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为什么不杀死慈禧

匿名 为什么 2023-08-24 08:18:14 -
光绪为啥当初没杀死慈禧,不是不想,而是因为一个人所以杀不死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光绪为什么不杀死慈禧的问题,以及和李鸿章为什么不杀慈禧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慈禧以光绪之名同时向11国宣战,李鸿章为何敢拒不奉诏
  2. 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时,慈禧和光绪西逃,光绪为何不趁乱杀了慈禧
  3. 坐拥号称世界第八远东第一的舰队,甲午时李鸿章为何坚持避战保舰
  4. 光绪为什么不杀死慈禧

慈禧以光绪之名同时向11国宣战,李鸿章为何敢拒不奉诏

南方重臣不奉伪诏是东南互保的前奏。

1900年6月26日,几大实力派总督命人联络洋人,躲避北方战乱风波,组成了著名的东南互保章程,他们有,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

事情的起因在于,洋人被杀,之后慈禧同时向多国宣战,这里面原因很多。

既有报刊媒体称她为保守派,光绪为维新派的因素,也有己亥建储被列强干涉的因素,还有义和团兴起之后,一些纸上谈兵如徐桐之流官僚所谓的民力可用的因素。李鸿章得知朝廷打算全面开战,认为没有取胜的条件,一旦失败,得万劫不复。于是感慨道,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故而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荣禄作为满洲亲贵,也认为不必重视北京的谕旨。张之洞则宣称,坐拥东南,死不奉诏。给香帅做幕僚的辜鸿铭甚至说,提议“江南独立”。英国驻南京领事孙德雅后来回忆,刘坤一曾说,慈禧的政府已经完了,她已经不能继续维持帝国秩序。之后,几位大佬之间达成了共识,签订了互保协议,

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正因为此,战火纷飞于北方,糜烂仅限于大河以北,东南半壁未睹烽烟。可以说,对于朝廷来说,东南互保意味着自己的权势基本低落。而对于东南地区来说,却有保全的价值。

地方实力派的离心倾向从暗至明,朝廷的控制力正式意味着成为过去,然而清廷仍然延续了十几年。这里面袁世凯功劳很大,历史就是如此复杂。

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时,慈禧和光绪西逃,光绪为何不趁乱杀了慈禧

光绪皇帝泣曰:“朕实在是无能为力呀!”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关系,相比很多人都清楚,光绪皇帝原本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子加亲外甥的双层亲属关系,后因同治皇帝早夭无子,慈禧太后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最终将年仅四岁的光绪皇帝推上了皇位之上,然后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两宫共同垂帘听政。当然,不久后慈安太后去世,慈禧太后开始独揽大权,成了清王朝实际的统治者。

光绪皇帝从一开始便是不幸的!光绪所有的事情都是由慈禧太后钦定安排。熬过了十四年的青春年少,光绪皇帝长到了成年。到了大婚的年龄,皇后是由慈禧太后为其选定的裕隆皇后,来自慈禧太后的娘家叶赫那拉氏。光绪皇帝也在大婚之后正式亲政,慈禧太后表面上撤掉了帘子。但实际上一些国家大事还是要向慈禧太后请教拿主意后才能颁布执行。

1894年,中日之间爆发了震惊世界的甲午海战,清政府惨败,并且失去了最后一块遮羞布——北洋舰队。清朝的真实实力再次暴露在世界各国面前。光绪这个年轻的皇帝开始谋求变法图强。

1898年,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公车上书建议下,光绪皇帝任用了一批维新变法派的新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但是变化只维持了103天便被慈禧太后出面干涉并且废除,并且大肆的追捕变法人士并且将光绪皇帝软禁在中南海瀛台。从此光绪皇帝彻底的成为了一个傀儡和符号。皇权就再也没有回到过光绪皇帝的身上。此时的光绪皇帝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傀儡皇帝所处的环境都要更差。光绪皇帝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了慈禧太后的监视和控制。身边所用的太监和宫女以及侍卫们也都是由慈禧太后选派。

1900年,腐朽的清政府再次遭遇了一次重大危机,谢谢太后支持义和团对西方列强在华斯馆东郊民巷进行大肆破坏,最终激怒了西方列强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慈禧太后先是豪迈的向全世界开战,随后看到八国联军已经攻到了北京城下便灰溜溜的向西逃命去了。临行时将中南海瀛台的光绪皇帝带在身边一同“西狩”。在这逃命的过程中,随行的侍卫太监宫女确实比在皇宫之中少了许多。

很多人觉得光绪皇帝在这逃命的期间,完全可以找机会除掉慈禧太后,然后真正的夺回属于自己的皇权。但是这种情况可能吗?

尽管慈禧太后匆忙逃出北京城,跟随慈禧太后逃命的太监和宫女以及侍卫比在皇宫中少了许多。但是可想而知,有那些被慈禧太后所信任的人柴油可能被慈禧太后钦点跟随自己逃命。也就是说随行的队伍中,除了光绪皇帝以外,其他人恐怕都是忠诚于慈禧太后的!而光绪皇帝此时也并没有获得多大的自由,依然受到来自慈禧太后和其心腹的监视和看管。因此实际上,光绪皇帝即使有心借此机会杀掉慈禧太后,但历史也没有留给光绪皇帝这样的机会。他更不可能找到帮手去替自己完成这件事。

光绪皇帝是真的无能为力!他原本还以为可以熬到慈禧太后去世,结果却在慈禧太后去世前一天,被慈禧太后毒杀!历史给了他皇帝之名,却没有给他皇帝之实!

坐拥号称世界第八远东第一的舰队,甲午时李鸿章为何坚持避战保舰

从军事学的角度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间海军学有三大战略思想,第一是传统的海战策略,以歼灭敌方为目的,第二是海权论思想,系统化的阐述了海战的目的和策略,第三就是当时最著名的存在舰队理论,德国两次大战都是因为实力不济而采用的都是存在舰队理论,既以弱势舰队的存在,干扰,掣肘敌方政治、军事的决策和行动,以为己方创造最有利的形势。

甲午战争是一场命运的决战,在中国也是奇妙的一场战争。战前北京政坛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帝师翁同龢为首的言官清流党(很类似现如今的愤青),他们主张军舰已经买了,可保大清万万年,以后军舰不要再买了,炮弹不要再买了,兵也不用练了,太费钱,以至于北洋海军从1888年成军到1894年大东沟海战,未添一舰,未添一炮,北洋海军经费在翁师傅主管户部那从来批不出一两银子,这样的军队可能打赢一只领先自己10年的军队吗?另一派是以李鸿章,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主张富国强兵,放眼看世界,军队不是一次性投资的事情,它需要大量的经费来维持装备的完整率和训练水平,就像我们自己家的车,买了之后就不保养,不换零件,不升级,不买汽油啦?李鸿章就是因为对北洋舰队现状的了解和对日本联合舰队在1890年后大量购置新型军舰,新型火炮的判定,特别是日军新型锅炉的使用,是日本舰队的公试(出厂速度,类似新车性能)速度普遍比北洋舰队高5节以上,再加之日本为新船航速平均在18节,我北洋海军皆为老船,并多年无资金维护,整个舰队只能以10节航速对阵。日军大量装备新型管退式火炮,持续射速每分钟3发以上,我北洋海军火炮落后日军5-10年以上,均为架退式,平均5分钟1发,定镇二舰巨炮口径其实小于日本松岛等三景舰(共三艘,以日本著名风景命名,是为“三景舰”)。李中堂结合中日实力对比,正确的选择了存在舰队战略,使日本海军不得不分兵护航和防卫日本本土及朝鲜多处战略目标,以防北洋舰队偷袭。在大东沟海战前,日本联合舰队多次寻机与北洋舰队进行战略决战而不得,又受国内政治、军事压力,不得不分兵防守北洋舰队可能的袭击,造成日本海军疲于奔命,无法发挥作用。存在舰队虽然无法取得海战的胜利,却以最大的限度造成日本舰队无法投入到对陆军的支援上,并且在战略上恐吓日本,以日本国的实力很有可能先于中国在经济上垮台。中日战争的拐点就是大东沟海战,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党战前不让买船买炮买弹,战时却鼓吹战争,利用对光绪的影响力,多次下旨要求北洋水师出海应战,以中日舰队实力对比,北洋海军几乎无胜算。但对于清流党而言,甲午战争胜利,可以因自己主战,而提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甚至光绪亲政。甲午败了,可以打击李鸿章等政治对手,削弱慈禧太后的政治威望,促成光绪亲政,是一箭数雕,横竖都是稳赚的买卖,这就是中国600年清流党争的结果。

光绪为什么不杀死慈禧

于情于理,光绪都没有杀慈禧的必要和理由。

于情,在戊戌变法之前,慈禧对光绪可谓是尽心尽力,用慈禧自己事后回忆看——

皇帝入承大统,本我亲侄。从娘家算,又是我亲妹妹之子,我岂有不爱怜之理!皇帝抱入宫时,才四岁,气体不充实,脐间常流湿不干,我每日亲与涂拭,昼间常卧我寝榻上,看着天气寒暖,亲自为他加减衣衿,节其饮食。皇帝自在醇王府时即胆怯,怕听到大声特别是雷声,每有打雷下雨,我都把他搂在怀里,寸步不离。皇帝三五岁后,我每日亲书方纸,教皇帝识字,口授读《四书》、《诗经》,我爱怜惟恐不至……”(瞿鸿禨《圣德记略》)

而且慈禧对光绪的教育也吸取了自己亲儿子同治皇帝的教训,是非常重视的,光绪5岁的时候就让光绪开蒙,给他请了翁同龢这样的大儒做老师,并且她自己“(皇帝)每日所作诗、论及对子,均缮写清本,随功簿一并呈览”

在光绪才满10岁的时候,就开始让光绪跟在自己身旁学习处理政治事务,而且有时还让10岁的光绪代为批示大臣奏折,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证明,慈禧从本心上说确实是想把光绪培养成一个好皇帝的。

公正来说,慈禧对光绪的培养比明光宗对明熹宗、明世宗对明穆宗那是强多了,而论亲情,在生活上慈禧对待光绪皇帝的关怀,能让明穆宗朱载垕嫉妒的两眼发红(他由于自己老爹迷信,几乎没怎么见过自己父亲)

这样的亲情,光绪皇帝如果为了要“亲政”就要杀慈禧,那只能说光绪是天生的“雄才大略”,可惜光绪不是。

这是于情。

于理,慈禧早就归政给了光绪,具体建议大家看社科院近代所正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勇先生的《慈禧太后归政光绪始末》,在论文里,马老师用无可辩驳的史料论证了慈禧还政于光绪确实出于真心。

甚至马勇老师还引用当时人的笔记,认为当时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当时慈禧继续训政,说不定甲午之战、戊戌变法、庚子国变这些事情都不会发生——

慈禧太后希望完全归政的决心是坚定不可动摇的,其诚意也是不必怀疑的。然而现在看来这个决定究竟是利是弊,却很难说。清末笔记《异辞录》就说,假如慈禧太后当时接受了屠仁守的建议,继续训政,那么后来的甲午战争、戊戌维新肯定都会不一样,慈禧太后也可以避免第三次垂帘听政的尴尬,可免大阿哥入嗣之举,可免义和团之乱、八国联军入都,乃至《辛丑条约》的战争赔款。

总而言之,于情于理,光绪都没有杀慈禧的理由,而且他也确实亲政,一直到康有为坑死他的“围院之谋”暴露以后。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光绪跟慈禧关系那么紧张,为什么光绪不杀了慈禧 值得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