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该不该给孩子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呢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小孩子不建议识字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幼儿早识字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识字」这件事,我这几年观察下来,发现了很多「魔幻」的现实。
一方面,大多数家长都认可学英语要尽早启蒙,避免错过了语言学习的敏感期,最好3岁开始认字母,4岁开始自然拼读,然后早早进入自主阅读之路;
另一方面呢,很多家长却认为识字不能太早了,要不会影响孩子的想象力,还可能会让孩子厌恶学习——一定要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不上小学坚决不能碰。
那么,让3岁左右的幼儿接触文字、识字,到底是否有好处呢?
我先讲两个身边的例子。
我一个很好的朋友,自己是文字学科班出身的老师。从孩子4岁左右开始,父母就带孩子系统识字,学习效果非常显著,孩子6岁时识字量已达1800字左右,周围家长不无艳羡。
他家的识字教学始于「象形文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到隶书到今天的简化汉字,一步步教过来,孩子确实很感兴趣,在玩各种文字游戏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识字量。
但是,孩子从二年级开始,语文成绩就开始垫底了,尽管识字量、词汇量都远超同龄人,但阅读和写作就落下风了——因为孩子不爱阅读,看到大段文字就觉得烦躁,写东西更是困难。
这是近年来很震撼我的真实案例:孩子开始识字的年龄很科学,识字的形式寓教于乐,识字的方法符合孩子的认知,结果却是孩子掌握了所有阅读的素材,唯独丧失了对阅读的兴趣。
另一个教孩子识字的案例则完全不同。朋友工作很忙,从孩子5岁开始买了个识字APP,孩子每天玩上20分钟。一年以后,朋友和孩子坐飞机时,发现孩子从家里带了一本新的绘本在读。朋友很诧异,问孩子:「你真的能读懂吗?」
「能啊。」
「那这是什么字?」
「国。」
「这是什么字?」
「服。」
「这是什么字?」
「妈妈你很烦诶,我直接读给你听好了。从前有一个国王,他喜欢各种各样的新衣服……」接下来,除了少量的字词不认识跳过外,孩子将第一页故事基本完整地读了下来!
实际上,儿童识字确实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我们简单将其划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类。
从客观因素来说,儿童识字量、词汇量、阅读量直接影响语文课的表现,同时也影响数学课的表现——很多一年级的孩子不是不会计算,而是读题有困难;
从主观因素来说,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也对课程表现有很大的影响。学习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跑在前面的未必能笑到最后,将大量精力投入在起跑线上,而不去规划整个马拉松的行程,也是很多新手容易犯的错误。
5~6岁可以开始正式识字
「幼儿」这个范围还是太大了,3~6岁的幼儿认知水平是非常不同的。根据我国教育部2012年9月发布并沿用至今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阅读和书写准备方面,对3~6岁幼儿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图源: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教育部认为,4~5岁的幼儿就读幼儿园中班,知道常见的标识、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5~6岁的幼儿就读幼儿园大班,知道文字标识一定的意义,就已经是很好的准备工作了。
更重要的教学要点其实是这个小标题: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在书写方面,教育部的建议如下:
图源: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大班的孩子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且写画时姿势正确就好。关键还是这个小标题: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对幼儿园来说,教育部制定这样的目标是适宜的,因为这一系列的要求都指向让孩子建立终身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而不是短期损耗掉孩子的学习热情,之后每况愈下。
英语识字也始于5~6岁
实际上,美国国际阅读协会和国家幼儿教育协会(InternationalReadingAssociationandthe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ducationofYoungChildren)曾于1998年发布过一份联合声明,认为:
一方面,父母可以向低至5岁的儿童进行「语音意识」(phonemicawareness)训练;
另一方面,如果在儿童早期接触到适当的识字经验和良好的教育,大多数儿童在6~7岁时进入阅读。当然,也有早至4~5岁的早期阅读者,以及晚至8~9岁的阅读者扔需要别人的支持才可以进行阅读。
现在,美国教育部关于3~6岁幼儿早期阅读的建议是这样的:
图源:美国教育部官网
也许会有人说,你看美国孩子,到幼儿园大班就能认识很多新单词了,咱们国家为什么反对幼儿园孩子大量认字呢?
因为难度不同。
英文只有26个字母,而且可以通过自然拼读法将孩子的听、说能力转化为读、写能力。认识了26个字母,掌握了自然拼读法,可以快速地进入阅读阶段。
中文呢?根据孔子学院总部2007年颁布的《国际汉语能力标准》,汉语中最常用的汉字数量是800个;而如果要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广泛阅读,需要掌握的常用汉字数量为2000个。
26个字母vs2000个汉字,其认读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我国教育部才强调不可早早让孩子为了学汉字而学汉字,陷在2000个生字的汪洋大海里,并丧失对阅读和学习的兴趣。
但总的来说,不论中文还是英文的学习,5~6岁的孩子完全可以正式开始了。
幼儿园大班vs小学一年级
5~6岁的孩子正处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的阶段,这时开始学习识字是合理的。但到底是从幼儿园大班开始,还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这才是很多家长所纠结的。
国家现在严令幼儿园「去小学化」,令很多家长头疼不已。2018年11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时,经济日报的记者曾就此提问[5]:
我们注意到有不少家长反映,一方面在学前教育进行减负,禁止在幼儿园教授拼音认字等知识,但是另一方面小学没有做到真正的零起点教学。幼儿园不教了,但是入学之后老师教的非常快,家长只能送到课外培训机构,上幼小衔接班,教育部对这个现象进行什么样的整治,对社会比较普遍的幼小衔接班、学前教育如何进行整治规范,谢谢。
对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姜瑾现场进行了答复,我摘录如下:
按照我们《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孩子进入幼儿园经过三年的时间,根据每个年龄段的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通过游戏的过程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逐步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从小学的角度,应该给孩子入学留出一定的过渡期,在孩子入学之初根据幼儿园的特点,在教学的进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能够更好地顺应学龄前孩子的特点,能够帮助孩子降低学习的坡度和难度,帮助孩子很好地度过这样一个过渡期。
教育部强调孩子的终身发展——一线教育者接触了这么多年孩子的教育,也参考借鉴了很多国际通行的做法,在教育系统内容提出这样的要求是非常合理的。
根据大多数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6~7岁开始进行阅读训练,符合NYEAC提出的大量研究结论。
反对机械刻板的识字灌输
其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中早已阐明了政策的出发点:
针对幼儿园不能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脱离幼儿生活情景,以课堂集中授课方式为主组织安排一日活动;或以机械背诵、记忆、抄写、计算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的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
如果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短期目标,用机械背诵、记忆、抄写、计算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行强化训练,从而让孩子丧失学习兴趣,是绝对不可取的。
相反,如果幼儿园在教授这类知识时寓教于乐、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呢?
比如,动物园游玩时教孩子《鹅》,诗中对大白鹅生动的描写、符合儿童认知的语言,孩子们普遍都很喜欢;
比如,孩子所喜爱的儿歌,比如《小老鼠上灯台》等等,以故事化的场景描述和重现,再鼓励孩子们阅读,符合他们的认知发育水平,也深受孩子喜欢;
比如,在讲故事时老师采取「指读」的形式,有的孩子见到的字多了,自然就会认识一部分……
这种知识启蒙、识字准备,就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且不将其作为任务去训练甚至强化训练,就不容易让孩子们丧失学习的兴趣。
识字启蒙因人而异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孩子的先天天赋、学习基础都不同。
NYEAC的研究显示,尽量大多数孩子可以从6~7岁进行阅读,但也有低至4~5岁开始的,也有晚至8~9岁才勉强跟上的。
小萌3岁时,我家入了一套字卡,当时带他认识了几个字,他很感兴趣。比如头上有角的「羊」,用手将东西递到口边的「吃」等等。但很快,他就丧失了对识字的兴趣,于是我家的识字启蒙就这样搁浅了。
小萌4岁半时,突然对识字有了兴趣,这种兴趣来源于我们外出点菜时,他也想参与,就总让我们给他读菜单——并且逐渐过度到识字。
实不相瞒,小萌最早认识的两个字是——「火」、「锅」。
5岁以后我们开始教小萌认字了,期间他认字的兴趣也出现了反复。例如我们用识字教材的时候,他愿意抢字卡,但不愿意读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
对此,我的解决方案就是——买新书和读旧绘本。读旧绘本是因为他对故事情节很熟悉,读起来有自信,能建立阅读的成就感,他就愿意去读;买新书,则是因为内容是崭新且他感兴趣的,他就愿意去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新的字词。
我倾向于认为:
如果幼儿对识字感兴趣,老师不一定教,但家长可以教;
如果孩子学不会、忘记了,不要打骂,这不是家长或孩子的失败,只是孩子还没有到年纪——相较于多认识一些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和保护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幼儿识字,容易出现问题的不一定源于「早」,而是源于在教授过程中是否能持续保持和鼓励孩子学习的兴趣。
当他认字了,能自己阅读,并尝到了阅读的甜头,就会更爱认字。
在这个问题下「一刀切」地谈利弊是相对片面的,主要还是看孩子的接受程度、家长或老师的教授方法是否能让他进入「学习兴趣-学习-学习成就-学习兴趣……」这样的良性循环。
正式识字可以始于5岁,但在此之前,家长需要抓「识字启蒙」这件事,也就是培养孩子识字启蒙的前置能力,包括教育部提出的:视觉追踪能力、视觉精度、表达意愿等,这类基础的准备工作可谓必不可少。
跟你分享一下我自己育儿的一些经验心得,现在的科技发达,我就尝试用数字产品帮助自己教育孩子,之后也试用果很多款名为“早期阅读”或“学字”的应用软件,都不是十分满意,内置广告频繁,影响学习效果。直到朋友向我推荐了,【猫小帅识字】应用。让我知道孩子如果先接触汉字,感受汉字,感受汉字阅读带来的乐趣,可培养孩子的初步语感,给孩子带来更多学习兴趣。后来我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使用了一段时间,发现软件体验超好,可以让孩子持续学下去,并且每一个关卡还都有复习环节,可重复学习,巩固先前所学内容。我们家长也可在设置中设置学习休息时间,培养孩子的用眼习惯。
大家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还可以关注一下【4399小评菓快乐育儿】哦,我的育儿知识大部分都是从这里学来的,做的非常用心。
该不该给孩子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呢
北安徒生,南格林,这是每个小孩子都知道的童话江湖格局。作为正能量的代表,安徒生童话给予了许多孩子最美的童年。然而,当我们一旦做出北XX南XX的分类,南XX的命运就不那么好了。格林童话自1812年第一版出世以来,世人对其评价极低,很多人说,这是一本“连母亲念给女儿听时都会觉得羞愧的故事”,此后格林兄弟一直将《童话》更新到七版,终于成为我们能够看到的样子。但是,作为文学研究的文本,《格林童话》的研究者们却更倾向于研究格林童话的“内幕”诸如性交、怀孕、乱伦等话题,而作为童话的格林,似乎就在一刻消失了。但这毕竟是一本童话,我们把这些内容给小孩子看,真的好么?
而格林呢?他没事干写那么多禁忌的文章做什么?他写童话到底为了什么?我们知道,《格林童话》是由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合作完成的,威廉是一个语言学家我们很容易想通,但作为法学家的雅各布格林又在通话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这一切,都要从百年前的一位德国人说起。
一、师门传承
弗里德里希?卡尔?萨维尼,这个出生于18世纪的德国人,尽管现在非法社科领域之外已鲜为人知,在当年,却也一度是法学领域里罗马法、民法、国际法以及法解释学四派的开创者或继承者。今天我们谈及此人,常将其与“历史法学派”相联系。萨维尼认为,法学的发展通常要经历三大阶段,法律首先产生于习惯,在习惯的产生过程中,会逐渐的产生一批以研究习惯的法学家阶层,通过他们的努力,最终会形成法典,而法典则是法律的最高级别。可以说,萨维尼一生的努力都在于编纂他梦想中的《德国民法典》,而他也深深知道,当时的德国还处于习惯法的阶段,因此《德国民法典》的编纂非但不能着急,而且更应当从缓进行。
为此,萨维尼培养了许多特别著名的学生,其中最不孝的恐怕就是我们的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他最终并未取得学位证书便离开了萨维尼,而在马克思的后半生,他的无数文章都在黑这个传说中的历史法学派,以至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界也跟着黑萨维尼,直到80年代初。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下次再说。
萨维尼的高足基本可以分成剑宗和气宗两支,气宗认为,德国要想编成法典,必须要先研究清楚罗马法律,因此他们不断挖掘整理罗马法律留下的遗产。剑宗则认为,我们德国人自然应当钻研我们德国法律,通过对德国习惯法的归纳整理,不必借助罗马法律,依旧可以编成德国民法典。本文的主人公雅各布?格林,便是剑宗的一位大师。
雅各布?格林,1785年出生,1802年在德国马堡大学学习法律,受萨维尼资助于1805年在巴黎研究罗马法源。此后,他于1837年参加当时“哥根廷七君子”一事被驱逐回到德国,同他的哥哥威廉?格林(童话的另一位作者)开始编纂德语词典。格林认为,法律的形成来自于民族精神,在这里,法律、语言、诗歌具有统一性,因此他希望通过整理德国民间的一些习惯,语言等多个方面,为法律的研究奠定基础。在这方面,格林写过他在法学界里最有名的一篇文章《论法律中的诗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对于德国民间习惯法的发掘,在收集整理德国民间习惯风俗神话的故事的时候,也终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副产品,《格林童话》第一版,当然,此后随着《格林童话》名声的越来越大,格林兄弟一个法学家一个语言学家的身份开始逐渐被人淡忘,江湖再无诗意的法律,只有讲童话的格林。
但问题是:法律人能整理出什么好故事?我讲两个,你就知道了。
二、白雪公主、乱伦与恋尸癖。
我们先讲讲第一版里白雪公主的故事吧。曾经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嫁给了国王成为了母仪天下的王后。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国王看她的眼神越来越不对,她也从被国王的冷落中发现了原来这一切,都始于国王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癖好:娈童。国王并不在意一个女人是否有完美的身材,刚刚发育就好;国王也并不在意一个女人是否拥有峰峦的胸部,才露尖尖角就好;国王也并不在意一个女人是否对他真正的迎合,那种因害怕而发出的颤抖,难道不是每个男人最佳的催情剂?于是国王当王后慢慢成熟之后,他的目光便再也不向王后身边停留,转而寻找新的幼女。
王后看在眼里,暗暗发誓:“我要生出一个孩子,她的肌肤要像血一样白,嘴唇像血一样红,头发像窗框檀木一样黑的孩子……”只要生出一个这样的孩子,那么国王还是会爱我的。果然,一切如皇后所愿,这样的一个孩子终于出生了,人们叫她:白雪公主。
国王开心极了,一点也不在乎王后到底还是没给他生出一个儿子,他赐予王后了很多东西,他像每一个爱极了自己女儿的父亲一样,将自己拥有的一切加倍赐予了这个尚在襁褓中的少女。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谁说不是呢?渐渐的,王后以为,自己又得宠了,在同国王陪伴白雪公主的过程中,王后又焕发出了女性特有的光辉。王后问魔镜:“魔镜魔镜,到底谁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不知趣的魔镜回答说:“当然是王后你了,但是,你女儿白雪公主,还要比你美丽一千倍。”
王后瞬间醒悟,原来,国王疼爱白雪公主,并不完全是因为父女之情!王后想到了国王看女儿的眼神,这哪里是一个父亲看女儿的呢?王后想到了国王抚摸白雪公主的身体,这哪里是父亲对女儿的呢?分明是情人之间的;王后又想到了白雪公主在接受父亲抚摸时的神情,天哪,白雪公主的神态,那种神态,分明是性满足啊!
王后再也难以抑制,她找来一个猎人,让他把白雪公主带到树林里杀掉,然后带回白雪公主的内脏,交给国王吃掉。猎人自然不忍,于是他偷偷的放了白雪公主,带回了动物的内脏冒充白雪公主,交还王后。王后谎称白雪公主被野兽杀死,试图打消国王那龌蹉的念头。
长话短说,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森林里,也开始过上了性福的生活,王后再一次通过魔镜知道了这一切,她扮作老太婆,通过勒、插和下毒三招,最终让白雪公主死于一枚毒苹果之下。在这里,酒骑风认为,王后在苹果上下的毒是类似于一种蓬发性质的毒药,也就是吃掉的苹果会在白雪公主的嗓子里逐步胀大,最终会让白雪公主休克致死。为什么下文再说。
小矮人们回到家看到白雪公主已然死去,他们愤怒,却也无可奈何。他们同时发现,死去的白雪公主更好看!就这样,公主的尸体躺在一个玻璃棺材中逐步的变臭。而小矮人们,也就守着这具尸体,他们干了些什么呢?
后来,一位有恋尸癖的王子在各处寻找美丽的尸体时偶遇到白雪公主,并最终带走了她。王子每天看着、抚摸着还有你懂得着这具美丽的尸体,正常的王子侍从不干了,他们捶打着尸体的后背,最终让白雪公主将苹果吐了出来,白雪公主复活了。王子却在此时失去了对她的兴趣,但为了满足白雪公主的愿望,他仍然邀请了王后参加自己的婚礼,并在婚礼上宣布了王后的罪状,最终采用“炮烙”之刑对付王后。当然格林不知道纣王发明的这个东西了,但白雪公主还真就这么做了。
王后得到了她应有的惩罚,国王又开始寻找新的少女了,王子也在寻找新的尸体了,而白雪公主呢?也许在成为王后之后,也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吧。
酒骑风按:其实在格林童话第一版问世之前,格林的笔记里,那个最终带走白雪公主尸体的人并非王子,而是他的父亲,也就是国王。也许格林兄弟也觉得这玩意太重口味了吧……于是王子登场了。
三、青蛙王子、契约精神与性幻想
讲个口味淡一点的故事吧,青蛙王子。
从前有个漂亮的公主,尽管她已经十五岁了,但依旧很讨厌自己身边的男人。她一直都认为,那些贵族阶层的人都是吸血鬼,他们肆意征税,随意殴打老百姓甚至还会强迫一些女人和他们发生性行为。在这些讨厌的人里,当然也毫不例外的包括她的父亲。
公主的父亲也曾经一度告诉公主,这些贵族阶层的人们也拥有自己的责任,并不是她想象的那样,是吸血鬼,是蝗虫。但出于叛逆期的少女,又怎么可能听得进去这些话呢?公主的父母很快注意到自己女儿开始发育了,便张罗着要为自己的女儿寻找一个英俊的青年,可惜的是,公主将自己嫁给那些贵族青年当做是一种联姻,是的,和今天无数的少女一样,她所向往的,是那种感天动地的爱情,不受羁绊的自由。
每个求婚的贵族青年都无功而返,公主依旧沉浸在自己编织的爱情故事里不可自拔,当她每每抚摸着自己身体的时候,总是幻想着我们心照不宣的事情。闲暇的时候,公主喜欢把玩一个黄金小球,这个在普通人家不可能出现的玩具,尽管在德语中有着“男性生殖器”的含义,但毕竟是一个玩具,怎么可能因为它拥有一个别样的含义,就被家人禁止把玩呢?
这天,公主又一次在水边把玩着那个黄金小球,一不小心,小球掉在了地上,又滚到了池塘里。公主对着吞噬了小球的池塘也不知道哭了多久,忽然,她听到了一个声音:“小公主,你怎么在哭呀?”公主循声找了许久,发现说话的竟然是一只小青蛙,尽管公主厌恶青蛙的外表,她还是告诉青蛙:“我的小球掉到池塘里了”。
很快,公主和青蛙便达成了关于寻找小球的契约:青蛙帮助公主找回小球,作为交换,公主应当允许青蛙同她同桌吃饭,同杯喝水,同床睡觉。公主心想,等姐姐回到家,谁还会理会你这个丑陋的青蛙呢?于是在青蛙找回小球之后,公主便毫无心理压力的回家了。
却不曾想,公主前脚回家,后脚青蛙便也来到了她的住所,要求履行双方的契约。公主的父亲知道了这件事,认为既然你们双方已然签订了契约,那么就应当继续履行,何况对方只是一只青蛙,又会发生什么呢?
就这样,忍着恶心的公主,陪同青蛙一起用餐,一起喝水,当然,他们也一起进入了公主的卧室。据青蛙说,公主的睡姿实在是不雅,一个翻身就可能把它压成一张青蛙。因此它为自己寻找到了一个更安全的位置——它钻进了公主的乳沟里。尽管时间有如乳沟,躺下来就没有了,但随着青蛙钻入,公主在恶心之外,还是沉浸到了从未有过的性幻想之中,这种幻想叫做:狂野。
但是,当青蛙试图钻入公主的下体时,公主还是毫不留情的将青蛙拎出来,随手甩到了墙上。却在这时,青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床上躺着的一个英俊的青年。他拥有健壮的黑色肌肤、雪白而整齐的牙齿,淡然而不失风度的笑,是的,不同于以往她见过的所有男性。他自称是邻国的贵族,一心向往自由,住在森林里自己制作的屋子之中。是啊,英俊的外表,放荡不羁的内心,又是哪个少女可以抵御的呢?灯熄灭了……
此后,公主便和青蛙王子一起来到了那片森林之中,享受着原始社会的分工带来的自在,比起在家里那种饭来张口的生活,这种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可惜,激情来的快,去的更快,公主渐渐过腻了这样的生活,越来越觉得,这样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再自由的灵魂也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来支撑的,可这个青蛙王子,只是永远在写一些永远不会畅销的小说,做着不产生价值工作。而青蛙王子也发现,眼前的这个人,已经不是当初他所认识的那个样子了,他希望把两人生活的故事写成书,愉快的讲给自己的孩子们,但似乎也乏善可陈。
很快,两人爱情的结晶出现了,在孩子眼里,母亲嘴里的父亲是一个没出息、无聊,满脑子幻想而不现实的男人。而父亲嘴里的母亲则是一个不善解人意的女人,只是一株温室里的花朵。就这样,孩子也对婚姻不抱有了任何期待。
童话里说的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最终还是没有发生。两人最终还是在彼此的不满中度过了一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个人要由亲密转变成真爱,是需要时间和耐性的。而激情,则是感情里最靠不住的东西。
四、哪里出问题了?
日本作家提幸子和上田加代子拥有一个共同的笔名:桐生操。她们留学巴黎,主攻法国文学和历史,在她们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接触到了第一手格林童话的资料,写成了一本《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于2003年由中国友谊出版社翻译出版,当然,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眼里,这本书太毁三观了,白雪公主、青蛙王子、灰姑娘这些故事在她们的笔下被篡改的是如此之严重,一定会教坏所有的小朋友的,于是这本书刚刚出版,便被全面禁止了。而中国友谊出版社也因为这本书,承担了不小的责任。
我倒是不认为两位作家笔下的书是在篡改《格林童话》,我认为她俩篡改的,只是我们以为的那本《格林童话》而已。回想我小时候看过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那一套近千页被我快翻烂了的那套《格林童话全集》,今天想想,内中并不乏暴力、色情、凶杀、乱伦。这两日与朋友谈及此处,格林童话中的那篇《杜松树》其内容仍然令人悚然。主人公死后化身成了一只只爱唱歌的鸟,歌词是:“我的母亲杀了我,我的父亲吃了我,我的妹妹小玛丽,她捡起了我的骨头,包在绢布里,放在杜松树下。”因此我们今天尽管见到的格林童话是从第七版中翻译过来的,细心的读者仍然可以发现许多重口味的细节。
如本文第一节所述的,其实尽管这一套书被称做格林童话,它由如何是格林兄弟为了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所写的呢?不要忘了,雅各布?格林一生的愿望,可是编纂出那个在他生前都未能见到的《德国民法典》,而民间习惯法,则很大程度都是由这些个看似毁三观的故事中凝聚成那个属于德意志的“民族精神”。格林通过一生的努力,都致力于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在学术上,除了这些毁三观的童话之外,还包括一本重要的著作《德意志法律遗产讲稿》,仅就整理这一项工作而言,后人也几乎没有在这方面工作赶超格林的。
有趣的是,格林为什么会把这些少儿不宜的故事当做童话出版呢?
我猜想原因在于,法律人都是重口味,他们常年沉浸在法律的各种案例之中,口味早已和普通人不同,他们言谈之中也多是案件,段子也难离契约精神、杀人放火之案例。也许格林不觉得把这些故事讲给小孩子很毁三观吧。但一般人呢?
最后,谆谆告诫,小孩子,不要看《格林童话》。
你觉得孩子应不应该学国学国学属于封建礼教对天性的禁锢,还是中华智慧的结晶
国学很热,已经成为了一种产业。在生活中我们就会发现,大街上有很多国学幼儿园,社会上还有一些专教小学生的私塾教育,起名国学课堂。这些课堂教的是儒学,却自诩为国学,有点夸大其词了。
我觉得孩子们的年龄尚小,理解不了博大精深的国学。还是学习钢琴、舞蹈、画画、英语和书法更合适一些,这些技能同样能开发智力。学习国学的孩子,有些人会变得木讷,脑子的灵活度是不够的。这是真实的案例,作为家长的应该重视起来。一切知识都应当与时俱进,学习同样如此。
国学是一个很大的词汇,一生都学不完,《孙子兵法》属于国学,“二十四史”属于国学,包括我国的一切传统文化。其中有精华亦有糟粕,我们应当辩证看待。比如国学里的诗词,像《唐诗三百首》就属于精华,像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就属于糟粕。
国学很热门,属于金字招牌,,其中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样也有落后的思维和理念。我觉得国学和成功学一样,都属于大而虚空,也许某段时间很热,但时间久了,人们就会认清其真正的面纱。经过实践之后,大家觉得成功学不靠谱,因为成功不可复制,国学恐怕也会步成功学的后尘。
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当然需要继承。国学启蒙教材也有好的知识,比如《三字经》、《笠翁对韵》就非常好,可以让孩子熟读甚至背诵下来。《弟子规》通读一遍就行了,有点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至于《论语》,理解其精髓就行了。
孩子们学习国学,基本上都是死记硬背,背的时候不是很快乐,而且长期不学习的话就会忘记。学习一些浅显的国学是可以的,全当认字、学习说活了。孩子的天性是玩耍,钢琴、舞蹈和绘画,学习的同时能够带来大量快乐,学习这些功课,也是不错的选择。
很多妈妈认为孩子还不会说话就没必要做英语启蒙,你怎么看
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是做英语启蒙最好的时候,那时候母语还不是很强,多给孩子创造一个英语氛围,孩子接受能力很快了。孩子听多了,等到会说话的时候,语言也会呈现井喷式的表现。所以一岁内的宝宝多听英语儿歌对培养孩子的外语兴趣还是很好的。
好了,关于该不该给孩子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呢和小孩子不建议识字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