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单位发的 精神文明奖 是什么奖

大家好,为什么取消精神文明奖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为什么不建议物质奖励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为什么取消精神文明奖和为什么不建议物质奖励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孩子考了好的成绩,作为家长应不应该给予金钱或者物质作为奖励
  2. 为什么取消精神文明奖
  3. 习惯用物质奖励孩子的家长真的好吗你怎么看
  4. 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不公平的奖励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孩子考了好的成绩,作为家长应不应该给予金钱或者物质作为奖励

正如每一滴汗水,都值得被珍惜。孩子们的每一份努力,都应该被肯定!当孩子取得好的成绩,或是有了长足的进步,给予一份小小的奖励,这会是对他努力的一种肯定,将取得成绩的快乐放大许多倍。但是,奖励金钱就不需要,奖励要注意一些原则:

1.奖励学习相关的,最多的就是书。如果孩子为了取得好成绩,天天让我给他买书看,那我还有点求之不得呢哈哈。再比如去逛博物馆、图书馆。

2.奖励能让他们拥有自主权利,有时候奖励给孩子自主权,可以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3.奖励能增进亲子关系的,家庭之间的互动,增进亲子之间关系的事情,做得多了只会让孩子更能感受到爱和属于家的温暖。

只要作为家长能明白,我们奖励给孩子的东西也是他们应该追求的,那么最后的选择就不会错。

为什么取消精神文明奖

目前没有说要取消精神文明奖,只是暂时停止,规范评定标准和评定的单位。按照目前哈密的规定,很快就可以评定发放精神文明奖。

习惯用物质奖励孩子的家长真的好吗你怎么看

我是张旭语文,很愿意同您一起探讨问题的实质!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呢?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呢?由于各个家庭的观念差异,所以不可能一刀切式地统一。

我碰到过一些学生家长,他们无助的神情让人心酸。

他们告诉我:我能给孩子的都给了,但现在孩子不听话,真是没办法了。

他们给了孩子什么呢?无非就是物质,然而物质的满足实际上是把父母对孩子的爱变成了商品,在讨价还价中,一方获胜了,另一方失败了,失败的一方肯定是父母亲。当他们再也没有商品和孩子做交换条件时,只能无奈又无助,也只好用“真是没有办法了”来给自己找借口。

这种以物质满足为前提的教育方式很普遍,只不过有的家庭控制的比较好,能在合理的区间运作。有的家庭放任了物质的存在,让物质变成了主宰,因而深受物质之害。我相信,父母对孩子的爱一旦变成商品,结果必定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了信任与疼惜,让家庭矛盾结积越多,一发而不可收拾,只吞咽自己种下的苦果。

家庭教育中由于家长的知识、思想和价值观的不尽相同,方式也就表现的多种多样。尽管方式各异,但目的是唯一的,即让孩子当下好,将来更好。所以讨论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起码目标,应该是求同存异的一种方法。

首先,我们来讨论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是需要共同遵守的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之上才能产生出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同教育方式的呈现,是因为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哈姆雷特”,但不同教育方式的最终结果是殊途同归的,即让孩子当下好,将来更好。我认为这个基本原则应该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心心相印,教育过程的心灵互动。

家长与孩子是血亲关系,教育存在不达目的势不摆休的心理,教育过程也是漫长而艰辛的。它不同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教与学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目的单纯,而且教育过程呈现出比较短暂的特点,因此是客观而现实的。所以家庭教育方式就要有情愿性和持久性。

我们在现实中看到,有些家长的教育方式比较简单,与孩子有关的事情,从来不证求孩子的意见,自己想好之后,不管孩子同不同意,愿不愿意,就冒然做出决定,让孩子执行。孩子一犯错,不问青红皂白就开始质问、责骂,继而施以拳掌,一点耐心都没有。总是以一种一厢情愿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教育方式导致的结果是:家长开始感觉得心应手,中途就变得怒不可遏,最后则束手无策。孩子则起初承受,继而反抗,最后叛逆。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家长以长辈自居,把孩子当作附庸,缺乏心与心的交流,教育过程不是心灵的互动。

我们还看到这样的家庭教育情景:孩子给妈妈说:我今天要吃披萨。妈妈说:你做十道数学题,就带你去吃披萨。结果双方的愿望都达成了,但问题是在没有披萨吃的情况下,孩子是否愿意做十道数学题呢?我觉得,这得划个问号。很多家长都曾使用过这种手段,次数少了可能能起到作用,但时间长了,孩子的欲望就会越来越大,就会把改正错误和学习当成一种砝码摆在家长面前。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是索取与给予的关系,存在交换的企图,同样不是心心相印的心灵互动。其教育结果必然让孩子形成任何事情都要以交换为前提的心理定律,对孩子的学习行为和个人品行的形成绝对没有好处。

我只不过列举了家庭教育中最常见,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两种教育方式,这两种方式表现出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缺乏教育的基本原刚——心心相印的心灵互动。

其次,我们来讨论家庭教育的起码目标。

家庭教育是初始教育,从孩子会说话走路开始就已经注入了家长的教育,等到孩子有个人行为的时候,很多家长已然有了对孩子的期望和想要达到的目标,就开始规范孩子的行为,教孩子数数字、认字、学儿歌、背古诗,有的家长甚至送孩子去兴趣班学习技能。这样重视家庭教育,那么他们的起码目标究竟是着重孩子的学习呢,还是品行呢?

如果认为是学习,可能符合绝大多数家长的心理预期,因为每个家庭都希望孩子考上大学,走在人前边。他们根深蒂固地认为孩子考不上大学,就要混迹于社会底层,社会地位不说,单是生活的艰辛就已经让人生畏了。可是现实生活中有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优异的学习成绩是否等于品行端正呢?不可否认,我们看到有很多学习很优秀的孩子,在大学里、工作中、社会上做出了与学习成绩截然相反的违法犯罪事情,令人惊讶。家庭生活中不善待妻子,不孝敬老人的情况比比皆是。为什么呢?只有一个原因,家庭教育的起码目标定错了。

如果觉得是品行,可能有人会问: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社会上没地位,挣不上钱,品行能当饭吃吗?但是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一个家庭永远的和睦的是什么呢?是地位和金钱吗?有些人做官,很有地位,也不缺钱,可一旦锒铛入狱,个人要在监狱里度过余生,家人则在别人的议论中躲躲藏藏,心灵上受到严重的创伤,孩子的一生都挥不去这样的阴影。这能称为幸福吗?还有些人很有钱,但今天想着找情妇,明天想着换老婆,孩子缺乏管教,一派少爷、小姐作风。要离婚了,或者死亡了,家人常常为钱的分配争的你死我活,那有幸福可言。所以一个人,一个家庭获得幸福的基础是人的品行。

因此,家庭教育的起码目标是——品行教育。

现在我可以表明我的观点:家长用物质奖励教育孩子是一方与另一方的金钱关系,是市场上的价值交换,既不符合心心相应的心灵互动,也不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不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那么,怎样教育孩子比较好呢?

第一,教育的时候,多想想自己的儿时,要换位思考。

家庭中,父母亲说的,子女一定要听,要做。可子女说的,父母亲未必要听,要做。因为父母常常用成人的经验、思维判断子女说的话,做的事。一旦子女不按父母亲说的去做,他们就会火冒三丈,不加分析地痛斥一顿。时间长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就产生隔阂,子女从此再不给父母亲讲自己的心里话。可是,每位父母亲都经历过做子女的时期,难道与子女相处时,就不能想想自己是怎么做子女的吗?所以,和子女讲话,判断子女做的事,一定要换位思考。这样,与子女之间一定不会产生距离与隔阂,子女才能信服父母。

第二,先听孩子的陈述和辩解,然后再决定教育的方式。

倾听是了解对方的想法和目的重要方法。但很多情况下,父母亲是不给子女申辩机会的,遑论耐心、认真地倾听呢?父母亲确实要改变听子女讲话的方式方法,放低身段,不要插话,不要打断,等子女叙述完了,再发表意见,再下结论。这样做,家庭里保证一片详和,子女一定把你视做朋友,所有的心里话都愿意同你讲。何愁你说的话子女不信服呢?

第三,不要老觉得自己是老子,要学会尊重孩子。

一般情况下,父母亲总希望子女尊重自已,觉得这样才有父母亲的尊严。殊不知,子女更需要父母亲对他们的尊重。彬彬有礼不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呈现方式,噤若寒蝉更不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有的关系,最好的关系是相互尊重又亲密无间。所以,做父母亲的要率先垂范,让子女感觉到你对他的尊重,从而达到相互尊重又亲密无间的程度。这样的话,子女一定会对父母五体投地的。

总之,用物质奖励孩子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要多样化,以培养孩子的品行为核心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式。

[原创文章,引用需说明]

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不公平的奖励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本人多年在一线从事教学,最深恶痛疾的就是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公平对待,特别是在奖励上,因为这对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学生是赤裸裸伤害。

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自尊心强、内心比较敏感的孩子

我上四年级那年暑假前,老师发奖状,按总分我是全班第二名,但不知怎么班主任老师算错分了,把奖状发给了和他同村的一个学生,一向考第一的我伤心欲绝,找老师理论,老师没当回事,只说没法改了,算了吧。

我回到家,我爸妈怎么也不相信我是因为老师算错分没得到奖状,还讥笑我撒谎……从那一年,小小年纪的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孤独、痛苦,什么叫百口莫辩……也第一次让我和家人生出嫌隙来,并一直影响下去。

【图片来源于拍信网】

上初二时,班主任老师偏心,把轻松的活计分给那个他喜欢的学生,把累活分给我们,虽然他只偏向了一个人,但引起我大大的不服,从此我不再喜欢上数学课。

而且像这样的事,一直都有,我想像我这样品学兼优的学生还经常被老师有意无意的不公平待遇伤到,那么那些学习不好的孩子更是不知道要受到多少伤害,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伤害,才使他们在学习道路上偏离的越来越远。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也许是我太小心眼了,但我知和我一样敏感、脆弱的孩子有的是,所以我一直秉承公平公正的心态一视同仁,我愿意倾听任何一个学生的心声,而不在乎他说的有没有价值。

我喜欢张爱玲的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不想让我受到的伤害再发生在我的学生身上。虽然我也知道我不能做到绝对的公平。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为什么取消精神文明奖和为什么不建议物质奖励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给老师发 精神文明奖 为何还要签 保密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