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中满清政府帮助过日本 网友 满清政府做的真棒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据说历史上日俄战争清朝政府是暗地里帮日本的为什么的问题,以及和日本清政府冷知识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近代以前,清朝和日本的关系如何
  2. 1895到1918年日本对华贸易原因
  3. 清末留学日本的热潮有哪些特点
  4. 据说历史上日俄战争清朝政府是暗地里帮日本的为什么

近代以前,清朝和日本的关系如何

01

清朝之前,明朝万历年间,明军曾与进入朝鲜的日本人交过手。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丰臣秀吉出兵率兵20万征伐朝鲜,发动了万历朝鲜之役(1592年-1598年)。

1588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分封不均的不满并为削弱各个诸侯势力,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1592年3月,丰臣秀吉共调动军队九个军团共14万人渡海至朝鲜作战,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官。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于4月正式开始了对朝战争。

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一个月攻陷朝鲜京城,驱逐朝鲜国王李昖。明朝集结辽东军及三千戚家军约4万人由宋应昌、李如松统领,奔赴朝鲜作战。日军在平壤之战大败后后撤,而明军因兵力也无法进行大规模作战,在碧蹄馆之战后双方开始议和。在1595年,战争第一阶段基本结束。

1597年正月,日军14万大军再侵朝鲜。朝鲜二次求援,明朝初次调集4万兵力赴朝救援,后续不断增兵,最高至7万。日军在丰臣秀吉死后难以为继,遂全部从朝鲜半岛撤退。

万历援朝战争对当时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深远影响。此役是明朝对外战争最后的辉煌,不仅保卫了朝鲜半岛,进一步巩固了中朝友谊。而朝鲜从亡国到复国,实力被严重削弱;日本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被削弱而间接导致德川幕府崛起;明朝的国力受到较大损耗。因此,从长远来看,万历朝鲜之役实际上是“三败俱伤”,深刻地影响了之后三百年的东亚格局。

之后,明朝的实力也大大削弱,以至于在天启和崇祯年间被李自成和清兵反复绞杀,最后亡国改朝。

02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清朝政权还要感激一下日本的丰成秀吉。

后来清朝前期曾两次侵入朝鲜,一次因为朝鲜参加萨尔浒之战,一次是因为朝鲜拒绝向皇太极上尊号,两次战争后,结果朝鲜臣服,但和日本却没有任何关系,可能是清朝统治者明白几十年前的“万历朝鲜之役”日本对当时清朝的前身建州女真帮了大忙了,所以就不再从朝鲜跨海去日本了,大家相安无事过日子吧。当然,因为清初江山不稳,也没有兵力去讨伐几个资源贫乏的小岛组成的日本了!

康熙年间,因为需要绞杀困守台湾的郑经政权,清政府命令沿海渔民内撤150里,实行大规模的海禁。当时福建浙江沿海是“片板不得入海”,禁令十分的严厉,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后来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时期。

日本也不再有野心,也过起了“闭关锁国”的好日子,这个时代叫——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又称德川时代。庆长八年(1603年)由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开创幕府,江户时代开始,至明治元年(1868年)德川庆喜献出江户城,历时265年,是日本历史上武家统治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时期。江户初期,德川家康建立起严密控制下的政治体制,经过德川秀忠、德川家光两代将军,幕府统治趋于稳定。政治一安定,经济也随之发展,在德川纲吉时代经济发展良好,商人大行其道。18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江户幕府专制统治基础。江户日本加强了锁国政策,严禁与外国贸易,禁止日本与海外交往,只许同中国、朝鲜、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

将近300年间,清朝和日本基本有点“老死不相往来”的意思,各忙各的,清朝建立了庞大的大清帝国,日本也规整了北海道,顺便把流球国弄归顺了,收获颇丰。

03

但有一件事情需要提及,那就是康熙帝收复台湾与日本的关系。

清朝与台湾郑氏政权,两岸对峙20年,有时战争,有时谈判,打打谈谈,一直呈胶着状态。

1662年(康熙元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不久即病逝,内部发生争讧。清朝乘机派使者,企图说服郑成功之子郑经归降清朝。郑经为了减轻压力,与清朝谈判,交出南明皇帝赐给的敕书,印玺。清朝要求台湾人众迁回内地,剃发易服,郑经不允,谈判未成。康熙二年,清朝出兵攻打郑氏据守在大陆上的最后一个据点厦门,郑经战败,退出厦门,逃奔台湾。清朝乘胜派舟师出征台湾,在海上突遇台风,船只沉没,无功而返。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水师总督施琅率兵二万余人,乘战船二百余艘出征。郑克爽则派勇敢善战的刘国轩守澎湖,所率兵将战船与施琅相当。“缘岸筑短墙,置腰铳,环二十余里为壁垒”(《清史稿卷二百六十·施琅传》),两军展开激战,历时七昼夜。施琅右眼负伤,游击兰理中炮“腹破肠流出,为掬而纳诸腹,持匹练缚其创。理呼杀贼,麾兵进”澎湖大战,郑军大败。清军击沉敌船159艘,郑军死伤12000人,浮尸遍海,刘国轩仅率31艘船逃回台湾。

澎湖战败,郑克爽等极为恐慌。施琅进行政治争取工作,对被俘的台湾兵将,优礼相待,郑氏已无抵抗能力,于7月27日向清军奉表纳降,呈交延平王金印和户口土地册籍。康熙接受投降,优待郑氏。封郑克爽公爵,封刘国轩侯爵,“降众四万余,或入伍,或归农。”郑氏人众俱得妥善安置,台湾遂告统一。

康熙收复台湾和日本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好像有点,但假如把历史延伸到光绪甲午年间,在已经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觊觎下,估计这台湾就不是那么好收复的了,好在那时候的日本正“闭关锁国”,做着“小天朝”的美梦,因为当时日本收复了北海道和流球,所以自称为“小天朝”,学起了中原大天朝的模样。正是这样的历史时刻,康熙皇帝才可以在没有任何外来干涉的情况的下,顺利地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

近代以前,清朝和日本的关系看上去平淡出奇,水面上平静到没有泛起的浪花,但也就如同海上风暴来临之前,总有片刻的平静,其实这期间正在酝酿着更大的风暴。

1895到1918年日本对华贸易原因

1895年到1918年,日本对华贸易的原因主要是甲午中日战争日本的胜利,对于中国采取了严重的剥削。

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更为加深,并且允许日本公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直接对中国进行掠夺,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严重的阻碍了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

清末留学日本的热潮有哪些特点

“一部留学史,有半部是清末民国政治史,还有半部,是平民求救过、求前途的艰难打拼,里面有热情,也有功利。”

“不肯去”到“争着去”

1872年,幼童留美计划还少有人响应,9年后,原定15年的计划生变,随该计划到美国求学的学生被急召回国,刚刚起头的留学陷入沉寂,不过,仅仅20年后,1896年那一年,留学这件事,忽然从门可罗雀,步步演变成了一次从上到下的全社会热潮。

是什么导致了这次巨大的观念转变?

留学大潮兴起的当年是中国败于日本、签订割地赔款的第二年。算上之前半个世纪的战争史,这是中国第四次战败,而且还是败于当时不过是新兴国家的日本。中国知识分子为之震动,通过洋务运动为中国寻找富强出路的理想随之幻灭。

1896年,清政府派13名留学生到日本,彼时被视作社会中坚力量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把希望和眼光放到国外。两年之后,公派留日成为国家政策,地方大员也派人去日本学陆军。大臣张之洞尤为上心,他亲自送两湖书院的留日学生启程,从湖北坐船去上海,当时有记录说张之洞:

“对学生频频答礼,提督张彪后到,屈膝请安,文襄(张之洞)口衔长旱烟杆,视若无睹。我们见这种倨态,不免暗笑,亦更觉自己所受的礼遇。”

虽显重文轻武风气,但也足以可见,一代大臣对学生如此尊敬,是把对一国的期望寄托于留学生们身上了。

把留学潮真正意义上扩散开来的,是民间心态转变。1900年义和团时间后,有年轻人认为国家要改变方针,个人亦另有打算,他们有些选择自费留日,因“日本维新以后,政治工业,效法西洋,进步很快”。

1905年,废科举。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入世之途断裂,清廷同事请日本博士来教新科进士法律、政治、外国史地知识,以留日学生做助教及翻译。同一年起,清廷举行留学生考试。有些非出名门大学的留学生应考而合格,获得进士或举人出身。再往后一些的留法潮,一两年内澎湃而起,席卷全国,不过两三年而没落。勤工俭学留学法国的梦想,给了很多中国青年以及强心剂,以为到了法国能边工作边读书,自食其力,还能留洋学习。蔡元培、汪精卫等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士又特别推崇学生留法,加上法国学校颇自由,早早把宗教和大学教育分离,也很得年轻人青睐。

去各国有各国的特色,但选校、选科,这些最早出去的年轻人们,迷惘、困惑是不少的,专业换来换去,倒显得有些三心二意。不比如今网络资讯丰富,留学中介甚至发展成一支旺盛的行业力量,“徐志摩们”选校,还得多看学长的经验。

据说历史上日俄战争清朝政府是暗地里帮日本的为什么

在日俄战争时期,清政府确实对日本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说起来挺有趣,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曾经试图和俄国联盟对抗日本,不过到了日俄战争时就变成了偷偷帮助日本。这其中的转变,主要还是因为不同时期日俄两国对东北的威胁程度不同,清政府只能两害取其轻。

甲午战争后的联俄拒日

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以后,日本提出了极为苛刻的和谈条件,要求清政府赔款2亿两白银,并且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给日本。因为战场上一败涂地,清政府自然只能老老实实签署了《马关条约》,同意了日本的条件。

不过俄国也有意侵占中国东北,对于日本把手伸到自己碗里的行为大为不满,于是纠集了德法两国出面干涉,要求日本将辽东半岛交还给中国,否则将对日本开战。日本这个强盗没想到有人比他更不要脸,只是这次换成他打不过对方了,所以只能让出辽东半岛。

清政府对俄国感激不尽,加上担心日本崛起以后会再次进攻中国,于是和俄国关系迅速转热。俄国本来就有意加快对中国东北的渗透,自然也是乐见其成。于是很快双方签订了针对日本的《御敌互助援助条约》,俄国保证日本一旦进攻中国,将会出兵支援。作为回报,中国也同意俄国经过中国东北修建修建西伯利亚铁路的支线东清铁路。

这一时期,清政府显然对俄国更友好。

庚子事变后的联日拒俄

然而到了庚子事变时,俄国趁火打劫,一面出兵参加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一面以保护铁路为名从远东地区出兵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地区。事后俄国还打算赖在东北不走,事实上占领东北。

俄国这么难看的吃相不仅吓呆了清政府,连其他列强都看不下去了。英国、日本联手出面干涉,威胁俄国必须撤军,不得强占东北,这才逼得俄军开始撤军。不过借助在中国修建的铁路和租借的旅顺港,俄国对中国东北的渗透还是大大加强了。

清政府无力和俄国对抗,自然只能找上了此时威胁相对较小的日本,联日拒俄成为清政府新的外交政策。而日本为了给自己和俄国争夺东北争取外交上的借口和战争便利,也加强了清政府的外交关系。

所以到了日俄战争爆发以后,清政府一度还有意派兵参战,协助日本对抗俄军。不过日本挑起日俄战争的目的是独霸中国东北,自然不愿意清政府掺和进来,导致日后外交上的麻烦,于是通过外交渠道要求清政府保持中立。

因此此后日本和清政府的合作主要还是在情报和后勤方面。袁世凯从北洋军中挑选了几十名军官,协助日本刺探俄军情报。清政府还协助日本采购军粮,提供了部分军用物资。

日俄战争以后,俄国的势力基本被赶出东北。日本对东北的渗透则得到强化,所以清政府此举也只是饮鸩止渴吧。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据说历史上日俄战争清朝政府是暗地里帮日本的为什么和日本清政府冷知识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日俄这场战争中,清政府为何要帮日本 网友 原来这就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