明显的是保守用字。

我们用殷商时代「马」字对比一下,很明显【族徽字:马】象形程度高,而应用文体:甲骨文,象形程度低,非常抽象。

商代的族徽金文「马」:

商代的甲骨文「马」

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汉字刚刚形成不久,所以象形程度高的字还在使用,这就是完全不懂人类这种正式场合用字保守的心理。

这就好比我们今天用篆文印章,被三千年以后的人发现,他们如果不懂我们印章用字的保守习惯,就认为篆文刚形成不久,是不是很荒唐?

在郑州二里岗遗址被认为是【成汤灭夏】以前的先商文化,二里岗在发现很多族徽字直接可以和殷商对接,这说明族徽字的使用时间很长,反应了上古时代的中国古人,正式场合用字保守的现象。绝不是说明汉字刚刚形成,有些还没有脱离【图案画】。

其实,这种对身份、官职、家族等事物上的保守心理,也反应在语言上,比如:姓氏、地名:

「区」用在姓氏读「欧」,「洗」用在姓氏上读「显」,就是古音。

地名「吐蕃(bo)、番(pan)禺」都是古音读法。

------------------------------------------------------------------------------

这种心理古今中外都一样。比如:不管那种文化在婚礼、葬礼等场合,我们都趋向穿着保守、传统的服装。最后,还说个关于保守用字的干货知识:西方社会中很多事物都跟基督教、古罗马、古希腊有关,所以,很多正式场合都能看到这种复古保守趋势影响。西方也有正式场合的用字的保守:西方人的「篆文」,其实就是罗马的碑刻体,也即所谓的【铭刻大写(InscriptionalCapitals)】

(拉丁字母最初是没有大小写分别的,小写体是大写字母的手写快写体,说简单一点,就是相当于我们汉字的行书草书。)

比如古罗马【提图斯拱门(ArchofTitus)】上的【铭刻大写(InscriptionalCapitals)】:

古罗马万神殿(Pantheon)上的【铭刻大写(InscriptionalCapitals)】:

古罗马【铭刻大写(InscriptionalCapitals)】字体,演变成今天,也就是所谓的罗马体(Romantype),是最正式的一种字体。

西方国家的政府、教堂、货币等等正式场合都使用这种大写字母:

写英文学位论文,就要求使用【TimesNewRoman】新罗马体,因为这种字体比较正式。这都是有历史原因。

细心观察的话,你会发现【铭刻大写(InscriptionalCapitals)】有个特点:【竖线】的尾端加【横线】,【横线】的尾端加上【竖线】,在印刷排版学上称为【衬线(serif)】。

如下图所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前面说过,【铭刻大写】是石刻文字,古罗马时代,石匠用的刻字刀的刀尖是方形的,加【衬线(serif)】有两个原因:

1、因为刻刀刀尖是方形,笔画起始和结尾会比较粗糙不齐,衬线(serif)起到修饰作用。

2、方形刻刀在刻字时候,石料极易裂开、脱落,为防止裂开脱落,就加上衬线(serif)。

这个问题可以参考这本书,有很详细的考证:

这一习惯一直都被继承下来,以至于不在石头上刻字也会这样写,这就是一种崇古和用字保守。

所以,今天拉丁字母字体分为衬线体(serif)和无衬线体(sansserif),罗马体是【衬线体】,黑体就是【无衬线体】:

我们知道,汉字最初都是用雕版印刷,所以,古罗马遇到的情况,中国古人也会碰到,汉字雕版印刷的仿宋体,就是属于衬线体(serif)。

所以,汉字【仿宋体】和【黑体】的区别,跟拉丁字母一样,主要就是有无【衬线】,如下图所示:

今天拉丁字母印刷标准体有三种:罗马体、黑体、意大利体,如下图是英国著名的字体设计人威廉·卡斯隆,制作的一张字体排印样表:

西方常用的三种字体,起源于古罗马铭刻体的罗马体是最正式的字体,给人庄重、威严的感觉。

所以,你会发现,有些西方企业的LOGO,会将大写改成小写,以增加品牌的亲和力,给人平易近人、活泼的印象。

比如:facebook,开始F是大写小写兼有,后来一律改为小写:

这种改变字体,近几年甚至成为一股潮流,比如:推特、谷歌等等企业。

google则是将比较正式的【罗马体】改为无衬线的【黑体】,以增加亲和力:

还有电脑品牌宏碁等,不一一举例。

西方家族、学校的「徽章」,很多时候都会用到古老的盾徽和拉丁文,也是这个道理,以保守的字体、语言、图案,增显历史的厚重感。

西方大学都用盾牌为主的图案当做校徽:

这种东西叫做【盾徽】,与中世纪天主教和骑士阶层都有关系:

盾徽(英语:coatofarms)又称盾形纹章、袍徽,是一种特有的纹章设计,通常出现在纹章盾、外套或战袍上。中世纪的骑士使用它来辨认其身份。盾徽是由一个盾牌、支撑物、饰章及铭言组成。至今,它用以识别个人、军队、教会、机关团体和公司企业的世袭或继承性标记的使用、展示和规则的科学和艺术。

比如:哈佛大学的logo,主要构成就是盾徽和拉丁文【Ve-ri-tas”(真理)】:

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徽,是东西方兼顾,西方的盾形和中国的图腾凤凰和篆书【博文约礼】,也是一种保守以突出历史厚重的体现:

还有,大学毕业礼上的学位服,就是天主教神职人员的袍子:

------------------------------------------------------------------------

所以,答案也就是不言自明的了,再总结一下:

人类各种文化中,在正式场合的礼仪、服装、用字、习俗,甚至是饮食,都有趋向保守、传统的习惯。

中国的印章,最初就是先秦的古人用来表示家族、身份、官职的,那个时候的字体籀篆。正应为印章最初应用的场合都比较正式,所以,籀篆字体刻印章的习惯就被保留了下来。我不是学心理学的,我猜测这种心理学动力,可能来自我们的「崇祖、崇古」心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身份、血缘、民族、起源等等吧。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再看两方齐系古玺,继续说古玺为什么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