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肺鳞癌做完基因检测了,还没拿到结果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鳞癌不建议基因检测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肺鳞癌免疫治疗效果好吗
肺鳞癌免疫治疗效果好吗
免疫治疗已成为晚期肺鳞癌患者除化疗、放疗与靶向治疗外的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较于肺腺癌,肺鳞癌具有基因突变复杂、突变率高,但缺乏有效靶向治疗药物及原发性耐药发生率高的特点,多可通过免疫治疗来获得一定程度的生存获益。
应用最为广泛的免疫治疗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抗程序性死亡因子1、抗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及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等,代表性的药物有纳武利尤单抗、阿特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及伊匹单抗等。
有研究显示,对于晚期肺鳞癌患者,使用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卡铂与紫杉醇的化疗一线方案,可显著提高高表达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
使用纳武单抗作为二线治疗方案,相较于多西他赛化疗治疗,可将肺鳞癌患者的2年与3年总生存率分别提高至23%与16%。
本内容由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彭小东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大细胞癌有必要做基因查测吗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大细胞肺癌是什么,跟其他类型的肺癌有什么不同。我们按照肺癌细胞的病理学特点,把肺癌大体上分为两类,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两者出现比例为17:3,小细胞肺癌的细胞体积相对小,较易进展和发生转移,放疗和化疗治疗效果好,而非小细胞肺癌除了少数情况,通常进展、转移相对缓慢,放疗和化疗的治疗效果不如前者,但是它的各分型也有区别。
非小细胞肺癌进一步可细分为腺癌、鳞癌和大细胞肺癌、腺鳞癌等,而大细胞肺癌的特点是相对进展、转移更快,化疗药治疗效果不好,预后差。
说到基因检测,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发现突变基因,指导后续靶向治疗,但是,不是所有的靶向药物都要先行基因检测,比如抗血管生成靶向药,如贝伐单抗,不必先做基因检测,主要与化疗方案联用,可提高一定疗效。
背景知识交代完毕,我们切入正题。大细胞肺癌要不要进行基因检测,需要回答两个问题:基因检测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行基因检测,其价值怎样?第一个问题,基因检测的目的是什么?答案非常明显,指导后续治疗。可是肺癌的具体治疗方案不但与基因检测的结果有关,而且跟临床分期、病人的全身健康状况、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相关。譬如,对于极早期(如Ia期)患者,行气管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发现大细胞肺癌,单纯手术治疗,配合或不配合放疗或化疗,都有较高的治愈率,那么基因检测的意义则较小,还需要考虑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对于晚期多发转移的患者(IV期),如已发生脑转移、骨转移并且伴随局部进展导致的压迫性肺不张,预计生存时间小于3个月,则以缓解治疗(palliativetreatment)为宜,基因检测的必要性小;对于中期患者,则需要考虑到肿瘤的“时间和空间异质性”,即同一个患者,其在接受治疗后的突变基因与治疗前存在差异的可能,不同部位的肺癌的基因检测结果也可能有区别,甚至病理类型发生改变,所以,对于拟行基因检测的大细胞肺癌患者,要仔细考虑时机和部位。
第二个问题,如果行基因检测,价值如何?换言之,能够给患者带来多少益处。直观上讲,大细胞肺癌进展和转移快,放化疗的疗效差,行基因检测能够为后续靶向治疗做准备。这个思路没有问题,但是,目前靶向药主要针对少数几种常见突变基因,包括EGFR、ALK、ROS1和BRAF等,最常见于腺癌,鳞癌其次,大细胞肺癌约的基因突变检出率远远小于前两者,且以少见突变为主,靶向药匹配率低。
总结:大细胞肺癌的基因突变检出率低,相应可用的靶向药少,基因检测的实际价值也较其它非小细胞肺癌小。对于这类患者,相对而言,免疫治疗的价值和可行性更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早行PD-L1的表达率检测。
免疫治疗为什么只检测PDL1而不检测PDL2
检测pd-l1是为了预测一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否有效,比如非小细胞肺癌:
非鳞癌首先进行基因检测,看看是否存在EGFR,NTRK,BRAF,ROS1,ALK基因突变,存在突变的首选靶向治疗;
如果没有突变,检测PD-L1蛋白表达,只要PD-L1>1%都可以将单药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优选作为一线疗法;
PD-L1<1%的患者可以考虑化疗联合免疫治疗。
鳞癌检测PD-L1蛋白表达,PD-L1>1%可以将单药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优选作为一线疗法;
PD-L1<1%首选的方案是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联合卡铂和紫杉醇或白蛋白-紫杉醇(Abraxane)。
截至目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也已批准6种抗PD-1/L1单抗用于多种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面对越来越多的转而使用PD-1抑制剂,其中一部分仍然有效,但是大量的临床数据显示,如果盲用,只对20%左右的肿瘤患者起效,也就是说,有4/5的患者可能会不起作用,白花钱,还贻误宝贵的治疗时机。
我们手握特效药,却缺少有效的筛选患者的方法。
目前,学术界已经开发出众多的预测标志物,如:PD-L1表达、TMB检测、MSI检测、dMMR检测、TIL检测、甚至肠道菌群分析等,暂时PD-L2的临床指导价值尚不明确.
肺鳞癌做完基因检测了,还没拿到结果
靶向药很贵,也只能是暂时延缓生命,起不到治疗肺癌的作用,我二舅以前也是得肺癌一直吃靶向药,比医生说的时间晚走晚走半年,不过也算可以了。可惜别人转告的偏方他硬不试,没有办法。
可以再寻找其他抗癌方法试试,人不想死,癌症也拿你没办法。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