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九大人生境界, 大部分人还只是处在第五个阶段

大家好,关于为什么大部分人都觉得古诗必须用古词写,而不能古词新词一起用呢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为什么不建议学新诗词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太喜欢格律诗词,是因为唐诗宋词的门槛太高还是出于习惯
  2.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觉得古诗必须用古词写,而不能古词新词一起用呢
  3. 你们觉得有必要学习古典诗词吗
  4. 为什么有人不喜欢按平仄韵律创作诗词呢他们真的会写格律诗词吗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太喜欢格律诗词,是因为唐诗宋词的门槛太高还是出于习惯

我就是不喜欢格律,不是不懂,就是不喜欢,而且我非常反感那些经常把格律挂在嘴边的所谓诗人。

学习古诗词的人,需要把时间花费到古文,历史,以及诗词欣赏,与诗词理解之中,这样你既能学会如何精炼自己的语言,记住!这很重要,因为这样学习有利于你能把你自己看到,或许你感悟到的事物与观点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来,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你想在古诗词上有所造诣的话,那就是天方夜谭。

古来称赞人云,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怎么做到的,不仅仅是读书,理解,还需要大量地写,刻意地用古文写文章,写感思,时间长了,你自然而然地就能做到把自己的感悟用诗的语言随口说出。

格律不是臭不可闻,也不是灵丹妙药!适当地懂一些确实有好处,可是,如果你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格律上,就是灾难,就是误人误己!

诗词的美感不是用平仄堆砌出来的,诗词美感是用意境,蕴藉,思想体现出来的!没有了意境,蕴藉与思想,诗词是什么?记叙文?流水账?只能说你是用诗词的格式写的文而已!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觉得古诗必须用古词写,而不能古词新词一起用呢

很多初学者问过我,能不能用现代的新词语创作诗词。我的答案是可以。但若问好不好,我则会明确表态:不好!

初习者之所以有这样的困惑,主要的原因是思维上还未真正进入到诗词的创作模式。假若我们以一个诗者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可能会变得更清楚明白。

首先,在诗者眼中,组成句子的基本元素是意象,而不是词或词组。意象,就是指带有一定意思的物象。而不同的物象所投映到我们心智中的含义,都是经过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到唐代,已自成体系。创作者借助古人留下的意象体系,很容易便可达成主题,而读者也很容易通过此一体系明白作者要表达的内容。

我举过自己初习诗时的例子:

戏水顽鱼争叠月;寻花浪蝶误缠钗。

这句子是我初习诗词时的作业。起句是做月字的串句练习时所写。记得当时,老师便将顽鱼两字圈出,要求重写,理由是古诗词中,不曾出现过顽鱼一词,故不可为。

和很多初习者一样,当时我对老师的此一判断极为抵触,古人没有用过,我们便不可用,也太迂腐了吧。又或者是因老师诗作取径山谷,推崇江西诗派,讲究“字字有出处,句句有来历”,只是一家之谈,不足为训。

对句是稍后学对仗时所写,那时我也悄悄地把起句的顽鱼两字,改成了游鱼。因为那时我开始明白,诗词创作,必须借助古代诗人沉淀下来的意象,意典,方可让读者产生联想,从而增强句子的张力,达成意境意蕴。

用顽鱼一词,自然也是可以的,句子没有毛病,也达意。但说到好不好,那现在我肯定会说不好,因为其不能让读者借助过往的诗句产生联想,这样就很容易会把句子写死。即使把其改为游鱼,读者也可能会联想到“谁言牙旷绝,琴响出游鱼。”“方池新涨游鱼乐,兴寄濠梁《秋水篇》。”这些句子,从而增强诗句的质感。

再看对句:寻花浪蝶误缠钗。寻花问柳,狂蜂浪蝶,这些都是经过古代诗词沉淀的意象,其很容易让读者产生特定的联想,而钗也是一个特定的意象,因其是古代女子婚后(扎髻)所用的头饰,故也泛指已婚女子。当我们尝试,如此句般借助意象组合去表达一个主题的时候。我觉得,才算是诗词创作的入门。我也是至此才明白,为什么当初老师会把顽鱼两字圈出。

对于初学者而言,只要紧记一点,组成诗句的基本元素是意象,而并非词或词组。当我们有此觉悟的时候,这问题就不存在了。

你们觉得有必要学习古典诗词吗

中国的文明历史有多长,诗歌的历史就有多长。

比如现存最早的诗歌《弹歌》,记录的就是原始狩猎的内容,比《诗经》产生的年头还要早上两千年。

古典诗词不仅是文学领域的文化瑰宝,也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因为它记录了我们这个民族,历史变迁、风情习俗、感情伦理、道德哲理、美学音乐等各方面的内容。

李白让我们看到的是盛唐的繁荣昌盛,祖国山河的秀美壮阔;杜甫让我们看到的是唐朝统治者奢侈荒淫的生活,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凄惨;高适、岑参,让我们领略到了边塞的美丽风光和战士们不畏苦难驻守边寨、征战沙场的激情。

同时,你要想了解中国的精神文化,感受一个民族的伟大灵魂,诗词是必不可少的。

如: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告诫人们不要虚度年华。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体现的是不屈淫威的凛然正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的是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舍生取义的高尚品德。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体现的是自信洒脱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告诉我们什么是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古典诗词,可以吟、可以诵、可以写,不仅陶冶性情,也给人美的享受。就像叶嘉莹先生说的:“古典诗词,有它情意的一面,有它声音美感的一方面......”

就如《文心雕龙》所言:“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总之,学习古典诗词,是心灵之于美学、音乐、感情、意境的一种美好历程。欲知山川之美、风月之形、感情之意、境界之深,应当亲自去品读鉴赏,学习研究,只有身莅其境,心领神会才能得其真。

为什么有人不喜欢按平仄韵律创作诗词呢他们真的会写格律诗词吗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本人一直认为,不管是写古诗、近体诗还是现代诗,也不管是填词、作曲还是写赋,诗词的意境是灵魂,诗歌的格律是辅助。一篇很好的诗歌,只要能很好地将意境突出出来就行了,根据意境的需要,能讲究点儿平仄押韵就讲究,不需要讲究的就不讲究,只要能将意境写得充分生动,写成打油诗又有何妨?

从诗歌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诗歌的本意是平民化的,是比平常说话更生动更活泼更形象更能达意,一般人都看不懂理解不了的诗歌还算什么好诗歌?古代的《诗经》、《楚辞》和后来的汉乐府等诗歌,大部分都是从民间采集来的,都是当时的大白话,没什么娇揉造作,都是以景衬物直舒胸意,读来让我们不能不感叹那时的诗情歌意,我们无法超越。那时的诗歌就从不讲究什么平仄押韵,从不讲究工整对仗,都是随心意尽情触景而走,极尽淋漓酣畅,适当讲究对仗长短句,也是为意境服务的。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诗歌与平民百姓严重脱节,成了高门士族们歌咏风雅的专利,开始讲究起平仄押韵,开始推敲起句式的对仗工整,形成了所谓的近体诗,什么绝句律诗,条条框框,严束紧缚,词斟句酌,平民百姓真的很难懂很难会,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上层文化。宋以后也是因为格律诗格式讲究太多,就摹仿写起了古乐府诗词,相对于格律诗来说,可长可短,松散了不少,平仄押韵也不太讲究了,但仍与平民阶层有一定距离。到了元、明、清朝,诗歌就进一步向平民化发展,出现了元曲、杂剧等,长期使用的文言文也向平民化发展,出现了以白化为主间杂文言的小说。民国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开启了白话文运动,官方公文也以白话文为主,诗歌也以白话诗歌为主,产生了不少优美的白化诗歌,也出现了不少现代诗人。只是近来,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人民普遍文化素质的提高,在诗歌发展方面,出现了一种严重复古倾向,大有将白化诗体压制的感觉。网络上无论是联句对诗,必讲究格律押韵,不平仄押韵的联句、诗词,意境再好也会让那些深懂格律的老学究们嗤之一鼻,不屑一顾。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呢?原因很多。一是社会错觉。当前一言诗歌,必是唐诗宋词,似乎只有唐诗宋词才是诗歌,其他的《诗经》、《楚辞》大都诘屈聱牙,混沌难懂;白化诗歌,气势无力,平白无华。二是国家推动。中小学课本里,古代诗歌大都是唐诗宋词,而且近年各电视台大开诗词大赛节目,比赛吟咏背诵的大都是唐诗宋词,这就在无形中对格律诗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三是一些顽固专家学者的推崇。在一些诗刊杂志上,或一些诗词大赛上,一些诗词专家学者,对创作的近体诗,严格以平仄押韵格律要求,凡是不符合格律要求的,无论意境多么好,多么新奇,多么有魅力,他们都不予理睬,不予采用。更可笑的是有些人还提倡,写格律诗越有古意越好,越仿古越好,现代的一些交通工具、基础设施、网络通讯等等东西最好不要出现在格律诗中,否则就没近体诗韵味了。真不知这些人是怎么想的,如此他们为什么不出生到唐宋时期呢?那时触手可摸的可都是“小桥流水人家”了!四是个别觉得自己懂格律诗者的炫耀。个别人在学格律诗方面,确实下了一翻功夫,对格律诗的什么平水韵,什么平平仄仄格式,都有所了解掌握,因此就感到自己掌握了写作诗词的精华,对不按格式套路出句的诗作,指指点点,品头论足,以此显示自己高深的学问。自然他们也就非常坚持写诗必须讲究格律了,他们觉得不讲究平仄押韵的诗词,就不能称为诗词了。

不同的地区,方言语音不一样,尽管全国普及普通话,但各地音调的不同很难纠正,格律诗的平仄很难把握。诗歌的发展,最根本的就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没有浓情深意,真实感慨,写出来的诗词无论多么符合格律要求,也只能是无病呻吟,没有一点意境,很难流传的。同时,诗歌也要接地气,让平民百姓都能看懂,只有人人明了吟诵,诗歌才能有生命力,才能为广大平民百姓所接受,才能很好发挥诗歌的作用。诗歌在平民化的基础上,也要适当赋予一些文彩。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写近体诗的时候,在意境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讲究些平仄对仗,以达到语句的抑扬顿挫,使意境表达得更淋漓尽致,更有气势,更有魅力。(以上拙见,愿接受师友们的批评指正。)

关于本次为什么大部分人都觉得古诗必须用古词写,而不能古词新词一起用呢和为什么不建议学新诗词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学习古诗词有方法,分类记忆,帮孩子快速成为能写会吟的优秀 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