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中药吃多久停一停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来月经前几天不建议喝中药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中药吃多久停一停
找老中医开的中药,得听从中医大夫的,他让你吃几副就得吃几副药,我之前就是吃老中医的药治疗肠胃不好的,吃了半个月之后感觉好多了,我就跟大夫说,我好了可以不用服药了吧,老中医说行。这是我的亲身经历。
中药的起效时间是多久
这个很难说。一要看哪类的药,二要看用量大小。
首先,剧毒药见效快。砒霜、巴豆、狼毒什么的,吃了几乎马上就有反应。吃多了一两天死人也稀松平常。
食物也是中药,比如饿了吃一碗米饭,立马就饱了;渴得难受,口鼻冒烟,喝一杯水,马上就很舒服。你看别以为水不是中药啊,《本草纲目》用了很大篇幅讲各种水的药用呢。
泻药起效也快。大黄芒硝吃了不出一天就会拉肚子。
发汗药也很快。热热的姜汤喝下去,汗一下就出来了。
咦,不是常听人说中药起效慢吗?怎么这些例子都满快的呢?其实吃药引起一些生理反应可以很快,可是要靠中药治好病那就慢了。感冒了,喝姜汤发汗,只能暂缓表症,却杀不死感冒病毒,等过一两周感冒自己会好,这时你以为中药慢慢起了效,其实是你自己好的。喝姜汤、麻黄桂枝汤、吃泰诺(西药)都治不了感冒。
至于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慢性病,更加没有办法,一天天拖下去当然慢了。期间偶有好转就算有效了。时间再长人们的注意力也渐渐淡了,不太在意它是否有效了。
古人云:药到病除。药当然是起效快的好,慢明显是缺点。只是到了现代,中药方方面面都输给现代药物,没办法才编出起效慢的说辞,而且还大言不惭地当成卖点,也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现在出了预防新冠的中药你敢喝吗
其实在最早的武汉疫情的时候,就已经有过预防方了。中药预防新冠,主要增强身体对病毒(外邪)的抵抗能力,不能理解为直接杀死新冠病毒,也不能理解为喝了之后就不会得新冠了,这个不管你信不信中医,都要明白。
中医认为人体预防传染病,主要是靠人体自身的“正气”,可以理解为人体的免疫力或抵抗能力。
为什么一个班里有人得了流感,有的人会被传染,有的人不会?为什么在新冠危重症、死亡者大多数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人?为什么打了疫苗之后,虽然感染率在上升,病死率大幅度下降?这就是靠免疫力的作用,免疫力弱的人,更容易中招,中招后也更容易成为危重症。
西医靠疫苗,中医靠的就是扶植人体自身正气的药物,比如说黄芪就是一味补气升阳、增强抵抗病邪能力的首选药物,不信你看基本上大部分城市的预防方里,都有黄芪这一味药。
中药黄芪
黄芪有个经典组方,叫玉屏风散,就三味药:黄芪、白术、防风。玉屏风,顾名思义,就像一个屏风一样抵挡外邪,常用于经常反复感冒,一有风吹草动就中招的人,或者有过敏性鼻炎,一吹风就打喷嚏、流鼻涕的人。因此玉屏风制剂常用于预防感冒或者其他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为什么要说到黄芪和玉屏风散呢?因为很多新冠预防方,都是在玉屏风散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加入一些清热和祛湿的药物而构成的。
怎么判断预防新冠的中药靠不靠谱?预防新冠的中药,在每个城市疫情暴发的时候,都有专家分享过,武汉时期就有过预防方,我当时还解答过,什么样的方靠谱,什么样的方不靠谱。
2020年1月武汉的一种预防方(为头条过审隐去用量)
去年广东疫情时也有过预防方,还制成了制剂,叫做“粤抗一号”。这个方子我也分析过,因为广东地理位置、气候、中医人文环境不同,方子里扶正的中药没有用黄芪,用的广东本土中药五指毛桃。
广东预防方制剂
今年过年时天津疫情,连张伯礼也给天津分享了预防方。但有人会发现,每个地方、每个专家分享的都不一样,那么还靠谱吗?
天津预防方
1、如果是临床的参与过新冠救治的专家开的,一般是靠谱的。
因为中医开方讲究因人、因时、因地,因疗程而变化,所以每个地方的预防方都有“地方特色”。
目前大部分预防方,大部分都是扶正气+清热+祛湿的思路。
2、如果是以大量的清热药剂量和种类加得很大,而丝毫没有扶正气的药的话,这类方子通常不靠谱。
比如下面这个,是武汉疫情期间在微信群流行的:
3、如果不是抗疫一线医生开的方子,而是医生看网上的一些信息,拍脑袋想出来的方子,不一定靠谱。
4、尤其是在微信群流传的,也不靠谱。
5、建议大家,不要看到网上的预防方就想着自己买来配,因为每个地方、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别的地方的预防方,不一定适用于你。如果有认识的中医,建议问一下他们靠不靠谱。
6、如果是医院或隔离点发的,并且上面还有组方、生产日期、医院名称的,多半是靠谱的。比如楼下朋友发的这张,借用一下。
为什么说中药要趁热喝
谢谢邀请!欢迎关注正哥,获得更多关于中医临床、养生、保健等的专业解读。关于如何服用中药,正哥之前已经专门发文讲过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可以查阅我的长文章。
相信不少人都有过煎煮及服用中药的经历,随便问几个人煮好的中药要如何喝,很多人想都不用想都能回答,一天两次,每次一碗。可是这样是否正确呢?
服用中药汤剂,要弄清楚这几点:每次喝多少?多久喝一次?服用的时间点如何选择?该怎样喝?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离您掌握正确的服用中药汤剂就不远了。
首先是每次喝多少的问题。几毫升?几十毫升?几百毫升?考虑到服用便利的问题,一般每次100~300ml,多数不超过300ml,以免引起胃部过于胀满,反而带来其他不适。若胃气虚弱,或小儿喂药困难,一般可采取浓煎的方法,每次服用50~150ml。但是如果是治疗口咽部的疾病,很多时候则采取每次几毫升至十几毫升频频含服甚至含漱,使药力始终停留在口咽,以免药过病所。
其次是多久喝一次的问题。一天两次?一天三次?多久喝一次同治疗目的有关。如果是用来进补,一天两次,甚至一天一次都是足够的,以起到缓缓收功的目的。但是,如果是用来治疗发热感冒等疾病,这样的服用频率恐怕就有问题了。早在汉代的《伤寒论》里就对服药频率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试看中医经典名方“桂枝汤”的服用方法“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如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桂枝汤一剂药煮好后先服用三分之一,如果汗出病退了,余下的就不用喝了,如果没有汗出病退,就半日之内将剩下的三分之二分次喝完,如果服完一剂药病还未退,则继续服用第二剂甚至第三剂,一直到病退”。由此可见,不仅不一定是一剂药一天分两次,甚至一天要服用几剂药,总之以达到药后病除为目标。
再次,服用时间点的选择,跟药性以及病位密切相关。一般治疗下焦疾病或者补益类的中药多在饭前服用,以使“饭压药”使药物直达下焦肝肾;同理,若是治疗上焦疾病或是发散类的中药,一般饭后服用,以使“饭托药”使药物直达上焦。然而对于治疗睡眠障碍等特殊疾病的药,往往在睡前1小时服用,以更好的起到安神助眠的效果。
最后,是热服还是冷服的问题,中医特别强调顾护胃气,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此一般情况下都建议药物温服,以免寒凉伤胃。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第一种是病情为热病,邪盛体壮者,主张把药物放凉了服用,凉药凉服,以增加清热解毒的功效。第二种情况是真寒假热证的,把热药煎好之后放冷服用,热药凉服,以起到暗度陈仓的效果。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