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蓝玉真有谋反的心吗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庄奴为什么没有孩子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为什么朱元璋一定要杀功臣不能贬为庶人吗
毛主席在一次谈话中讲到,这些布衣出身的功臣,在成为新贵之后,野心和贪欲逐渐膨胀起来。而皇帝的礼遇是有限的,他们的贪欲一旦危及到朱氏王朝根本利益,就会落到悲惨境地。
表面上是建立政权成功后的卸磨杀驴行为,其实深入分析一下,这些所谓的功臣良将各有取死之道,比如牵连甚广的蓝玉案,至少蓝玉本人死的是一点都不冤枉的,胡惟庸也一样,拿皇帝当傻子的人都不会有好结果。
不可否认的是,以蓝玉的战功来说,是对得起他的职位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捕鱼儿海的战斗。可是蓝玉这个人的人性和性格缺陷也非常大,比如,朱元璋收义子就收吧,蓝玉也跟着学,一收好几千个干儿子,你蓝玉这样邀买人心到底要干什么。
蓝玉北征的时候,手脚不干净,很多战利品都被他据为己有,并没有上缴,这种事朱元璋能不知道么,只是睁只眼闭只眼罢了。
尤其不明智的是,参合到人家兄弟间的家事中去,你蓝玉挑拨朱标和朱棣的关系,那朱棣还不恨你,自然在朱元璋那儿说了不少蓝玉的坏话,最后锦衣卫又适时的递上了蓝玉谋反的报告,那蓝玉就算是死的彻底了,平时骄横跋扈不知道收敛,倒霉的日子就不会太远了。
在捕鱼儿海的大功后不久,这个蓝玉竟然强制搞定了元妃,致使元妃羞愧自杀,皇帝为此切责蓝玉。当初,朱元璋本欲封蓝玉为梁国公,因蓝玉有这些过失,便将梁字改为凉,并命人将这些过失刻在世袭的凭证上。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对蓝玉的隐忍从他刚刚建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能忍那么多年算是不错。
蓝玉并未因此而收敛,军中将校的官职升降,他一个人说了算,朱元璋斥责了他,他还是没有觉悟,这不是小事,如果大明军中都是你蓝玉的嫡系,皇上全家能睡安稳么。
蓝玉西征返回后,被封为太子太傅,蓝玉不愿位居宋、颍两公之下,说:“我难道不能做太师吗!”此后上奏言事,朱元璋大多不采纳他的建议,蓝玉为此仅仅是闷闷不乐,丝毫也没有发现自己的处境已经有些危险,并且在朱元璋的心里也慢慢失去了信任,其他诸如强占良田,纵容家奴的事儿就不用说了,太多太多。
想这种不知收敛的人,配给朱标朱元璋都担心,更何况朱标早死,朱允玟那懦弱性子朱元璋怎会看不出来,蓝玉辅佐朱允玟那是不用想了,把主子弄死倒是有很多种办法的。所以蓝玉必须死,可能各位读者如果处于朱元璋的位置,也会这么做。
全说我可说不过来,我只能再简略的说几个人,不过有一点,我们看待历史要设身处地的用当时人的封建礼教和时代局限性去看,比如僭越,这在今天可能有些人会想,嗐~别那么小气,包容一下就过去了。说实话,在那个年月直接砍了也真的不冤。
常遇春——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得暴病卒于军中。
李文忠——李文忠终年四十六岁。朱元璋怀疑淮安侯华中下毒,便降低爵位,将其家属逐至建昌卫,其他医生及妻子儿女都被斩首。
朱文正——因战后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后私通张士诚,被朱元璋得知,被软禁,最后郁郁而终。
邓愈——邓愈班师回朝,在回师途中生病到达寿春的时候,因病去世。
胡大海——为降将蒋英等人所杀。
朱亮祖——镇守广东期间,与当地豪强勾结,使朱元璋冤杀番禺县令道同,最终被朱元璋察觉。拿朱元璋当傻子利用的朱亮祖被召回京师,与长子朱暹一同被鞭死。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追论为胡惟庸逆党,爵位废除。
周德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十日,儿子周骥在宫中和宫女淫乱,周德兴受株连被杀,公田被收。
傅友德——付友德死的是比较冤的,也可以说他是死于自己的宁折不弯,毕竟他是自杀的。但是这里面还有一层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功劳,根本没把朱元璋放在眼里。
朱元璋参加宴会,而守卫之一就是付友德的儿子傅让,看门的时候未配剑囊,这让朱元璋非常不满,大家可能还没意识到,一般守卫那剑都是要收到剑囊里的,真有危险才拔出来,而傅让就手拎这宝剑,别人倒还无所谓,而皇上就不同了,这绝对能算上大不敬,可以设想一下场景,皇帝来了,一个家伙拿着能捅死人的剑就直接攥手里门口呆着。在那个年月碰上个不好说话的皇帝,杀了也就杀了,也谈不上错。
再看付友德对这件事的处理——朱元璋忽然提起说对傅让有些不满,傅友德起身告罪,朱元璋责备傅友德不敬(加粗部分,这就是我说付友德自恃功高,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的原因,这种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那么大的功臣道歉也就算了,那么为什么付友德道歉了,朱元璋不但没有原谅,反而还说付友德也不敬?!朱元璋真有这么混么?!态度决定一切!我们日常中也能见到这种场景,某些人错了,但是并不承认错误,或者以无所谓的态度轻飘飘的说对不起,眼中充满了不屑,嘴角挂着轻蔑的笑容,潜台词就是“至于么,小题大做”不但起不到道歉的作用,反而能勾起胸中熊熊怒火!),话赶话,说戕了,一气之下,朱元璋让付友德带傅让首级来见,立刻,傅友德提着二儿子的头颅来到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说“你怎么忍心。”(这里再插一句,有的朋友会说,咦?你要人家儿子脑袋人家都拿来了,朱元璋怎么会假惺惺的说“你怎么忍心”?原因很简单,前文说过,这是争执之中的话赶话,说到那儿了,一句气话,但付友德就是宁折不弯的脾气直接就把儿子头提来了,所以朱元璋下文会暴怒!非常暴怒!因为这不是朱元璋的本意,一句气话让付友德用行动变成了对朱元璋的反戕。说白了就是置气至死。说了这些大家在看看原文的描述还会觉得这段话很奇怪么?),傅友德说:“不就是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最后在朱面前自刎死,朱元璋当即暴怒不已,下令傅家所有男女全部发配辽东、云南。
冯国用——至正十九年(1359年),冯国用暴卒于军中,年仅三十六岁。
冯胜——坐蓝玉案赐死。
郭英——到朱棣时期都还或者,朱棣也没动他,只是免了官,郭英最后老病而终。
至于贬为庶人这个问题,我觉得既然犯罪了,就要认罪认罚,大明律干什么用的,凭什么就贬为庶人不必承担后果?至于政治上的考量,这些功臣们的能量是非常大的,不是说没官,就扑腾不出水花了,比如什么浙东派和淮西派。我把蓝玉这个倒霉蛋再次拎出来讲解一下,蓝玉可不能放虎归山,因为这哥们的臭毛病之一就是任人唯亲,部队里都是他自己人,真让蓝玉瞅准机会,那老朱就该受伤害了!
如果农村没有了“炊烟”,会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看法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一听到这首由庄奴作词、邓丽君演唱的《又见炊烟》我就会想起我的老家,一想起我的老家,鼻子就酸酸的。我的老家村西头有一条河,名子叫沭河,沭河的旁边有一条又长又高的河堤,是用泥沙堆砌的,小时候我经常一个人到那里玩耍,看看喇叭花,摘点野葡萄吃,就觉得很温馨。站在高高的河堤上,看到村落里袅袅的炊烟,我就意识到该回家吃饭了,不然我奶奶会满村的喊着我的乳名,叫我回家吃饭,有时嗓子都喊哑了。这小编就很会编排,很会煽情,很有水平,用“炊烟”来敲击人们内心深处最柔弱的部分,用炊烟来代替祖祖辈辈难以割舍的农家小院。
可是我觉得,当时代发展到今天,用什么代替都不行了,回忆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我看到网上发的那些视频,现在农村房顶上哪还有几家冒烟的?要么搬出去了,要么打工去了,只剩下些留守老人和儿童,有网友给配上了忧伤的调子,原本就没有生气的村落显的更加凄凉了。而且有些村子本来就不大,几十户人家的样子,除去打工和搬走的,都快变成无人村了,前几天看过一个视频,有的村落已经破败不堪空无一人了,作者竟然给配上了恐怖鬼片背景音乐,让人惊恐万分毛骨悚然,从黑漆漆的窗口往里看,幻觉中似乎有一个披头散发的白衣女子站在那里。
人挪活,树挪死,没有比现在这种情况更糟糕的了,我觉得就要触底反弹了,嗯,是的,农村已经到了必须规划、必须整合的地步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样下去的结果是在恶性循环,所以要痛定思痛改头换面。斗转星移,时代变迁,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经验是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真理是一步一步检验出来的,原地踏步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和需要的,现在全国发展势头迅猛,形势一片大好,发展的、历史的天平正在向农村倾斜。如今各省各市都在搞城市圈,市市合并,村村合并,就像拼图一样,把零散的东西拼凑成一个整体,以大带小,以强带弱,这样可以缩小贫富差距,可见国家用心良苦。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迎来新的就意味着要失去一些旧的,必须有这种思想准备,失去了农家小院,就意味着搬进了楼房别墅,脚踩两条船是不可能的,总的来说,农村发展的潜力是无穷的,美好是用来实现的,炊烟是用来怀念的。
又见炊烟升起,勾起我回忆,愿你变作彩霞,飞进我梦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
蓝玉真有谋反的心吗
蓝玉没有谋反,他的死是因为三个人:胡惟庸、朱标、朱允炆。
先说胡惟庸案和蓝玉的关系。
《明太祖实录》、《逆臣录》等史料当中,都提到了胡惟庸案之后,蓝玉非常担心自己被牵连进来。
也就是这一点,成为了朱元璋弄死蓝玉的关键理由。至于其他的什么自恃功高专横跋扈、霸占元妃、驱赶御史、没有人臣之礼……都是些可大可小的问题,就看朱元璋怎么说了。
那蓝玉真的和胡惟庸案有关系吗?他真的和胡惟庸一起商量过谋逆吗?基本不可能。
胡惟庸案发的时候,是在洪武十三年,而蓝玉案的时候,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中间隔了十三年时间,真要谋反,这个准备时间也太长了吧?
最关键的是,那时候的蓝玉还没有谋反的资本。蓝玉虽然很早就跟着朱元璋了,但是在胡惟庸案之前,他还只是跟着徐达、常遇春、傅友德、沐英几个大将混。这时候的蓝玉还是副将、助手的身份,在军中有地位,但很难形成自己的势力(朱元璋手下的能人实在太多了)。
即便是胡惟庸案之后,蓝玉也还是跟着傅友德和沐英出去打仗。一直到洪武二十一年的北伐,蓝玉才算一仗打出自己的名声。
所以,胡惟庸案对肯定蓝玉有影响,但不是让他想造反。蓝玉看到胡惟庸的下场,必然想到的是怎么保全自己的性命。所以他拼命建功立业,四处征战,让自己成为朱元璋少不了的左膀右臂。
但是,胡惟庸案肯定也让蓝玉对朱元璋有了不满之心,所以,他把所有的赌注都放在太子朱标身上。
再来说太子朱标。朱标是朱元璋倾尽全力培养的接班人,想尽办法为他铺路。朱标也是很不错的太子,本身脾气好,人缘好,尤其是有一批忠心拥戴他的人。
蓝玉,就是其中之一。蓝玉作为太子妃的舅父,那和朱标算是正儿八经的亲戚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全力支持朱标。
作为太子党的核心人物,一直建功立业的蓝玉心里很明白,将来朱标继位,自己就前途无量了。当然,如果朱标真的顺利继位,蓝玉确实会成为国之重臣。
很不幸,朱标死了。
朱标的死,让大批的太子党人瞬间崩溃了。蓝玉曾经为了朱标,不惜说朱棣的坏话,那算是把身家性命都押了上去。现在朱标一死,意味着蓝玉的前途也彻底完蛋了。
也就是说,在朱标死之前,蓝玉不会有谋反之心——因为他有朱标。
朱标死了之后,蓝玉会谋反吗?应该不会。
好了,该朱允炆出场了。朱元璋拉出朱允炆,也确实是无奈。多年培养出来的好太子,配备了这么一套好班子,怎么说没就没了?
但是,朱元璋来不及多伤心,他需要考虑,朱允炆能不能稳住大局,以前的太子党会不会全力辅佐朱允炆?
朱元璋是一步一步爬上来的,他深知皇帝这个位置不好做,为了朱允炆,必须心狠手辣。所以,不管你们这些太子党有没有谋反之心,都要找机会砍了,而且越快越好。
所以,朱标死的第二年,蓝玉就被砍了。
朱标死后这不到一年的时间,蓝玉有没有想过造反呢?如果分析史料的话,似乎真没有。蓝玉案的相关供状资料,以及后来牵扯的人当中,出现了很多的锦衣卫指挥。锦衣卫,是朱元璋费尽心思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蓝玉要是真想谋反,真的会放心大胆的拉他们入伙吗?
那后来的审讯供词,为什么会出现蓝玉拉锦衣卫入伙,商量谋反的事情呢?很简单,这些供词是严刑逼供来的。蓝玉确实找过这些锦衣卫的人,但目的肯定不是谋逆,而是打听宫内的形势,打听朱元璋对太子党的态度。
蓝玉害怕朱元璋会对太子党下手,所以和大量锦衣卫中高层接触,探风声,相机而动。
蓝玉怎么也想不到,朱元璋动手的速度这么快,而且想不到一口气牵连了这么多人。
说到底,蓝玉只是一名武将,他常年跟着徐达、常遇春等大将征战在外,政治斗争的经验太贫乏了。
所谓的谋反,仅仅是借口,为朱允炆铺路而已。
朱元璋为何要将大将军蓝玉,满门抄斩并诛灭九族他在怕什么
1389年的一个夜晚,蓝玉闯入蒙古王妃的大帐并强行占有了她,王妃羞愧难当,随即拔剑自刎!
刚刚立下大功的蓝玉,就此开启了作死之路。
作为洪武朝不可多得的名将,蓝玉西征、南征、北伐,不仅帮助朱元璋坐稳了江山、平定了外族叛乱,还沉重打击了元朝的有生力量,让元朝再无机会卷土重来,《明史》称赞他“临敌勇敢,所向皆捷”。
可这样一位功臣勋贵,为什么会落得一个剥皮实草、抄家灭族的下场呢?
一、蓝玉之死1388年,一直在常遇春、徐达、李文忠、朱文正等猛将阴影下生活的蓝玉,终于等来了出头之日。
这一年,蓝玉奉命率领15万大军,进击北元,在到达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不是贝加尔湖)这个地方时,大破元军主力,并俘获了元主的次子地保奴及故太子必里秃、元妃及公主等120多人,官属三千,军士男女共7万余口,马牛驼羊15万只及众多皇室宝玺、符敕金牌等物。
捕鱼儿海之战,蓝玉一战成名,朱元璋喜出望外,特意下旨,称赞蓝玉的功劳堪比汉代的卫青和唐朝的李靖。
好家伙,这二位可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名将啊!
此时的蓝玉战功赫赫、荣誉等身,人生已达顶峰。
既是顶峰,再走下去,当然也是就是下坡路了。
志得意满的蓝玉,从此开启了作死的模式。
1、抢占民田、以权谋私
为了敛财,蓝玉唆使手下不断侵占民田、甚至是公田,为此闹出了不少人命。御史接到状告,亲自带人前往蓝玉家问案,谁知竟被蓝玉拿刀棍赶了出来。
朱元璋自小苦出身,父母、兄长都被逼而死,所以他这一辈子,最痛恨的就是贪官污吏,《大明律》就规定:凡是贪污60贯钱的官员,杀无赦。
蓝玉此举,无疑是摸了朱元璋的逆鳞。
2、蓄养门客
春秋战国时,王公贵族为了争夺势力,蓄养门客司空见惯,可明朝天下已定,蓝玉却蓄养多位门客、义子,这在朱元璋眼里,就是想聚众造反、图谋不轨。
即便蓝玉没有这样的想法,但既有了这样的事实,到了皇帝跟前,那便是秀才遇上兵、有理也说不清了。
3、侮辱北元王妃
蓝玉北征前,朱元璋千叮咛万嘱咐,交代蓝玉一定要善待北元的俘虏,特别是王室成员。
朱元璋本想借此这个机会,好好树立一下自己宽厚仁慈的形象,谁知这点政治目的,竟被蓝玉搅合得稀碎。
蓝玉在捕鱼儿海之战后,俘获了120多名北元王室成员,结果一时没忍住,强行霸占了北元王妃,王妃羞愧难当,事后愤然自尽。
在朱元璋看来,蓝玉这是公然不把自己的命令当回事啊!于是,本该受封“梁国公”的蓝玉,被封为“凉国公”。
朱元璋想借此警告蓝玉:你再不收敛点,就要凉凉了!
可老朱的这番苦心,蓝玉到底辜负了。
4、主动索要官职
1392年,蓝玉西征得胜归来,朱元璋希望他能用心辅佐太子朱标,于是封蓝玉为太子太傅。
《明史·官职志》记载: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其职至重……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
可蓝玉竟然嫌官小不要,他的理由是不想屈居宋国公冯胜和颍国公傅友德之下。
愤懑不平的蓝玉接连给朱元璋上奏,想让朝廷封他为太师,这可是明代文臣至高无上的荣耀啊!
本就已经对蓝玉不满的朱元璋,此时对蓝玉的贪婪和得寸进尺,更是厌恶到了极致。
5、僭越擅权
这是朱元璋最为痛恨的行为,可蓝玉就是犯了。
在皇帝眼中,军队是属于自己的,任何人不得染指。
可蓝玉俨然已将其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不仅擅自提拔跟自己亲近的官员,而且看谁不顺眼,直接贬斥。
通过这一套“萝卜加大棒”的治理方法,蓝玉军中只知有大将,不知有皇帝。
有一次,朱元璋召蓝玉前来问话,蓝玉来是来了,可身边跟了几名将士,朱元璋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很不高兴:怎么着,面圣还带着护卫队啊?
老朱摆摆手,示意他们退下,然而,这些人竟岿然不动,这是要抗旨吗?!
朱元璋脸色一沉,蓝玉这才意识到不对劲,赶紧让人退下。
从此,蓝玉在朱元璋心里又扎了一根刺。
6、纵兵毁关
蓝玉北伐归来,到达喜峰关时,已是深夜。
按照大明律,此时任谁叩关,都不得随意打开关门。
守城官兵严格照规矩行事,谁知竟惹恼了蓝玉。
蓝玉自恃军功,竟胆大包天、下令攻破喜峰关,没过多久,明朝一座重要的关口要塞,就被自家将军武力拿下了!
然而,这还不算完,感觉又打了一回胜仗的蓝玉,居然纵容将士在城内肆意掠夺,搞得百姓怨声载道、骂声连连。
蓝玉人还没到京城,他的罪行和弹劾奏章已经雪片似地飘进了皇宫。
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huán)密告蓝玉要谋反,朱元璋接到奏报,立即派锦衣卫将蓝玉逮捕下狱。
按照惯例,蓝玉被捕之后,要过堂庭审、直到罪犯亲自认罪画押,才能量罪定刑。
可,蓝玉的死更像是走过场。
对栽在头上的谋反大罪,蓝玉自然是不认的,为了洗脱自己的罪名,蓝玉还指认了很多同僚、亲属出面作证,可惜,朱元璋根本就没听蓝玉的辩解,直接将这些人以蓝玉的同党处理了。
逮捕入狱的第三天,蓝玉就被“剥皮实草”(人死后,将皮剥下,填入稻草,立于衙门口,以警示后代官员,切勿犯法)、抄家灭族。
即便蓝玉手握免死铁券,依然救不了自己和家人的命。
这样的惩罚对一位举世名将来说,不可谓不残酷。
然而,更可怕的还在后面。
蓝玉死后,锦衣卫在他的家中搜出了大量信件,凡是信中提到的名字,全部抓起来审问,短短的八十多天,因蓝玉案被杀的人,多达15000多人。
结案之后,朱元璋特意发行了一本《逆臣录》,将蓝玉的罪行公布天下。
蓝玉这颗横空出世的将星,就这么陨落了。
二、蓝玉为何被杀?从表面上看,朱元璋之所以杀蓝玉,是被逼的。
因为蓝玉恶贯满盈、罪大恶极,他的每一条罪名,都足以让蓝玉死上一回。
但从实际上看,朱元璋杀蓝玉,是因为一个人的突然病逝。
而这个人,就是皇太子朱标。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太子朱标娶了常遇春的女儿,鉴于二人的这种甥舅关系,蓝玉自然效忠于太子一党,而且从他的作为来看,他对太子还算忠心。
蓝玉曾提醒朱标,一定要提防燕王朱棣,这个人素有大志,不如趁早杀了他。
可惜朱标认为蓝玉在挑拨兄弟关系,就没听他的。
如果朱标能顺利继承帝位,说不定蓝玉还能留一条命。
然而,1392年,年仅37岁的太子朱标突然去世,朱元璋老年丧子、悲痛万分,他一方面痛惜爱子的离世,一方面担忧接下来皇位的继承。
思来想去,朱元璋将朱标的二儿子朱允炆立为下任储君,朱允炆的生母是吕氏,和蓝玉没半毛钱关系,一旦新帝即位,蓝玉会听他的吗?
万一蓝玉造反,一向仁弱的朱允炆能抵挡得了吗?
朱元璋是一个宁肯错杀一千,不可错过一个的人,于是1393年,蓝玉以谋反罪被杀。
在我国古代,谋反,是所有罪名中最重的一项。
朱元璋给功臣颁发的最高荣誉奖赏——免死铁券中,就有这么一句话——“谋逆不宥”,就是说这块免死铁券对别的罪过都可以赦免,但就是不赦谋逆罪。
一旦扯上谋反,甭管再大的官,再多的免死铁券,都无济于事。
三、蓝玉之死,造成了什么影响?蓝玉和很多功臣宿将一样,被朱元璋一一铲除了,虽然眼前的威胁没有了,但继任的朱允炆,却没有因此坐稳皇帝的位子。
1、让朱元璋留下了滥杀功臣的形象
提起“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明太祖朱元璋,他的残酷和动不动就株连灭族,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明朝的开国功臣也成了后世普遍同情的对象。
2、朱棣兵锋所指,朱允炆基无大将可用
朱元璋为孙子血腥铺路的后果就是:建文帝即位后,朝中几无人才可用。
1399年7月,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一路势如破竹,直抵南京城下,朱允炆号称拥有百万大军,却只能任用李景隆这样的无能之辈做统帅,若蓝玉还活着,说不定朱棣不敢造反,说不定事情也会有转机。
3、大批武将被杀,巩固了统治
蓝玉案牵连进去一万五千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忠于蓝玉的武将,这些人在战时是栋梁,在盛世却是动乱的隐患。
《明史·蓝玉传》中就有句话:
“于是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没了武将的威胁,朱元璋手里的皇权抓地更稳了,晚上睡觉也更踏实了。
4、赢得了民心
朱元璋杀了贪赃枉法的功臣,让百官胆寒,却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毕竟,比起中饱私囊、作威作福的功臣,老百姓更愿意拥护平定天下、保民安稳的明太祖朱元璋。
世人都说朱元璋心狠手辣,对开国功臣尤其如此。
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和经历吧。
朱元璋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真正从一无所有走上九五之尊的皇帝,他对权力的渴求和控制,大概远在其他皇帝之上。
他杀胡惟庸,是为了打击文官集团,废除宰相制度;他严查空印案、郭桓案是为了打击贪官污吏、整顿吏治;他杀蓝玉是为了打击武将、为新皇铺路。
总之,蓝玉之死,不在于他是不是真的想要谋反,而是朱元璋在内心里已经认定蓝玉会对未来的皇权产生威胁。
蓝玉就像是一棵长在路中间的森天大树,即便功勋卓著,但因为挡了继任皇帝的道,所以不得不除。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