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 说到苏东坡,那些必考的成语你都知道吗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和苏轼的文化冷知识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以及苏轼的文化冷知识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从社会文化背景来评论苏东坡传
  2. 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3. 苏轼励志故事及启示
  4. 少年苏轼受到了怎样的家庭教育

从社会文化背景来评论苏东坡传

一直有人说林语堂这本《苏东坡传》并不是严谨的传记,但林语堂在自序中说“havetakencaretomakeonlystatementswhichcanbebackedbysources”。我并未读过太多与苏东坡有关的原始史料,亦非历史、文学专家,对此并无判断能力,不敢乱说,但据我揣测:林语堂这么个做事认真精细的天秤座人士,应该不会乱说。 当然,就算确如林语堂所说,他书中描述的苏东坡是否就是历史上真正的苏东坡也不确定。资料未必真实,选择亦有角度,描摹难免主观,更何况林语堂是那么喜欢、敬仰苏东坡。好比让杨丽娟去写《刘德华传》,怎么客观的了呢?其实从书中可以看出,有些段落,林语堂写作时恐怕就已入戏了,笔下写的是他想象、揣测中的那个苏东坡,甚至是他希望自己可以做到的境界。林语堂所写的是一个他所期望的完美的人,是一种完美的人格,一段完美的人生。当然,此处的完美并不是指全无瑕疵、一马平川。如林语堂说要了解一个人先要喜欢一个人才行,了解此种完美恐怕也得先喜欢这种完美才容易些。 苏东坡是林语堂追慕的完美人格,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也确实很像林语堂本人——热情、真挚、幽默、豁达的文人性情之外仍有精明、缜密的一面,但终究又因其热情真挚而不免天真,且因此天真而遭受磨难与非议。当然,我所说的林语堂更多的是林语堂自己文字中的林语堂,但考察旁人记述的林语堂事迹、传记,比如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序言中对林语堂性格的评价,也不难看出林与苏在性格上的相近。包括苏东坡的种种弱点。 细想想,苏东坡在政坛上的挫折与林语堂一生中的很多坎坷都有共通之处,林语堂为苏东坡所作的一些判词,后来在林语堂自己身上也有应验。一切都是令人无奈而又不可避免。该书第十四章结尾处提到,苏东坡刚刚被保释出狱,就又写诗发起牢骚来,写罢掷笔说:“我真是无可救药!”林语堂这一生中,恐怕也没少发出过此类感慨。(btw,这句话,张振玉译本中译为“掷笔笑道”。但原文只是“threwdownhispenandsaid”,我真没看出哪儿提到苏东坡笑了。) 苏东坡钻研制墨及工程营造的劲头与林语堂后来研制中文打字机、发明新式牙刷的执着何其相似。(林语堂发明牙刷的事不如他研制打字机的事情著名,但确实有过,福建漳州的林语堂纪念馆里有一幅林语堂亲笔画的设计蓝图。)而林语堂描述的苏东坡与其夫人的关系,完全可以用到林语堂与其自己的太太廖翠凤的身上。一个才华横溢热情生动的丈夫,遇到一个豁达智慧温柔包容的夫人——于是丈夫甘愿听从太太的劝告,且因此受益。 如林语堂所说:“一个杰出的诗人和一个只有普通常识的女人生活在一起,结果往往是妻子比丈夫显得更聪明。”林语堂一直将这类通情达理、有世俗智慧、偶尔有男子般开朗气度的女性视若珍宝。他喜欢《浮生六记》里的芸娘、也喜欢李香君。他笔下的姚木兰的形象,以及姚木兰与其丈夫的关系就更加典型。(另外,洋派的林语堂也多次在各种文章中宣扬过包办婚姻的好处。) 《苏东坡传》好在是一个真挚有趣的人写另一个真挚有趣的人。 “神圣的目标向来是最危险的。一旦目标神化,实行的手段必然日渐卑鄙。” “每一个革命党未得势之前都能显出最大的力量和团结,一旦得势根除反对派之后,就开始因内哄而分裂。” “他有一个美梦,他的一切都指向那个遥远的目标,不求国家快乐、安详、繁荣,却希望国家富强有力……” “那时也和现在一样,人民对一个政权是否爱戴,只有在那个政权失势以后才能知道。” “无论古今中外,每一个极权论都以国家、人民利益为口号。历史上多少政治罪恶假人民的名义而推行,现代读者不难了解。” ——以上都出自这本《苏东坡传》,大都是就王安石变法所发的议论。林语堂出版此书是在1947年。林语堂并无多么高超清醒的政治智慧,幸亏他当时已有了这样的认识。 数年前我曾说,《苏东坡传》告诉我们,一个有智慧、有理想、有爱的人应该、而且可以生活得洒脱、旷达、乐观。现在我想:苏东坡并非生在一个完美的时代,事实上,所谓完美的时代或许永不会出现。但苏东坡(也许只是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以证明,不完美的时代,也可保有几近完美的人格,度过几近完美的人生。我猜,林语堂写作此书,要说的就是此事。

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1.宋朝代表词人之一,集儒释道于一身

2.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3.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

4.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轼励志故事及启示

答: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坎坷曲折,他承受了巨大的苦难,但是他用顽强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来面对。谱写了人生的新篇章,让我们看到的是优美的旋律。苏东坡是一个充满斗志的战士,通过苏东坡的人生轨迹,可以带给我们三点启示,如果我们能够领悟到,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苏东坡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要做一个有知识的人。才华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在社会上走一遭,如果没有才华,没有特殊的专长,就没有办法安身立命,更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也就谈不上发展,干什么吆喝什么,如果作为一个农民,就要有耕种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个士兵,就要具有打仗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诗人,就要具有写作诗词方面的知识,做为一名老师,就有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样你才能够传道授业解惑,才能够把学生教好,所以说,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就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在上学期间,要有求知若渴的精神,要敢于下工夫,不要怕吃苦,要用头悬梁锥刺骨的学习劲头学习。

当今社会的人更要以古人为榜样,今天我们拥有很好的学习条件,要充分利用好,不断提升自己。当前孩子从出生之后,要接受幼儿园教育,接受小学、中学、高中、大学教育,国家对教育也是非常重视,从小就学习更多的知识,将来走向社会之后,才能够生活的好,才能够让人生过得更有意义,如果不珍惜美好的学习时光,没有积累必须的知识,将来走向社会就会力不从心,处处受制。苏东坡然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得到人们的敬仰,其中苏东坡的才华是最主要的一方面,苏东坡才华盖世,考进士的时候,他写的文章,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当时的仁宗皇帝也大加赞赏,称赞他的文章了不起,称为后世找到了一个宰相,苏东坡的才华,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声名远播。苏东坡不仅在文学方面,就是在书画方面,在美食方面都非常的了不起,都都相当高的造诣,这是常人所不敢想的。一个人的优秀能达到这样的程度,是非常杰出的。

苏东坡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要有面对逆境困难挫折的勇气。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想象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如果,在遇到困难逆境的时候,自己就消沉了,就妥协了,低头了,这个人不可能有大的作为。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都有面对逆境的能力,都有抗挫折的能力,这是所有伟大人物的共同点,伟大的人物都是在艰难坎坷之中成就的。苏东坡遭遇了常人想象不到的挫折,他青年时期,人生道路走得异常顺利,金榜题名,后来又成为了高官,得到了皇帝的重视,但是因为政见不合,因为他性格过于直爽,遭到了权贵的排挤,遭到贬谪到地方当官,最严重的一次,因为乌台诗案在监狱之中呆了100多天,当时面对的是生死考验,他自己都认为这次不可能活命。他被贬到黄州、惠州等地,生计都成了问题,但是他没有对命运低头,而是在艰苦的环境之下,调动自己的全部能量,用一种乐观的态度来同困难作斗争,不仅没有妥协,反而在艰苦的环境之下做出了成绩,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即使在他人生最灰暗的时候,他写出的诗词还是非常积极的,斗志昂扬的。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如果遇到了一次痛苦,遇到一次挫折就一蹶不振,自怨自艾,这样的人一辈子注定会一事无成,我们每个人,当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想一想苏东坡,他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如何做的,他在面对生死考验,他在人生最灰暗的时候,仍然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发挥正能量,用阳光的心态去面对,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有信心。

少年苏轼受到了怎样的家庭教育

苏轼我们都知道四川眉山人是古代的文化巨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是样样拿手,造诣深厚。

那么苏轼的这种奇才,全才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呢?

自古英才出少年,当然他这种全才也不是生来就有的,同他小时候的刻苦学习,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苏轼从小就聪明,自身条件就好,这个没办法。

苏轼小时候在眉山上学,就和我们现在上小学差不多。在那个时代考科举是要考作诗的。

一天老师上课就做了个示范作了首诗叫《鹭鸶诗》鹭鸶又是水鸟,诗的前两句是这样的。

“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冬天下雪的时候鹭鸶从水中飞起来,打鱼的人看到了受了惊吓。“雪片逐风斜”漫天大雪,雪片随着风走。

苏轼却举手说:老师的诗写的不错,但是我觉的这个雪片随风飘走,没有归宿不是很好,要改他一改。

老师说:你想怎么改?

苏轼就说:“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

“蒹葭”是什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就是芦苇。

意思就是说“雪片落蒹葭”漫天的大雪纷纷扬扬地落在那一望无际的芦苇上,芦苇在风中摇曳,雪片也在风中飘撒,彼此呼应岂不更好。

老师说:好,改的不错。

苏轼当时还很小啊,但是他显露出的那种诗才和对事物描写能力的敏锐程度,已经很高了。这就是天赋英才,人从小就聪明,没办法。

苏轼从小的生活环境也是很好的,“雅趣并存”,既非常的雅致,同时又很有趣。

苏轼小时候和他弟弟苏辙一起玩,就在地下挖土,挖东西玩。就挖出一个石头,这个石头很独特。

他们就拿给父亲苏洵看,苏洵说“此乃天砚也”。

意思就是说这是上天所赐的天生的一块好砚,是有砚之德的。

看看人家父亲的教育,小时候玩石头都能玩出道德来,父亲苏洵的教导有方。

而且苏轼小时候和小朋友们玩的游戏也是比较高雅的。

有一天晚上的时候,跟这个院子里其他几个小朋友坐在一块瞎聊天,聊了一会儿啊,大家就玩这个对句。其中一个甲说:“夜松偃仰如醉”,什么意思,晚上的时候,你看这个松树看上去好像是一个人喝醉酒了一样。说的好,第二位小朋友乙怎么说呢?“夏雨凄凉如秋”,夏天的时候下一场雨,天气凉了,秋天到了,这也挺好。第三个是苏轼,苏轼说什么呢?“有客高吟拥鼻”,来了人,这么好的景致,这么好的松树,这么好的夜晚,仰起脸来大声地吟诵着诗,这也好。最后“小苏”出场了,小苏比他们都小。当时就吟诗一句,“无人共吃馒头”。

当时苏轼还是十来岁的孩子,与小伙伴们在一块对句,这个看上去像是在玩游戏,其实可以算作一种高雅的游戏。

从小就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熏陶,在玩中学到道德,学到知识,与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有很大不同的。

关于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苏轼的文化冷知识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被贬黄州遭遇 经济危机 如何度过困难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