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关于面食的理论知识,面食冷知识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学西式面点的心得体会
说起西式面点不仅外观美丽诱人,吃在嘴里更是香甜可口。我们学习西式面点就要有这种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在。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对“美心西饼,幸福西饼”的老字号牌子有了浓厚的兴趣,俗话说技多不压身,只有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出来。
中国面食的来历和背景
面条、馒头、包子、饺子、馄饨、饼……说起我国的传统面食种类和做法,有些人不但能如数家珍般脱口而出,更是在技艺上精湛了得。但是,如果追溯其发展历史,比如古代的馒头是什么样子,面条的历史有多久,面食如何发展成今天的种类,估计就鲜为人知了。近日,在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图书馆,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王仁湘就“舌尖上的考古——面条和馒头的来历”做了精彩的演讲。王仁湘追根溯源,一一揭开这些大众面食最初的面纱,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灿若星汉。
面条的年龄至少有4000岁了
一说起考古,不少人习惯于将其和遗址、墓葬,乃至石器、青铜器、陶器、瓷器这些器物联系在一起。其实,在众多考古发现中,也出土了为数众多的食物遗存。王仁湘说,有的发现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改写了我们已知的食物史。
2002年,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出土一碗距今4000年的古老面条。此前的常识是,中国古代的面条本来只有2000岁上下的年龄,而这一考古发现,将面条的历史又向前推了两千年。
据了解,考古人员在喇家遗址20号房址内的地面清理时,在一个陶碗里发现一堆遗物。其下是泥土,而碗底部位却保存有很清晰的面条状结构。这些条状的物件粗细均匀,卷曲缠绕在一起,而且少见断头。它的直径大约为0.3厘米,保存的总长估计超过50厘米,颜色还显现着纯正的米黄色,具有一定的韧性。经检测证实,这是一碗由小米面和黍米面做成的面条。
王仁湘说,令人感兴趣的是,在分析面条样品中,还检测到少量的油脂、类似藜科植物的植硅体以及少量动物的骨头碎片,应当都是这碗面条的配料,说明这还是一碗荤面。
王仁湘认为,虽然面条的具体加工工艺还不清楚,但是这个过程中对植物籽实进行脱粒、粉碎、成型、烹调的程序一定都完成了,而且这碗成品小米面条做得细长均匀。在中国乃至世界食物史上,这应当算是一个重要的创造,也是一个重要的贡献。据王仁湘介绍,古代面食皆称为“饼”。“只要是把面粉和到一起、合并起来做的食物,都叫饼。这是古代面食共同的名称”。
而由于具体烹饪方法不同,于是便有了蒸饼、汤饼的区分——蒸熟的面食叫蒸饼,煮熟的面食则叫汤饼。“古人曾经把面条也叫做汤饼,因为是用热水煮熟的面食。‘面条’这个词很晚才出现。”王仁湘说。
据相关文献记载,面条在东汉称之为煮饼,到了魏晋时期则有汤饼之名,南北朝谓之水引或馎饦,唐宋时又有冷淘和不托之名,还有特色面条萱草面。尤其是两宋时期,面食花样逐渐增多,因为食法的区别,有了一些特别的名称。《东京梦华录》提到北宋汴京食肆上的面食馆,就有包子、馒头、肉饼、油饼、胡饼店、分茶店经营生软羊面、桐皮面、冷淘、棋子面等二三十种。到了元代,出现干储的挂面,明清时期出现了抻面和削面。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已有食冷面的习俗,但此冷面并非我们现在经常吃的朝鲜冷面,确切地说,应该是过水的凉面。冷面见于清代《帝京岁时纪胜》的记述,说夏至当日京师家家都食冷淘面,就是过水面。过水凉面的吃法,早在宋代就很流行。南宋林洪《山家清供》提到“槐叶淘”的凉面,做法本出唐代,杜甫有《槐叶冷淘》诗,诗中道出了凉面的制法,连皇上晚上纳凉,也必定叫上一碗冷面来吃。宋代招待大学士,有“春秋炊饼,夏冷淘,冬馒头”之说,大学士能吃上冷面,也算是一种特别的待遇。
关于关于面食的理论知识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