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text-indent:2em;">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必亡.”鲁迅为什么主张废灭汉字,以及民国专家建议废掉汉字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民国才子发明一简体汉字,却遭女性斥骂3年,这是啥字为何挨骂
这个字就是“她”,这个字发明之前,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第三人称都用“他”,当时的女性认为,将女性的“她”与男性的“他”分开,是一种性别歧视,是大男子主义的表现,这与人类的“他”与动物的“牠”分开是一个意思,因此遭到当时女性的斥骂。
有意思的是,若干年后,这个字逐渐被广泛接受,甚至出现了崇拜现象,人们把祖国称为母亲,说祖国时人们常用“她”称呼。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鲁迅为什么主张废灭汉字
鲁迅的确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句话,而且还收录在《鲁迅论语文改革》一书里面,在这本书的开头就有这句话,对于鲁迅这样的大文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而鲁迅一直被大家看做耿直和革命的代表之一,但是竟然会说出来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话来,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其实鲁迅这样说的确有些过激,说去除汉字接受外来文化,说汉字是鸡肋,这种的确是有点过,为什么他会这样说出来呢,其实原因就是在那个年代的汉字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都是经过简化后的汉字,所以感觉学习和写起来其实虽然有难度,但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但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那个时候使用的汉字和各种写法都还是按照古代的方式,绝大多数都是用毛笔写,而且汉字都是繁体字笔画多,想要用毛笔把那些繁体字写的工整好看能让人认识真的很难,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练习才行,这样会耽误了学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光写字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哪里还有时间做其他学习其他呢。
对于那个时候来说繁体汉字的书写的确不容易,想要学好也要花大量的时间,而且那个时候的中国深受外国文化和国家的摧残,传统的文化已经没办法做到救国和救民与水火之中,而外国的文化在当时是强大的,鲁迅和许多文人都出国留学过,接触非常多的外国文化,深深的知道传统的中国教育模式和一些东西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所以想通过自己的一些言论来改变当时的中国教育。
说实话鲁迅的想法是用新文化来取代封建的传统文化,只有改变才能真正的救国,一直走封建文化的传统模式已经落伍,没办法给当时的中国社会提供任何帮助,所以恨铁不成钢的鲁迅说出来了这样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话来,其实就是表达了自己对一些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不做改变的一种不满的情绪发泄。
其实当时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弊端,很多人都在为改变这些做努力,只是很多人没有说出口,但是却在行动,而鲁迅这个心直口快耿直的人说了出来,当然这句话当然是偏激的,但是也反应了鲁迅其实想改变中国的传统方式的一种急切感,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第一时间就是对一些传统的东西进行修改,汉字简化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说汉字是我们几千年文化的传承,但是在一些时候一直不做改变的确限制了我们自己,汉字是文化传统,所以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文明的魂,是坚决不可以灭的,但是不可以灭并不代表不可以不做改变,其实文化和文明的延续就是在不断的流传中不断的做出改变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顺应时代延续下去,一成不变的做法会被抛弃,因为不适应时代的步伐。
如何看待民国时期的汉字拉丁化运动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一般来讲有三大阶段,即就是技术—制度—文化三个有机递进的过程。
近代中国屡遭入侵,国人之自信大受损害。在文化层面,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一些知识分子自清末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质疑、修正与改造,这是“西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文字是文化形态的一个稳定表达。实际上,汉字拉丁化是历史的产物,从清末算起,到现在已经有90多年的历史了。90多年来,时起时伏,艰难曲折。
清朝末年,开始发动创制拼音文字的运动一一切音字运动。到了五四时期,又形成新的高潮,先驱者于门不满足于有一套汉字笔画式的注音字母,明确提出“汉字革命”,要解决汉字难学难用的矛盾,解决中国教育落后大多数人不识字的问题,甚至主张“废除汉字、国语”,全盘西化。
汉字拉丁化有一个文化交流的渊源。明正嘉以后,西方基督教传教士来当时的中国传教时,为了便利,即对汉字进行注音,这形成了最早的汉字拉丁化。
这是一个技术问题。如果介绍中国的事物到西方,必然涉及文字翻译的问题,而西方人对学习汉字是很困难的,因此才出现据当地语言进行对汉字的注音,如:茶-tea,这是闽南方言的发音。
总体来讲,明清西方传教士为了学习汉字和传教的需要,开始系统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1605年天主教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的《西字奇迹》具有开创性的系统化意义。1626年耶稣会士金尼阁出版的《西儒耳目资》是最早用音素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所用的拼音方案是利玛窦方案的修正。
1863年,英国传教士萨默斯出版了《汉语手册》,他在马礼逊方案基础上创制了一套拼音方案,史称“萨默斯方案“,但未推行。
1867年,在英国使馆任中文秘书的威妥玛(ThomasF.Wade)出版了《语言自迩集》,创立了一个拉丁化的威妥玛拼音,使用时间很长,对汉字的拉丁化起了重要作用,以后的方案都有参考。
民国时期一些知识分子继续反思:为何中国识字率依旧如此低?汉字由于字数众多(常用字至少有3000~4000个),学习起来比较费劲。并且由于师承不同,书法变化,字的具体写法也有不同。近代科学大量引入中国,汉字在这些概念面前暂时变得不够使用。
新文化运动大背景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提倡汉字拉丁化,其中刘半农、鲁迅、钱玄同、瞿秋白等最为积极。他们认为:中国的文字过于复杂,不如字母文字简单易学,故而有此汉字拉丁化的构想。
不可忽略一个国际性背景。1920年,苏联“化除文盲协会”成立,在全国各地进行化除文盲工作。“化除文盲协会”为了在少数民族中进行扫盲工作,创造了一种用拉丁字母拼写当地语言的新文字。这种新文字简单合理,容易认,容易写,在化除文盲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当时学习苏联的风潮下,这场运动可谓是“先头兵”。
一些留学背景的知识分子发挥了很大作用。1921年,瞿秋白来到苏联,因为受到了这次活动的影响,他努力研究中国汉语怎样用拉丁字母拼写的问题,写成了最早的一份“拉丁化中国字”草稿。1927年瞿秋白开始和吴玉章等共同研究文字问题,并且在1929年写成“中国拉丁化字母”,包含拉丁化中国字的方案和写法规则。同年,在“彻底消减文盲,普及初等教育”的号召下,在苏联工作的万中国人也成为扫盲的对象,汉字教育的尝试失败以后,“中国拉丁化字母”成为当时一份很理想的解决方案。
191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套法定的37个民族字母形式的注音字母方案,特点是采用符号表示声调,这虽然不是一种直接的拉丁化方案,但用符号表示声调的方法却延续到汉语拼音方案。192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套法定的拉丁化拼音方案-国语罗马字(简称国罗),特点是用字母的拼法来表示汉语的声调,实际上由于流传时间较短,实际起到的作用不大。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的第二套法定的拉丁化拼音方案,使用了26个拉丁字母,用符号表示声调,但是这种符号不易在西式打字机上实现。1980年代,汉语的信息化进入日程,形成“万马奔腾”的局面,汉语拼音方案作为重要的拼音输入方法得到使用,较好地使汉语同信息化接轨。
所谓汉字拉丁化,其实是汉字拼音化的一种具体形式。汉字拉丁化是设想以拉丁字母代替汉字,最终废除汉字。将汉字改造为字母文字,希望以此在短期内大幅增加中国广大人民的识字率,同西方国家接轨。
因而,汉字拉丁化是一种自信心受挫下的社会思潮。尽管现在民族发展,仍有少数人继续坚持推动。汉字本身有其形成的独特的环境,不能以近代积贫积弱而否定汉字对于民族文化的贡献。随着现代历史不断发展,汉字本身的优势也逐渐显现,中国近代文人者对民族前途的担忧值得肯定,但是眼光过于局限,汉字拉丁化目前很少有人再提倡。
民国时期的文字就是繁体字吗
简化字是19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传统汉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汉字简化而产生的字体。由此可知清朝应该是使用繁体字的。而文言文一般是文人阶层使用的,多用于书面方式,平常说话一般不用,老百姓更是不会张口就“之乎者也”,因此他们也是说白话的,不过相较于现今的白话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关于中国必亡.”鲁迅为什么主张废灭汉字,民国专家建议废掉汉字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