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现在为什么不流行按辈分取名了和曾仕强为什么不建议改名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曾仕强讲的《易经》是最好的版本吗
曾仕强教授在研究易经方面比别人深入一些,但并没有得到易经的精髓,还是浮于表面的层次,还是在没有理论,没有规律的情况下诠释易经。本人在他的解释中得到一些启发,但更多的是不能苟同。比如在卦序方面他仍然采用传统的错误卦序,而本人通过事物运动周期的规律与数学的方法重新排列了卦序,得到完全崭新与合理的结果,今天将它发布在这里供大家研判,同时本人也将它的规律性与科学性发布在这里,供大家比较。本人排列的新卦序是:
曾教授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付出了很多,也得到许多成果。如果“说曾仕强教授总结了人们的智慧”,其中有正确的一面,也有本人不能同意的一面。别的方面本人不敢评论,因为没有研究也没有成果。但在研究《易经》方面本人是可以说一下看法的。
曾教授对《易经》的研究比别人深入,也有许多成果,但总的说来,他并没有触及《易经》的精髓,没有揭示出《易经》的深刻内涵,他对《易经》的诠释还停留在字面的层次,更多的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解释,他对《易经》的解说看起来深入浅出,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深入到《易经》的哲学、事物运动规律、数学、逻辑等深层次方面,虽然做到了浅出,但有时会给人圆滑的感觉,个别地方甚至是误导群众。
本人对曾教授没有任何不敬,相反,本人观看了曾教授的许多视频,其中受到许多启发,在这方面本人很感谢曾教授。与此同时,本人也在曾教授的解说中发现一些问题,如他对《易经》的解说还没有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还没有将六十四卦作为一个整体,从全部运动的角度对其进行总体诠释,其中包括对卦序的诠释。
《易经》的传统卦序是错误的,曾教授没有能够从事物运动规律的角度、从哲学的角度、从数学等角度纠正这个错误,而是继承了这个错误,因此就不能从根本上说清楚《易经》。同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曾教授也没能解释清楚,而是一带而过,如对八卦的解释没有上升到事物运动周期的高度来解释,对元亨利贞的解释没有上升到四象的高度等等。
本人在这里指出曾教授对《易经》解释中的问题,不是为了贬低曾教授,而是对提出问题的答复,同时也是对学术问题的认真精神,在学术上,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而改变对其学术水平的评价,更不能因为去世就全盘肯定其成就。
本人对《易经》的诠释与曾教授有许多不同,已经撰写成65万字的专著,现在在今日头条上和天涯社区上进行着连载,预计要发布200集左右,现在已经发布到158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收看,同时欢迎指正。在这里先将本人新排列的卦序公示与众,希望有识之士鉴评。
你的座右铭是什么为什么选它
我的座右铭是
尽人事,听天命!谁说的我不清楚了。我就是本着这一条座右铭奔走奋斗了几十年。有成绩,有失误。总体来说,成绩大于失误。
有些事情自己谋划到位了,可执行中发生了突发事件,导致了重大损失。有些事情,自己没有提前谋划到位,可在执行中突发了重大利好事情,填补了自己谋划的漏洞,取得了意外的收获。
所以,我对尽人事,听天命深有体会!
曾仕强教授是怎样解读内圣外王之道的
内圣外王来自《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欲焉,以自为方。
聖:这是繁体字聖。上面耳表示耳聪,一个圣人不管别人说你好话、坏话耳朵总是能听得进,对别人批评、意见、方案、谏言不屑一顾置若罔闻,不配做圣人。
口:一个圣人口中话出的话,要惠及天下民众,不能为一己私利,而伤及民众。底下一个王字(聖):耳聪、口惠才能为王。现在都用简体字,简体文丧失了字的本来意义,是对传流文化的不尊重。
《论语》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
天子、诸侯、大夫都是王。天子天下之王,诸候国之王,大夫家之王。
内聖外王,要求天子、诸候、大夫,自己做个圣人,不是说大夫以上官员就不受刑法约束。大夫以上的官员要像个聖人,不应该触犯刑法,你违法了就不像圣人,不配为王。礼是对人性的约束,礼之用和为贵。庶民没有读书懂礼的机会,不要强求百姓做事都合乎礼的要求。先秦儒家的礼是约束君王,教化臣民的。汉武帝时的董仲舒提出三纲理论,儒家思想开始偏移,更多的强调皇权、父权、男权。这是现在有些人不喜欢儒家的重要原因。
现在为什么不流行按辈分取名了
先说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事,借以说明现在的人“没有辈分”出现的尴尬事。
因工作和家庭关系,离开老家二十多年,长期生活和工作在我们本省的省会城市,只在周末或者过年的时候,会偶尔回一趟我的老家。
我所在的村子,几乎90%以上的人,都姓毕。
这种情况在我们老家很常见,往往一个村子里都是一家大姓,一个大的宗族。
在我小时候的90年代,包括90年代之前,村里人都是有辈分的,而且村里的老人、族长会定期编修族谱。
就比如我们族谱的行诗排名“仁义礼智信,宗功世泽长”。
因为我是“世”字辈,我见了村里叫做“毕功某”的人时候,我就知道这是我父辈的人,怎么称呼对方,往往会喊一声“某叔”或者“某伯”。
那些叫做“毕世某”的人,我就知道和我是平辈的,如果比我大,我就喊一声“某哥”,比我小的喊一声某弟。
后来随着年轻人陆续外出工作、打工、定居外地,村里的老人渐渐凋零去世,排行诗用完,族谱也没人编修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
后面的年轻人再给后面的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已经开始根据个人喜好,或者眼下流行的起名字了。
就在前两年春节,我回老家过年。
在和族人一块去祠堂祭奠的时候,一个约摸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同行的路上向我打招呼。
那年轻人道:老哥,借个火呗,我点个烟。
说完还掏出来一根华子递给我。
我接过华子,半开玩笑道:“你这小兄弟,你这算是三级烟民啊,带烟不带火的。”
他听完也哈哈大笑起来。
一路上他和我东拉西扯的说了不少话,一句一个大哥的喊着。
我问他叫啥名字,他回答说叫“毕昊轩”。
我一听这满大街的名字,也不知道他啥辈分的,也只能称呼他小老弟了。
到了祖坟,和族里其他人汇合后,这年轻人又老哥长老哥短的和我说起来话。
这时候他爸爸走了过来,一巴掌拍在他脑门上:叫什么大哥啊,乱了辈分了,你得叫他(指我)爷爷!
那年轻人吐了吐舌头,砸了咂嘴,尴尬的笑了笑。
这事弄得我也哭笑不得。
当时和族里的人聊天说起这事,大家也是感同身受。
是啊,我们年轻的时候,在村里见了谁,一听名字就知道这是该叫叔还是该叫哥,现在村里的年轻人,见面称呼,只看年龄,年龄大的都叫哥,根本分不清辈分,分不清谁是谁了。
后来回去的路上,我还在想这件事。
其实综合各方面原因,“字辈起名字”不再流行,都是有原因的。
就拿我们村里来说吧,其一:字辈排行已经用完,又没有传统文化水平高、国学深厚的人出来续字辈,也就造成了字辈断层,后面的年轻人没有辈分。
其二,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是流行的名字,有的一个小学班级里,就有好几个重名的,像什么子轩、紫萱、若涵、昊轩……等等等等,千篇一律的都是相同的名字。
其三,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都去了大城市生活,对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不太放在心上,尤其是现代人自己觉得自己大学毕业有文化,给孩子起名字也不愿意循规蹈矩。
有了这三个因素,族谱上的字辈排行,也就越来越少有人去追寻了。
其实,我们村子,只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外面还有很多的人就像我们这里一样,已经不按照“辈分”取名字了。
不知道这是退步还是进步,是传统文化的断代,还是当今文化的流行。
但是,我总觉得这样的弊端也有很多,就比如我回老家遇到的情况,往往让人哭笑不得,窘迫之至。年轻人对宗族文化的认同感也越来越低,对乡村的归属感也越来越弱。
现在为什么不流行按辈分取名了和曾仕强为什么不建议改名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