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健脾祛湿、健脾燥湿、健脾利湿有什么不同的问题,以及和祛湿为什么泄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湿气重能根治吗民间偏方什么的
湿气是没法根治的,只能说湿气重的时候,把湿气去掉。
春季阴雨绵绵,到处一片湿漉漉的,身体也总是感觉浑身无力,整天睡不醒。你以为这是春困,或许这是湿气重的表现,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呢?
湿气重的8大表现(占两项以上,就是湿气重了)
1,常感到困倦,头发昏,身体乏力,精力不集中。
2,大便稀黏,马桶不容易冲净。
3,舌边有齿印,舌苔厚,刷牙恶心,睡觉不自觉的流口水。
4,毛发和面部易出油,面部长痘长斑。
5,眼袋下垂,黑眼圈严重。
6,皮肤容易起湿疹。
7,食欲差,吃东西容易胃胀。
8,身材偏胖,减肥后又迅速反弹。
那么湿气重该怎么办呢?这里也分享一个祛湿的小食方
马齿苋薏仁茶
配方:芡实10g、薏仁10g、赤小豆10g、马齿苋5g、淡竹叶3g、槐米3g、绿茶3g。
芡实、薏米仁、赤小豆提前放在冷水浸泡两小时,其余材料清洗好,一起放入砂锅中加水熬煮,大火烧滚,改小火烧40分钟即可。可按比例多熬煮,分几次饮用,亦可冲泡袋泡茶,一次一茶包。
小编我湿气重中,坚持喝了差不多两个星期,大便不成形,舌苔黄腻、犯困的情况都改善了。
在医院拿了几副除湿毒的中药,为什么吃完后会干咳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中医是如何认识和治疗湿毒的?中医认为:湿毒是指湿气郁积日久成毒而言。湿毒积于肠而下注,可致“湿毒便血”,症见粪便有血水,或便血而色紫暗不鲜,但腹不痛;若湿毒下注,郁于肌肤,则小腿部易生疮痈,称为“湿毒流注“,症见疮形平塌,根脚漫肿,包青或紫黑,溃破后脓水浸渍蔓延,久不收口。
人体的湿气产生有外湿气和内湿两种情况:1.外部原因:多因患者伤于雾露,或汗出沾衣,或水中作业,或涉水淋雨,或居于潮湿之处而得。发病有由表入里的转变规律,因病变部位的不同而症状各异。浅则伤人皮肉筋脉或流注于关节,深则可入脏腑。外湿侵袭的症状:如湿郁肌表,可见恶寒无汗,发热体酸,头重如裹,身重而痛等症;湿阻经络,则见肢体重着酸痛,或经脉拘急或痉挛等症状;湿着筋骨成为湿痹,又可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等症状。外湿侵袭人体,还常兼有风、寒、暑、热等其他致病因素或病机特性,临床上也常以此作出病因或病性诊断,以为治疗依据,如寒湿相兼、风湿相兼、湿热相兼,或风寒湿三者相兼等。
2.内部原因:内湿可因外湿侵入人体,影响脾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称为湿困脾土。也可因饮食不当、劳倦思虑等原因损伤脾脏,或因肾阳衰弱引致脾阳不振而形成。因脾主运化,与人体内水液的代谢和输布密切相关,脾脏虚损,失去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则人体内水液聚而成湿,甚至积而成水。
内湿的临床上主要表现:面色萎黄,精神困倦,食欲不振,口腻不渴,胸闷痞满,呕吐痰涎,便溏泄泻,或尿少浮肿,或妇女白带量多等症状。内湿在人体内还可进一步演变发展。如上入胸膈,则可形成湿蔽清阳,严重者可产生神识如蒙的症状;或胸络痹阻,发生胸痹胸痛。当湿邪最初侵袭身体时,可呈现头昏沉重地,像裹着一块布;身体困重,四肢沉重,浑身不舒适,似乎身上附着重物。此外,还会有发热、微微怕冷怕风,流清鼻涕等表湿证。当湿邪伤及到关节时,部分气血运行不畅,会有四肢关节酸痛沉重,关节屈伸不利等表现。湿邪困扰脾脏,危害其正常运化效果,会表现出胸闷腹胀、食欲欠佳、饭量降到、不成形等。而因脾虚运化不利而致使“内湿”时,还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却不想饮水、倦怠乏力等气虚、湿困的表现。湿邪还有一个特征也是“趋下”,轻易伤及人的腰以下部位。小便混浊、大便溏泄、妇女白带过多、阴部瘙痒等!舌苔厚腻均是湿病的经典表现,它是在机体还没有表现出突出病态态势时就有的表现。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大便后总有某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有湿毒的一种表现。
明白中医对湿毒的认识,接下来我们看中医是如何治疗湿的?众所周知,中医治疗湿毒多从患者的整体情况出发,注重患者脏腑的功能,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再到理法方药,能够使药物更适合患者的病情,从而达到药到病除。接下来我们来具体分析:1、若患者表现为:胃脘痞闷不适,食后胀满,恶心欲吐,纳呆食少,呃逆时作,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滑或濡,则辨证为:湿蕴胃腑,治法为芳香化浊,和胃降逆。方用黄连温胆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姜半夏、枇杷叶、藿香、苏梗、白蔻仁、陈皮、茯苓、杏仁、生姜等。加减:苔白厚腻者,加草果;苔薄黄腻者,加竹茹,芦根;苔黄厚腻,口黏苦者,去苏梗,加黄芩,黄连;呕苦、嘈杂者,加吴萸,黄连。呃逆、呕吐甚者,加刀豆,旋覆花(包)。
2、若患者表现为:胸膈不适,脘腹胀满,肢体沉重,口干苦而黏,大便黏滞不爽或便秘,小便黄浊或短赤,午后身热,心中烦热,舌淡红或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则辨证为:湿热蕴结,治法为清热祛湿,调中行气。方用茵陈蒿汤加减,药用:黄连、栀子、豆豉、厚朴、藿梗、半夏、茵陈、白蔻仁、杏仁、滑石、通草等,加减:湿重于热者,去栀子,减黄连,加草蔻,热重于湿者,加黄芩,连翘。大便黏滞不爽者,加败酱草,枳实;大便秘者,加槟榔片,生大黄。
3、若患者表现为:脘痞腹胀,周身倦怠,肢体沉重,纳谷不馨,厌油腻,口黏,吐白痰涎沫,大便黏滞不爽或溏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则辨证为:湿困脾土,治法为:芳香醒脾,燥湿行气,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用:佩兰,藿香,苍术,砂仁,厚朴,白芷,大腹皮,陈皮,茯苓,泽泻,六一散(包),桔梗。加减:头昏蒙不清者,加蔓荆子;带下清稀者,加炒荆芥穗,炒薏苡仁。肢体沉重较甚者,加防风、防己,去肌表经络之湿。
4、若患者表现为:脘腹胀满,隐隐作痛、遇寒则甚,得热痛缓,泻下清稀,纳呆食少,口淡不渴,周身沉重,肢体酸楚,舌淡苔白滑腻,脉沉迟,则辨证为寒湿中阻,治法为:温中散寒,燥湿行气,方用厚朴干姜汤加减,药用:厚朴、干姜、草蔻仁,苍术,陈皮,茯苓,泽泻,广木香等。【加减】:兼寒湿外侵,身冷恶寒,肢体酸痛者,加苏叶(后入),羌活。兼肝经虚寒,出现胸胁不适,痛连少腹,妇人经来腹痛者,去砂仁、泽泻,加乌药,醋元胡,当归。
5、若患者表现为:脘痞腹胀,食后为甚,头重昏蒙,面色萎黄,神疲肢倦,懒于动作,口淡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腻,脉细弱。则辨证为:脾虚湿困治法为:益气健脾,化浊祛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太子参,茯苓,苍术,半夏,陈皮,砂仁,扁豆,藿香,佩兰,生姜。【加减】:气虚下陷,脘腹重坠者,去扁豆、藿香、佩兰,加黄芪,炒枳实,升麻。头蒙较甚者,乃清阳不升,加荷叶,葛根。有食滞者,加焦三仙,香橼皮。
由以上可以看出中医根据其湿毒理论确定了治疗湿毒以清热利湿,芳香化湿,清热燥湿,利水渗湿为主要方法,而这些祛湿药用量过大,时间过长,或者药方配伍不到位,可以耗劫阴津、阴液,造成阴虚甚至火旺,从而出现口干舌燥,咽干,干咳等情况!所以上面这位朋友所描述的有可能就是因为祛湿药用量过大,时间过长,或者药方配伍不到位而使阴津、阴液被伤,而出现干咳!
关注“医学慕课”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湿气重有什么表现怎样祛湿
湿气过重情况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精神状态,情况严重的,还可能会使得患者出现有萎靡不振的情况。那么体内湿气重的患者,此时其身上一般会出现有哪些明显的信号呢?
根据研究发现,虚胖体型的人多会有水湿的存在,情况严重的话,患者们此时还会出现有下肢水肿的问题,因为对于存在有虚胖情况的人们,此时则应当要警惕湿气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湿气重的人常常还会感到身体较为困倦,关节沉重且出现有浑身酸痛的症状,一般来讲,这些症状都是由于机体体内湿气重而最终造成的。
体内湿气重的患者,还可能没有饥饿感的存在,患者常常没有食欲,只是吃一点东西就感觉到胃胀的存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常存在有隐隐的胸脘痞闷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是由于患者体内的湿气重,进而影响到其胃肠的功能。
事实上,体内湿气重的患者,其每次进行小便时,尿量往往不多,但是却存在有次数多或尿得不痛快的情况,情况严重的,还可能会出现有灼热或涩痛感,对于个别女性朋友而言,还可能会有白带量增多情况的发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患者们发现机体有上述症状存在的话,此时一定要多加警惕才是。
指导专家:陈宝财,医学硕士,主治医师,沧州市人民医院国医馆。擅长:在肿瘤中医治疗、临床常见内科、妇科等疾病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诊疗特色。
觉得本文有用,欢迎点赞或推荐给朋友,并关注【医联媒体】。
健脾祛湿、健脾燥湿、健脾利湿有什么不同
谢谢好友的邀请!
健脾祛湿指:是一种医疗保健名词。是祛除湿邪的总称,包括化湿,利湿,燥湿等。
健脾燥湿指:用苦味药祛除湿邪,适于湿邪上泛,因苦味主降。
健脾利湿:用利湿药物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有淡渗利湿,温阳利湿,滋阴利湿,清暑利湿,清热利湿,温肾利水等法,适用于中下焦湿邪。药物区别:
渗湿
就是淡渗利湿药,性平味淡,具有渗利湿邪作用的药使在里的湿邪从小便排出,利小便而排湿,比如茯苓,滑石,车前草,泽泻,瞿麦,扁蓄等
燥湿
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治疗湿热性质的疾病,比如湿疹,过敏性疾病,苦参,黄柏,黄芩等
化湿
芳香化湿药,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本类药物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多入膀胱,脾,小肠经。有到水渗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临床主要用于内湿症,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调所致的脘腹痞满,口淡多涎,呕吐泛酸,大便溏泄,食少体倦,口腻发甜,舌苔白腻等症。此外对于湿痰壅滞,以及湿温,暑温,霍乱,痧胀等症,亦可适当选用,以化除湿浊。芳香化湿药主要用于湿犯中焦,脾为湿困,运化失常引起的食少纳呆,倦怠乏力,胸闷脘痞,口甘多涎,便溏,苔腻等症。常用的芳香化湿药有苍术,藿香,佩兰,砂仁,砂仁壳,白豆蔻,白蔻壳,草豆蔻,草果等。
利湿
症见小腹胀满,小便浑赤,尿频涩痛,淋漓不畅,甚则癃闭不通,舌苔黄腻,利湿就是以通利水道。常用药有泽泻,车前子,车前草,滑石,木通,通草,萆薢,冬瓜皮,茵陈蒿,赤小豆,灯芯草,地肤子,木防已,玉米须等。
关于健脾祛湿、健脾燥湿、健脾利湿有什么不同,祛湿为什么泄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