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通宵也要读完的大清史 清朝皇子们学习压力有多大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清朝皇子是怎样上学的和清朝阿哥冷知识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清朝皇子是怎样上学的以及清朝阿哥冷知识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清朝皇子是怎样上学的
  2. 清朝“中堂”是几品官阶为何“中堂”不好当
  3.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干嘛的,地位高吗
  4. 清朝皇帝怎么剃发,他不怕理发师趁机行刺吗

清朝皇子是怎样上学的

在中国古代皇权社会的历史上,清朝对宗室子弟的培养是最注重、最严格的,没有任何朝代能相提并论,按照古代对帝王的考量标准,清朝皇帝基本上没有一个昏庸之辈。

清朝的皇子们接受的培训是非常严格的,他们所经历的一切辛苦,是咱们现今这些莘莘学子们根本无法想象的。

一、“卯入申出”苦读书

清朝官员兼文士赵翼在他所著的《檐曝杂记》“皇子读书”卷中就记录了皇子们辛勤的学习生活:五鼓时分,皇子们就要进入书房读书。那么,要提前穿衣、梳洗,再加上路程时间,可想而知,皇子们起床的时间肯定不会晚于4点。

“卯入申出”,从早上五点开始,一直学习到下午三点,长达十个小时之久。

文化课学完了就能回家玩去了吗?想得美,还要练习武艺。

直到太阳下山,6点以后,一天的学习才算是结束了。

这么辛苦,皇子们能像现在的学生们一样,放寒暑假吗?想得挺美。

一年之中,在除夕上午,皇子们放假半日。元旦、端午、中秋各放假一天。皇子过生日,可放假一天,皇阿玛万寿(生日)放假两天。

一年总共能休息六天半,其余的时间都必须学习。

这么辛苦的学习生涯,什么时候是个头呢?能有毕业吗?那就要看你的成绩如何。

如果悟性高,接受能力强,学习成绩好,学业完成就毕业了,如果脑袋瓜子不是很灵光,有的要熬到三十岁,几乎就相当于现在博士后的年龄。

道光年间,惠亲王绵愉脑袋瓜子就不太好,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他当时已经年近四十了,每天处理完公务以后,还必须要“背着书包上学堂”,和那群小儿郎同班苦读。

乾隆年间的内阁中书赵翼,是乾隆二十六年科举考试的探花,他有一次去皇宫早朝,去得比较早,五更时分,朝廷的文武百官还没有来,但他看到皇子们已经在上书房开始读书了。

赵翼非常吃惊,大加感慨:

按照现在的话说,人家出身比你好,比你更优秀,还比你更努力。

还让人怎么活?

二、课程内容深考究

咱们再来看看皇子们都学些什么课程。

1.各种语言

汉语、满语、蒙古语这三门是最基本的,大清是满汉共治,所以要学习汉语和满语。那蒙古语怎么回事呢?首先,清朝历代帝王除了是大清帝国的皇帝以外,还都有个重要的身份:蒙古大汗,这是皇太极时代就开始了,精通蒙古语,就是为了加强对蒙古诸部的统治;其次,这也是为了自己未来的老婆而学习。满蒙联姻是清朝历来的国策,将来免不了要娶个蒙古老婆,方便枕席间的交流。

2.儒家的经典著作

四书五经,必须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等,又如《资治通鉴》等史学名典也要认真学习。还必须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3.书法

书法是皇子们的必修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检索一下,清朝的皇帝和亲王贝勒们几乎个都写得一手好字,工整大气,非常漂亮。

4.先帝的祖训

清朝的历代先皇圣训也是必修内容之一,比如说,顺治的《资政要览》,雍正的《圣祖庭训格言》,这些不但要学习念诵,还必须背诵精熟,随时都能引用其中的章句。

三、骑马射箭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清朝的皇子们除了刻苦学习文化知识,还要上体育课――骑射。

这是爱新觉罗家马上得江山的传统,为了不忘本,以彰显尚武精神。

每天下午3点半以后,文化课刚刚结束,皇子们就又开始了武艺训练。

射箭,分为步射和骑射两种。步射是在院子里,立有箭靶,皇子们练习射靶。而马射则需要骑在马上射靶,每隔五天,皇子们去圆明园实习一次。

学习中成长,实践中锻炼。每年的木兰秋狝,就是检验和锻炼皇子们骑射成绩的时刻,皇子们都要随行参加。

法国传教士张诚曾经在他的日记中记载过康熙率领着皇子们进行围猎的盛况:

经过严格训练的皇子们的表现相当不错,不负圣望,成绩骄人,在《檐曝杂记》中,记载过乾隆皇帝对皇子皇孙们的考试:乾隆的一个皇孙名叫绵恩,八岁就能够射箭,三发三中,得到乾隆的称赞和赏赐。这个绵恩很了不起,后来做过九门提督步军统领,他的孙子,他的孙子的孙子,都做过九门提督步军统领。

四、因材施教各有才能

皇子们的培养方式并不完全相同,除了基本的各种典籍和骑射功夫,还会根据皇子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进行引导性的培养。或侧重于治学,或侧重于理政,或侧重于统兵,各有千秋。

康熙有三十五个儿子,九十七个孙辈,几乎个个都学有所成,没有一个是纨绔子弟。有的是统兵打仗的将才,有的是治学功底深厚的文坛领袖,有的则是理政治国的才干。

可以负责任地说,清朝的历任帝王的个体素质是中国古代历朝中最高的。

虽然清朝对皇子们的培养如此精心尽力,但随着世界的发展和进步,他们所学的东西却逐步落后和淘汰,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为学习知识的根源――维护一家一姓的皇权专制,已经不适应于世界发展的大气候,被淘汰也是历史的必然。

这种没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整体的没落,已经不是靠某个明君、某位大帝能够凭一已之力所可以挽救的。

清朝“中堂”是几品官阶为何“中堂”不好当

我们看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或是其它的清宫戏,经常听到称呼和珅为和中堂,称呼刘墉叫刘中堂。这个中堂到底是个多大的官呢,咱们今天就来说一下。

中堂这个词的起源是来自于唐朝,唐朝当时的宰相们在“中书省”的政事堂办公,所以唐朝的宰相就有了中堂这个别称。到了明朝以后,内阁的大学士们被称作是中堂。

清代诗人王渔洋在《池北偶谈》一书记载:“明洪武十五年设内阁大学士,翰院中设阁老座於上,而掌院学士反居其旁。诸学士称阁老曰中堂,以此。”

到了清朝以后,内阁这个制度被延续了下来,但是由于在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来处理政务,内阁被架空,内阁的大学士变成了一种荣誉称呼。时间一久,清朝的这些大学士就开始抗议,要求皇帝分配给他们具体的权力。为了满足大学士们的要求,皇帝一般会指派这些大学士去具体分管一个部。

清朝的京官在设置的时候,一般是一满一汉这么配置,在部门办公的时候满汉分坐在大堂两边,中间是空的,如果皇帝具体指派了大学士主管这个部,大学士就要坐在中间,人们按照习惯就会把分管部的大学士称为中堂。

后来,见人抬三分的习惯让大家把所有的大学士都叫做中堂,不管这个大学士是不是有具体的分管部门。中堂的品级并不固定,但是不会低于三品。在历史上,和珅曾官拜文华殿大学士,身兼内阁首席大学士,所以才会在电视剧中被叫做“和中堂”。

中堂不好干这个是因为中堂实质上已经是大官,很多都算得上是官场的领袖。别看是个领袖,这个领袖可不好做,因为他是夹在皇帝和整个官场的中间,有时候皇帝和官场有了矛盾,就要这些中堂来调和。

作为中堂,上要能领会皇帝的意思,办好皇帝交代的事情,下要统御好官场,让下面的官员们尽心办事不要惹出麻烦。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里就描写过当时的首辅申时行的难处,皇帝和整个官场闹别扭,申时行夹在中间两头劝架,还要保证帝国的运行不出乱子。当时整个官场给申时行压力,让他找皇上立长子做太子,皇上又希望申时行站在自己这边去说服整个大明官场,夹在中间的中堂申时行就可想而知有多难做了。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干嘛的,地位高吗

包衣奴才的地位很高的,怎么算人家都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仆人,起点摆在那里的。

严格来讲“包衣奴才”的说法是错误的,包衣就是包衣,奴才就是奴才,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大部分人认为“包衣”就是“奴隶”,其实不然。

包衣与奴隶的区别:努尔哈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发展以家族为核心的统治模式,而建立了“主仆关系”明确的八旗制度。换言之,八旗制度等同于清朝的包衣制度,这是学术界的共识。

清代的所谓“奴隶”,多指身份“下贱”的底层汉人,而满族包衣则是“家仆”,八旗贵族的家奴。

“家仆”与“奴隶”的区别很大,奴隶则只能做太监,做宫女,永远无法步入仕途。家仆却是可以当官儿的,比如和珅。延禧攻略中的令妃他们家也是包衣出身。

包衣的待遇:包衣与满清贵族相比,虽然是下等人。但是与普通汉人相比,却是上等人。(狗仗人势嘛)

包衣是个铁饭碗:

包衣相当于“旗下人”,所以有正规的旗人户口。旗人户口是一个“铁饭碗”,清政府每个月都会给旗人发放赡养银子,所以包衣饿不死。

包衣拥有人身自由权:

不对吧?包衣不是奴才吗?哪来的自由权?包衣是奴才不假,但是满清皇室的奴才,而不是汉人的奴才。包衣有旗人户口,旗人户口比汉人户口高级很多,大清律法明文规定,拥有旗人户口的满人,不可以被主人买卖,也就是说,在清朝买卖汉人是合法的,买卖旗人则是违法的,所以包衣拥有人身自由权。

包衣的政治待遇好:

包衣虽然是满清皇室的奴才,但是包衣有参加科考步入仕途的权力。汉人当奴才就是没有科举权,你见过哪个太监考上过状元?所以在清朝,汉臣对皇帝称“臣”,满臣对皇帝称“奴才”。

包衣服务对象,是满清入关时各旗的旗主。比如包衣出身的和珅,和珅的祖宗是正红旗旗主代善的包衣,代善是努尔哈赤的二儿子,大清朝的铁帽子王。换句话说,包衣服务的对象,都是爱新觉罗家的族人,一般非皇族出身的满人或者汉人,无论权力多大,地位多高,也都无法拥有“包衣”的权力。

尽管和珅权倾朝野,但是如果和珅敢称呼自己家的奴才为“包衣”,那便是以下犯上,意图谋反。

因此,包衣既不是奴隶,也不是奴才,而是专门服务于皇族的旗人。

包衣好比“总统的保镖”,奴才好比“看门的保安”,两者的工作性质虽然相同,但是待遇和地位,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清朝皇帝怎么剃发,他不怕理发师趁机行刺吗

当然怕,不过在清朝,理发师想行刺皇上,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都知道,由于清朝男子的发型与其他历朝历代均有所不同,并且,头发这种东西,隔几天不理就会重新长出来,而为了保持仪态,就必须每隔几天剃一次。

所以,这就决定了,在清朝从上到下几乎所有男子,都是在古代历史上和理发师打交道最多的一个朝代。

哪怕是皇帝,同样也是如此。

但我们都知道,古代不同于今日,而清朝的皇帝自然也不同于我们普通人,他们肯定不会像我们这样,脑袋任由理发师随意摆布。

同时,皇帝自然极为看重身家性命,而作为理发师,是仅有的可以手持利器,并在皇帝脸前晃的人。

那么问题就来了,清朝的皇帝,难道不怕理发师在为其理发的过程中,突然给他来一个趁机行刺吗?

并且,古代可没有什么电推子,理发全部用的是剃刀,并且这种剃刀极其锋利,一个不小心就会拉一道血口子,而这那可真是绝佳的行刺利器。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理发师趁着皇帝不注意,瞬间手起刀落,那么皇帝就极有可能命丧当场。

但在整个大清朝的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例子,至少没有一个皇帝,是在理发过程中,死在理发师的手里。

难道清朝的皇帝不理发吗?当然不是,之所以没有这种情况发生,是因为,清朝早就针对这个问题,布置和设下了诸多规矩。

正是这些规矩,让理发师基本上不可能在为皇帝理发时,出现行刺皇帝的事情。

先来说说在清朝,为皇帝理发的都是什么人。

和我们概念中不同的是,在清朝,能为皇帝理发的,只有一种人,那就是服侍在皇帝身边的太监。

哪怕是民间的理发师手艺再好,理出来的发型再漂亮,甚至是享誉京城,但不好意思,都不可能让他为皇帝理发。

所以,从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杜绝了身份不明之人混进宫,借理发的机会行刺皇帝。

而宫里的太监,基本上打小就被净身送进宫,最起码在信任度这一块,要比一般人强得多,这也就是为何让太监为皇帝理发的原因。

当然,对于宫里数量庞大的太监,皇帝也不可能每一个都熟悉和信任,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就需要从众多太监中挑出来一部分,由这些人专门为皇帝理发。

这些专门为皇帝理发得太监,在清朝有个名字,叫做“清发太监”。

这些“清发太监”,隶属于内务府之下的“按摩处”,这个所谓的“按摩处”,其工作内容,不仅包括为皇帝理发,还包括修脚、剪指甲等,总之,皇帝个人卫生方面,均由这些人负责。

也就是说,在清朝,出于发型的特殊,皇帝们理发的次数要比其他朝代皇帝多得多,所以,就有了专门为皇帝理发的“清发太监”。

说完是谁给皇帝理发,我们再来说说,这些“清发太监”,在工作时是如何进行的。

像我们现代人去理发,往往是十分听从理发师的指挥,让你脑袋怎么动,你就得怎么动,期间,理发师为了工作起来更顺手,还经常会摁住我们的脑袋,让我们一动不动。

总之,整个理发过程,我们就像一个木偶,要任由理发师的摆布。

当然,这是在我们现代,要是放在古代,一个理发师敢对皇帝这么做的话,那么,早就被拖下去剁碎了。

在清朝,如果皇帝需要理发,那规矩大着呢。

首先第一点,在皇帝需要理发时,总管太监会随机在“清发太监”中找出来一个,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长期使用一个人的话,会被人有机可趁。

而随机找一个人,就没了这种担忧,并且,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清发太监,并不是一直只干这个工作,除非是皇帝点名长期使用,否则的话,过一段时间就要换一批人上来。

之所以这么麻烦,说白了也是怕这些太监中万一出现问题,或者某个太监被人收买。

当然,清发太监也不是谁都能当的,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清发太监,是需要付出极大精力的,并且还要日常勤学苦练后,方才能胜任。

资料记载,清朝宫里的清发太监,最开始是先拿自己人练手,学会之后,日常就加以锻炼,为什么需要锻炼呢?很简单,这要是一天不练,不仅会生疏,并且还会手发颤,眼发花。

所以,为了能更好地当差,不出岔子,就得每日苦练。

怎么练呢?也很简单,如果是在春东时节,就在自己胳膊或者手背上练,这胳膊手背不是长得有汗毛吗?所以就成了很好的练习对象。

而到了夏秋时节,则是在冬瓜上练,拿一个刚下来的冬瓜,左手托右手剃,要保证剃得干干净净,同时冬瓜皮丝毫不破,另外两只手不能发颤,这才算是大功告成。

试想,我们常人单是在手里托着一个冬瓜,时间长了还会手发颤,而太监们不仅要托还要剃冬瓜上的绒毛,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

等到太监学有所成之后,是不是就马上可以为皇帝理发呢?当然不是,还有其他必须知道的规矩。

清朝皇帝理发,不是随便想哪天就哪天的,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每个月的初一、十一以及二十一,是清朝皇帝固定的理发日子。

在这三天,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什么情况,总之清发太监要风雨无阻地为皇帝理发。

如果赶上了祭祀、春节、国家有什么大型庆典等日子,那么皇帝也会临时需要理发,但这临时的加差,与上述三天不冲突。

换句话说,清朝皇帝每个月至少理发三次。

并且,在理发当天,什么时辰开始理发也是有规矩的,一般来说,都是在正巳时,按照我们现代的时间来算,这个时候就是在上午的九点左右。

之所以选这个时间,是因为这个时辰的太阳,刚刚升起不久,取“如日之升”之意,并且,此时太阳正缓缓爬升,不像正午时分盖过头顶,也是取“兴隆不过顶”的意思。

如果放在中午理发,那太阳就已经盖过头顶,并且也开始逐渐下落,这意思就是走下坡路,当时皇宫里对此是很忌讳的。

而到了日子口,负责理发的清发太监,在开始正式工作之前,同样也有很多规矩。

第一,进宫之前,需要除去所有衣服,接受检查。

没错,是真正的除去所有衣服,并且,还要前前后后多次检查,确认无误之后,他们才方可进入宫中。

第二,换上特制的衣服。

这衣服并不是有什么特殊,而是宫里单独准备的衣服,一般都是窄袖、青衣、小帽,目的就是不让太监穿自己的衣服,以防止夹带武器等。

第三,理发用的剃刀,也是宫里准备的,不能用自己的剃刀。

一般来说,为皇帝理发的剃刀,均有内廷直接保管,平常也会进行保养,保证剃刀绝对锋利,等到清发太监检查完毕后,由侍卫交给他们。

而这只是为皇帝理发前的准备工作,到了真正理发开始,才是考验清发太监技术、胆量的艰难时刻。

根据记载,在清朝为皇帝理发有三大规矩。

首先,必须右臂持剃刀,左臂不能触碰到皇帝任何部位。

皇帝不同于常人,自然不会像我们一样任由理发师摆布,不仅如此,连不小心碰一下,都会犯了忌讳,更别提摁着皇帝的脑袋不让他乱动了。

所以,清发太监只能右臂持刀,而左手和左臂,是根本不敢动一下的。

并且,皇帝理发也不会像常人一样端坐,经常会在理发的同时看书,因此,清发太监还得顺着皇帝的姿势去理发。

还是那句话,如果像现代理发师那样摸着肩膀按着头,这就是死罪。

其次,必须顺茬剃,不能逆着方向来。

这一点,其实就是应了那句话,所谓不可拂其逆鳞,毕竟古代皇帝常以“真龙天子”自居,你要是逆着剃,那就等同于动了逆鳞,同样也是死罪。

最后,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点,必须屏住呼吸,万万不能将口鼻之气,喷到皇帝的头上或者脸上。

我们都知道,是个人都需要呼吸,但清发太监在为皇帝理发时,却是不能呼吸的,不然,就会被认为把口鼻中的秽气,玷污了皇上的龙体。

一旦如此,照样是死罪。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小规矩,另外,在清发太监为皇帝理发的时候,周围会有一圈侍卫个个瞪大眼睛盯着,如果清发太监出了一点错,比如不小心给皇帝的脑袋上拉了一个口子,或者是不小心摁着皇帝的脑袋,那么马上就会被架走处死。

而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清发太监还得保证屏住呼吸,不让口鼻之气喷到皇帝头上或脸上,可想而知,需要多么大的心里承受能力。

所以,在伺候过慈禧太后的宫女何荣儿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就提到了一个专门为光绪理发得太监老刘,用老刘的话来说就是,每一次当差回来,几乎都跟要了半条命差不多。

书中记载,老刘每次为光绪皇帝理完发回来,两条腿软的路都不会走,并且回来之后,总会眼睛发直,怔怔盯着墙壁发呆半天,一句话都不说。

直到半晌之后,才逐渐缓过神来。

从这段记载,其实就已经能感受到这些为清朝皇帝理发得太监,每一次当差,基本上就跟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差不多。

而这些就是清朝皇帝理发的一个大致流程,总结来说就是,为其理发得太监,需要在开始之前脱光衣服进行全面检查,而剃刀也是宫里直接配发的,因此,也就带不进去任何东西。

并且,干活的时候,除了剃头的右手,左臂也不允许动,更重要的是,周围还有一圈侍卫眼睛都不眨一下地盯着这个清发太监。

在这种情况下,能保持镇定,为皇帝完成理发差事,就已经是心理素质极好的人了,至于还想行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一旦这个太监有什么异动,没等他出手,周围侍卫就一拥而上了。

所以,清朝的皇帝肯定需要理发,但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繁琐的规定和规矩,因此,皇帝们基本上是不担心会被理发师行刺的。

文章分享结束,清朝皇子是怎样上学的和清朝阿哥冷知识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清代皇子的读书生活的作息时间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