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为什么艺术起源于巫术这个问题,法国不建议使用巫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侗族文化开发保护建议
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绵延不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特质的侗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一朵奇葩。湖南在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中有三个自治县,是最大的侗族人口聚居区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各种文化相互碰撞渗透,过来相对封闭的侗族,传统文化遭遇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和严峻挑战,当今侗族传统文化面临逐渐消失的危机。
本文试图从分析湖南侗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现状入手,对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发表一些肤浅的见解。
一、湖南侗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南侗族各县党委、政府对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意识逐步增强,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传统文化的挖掘,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对宣传、弘扬侗民族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但从各侗族县域发展现状看,在侗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开发方面还普通存在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强、挖掘范围不广、发展的步伐不快和提升品位不高的诸多问题,很多还是深层次的问题,值得大家思考。
(一)侗族文化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问题。
后继乏人严重。由于侗族地区经济上的压力,迫于生计,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根据一些数据显示,湖南三个侗族县20岁到45岁的中青年外出打工长年与短期,芷江53%、新晃51%、通道49%,靖州、绥宁两个侗族青年外出打工的也分别在30-40%左右,个别县的侗族乡村青年外出打工的占到60%还多。
而这些人正是侗族中、青年中文化相对较高,思想较活跃的人群。他们离开了侗寨,离开了学习和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环境,接受了现代文化,很多的年轻人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自然就不如他们父辈、祖辈那么深。
有些人甚至反过来瞧不起带着“土味”的本民族传统文化,从而使得优秀的侗族传统文化失去了后继发展的根基。
专业人才溃乏。目前,各县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基本上是沿袭口传身授的古老方式,受过现代教育、能识谱教歌的歌师不多,随着时间推移,一些资深、颇有造诣的重要歌师相继谢世或逐步退出舞台,在技艺上能独树一帜,并享有威望的歌师越来越少,逐年递减,许多优秀的演唱技艺也将随歌师的故去而消失。而那些有一定知识和思想中、青年外出谋生创业,很多处于“道传无人”的尴尬境地。
发展空间萎缩。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尤其是小城镇建设的大力推进,有意无意间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影响。
如婚丧嫁娶新事新办,寿诞从易从简,吊脚楼变成了“小洋楼”,传统节日逐渐被现代节日甚至舶来品所替代,原汁原味的山乡田野式的对歌、祭祀、乡土文艺表演日益淡化。
加上现代影视、网络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很多年轻人对民族歌舞、乐器、服饰的兴趣愈来愈淡漠,侗族文化发展的空间已经是越来越来狭窄了。
乡土教育乏力。为了加大传统文化的后继有人问题,湖南侗族各县也都加强了从孩子入手,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努力。如芷江和平文化研究所同教育局在小学和初中编写了《和平文化》地方教材,对侗族文化进行了重点介绍,另外,芷江、通道、靖州县委党校还编写了《侗族文化简明读本》进课堂,并作为党政干部的学习教材。
靖州三锹乡开办了民俗文化学习班,但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因应试教学的压力,民俗班只在初中开办,教学时间和精力上都很难得到保证;
其二,学生难以继续学习和深造,初中毕业后民俗班学生或继续升学或外出打工,以前所学基本丢失;
其三,教师队伍极不稳定,民俗教师一旦调走民俗班就得关门停学,要么就是应付;其四,民俗文化教材不规范系统,而重新编订又面临着人力、物力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湖南的侗族县域都是典型的边远少数民族农业县,后发展地区,经费来源短缺,是吃饭财政,而民族文化的发展投入是一项耗资巨大、短期内难见成效的特殊工程,上级部门的政策、资金扶持有限,依靠县乡两级财力,对于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常常捉襟见肘。一些地方民族文化人才和文化开发的计划很多胎死腹中,或者是半拉子工程。
(二)侗族文化发展面临的内涵危机问题。
侗族特征逐渐消失。侗语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其民族特征的重要标志,其对侗族文化的保存和传承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但现实却让人不能乐观。
侗语在湖南侗寨的流失相比贵州等地更显严重,侗语已不再是日常语言。如在芷江县靠近新晃的板山、罗岩的一些村组,现只有很少的70岁以上的老人讲些侗话,而50岁以下的人都不能讲了,甚至有的人已不懂侗话。
芷江临近的新晃虽然比芷江乐观些,但同新晃自比,其流失的速度也很快。民族语言的流失是民族文化根基的丧失,这一现象说明侗民族传统文化危机的严重性可见一斑。
侗族特色逐渐消逝。侗族服饰是侗族文化最有特色的内容,也是侗族文化中变迁较快的要素之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侗族的传统服饰在湖南侗族地区,如通道和新晃,都还比较完整地保存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侗族地区与它民族尤其是与汉族交往的日益加强,加上政治等因素(如在大集体经济中不再种麻、种棉、织布等),侗族文化受到了较大力度的整合。
青少年的装束已基本融入社会大流,汉装、西装已成为侗族日常的主要服装。通道是侗族名县,该县平常穿侗装的人也不到10%,虽然许多家庭仍保留民族服装,但只在逢年过节或参加重大庆典时才穿。
作为侗族的芷江县,从乡村到城镇,除了县庆节会外已经多年看不到侗族服饰了。
侗族“明珠”逐渐“失色”。侗族建筑具有悠久历史,以造形结构独特,工艺精巧,建造讲究而为人们所称赞。具有很高的建筑学、民族学、宗教学等研究价值及旅游价值,可以说是建筑历史上的“明珠”。
但由于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旅游业的开发、寨火山火的发生,以及木质材料建筑自然的损耗,侗寨的民族建筑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特色建筑逐渐被钢筋水泥房所代替。
许多名为侗寨,其实已经名不副实了。湖南侗族建筑是这样,全国的侗族群居地方建筑也是这样,只是同化失色的速度有快有慢罢了。
侗族精华逐渐失传。侗族歌舞艺术是侗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侗族的历史。单说侗族民歌,通道、新晃、芷江的就有古歌、大歌、酒歌、情歌、山歌、婚嫁歌、玩龙歌、桃园歌,丧事歌、巫术歌和白话等,可谓丰富多彩。但现在侗寨青少年大都不会唱了,古歌、桃园歌、儿歌、白话等已近乎失传。
民族舞蹈与民族乐器的失传也令人震惊,在通道舞蹈过去共有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木鼓舞、傩舞、巫舞和古瓢舞7种,但目前流行的只有芦笙舞、铜鼓舞和板凳舞,后4种基本失传。侗族的许多乐器如今已无人会吹,基本失传。
出现了侗寨无人学侗歌、侗寨无人吹芦笙的尴尬局面。如靖州三锹如今就流传着这样一句“四十以上会唱歌、三十以上会哼歌、三十以下不懂歌”。
另外,湖南侗族有许多传统的体育项目,如摔跤、抢花炮、扳手劲、斗牛、斗鸟、扭扁担、玩龙抢蛋、芦笙吹跳竞技、赛马等等,这些项目多数只有某个地方保存,许多都面临失传。
侗族习俗与心理结构逐渐改变。侗族习俗改步伐要稍微慢一些,但影响也更加深远。如反映侗族一些节庆不再过了,生活习俗变化大的还有恋爱婚姻的交往与缔结习俗、饮食习俗,乃至信仰、居住、娱乐方式等等其他方面。由于侗族中、青年大多数外出打工多年,一般只是春节回到侗家十天半月,他们的在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的心理结构上也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湖南侗族传统文化发展问题的剖析
当前湖南侗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也是侗族学者多年来研究与探讨的课题。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实践和竞争,现代化和全球化使各种文化都获得了机会,自然,机会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分析形成湖南侗族文化造成现状的原因,并找出化解的途径来。
(一)地缘人稀,积累单薄,侗族文化在前行中“碎”步。侗族形成于唐宋时期,主要分布在湘、黔、桂交界的毗邻地带,发展的历史只有一千多年。在人口总数方面,根据2004年统计,全国侗族人口总数为3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22%。湖南的三个侗族县都处于偏远的西南地域,湖南侗族总量接近百万,占全省总人口的0.15%。依据这些文字和数据看出,侗族发展的历史不长,文化积累的时间很短,在这种背景下,以致在同一文化机遇时,侗族在与它文化的交流中常常缺少发语权,被视为落后而遭排斥,因而丧失发展的机会。
侗族人口总量少,作为文化实践的主体单薄,在多文化的互动中,常常处于它文化的包围与渗透之中,侗族文化的保护创新与发展自然受到局限,无法在实践创新中逐步积累并提高层次。
湖南侗族缺乏文化发展的主导功能,聚集能力和政治、文化影响力都很弱,处于全省中心的边缘,多年来湖南侗族文化虽然发展了,但只能是“碎”步前行,发展很缓慢。
(二)创新缺源,教育滞后,侗族文化在“整合”中断层。从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来看,某种文化的强势发展,并抢夺发语权,必须依赖于自己适应环境而不断“涅槃”。一旦“涅槃”产生质变,这种文化就会强势发展。侗族因无文字,导致自身文化创新缺失“涅槃”的前提。
也因为没有文字,大部分侗族人是文盲,他们缺少发明意识,在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方面也很“迟钝”。
因缺少对新文化思想和理论的学习,无法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技能,也就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
侗族从明代开始才有学校,但教育也是以汉文化和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侗族没有文字可用。
在新中国成立后,侗族地区才办了一些现代中小学校,侗族子弟才得以开始接触近现代思想。
滞后的教育缺乏对侗族文化总结的能力,缺失了进行创新、提升的机会。处于同一文化机遇下,侗族往往只有接受外来文化的强势整合。在无数次整合中,侗族文化在众多领域丢失,侗族文化出现断层也就在所难免。
(三)传播少“法”、传承缺“术”,侗族文化在发展中“狭壁”。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如何对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影响都是巨大的,由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的问题,影响了侗族自身文化发展步伐。
侗族是以“款”为制度和组织的一种社区自我管理的民族,在历史上没有建立以自己文化为基础的“王”权,自然就没有王权来“包装”自己的文化。
侗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是在封闭半封闭的情况下进行的,属于自发的民间性质的行为。
新中国后,侗族教育发展有了较大进步,但教育内容却是汉语文化为主导,教育也很难成为侗族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渠道,又因为没有文字,传播与传承只限于本民族,这对提升与传承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除次之外,侗族文化在传播与传承上面主要还囿于民间的传承形式,处于“狭壁”的空间状态。
如侗医药的家传和许多侗族技艺散于民间,这种朴素的保留方式,限制了发展空间,无法在更广大的民众中普及,也无法提升层次,更无法典范性地发展了。
三、侗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在全球化视野的开放性时代,如何保护开发侗族传统文化,使之得以发展,笔者通过一些思考并吸纳了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就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一些浅见:
(一)侗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理性思考
1、需要重新认识侗族文化的“文化”实质。什么是文化?这是众说纷纭的事,但千变不离其中。任何文化都不是抽象地存在,而是生存于人类生活之中。
可以说文化就是生活,是各种生活范畴的彰显。文化只有与人们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生活的内容,才能保存与发展。
换句话说,文化是以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为功能而存在的,如果一定的文化不再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需要,那么,它就等于丧失了功能,以致它必然消亡。
人类历史的事实证明,古代一些文化的消亡,在很大程度就是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某种文化与生活绝缘,生活自然与这种文化绝缘。
很难想象,一种纯粹的文化,毫无消费的文化,会是什么样的文化,又怎么可以传承。
我们要逐渐实现物态消费向理念消费和概念消费的转变,可以说,只有文化生活化了,侗族传统文化自然发展了;
也只有侗族生活文化化了,侗族传统文化自然传承下去了。
2、需要切实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观。侗族传统文化要得到发展,必须要有科学而积极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在科学而积极的态度上,
一要要敢于承认侗族传统文化环境劣势的现实。只有承认现实,就能科学、理性地评价侗族文化发展状况,实事求是地把握侗族文化发展的特点,也就可以避免无所作为或胡乱作为。
二要树立侗族传统文化必将繁荣的信心。侗族文化毕竟有上千年的实践与积累,它有自己独特的领域,如侗族伦理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乡规民约在当代仍有规范作用;侗族的民间医药具有开发价值;侗族大歌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等等。这些都证明了侗族文化在当代具有运用的价值,消费的价值。
三要勇于探寻侗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创新之路。创新是任何文化发展之源,侗族文化要在不利的情况下发展必须要积极主动、自觉探索创新发展之路,除此,别无他途。
在发展上面,侗族文化一定顺应和融入时代文化的主流,要注重发挥特质文化优势,尤其面临多文化交流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在“保留和发展自己”中实现整合的原则,千万不要把自己优势的东西也整合掉了。
只有这样,在同一文化机遇下,与多元交流、整合中,侗族文化就可以达到借它文化优势来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品位的目的。
3、需要努力发挥挖掘文化价值的智慧。侗族在近千年的生活实践中有着特殊的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特殊的文化范畴,具备特质的文化价值,这是它文化不可替代的。这些特质文化,显示了人类认识领域的特别历程,对人类文化构成具有特殊的意义;
同时它也具有特殊的工艺技术要领,为人类生存有特定的作用。如何让这些文化功能产生新的价值,并且进入人们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必须让侗族传统文化“涅槃”新生。“涅槃”需要机遇,需要条件,需要魄力,更需要智慧。
我们要努力挖掘侗族特质文化的时代价值,发挥聪明才智,让侗族传统文化在“涅槃”中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二)侗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现实途径
侗族文化包含着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各个层次和方面,但它们又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在保护和开发的具体操作上,如何让侗族特质文化与当代文化“整合”,使之融合而进入当下的文化生活,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1、挖掘侗族物质领域里的特质文化价值使之进入人们生活。
侗族的物质文化十分丰富,侗家人的艺术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医药文化堪称侗家四大宝,具有开发价值的也相当多。对这些文化的开发,我们要注重以科学性为基础的创新性改造,让产品具有占领市场的能力。
如侗族医药文化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医学中兴起的一个分支。侗族医药学对本民族的繁衍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污染,尤其是人们对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有了长足的认识后,大家都在呼吁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今天,向自然索取防病治病的原生态天然药物,现在藏药、蒙药、苗药都已问世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们神秘的侗家特色医药也不能甘居落后。
通道是侗族主要聚居地区,侗族医药技术源远流长、理论体系独特、诊断经验丰富、治疗效果显著,并久负盛名。但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侗家人又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其医药技术仅在民间流传,历史上更没有作过系统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尤其是有些诊断治疗方法与传统医学不一样,用现代医学理论又无法解释往往被视为迷信,受到无情打击和排斥。因为缺乏对其成分及其功能的科学分析,因此就很难走进人们的生活,更无法被西方人所接受。
要发掘、抢救、发扬光大侗族医药,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各方面的支持,如建立侗医药研究所实验室,有专人调查研究;
建设侗医药特色医院,观察总结临床治疗效果;
建立侗家特色药厂,生产研究成功的各种保健医疗的食品、药品;
开发药材种植基地以保证稀有物种的充实药源。另外如食品、服饰等侗族物质特色还有很多值得开发,进入人们的生活。
在侗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中,要特别注意,作为物质领域的文化开发,它们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们的功能、价值往往需要明确的科学说明。
因此,物质文化除了开发它们的原有价值外,还应通过科学化来改变、提升,使它们更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一般的生活需要,在赢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形成经济价值。
2、挖掘艺术领域特色文化价值融入人们生活。侗族的艺术文化同样是十分丰富的,涉及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建筑、刺绣等等。艺术文化需要长期积累,需要不断更新和提炼。作为艺术作品能够久远留传,必须根植于生活。
因此,对于侗族艺术领域的特色文化的现代发展,看是能否形成品牌和经典。因为只有这样,也才能有生命力,而传承与保留下来。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侗族大歌,是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主要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南部地区,外围包括我们湖南通道县,核心区域仅1000平方公里,流行区总人口不足10万。
1986年,侗族大歌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首度开腔,一时“震撼世界”。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侗族大歌在上海世博会作为开场曲目,惊艳登场。
但侗族大歌要传承发扬,还必须走产业化和市场化之路。由于语言的隔阂,侗族大歌难以让非侗族人完全认识其精妙性,要把侗族大歌翻译成汉语,甚至英语、日语等,使侗族大歌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我们还应该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传统侗族大歌进行改革或创新,使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才有生命力。
我认为,侗族大歌要获得新生,还必须走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道路,比如侗乡旅游开发后,努力使侗歌、侗戏及芦笙等侗族艺术领域的文化成为人们的文化消费产品。通道在萨玛(女神)文化开发方面,让萨玛文化成为文化艺术品牌,走进人们的生活,也是很有基础的。
3、挖掘制度领域特色文化价值影响人们生活。
侗族社会历史上建立的以地缘和亲缘为纽带的部落与部落、村寨与村寨、社区与社区之间通过盟誓与约法而建立起来的带有区域行政与军事防御性质的联盟,是侗族古老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我们叫它侗族的制度文化。这种制度文化的价值很有特点,形成有别它民族的“款”组织文化。
侗族的“款”组织是地缘性的组织和制度,但它又不等于政权,表现出的社会维系功能是自发的。所以,它的管理与当代的“社区管理”模式很相近。侗族这种制度文化具备了现代价值,可以开展这个方面的深度研究,借鉴侗族制度文化的精华影响和融合当今社区管理的一些职能。
社区管理是国家与社会分化后出现的一个生活空间,也是当今人类、社会学应用研究的一个范畴,这对于侗族制度文化与当代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开发和运用应该是十分有价值的。可以通过侗族的制度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进而让我们的侗族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4、挖掘精神领域特色文化价值优质人们生活。侗族的精神文化朴素而丰富,但最有价值的应该是道德伦理思想方面。
由于侗族在历史上生产方式的落后,没有自己的文字,在伦理道德上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化形态,但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却形成了一整套适应本民族的价值取向标准和行为规范要求的伦理道德观念与道德习俗,在对待和处理民族内部成员之间、民族成员与民族整体之间、本民族与他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这种伦理道德观念与道德习俗来调适的。
近年来,我们国家提出“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现在正在全力实现“中国梦”,那么,在侗族地区,我们通过提升并把侗族的传统道德观和规范运用于当代侗族社会乃至其他社会,从而达到与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统一,进而实现“以德治村、以德治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侗族梦”的实现,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
侗族在绵延不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具有特质的侗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从侗族文化能否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侗族的荣辱,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实现的这个高度上认识侗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从而自觉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和行动,努力化解问题,迎接挑战,实现侗族文化健康发展。
为什么艺术起源于巫术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的观点,他认为艺术起源于巫术,艺术怎么会起源于巫术呢?比方说原始人在洞穴上画上一头牛,用长矛刺它,那么他们相信在现实中就真的能捕获到一头牛。
这就是运用图画在行使巫术。许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壁画和雕刻,往往深藏在洞穴最黑暗和最难以接近的地方,它们显然不是给人欣赏的,而是前人以巫术的手段保障狩猎成功的一种方式。大家在有些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巫蛊娃娃,也是这个道理。
拉斯科洞穴壁画约公元前15000-前10000法国拉斯科
不过这些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都没有讲到图像产生的那一时刻,贡布里希对此有着自己的思考,他在写作《艺术与错觉》时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我们可以把他的回答称作艺术起源的投射论,也就是心中的图像向外投射的理论。
为什么我们要创造艺术
艺术凈化心灵。
艺术提升灵魂。
当苦闷,快乐时我们歌唱,舞蹈,绘画,将感情表达出来,是艺术的作用与价值。
有了艺术,生活变的多姿多彩。
英国有哪些很实用的“冷知识”
在一次欧盟峰会上,英国首相为了展示本国精湛的酿酒技术,特别邀请大家品尝英国顶级葡萄酒。
结果喝了酒,不争气的瑞典首相就吐了。
意大利总理不嫌事儿大,立马说要送意大利酒给他治病~~~
从政界到民间,群嘲英国饮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一项重要消遣了。
英国是一个大西洋岛国,在欧洲西北角隔着英吉利海峡巴望着大陆,大部分国土在北纬50度(中国漠河)开外。
全名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和一些小岛组成。
其中,英格兰最大,面积占53.8%,也是联合王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联合王国的四个小兄弟真刀真枪干过,互相不待见,从不说自己是英国人。
苏格兰闹分手很久了,爱尔兰拒绝承认北爱尔兰是英国领土,反正大家都是戏精。
当人类文明集中在地中海沿岸的时候,大不列颠群岛就是个小透明。
公元43年,因为战略需求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
一个驻守大不列颠岛的罗马士兵还给家里写信说,这个地方太TM苦逼了。
罗马皇帝哈德良在英格兰和苏格兰交界的地方修了一个长城,这成为罗马帝国最北的界线,也是权力游戏里长城的原型。
罗马统治400年,尤其是公元2~3世纪的某些年代,社会秩序井然,法律严明,人们过着相对安定的生活。
罗马人在泰晤士河边附近建立了一个军事行政中心——伦敦。
泰晤士河虽然不长,但是河道宽,通航条件极好。
海轮可以自由出入离海岸88公里的伦敦,近两千年商业繁荣也给伦敦带来了经久不衰的生机。
罗马帝国玩完之后,大不列颠群岛就陷入军阀混战的黑暗时代。
天天被来自莱茵河流域的日耳曼人和丹麦的海盗欺负。
直到1066年,入侵英国的法国人建立了诺曼王朝。
诺曼王朝和后来的金雀花王朝都曾在法国西北部拥有大片领地,成为地跨海峡两岸、统治达400余年的强大帝国。
从此往后,在英吉利海峡的的神助攻之下,再也没有外国入侵过这里了(了解英吉利海峡点这里)。
诺曼人作为征服者来到大不列颠,法语成了上层社会的流行语言。
著作和文字记载使用的是拉丁文或法文,有头有脸的人哪怕会英语不会在公开场合使用,怕丢人。
英语沦落为村野市井小民的语言,也正因为英语在民间广泛使用,没有复杂词尾变化和阴阳变化。
相对简单,现在才方便被全世界广泛使用。
因为地表久经侵蚀,大不列颠岛地势地平,最高峰才一千多米。
大部分山地分布在岛西北苏格兰地区。
只有这种山高水阔才会诞生高地风笛这种音色嘹亮的英雄气概。
起伏的山地,冬暖夏凉,湿润多雨的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生长,还可以全年放牧(英国气候点这里)。
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产值70%以上),全国土地一半是牧场。
现在英国都是世界上喝牛奶最多的国家(日消耗量达1700万升)。
还因为羊毛和法国结下梁子,打了个世界最长的百年战争(1337~1453)。
英格兰一气之下把在巴黎的学者全部召回建成了牛津大学和之后的剑桥大学。
百年战争让英格兰丧失了大部分法国领地,也彻底和欧洲大陆划清了界线。
此后,英国人开始把目光放在了身后的大西洋。
重视造船和加强海军力量,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军舰长驱号,并向建立近代海军的方向发展。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一辈子没结婚没孩子,专心统治英格兰半个世纪。
鼓励冒险家们海外探险,1585年在北美建立了英国的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才有了之后的美国。
还打败了西班牙强大的无敌舰队,成功抢了西班牙的饭碗,成为大西洋贸易中心。
如果搁中国,女王还是豆瓣核心用户。
莎士比亚、培根这些文学巨匠都在这一时期纷纷涌现。
帝国海外扩张的同时,国内迎来了工业革命。
在地质史上,英格兰和苏格兰,甚至周围大陆架上在古代曾遍布沼泽化的森林。
煤石油天然气要啥来啥,现在都是欧洲能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工业革命故乡——曼彻斯特在16世纪中叶成为纺织工业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工业化城市。
世界上第一座火车站在这里建成,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写了《共产党宣言》。
因为这个毛纺厂背景,英国人穿衣服上挺讲究的,也因为不会穿一直瞧不起美国人。
现在世界很多地方,还留有英国的服饰文化,比如头上顶着羊毛卷的香港法官。
还有头顶熊皮帽的加拿大卫兵,听说就是因为帽子太热卫兵经常晕倒。
英国人抛弃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纷纷到工厂里打工。
1850年,这个和中国广西差不多大的国家生产了全世界60.2%的煤、50.9%的铁,加工了全世界46.1%的棉花。
在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1851-1902),英国走向上人生巅峰。
工业产值占世界一半,伦敦成为世界中心。
殖民地遍布全球,占领了世界五分之一的土地,整个19世纪被称为英国世纪。
美国人给帝国种小麦棉花,法国人种葡萄,印度人种茶叶,澳洲人给放羊。
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给英国打工,哎,就这样都没把饭做好真是不应该。
最终,战争让锦绣成堆化为泡影。
虽然是一战战胜国,但是死亡近75万人,损失1/3的国民财富和70%的商船队,经济受到极大破坏。
二战时期,大英帝国四个小兄弟不计前嫌空前团结,成了欧洲唯一和纳粹血战到底的国家。
两次战争彻底把英国榨干了,世界金融中心从伦敦转移至纽约,地主家儿子沦落到给美国暴发户当小弟。
眼看着宗主国落魄,殖民地纷纷闹独立,日不落帝国也迎来了黄昏。
这就是一个大西洋小岛统治世界的故事。
曲终人散,只是夕阳下。
英国带给我们流芳百世的文学艺术典章制度,把世界带进轰轰烈烈的工业文明,也给人类带来无数殖民伤痛和战争灾难。
现在,这个黑暗料理之乡早没有了帝国的不可一世,处处都是绿野绵绵的田园牧歌。
愿岁月静好,往事如歌,永朝永夕徜徉在故乡青山上。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