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经济学院关于制订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试行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教育机制的原则和方法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教育机制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暗示教育的冷知识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教育机制的原则和方法
  2. 如何开展性教育
  3. 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4. 以人为本与教育育人为本的关系

教育机制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一)直观性原则

(二)启发性原则

(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四)巩固性原则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六)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八)因材施教原则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直观演示法

4.练习法

5.读书指导法

6.任务驱动教学法

7.参观教学法

8.现场教学法

9.自主学习法

如何开展性教育

1、合适的年龄

从理论上讲,男女的性别差异,特别是第一性征,在孩子青春发育之前解答没有问题,就目前社会文化的现状看,对于男女第一性征的差异,最好在5岁之前解答。性教育要相对超前一些,但不能脱离孩子的理解能力。

2、合适的方法

在孩子5岁之前,可以用父母的身体说话,但是5岁以后,采用图书、音像资料及其他方法比较合适。

3、合适的内容

孩子的性教育,每个年龄段的内容应该有所侧重。5岁前应该解决性别知识等简单的问题。青春发育前,要进行性生理的教育;青春发育时,要进行性心理和性道德的教育。

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历来是专家学者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搞好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 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三、 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附加一段思想道德教育,讲什么遵守社会公德或是遵守班级纪律之类的问题。但可以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风骚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过得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等等。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而然的渗透。决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决不能不顾学科特点,否则,只能是画蛇添足,得不偿失。

四、 从大处着眼,从小事抓起。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目标要高,着眼点要大。例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身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所有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德育教育的目标和着眼点。但对于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讲,要求要适当降低,着手点要小。也就是说,要从小事抓起。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几乎没有面临生死考验的机会,也几乎不可能有什么惊天动地之举。但却常常面临着是与非、善于恶、美与丑的选择,常常面临着进与退、上与下、做与不做的取舍。这些选择、这些取舍,虽然往往是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却常常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在细节上下足功夫,与微小处做足文章,决不能对那些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否则,当学生的不良习惯、甚至不良品质养成的时候,在教育起来就会难上十倍、百倍!

五、 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由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还很不成熟,缺乏足够的目的性和自制力,做起事来随意性很大。因而,在其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出现反复甚至倒退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千万不要指望通过一两次谈心、教育、批评就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在这件事上表现出很高尚的品质,在那件事上可能就表现不出来;在今天很有自制力,在明天可能就会令人大失所望,甚至会犯错误,有倒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肯给时间让学生改正错误,并且要设法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决不能一味的指责、挖苦,甚至一棍子打死。因此,任何学科在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准备打持久战,要坚持常抓不懈。那种集中式和突击式的德育方法是不可取的,是不会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的。

六、注重激励,适当表扬。

学生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出现反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设法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看到自己的进步,更要善于激励学生将这种进步发扬光大。决不能只看到学生身上的缺点,更不能夸大学生身上的缺点,否则就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尤其是对那些努力想做好却又没能做好的学生,更要适时鼓励,时时激励。对于那些进步明显的同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适当的加以表扬。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在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他的进步,并使他们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和进步的喜悦,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正所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只有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只有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必须面临种种选择,才能让他们真实的体验到书本上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和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使他们有意识的用其所学指导自身成长。因而,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的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鉴别能力。比如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保护环境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调查校园周边的环境状况,让学生切身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迫切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改革开放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访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童年的生活状况,对比现在的生活,感受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结合艰苦创业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关于艰苦奋斗精神是否过时的辩论会,以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等等。

总之,德育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都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与教育育人为本的关系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人的发展,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教育中要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强调“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

教育的本质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是知识的丰富或者文凭的高档,高分低能大有人在。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就要改变过去那种只见“学生”不见“人”的教育观念。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被灌输者,而是要从全面发展人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的核心观念是:从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从被动的到主动的;从注重记忆到思维;从学会到会学;从强调知识的量到知识的质;从强调学习结果到学习过程;从文化知识的传授到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些恰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拥有综合高素质的“人”,是教育的职责,更是教师的职责。所以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灵与肉协调,情与理均衡,言与行统一的人。

在教育上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来对待。既要考虑发展中的师生关系,又要考虑发展中的学生差异,更要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要允许和引导学生发展的多元化。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着重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多理解尊重学生。

人生而平等,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不管他是优生,还是差生。我们要转变我们的观念,讲平等尊重,不讲师道尊严;讲理解引导,不讲包办代替、强制命令;讲师生互动,不把学生当作知识填充的容器。我们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隐私,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在学习的征途上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的伴游。

人与人之间总会有所不同,各自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和多样性。我们要正视这种合理性和多样性,做到“目中有人”,这个“人”不只是优生,也不只是差生,而是全体,要把慈爱的光辉洒遍每个角落,要把知识的种子撒播在每一片土地,让学生享受到教育公平的幸福,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人都有被理解、尊重和肯定的心理需求。我们老师要放下架子,站在学生中间,既当指导者,又当学习者,了解学生身心状况、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研究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倾听学生心声,以心搏心,以情换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感受学生的悲欢离合。

(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多关心爱护。

未成年人身心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教师要注意抓住他们各个成长阶段的生理、心理、学习方面的特征,分阶段、有步骤地循循教导,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同时注意学生“抗干扰”、“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走出失败,走向成功,成为“小大人”,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

未成年人可变性,可塑性最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去评价学生的成长,而不能用成人的眼光衡量学生,不把成人的标准强加给学生,不唯分数论人,不以一两次错误对学生有偏见,要对学生寄予无限的希望,多欣赏学生,多鼓励学生,鼓励他们超越自我,超越老师。“弟子未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是人类智慧发展规律的总结。

未成年人身体发育不健全,心理不成熟,特别需要关心爱护。教师应该以平和、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象慈母对待孩子一样热爱学生,倾注全部的热情。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将自己七十多年教师生涯的经验概括为四个字:童心母爱。也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三)辨证地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多宽容锤炼。

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的不完美,其实是符合辩证法的。教师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既要一分为二地看,更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学生以自尊,给学生以自信,给学生以希望的曙光。

不完美的人,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往往是差异才见个性,差异才见特色,差异才见生动。教师要正确地看待差异,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泛指每个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心理、接受知识的各种能力、思想品德修养和锻炼身体与卫生保健习惯等各方面的不同特点。

教师要针对学生这些不同的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我们针对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也应该采取灵活而有原则的教育方法。一般说来对具有自卑感或自暴自弃的学生,教师不应过多使用苛责,应当通过启发、暗示、表扬等让他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增强信心;

对于自尊心强或自高自大的学生,教师就不要一再夸奖,但批评时要顾及情面,留有余地,同时抓住上进心,设法使他在学习中看到缺点和不足,以便虚心上进。对于脾气犟的学生要心平气和,避免顶牛;对淘气学生不能过于迁就和温存。

OK,关于教育机制的原则和方法和暗示教育的冷知识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开课第3期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背景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