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古代的知识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古代生意冷知识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关于古代的知识和古代生意冷知识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古代开店营业的各种叫法
古代开业叫一个字的说法是:开或者张。如《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的“开张”,古义是两个词,意思均为“扩大”,今义是一个词,指开业(多指商业部门)。古代对店铺的雅称
肆:是指店铺,表示为商店,如肆廛是指街市、店铺,肆宅是指店铺。
坊:是指工业者的工作场所和某些店铺,如油坊、茶坊等。
铺:是指商店,如饭铺、杂货铺、当铺等。
号:是商家的代号,如汇票号。
行:是营业机构、商行,如行铺是指商行店铺,行户是指加入商行的商户。
古代发财的典故
故事一
战国末期,在现在的甘肃地区,有一个叫乌氏倮普通牧民,他依靠十多年的辛苦劳作,使自己养殖的牛羊小有规模,不免有些志得意满。某天,乌氏倮登上高处,在看到远处山谷中数不胜数的牛羊时,才发觉自己的财富少的可怜,通过打听,他得知这些牛羊归西域的大首领所有,羡慕之余,也明白自己如果和以前一样努力下去,两辈子都不无法赚得如此巨额的财富,必须另寻出路。
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乌氏倮卖掉了自己所有的牛羊,然后南下中原地区购买了许多精美锦缎,在将其运向西域,以此交换西域首领的牛羊,结果从中获利丰厚。通过这种两地来往交易的经商方式,乌氏倮所赚取的利润翻了数十倍,成为当时甘肃地区著名的“畜牧大王”,古天乐主演的《寻秦记》中的乌氏就是以此为原型的。
经商思维:创业、做生意,要想赚钱,要想发家,靠打信息差来做“倒爷”,一直都是个不错的方式。
故事二
话说秦灭六国,第二个被灭掉的国家就是赵国。赵国被灭后,许多本来财富丰足的贵族或官员也被流放,为了能不被流放的太远,好多人就拿着钱财去贿赂官差,希望能将自己一家流放到稍近或条件稍好点的地方。在这些人之中,有一对卓氏夫妇,他们通过事前了解,探知有一个地处偏远的小城,地方狭小,土地也不肥沃,不过,那里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而且,那里的经商环境也比较好。于是,卓氏夫妇并没有选择贿赂官差,只是提出要求,希望能被流放到那个没有太多人选择的地方,官差自然乐得如此。
到了那个地方之后,卓氏夫妇很快就开始上山开矿,冶铁铸造,然后用打造出来的铁器与当地人交易,经过二人一番经营,没过多长时间,他们就发达了起来,鼎盛时期拥有800多个奴仆。
经商思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根据资源来经商赚钱,也是创业做生意一条千古不变的最佳选择。
故事三
秦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地处边疆地区的督道县,驻扎了很多军队,储藏了很多军用的粮草和犒赏士兵的金银财物。某日,刘邦攻下咸阳的消息传到这个地方,驻守士兵军心大乱,纷纷不战而逃,让督道县一下子成了无人把守的空城,当地老百姓于是趁机涌入军营,将金银、财物瓜分殆尽。不过,那些粮食却没有人理会,因为兵荒马乱之下,粮食远没有金银财物方便携带,何况平常粮食也没有金银值钱。
不过,督道县城内一个叫任氏的人却和别人想的不一样,他将自己的家人召集起来,没有选择抢金银珠宝,而是在自己的家中挖出无数地窖,将粮食用马车运回来藏在地窖中,予以囤积。
几年后,楚汉争霸,战火下的人们生活得水深火热,粮价由此飞涨,督道县当时那些抢了金银财物的人们,无奈之下,只能以高价来买任氏的粮食,任氏由此大赚一笔,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富豪。
古人怎样经商
一、“商人”的缘来
周的先祖后稷,就是稷神或者农神的意思,是尧舜时期非常知名的“农师”;而商的先祖则擅长以物换物,这种行为使得商部落迅速发展起来。周朝建立后,商朝的后裔,商族人由统治者变成了周朝的奴隶,生活每况愈下。商族人为了过上好日子,纷纷重操旧业——做生意。久而久之,人们便有了这样的看法:商族人就是做买卖的人。后来,人们简称商族人为“商人”,这一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二、古代十大商人
1、富甲陶朱——範蠡〔公元前536~前448年〕
2、儒商鼻祖——端木子貢〔公元前520~前446年〕
3、智慧商祖——白圭〔公元前463~前385年〕
4、營國巨商——呂不韋〔約公元前292~約前235年〕
5、富可敵國——沈萬三〔公元1330~1376年〕
6、第一富翁——伍秉鑒〔公元1769年~1843年〕
7、商業巨族——喬致庸〔公元1818~1907年〕
8、紅頂商人——胡雪岩〔公元1823~1885〕
9、一代錢王——王熾〔公元1836~1903〕
10、五金大王——葉澄衷〔公元1840~1899〕
三、古人经商秘籍
1、知地取胜,择地生财
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为将者不可不察也。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常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他以战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遂选陶地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世贾,陶朱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这种不惟任时,且惟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江苏扬州,地处南北要冲,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货往频繁。其地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众多商人纷至沓来,一时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这里定居经营。有名的徽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称雄江湖。
2、时贱而买,时贵而卖
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机的变化。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他曾说:我做买卖,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计谋,如孙膑和吴起那样善于判断,还能像商鞅执法那样说到做到。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随机应变,其勇敢不能当机立断,其仁爱不能恰当地取舍,其倔强不能坚持原则。所以,这种人跟我学经营之道,我也不会教他的。这段话,把他掌握贱买贵卖时机的时断与智断阐述得淋漓尽致。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都被后世商人所称道。他凭着自己的这套经营谋略,精心经营,以至家累千金。
3、见端知未,预测生财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为雪亡国之耻,终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当得知吴国大旱,遂大量收购吴国粮食。第二年,吴国粮食奇缺,民不聊生,饥民食不裹腹,怨声载道,越国趁机起兵灭了吴国。苦心人,天不负。越王终成霸业,跻身春秋五霸之列。这里越王勾践作的是一桩大买卖,他发的财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个国家和称雄天下的霸业。是商贾之道在政治上运用的成功典范。《夷坚志》载,宋朝年间,有一次临安城失火,殃及鱼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铺也随之起火,但是他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出城采购竹木砖瓦、芦苇椽桷等建筑材料。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市场上建房材料热销缺货,此时,裴氏商人趋机大发其财,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和百姓的需要。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3、薄利多销,无敢居贵
先秦大商理论家计然认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主张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司马迁说过:贪买三元,廉买五元,就是说贪图重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郁离子》中记载:有三个商人在市场上一起经营同一种商品,其中一人降低价格销售,买者甚众,一年时间就发了财,另两人不肯降价销售,结果获的利远不及前者。汉高祖刘帮的谋士张良,早年从师黄石公时,白天给人卖剪刀,晚上回来读书,后来他觉得读书时间不够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价钱不变,中等的在原价的基础上少一文钱,下等的少两文钱。结果,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卖出剪刀的数量比平日多了两倍,赚得钱比往日多了一倍,读书的时间也比往日多了,所以民间有句谚语:张良卖剪刀——贵贱一样货。
4、雕红刻翠,留连顾客
《燕京杂记》中载:京师市店,素讲局面,雕红刻翠,锦窗绣户。有的店铺招牌高悬,入夜家家门口点起了五光十色的锦纱灯笼,把街面照得如同白昼。有的店铺摆挂商品宣传字画,张挂名人书画,附庸风雅。以此来升华店铺的品位与提高顾客的回头率。还有些茶肆、饭馆、酒店中特意安排有乐器演奏和评书为客人助兴。宋代京都杭州的面食店里,只要顾客一进店坐下,伙计立刻前来问顾客所需,尽合诸客呼索指挥,不致错误。经营者们深深懂得豪华的装饰,反映一个店铺的实力,于是店堂设计画柱雕梁,古色古香,金碧辉煌,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迎合达官巨贾、贵妇名媛以求高雅的消费心理。在服务上进门笑脸相迎,出门点头送行。这些敬客如神的作法加上高贵典雅的装饰,使众多顾客如坐春风,一见钟情,从而留连忘返、百顾不厌。
5、以义为利,趋义避财
清朝年间,有一商人名舒遵刚,精榷算,善权衡。经商之暇,喜读《四书》《五经》,把书中的义理运用于经商之中,他曾说:钱,泉也,如流泉然。他还说:对人言,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国且如此,况身家乎。徽州商人李大皓告诫他的继承者说:财自道生,利缘义龋以此严于律己,做到视不义富贵若浮云。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义取利,德兴财昌,舍义取利,丧失了义也得不到利,为商者应深以诫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如果一个经营者有长期的理性和智慧,他必不会用恶劣、卑鄙之手段去获利;用恶劣的手段去做任何生意,最终将会失去已获的利润。
6、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韩非子·五蠢》中说: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这里强调了一个善字。资金不足,必须善于使用,使用的目的也是获利,唯有资金与商品流通不息,才能使利润滚滚而来。对待商品要做到务完物,即贮藏的货物要完好,腐败而食之货勿留;处理资金要做到无息币,即指货币不能滞压,货币欲其行如流水,货币和商品流通了,买卖就活了。宋代的沈括举例说:十万元资金倘不周转,虽百岁故十万也,如果贸而流通,加快周转,则利百万矣。
7、奇计胜兵,奇谋生财
兵家常说:将三军无奇兵,未可与人争利,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书中还列举了卖油脂的雍伯、卖肉制品的浊氏等商人,他们都是掌握一技之长,经营奇物的商品而致富的。后世的张小泉剪刀铺亦然。清代山西太谷县一个曹氏商人,有一年看到高梁长得茎高穗大,十分茂盛,但他觉得有些异样,随手折断几根一看,发现茎内皆生害虫。于是,他连夜安排大量收购高梁。当时一般人认为丰收在望,便库存高梁大量出手。结果高梁成熟之际多被害虫咬死,高梁欠收。而曹氏商人却奇计获利。
8、居安思危,处盈虑方
《书经》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汉书·息夫躬传》有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商人李祖理精理精勤,竹头木屑之微,无不名当于用,业以日起,而家遂烧。秦末有位任氏商人折节为俭,要求家人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古人关于经商理财的记载中还有: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用度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由此可见,经商者居安思危,勤俭为尚。处乎其安,不忘乎其危。少一些安乐,多一份忧患,将使经商者进入佳境。
文章分享结束,关于古代的知识和古代生意冷知识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