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佛塔地基怎么弄好看图片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西安大雁塔下面,真的有地宫吗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西安大雁塔下面,真的有地宫吗
●谢邀试答:
●鄙人喜欢在忙里偷闲时看些杂书,尤对我国古建筑更感兴趣。做为宗教建(构)物的塔,更是构成紧扣“喜好链”的重要一环。
●鄙人先回答网友的问题。大雁塔下有地宫,这是无疑的事实。
(大雁塔历史旧照)
(感谢网友提供精彩图片)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暴雨之夜,明重建的法门寺塔在一阵巨响后,塔身的一半轰然倒地……大约五年后拆除残余的、摇摇欲坠的另一半时,发现了深埋地下的地宫。
(以上为法门寺残塔旧照)
●随着考古人员介入地宫发掘,一大批极为耀眼的稀世宝物出现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随之而来的大量报道、展览、宣传在向老百姓推介辉煌历史的同时,也在向盗墓贼们发出明确信息:塔下有地宫、地宫有文物、文物赛金银……
●随后二十多年里,许多在野外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塔们,陆续遭到了“盗洞穿根”的破坏性盗掘。有些偏远地区的塔被贼们用炸药炸倒,被直取地宫。
●虽然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它的地宫里供奉着什么,但我知道象大慈恩寺大雁塔这种高规格巨构是一定有地宫的。
●讨论大雁塔下是否有地宫?地宫内供奉何种宝物;是和讨论秦陵地宫何时开挖?会挖出什么陪葬品一样,都属于吃饱穿暖、茶余饭后的瞎侃神聊、权当一乐尔。
●大雁塔安好,地宫便妥妥的:巨塔倾覆,则地宫将现世。不过我更希望大雁塔稳稳的、它的地宫妥妥的。
●有深夜静思遂成以上杂文,与行家共商共榷、共学共进!
●感谢头条和网友们提供的精彩图片,一并致谢,祝顺安。
明嘉靖年间,陕西关中大地震是怎么回事
1556年1月23日夜,中国陕西省南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的一次巨大地震。是中国人口稠密地区影响广泛和损失惨重的著名历史地震之一,估计震级为8级。据史书记载,以陕西渭南、华县、华阴和山西永济四县的震灾最重,故称为华县地震,也称关中大地震。101个县遭受了地震的破坏,分布于陕、甘、宁、晋、豫5省约28万平方公里。地震有感范围为5省227个县。震中区为西安市以东的渭南、华县、华阴、潼关、朝邑至山西省永济县等,约2700平方公里。陕西、山西、河南三省97州遭受破坏。余震月动三五次者半年,未止息者三载,五年渐轻方止。
●古籍记述
《中国地震目录》归纳史书记载对此震的描述是:“秦晋之交,地忽大震,声如万雷,川原坼裂,郊墟迁移,道路改观,树木倒置,阡陌更反。五岳动摇,寰宇震殆遍。陵谷变迁,起者成阜,下者成壑,或岗阜陷入平地,或平地突起山阜,涌者成泉,裂者成涧,地裂纵横如画,裂之大者水火并出。井泉涸废,新泉涌流,喷高丈余。山移河徙四五里,涌沙、陷没亘数千里。华山诸峪水北潴沃野,渭河涨壅数日。华县、渭南、华阴及朝邑、蒲州等处尤甚。郡城邑镇皆陷没,塔崩、桥毁、碑折断,城垣、庙宇、官衙、民庐倾颓摧圮,一望丘墟,人烟几绝两千里;四处起火,数日火烟未灭;民天寒露处,抢掠大起。军民因压、溺、饥、疫、焚而死者不可胜计,其奏报有名83万有奇,不知名者复不可数。”
曾亲身经历过华县地震的明代官吏秦可大在《地震记》中写道:“受祸人数,潼、蒲之死者什七,同、华之死者什六,渭南之死者什五,临潼之死者什四,省城之死者什三,而其它州县。则以地之所剥剔近远分深浅矣”。据史料记载,死亡人口上万的县,西起径阳,东至安邑;死亡人口上千的县,西起平凉,北至庆阳,东至降县。震时正值隆冬,灾民冻死、饿死和次年的瘟疫大流行及震后其它次生灾害造成的死者无数可计。地表出现大规模形变,如山崩、滑坡、地裂缝、地陷、地隆、喷水、冒砂等。历史文献记载地震裂缝“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状,人有坠于穴而复出者。有附于水穴之下,地复合,他日掘一丈余得之者”。华县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损失,还与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黄土窑洞极易倒塌;且地震发生在午夜时分,人们没有丝毫准备有关;加之地震前两年关中地区大旱,岁荒粮歉,地震后完全丧失了抗御灾害的能力。
●地震后果
●人员
这次地震人员伤亡如此惨重,其重要因素是由地震引起一系列地表破坏而造成的。其中,黄土滑坡和黄土崩塌造成的震害特别突出,滑坡曾堵塞黄河,造成堰塞湖湖水上涨而使河水逆流。当地居民多住在黄土塬的窑洞内,因黄土崩塌造成巨大伤亡。地裂缝、砂土液化和地下水系的破坏,使灾情进一步扩大。这个地区的房屋抗震性能差,地震又发生在午夜,人们难有防备,大多压死在家中;震后水灾、火灾、疾病等次生灾害严重,加上当时陕西经常干旱,人民饥饿,没自救和恢复能力。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致灾原因。
震灾损失极其严重。民房、官署、庙宇、书院荡为废墟;较坚固的高大建筑物城楼、宝塔、宫殿全部倒塌。地震造成华阴县城西驻马桥断裂,城北大员村地裂数丈,水涌数尺。大荔县南的紫微观和朝邑西南的太白池在震后干涸。黄河南岸的大庆关和蒲州河堤尽数崩塌。华县凤谷山石泉废为干泉。根据各县州府志记载,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83万人。据史料记载,死亡人口上万的县,西起径阳,东至安邑;死亡人口上千的县,西起平凉,北至庆阳,东至降县。震时正值隆冬,灾民冻死、饿死和次年的瘟疫大流行及震后其它次生灾害造成的死者无数可计。地表出现大规模形变,如山崩、滑坡、地裂缝、地陷、地隆、喷水、冒砂等。历史文献记载“起者卧者皆失措,而垣屋无声皆倒塌矣,忽又见西南天裂,闪闪有光,忽又合之,而地皆在陷裂,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状。人有坠入水穴而复出者,有坠于水穴之下地复合,他日掘一丈余得之者。原阜旋移,地面下尽(改)故迹。后计压伤者数万人”。
●地形
在上述极震区内,地表大规模形变,山崩、滑坡、裂缝、地陷、地隆等现象随处可见。华县“原阜旋移,地高不尽改故迹”,地裂缝“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状,人有坠于穴而复出者。有坠于水穴之下,地复合,他日掘一丈余得之者”。渭南县城内“中街之南北,皆陷下一、二丈许”,“自县治至西城陷丈余”的故址,至今仍清晰可辨。县城东甫的五指山陷入平地,毁削无存。距县城东南9公里的张岑滑坡,长、宽、高各1公里以上,滑坡体所过之处“原移路凸”。县东张家岭滑坡体南北长2100米,东西宽1000米,体积约1000多万立方米。郭家沟滑坡体南北长1300米,东西宽550米,体相约300多万立方米。华阴县城西驻马桥石桥摧裂,城北大员村地裂数丈,水涌数尺。大荔县甫的紫微观和朝邑西南的太白池是面积可观的湖沼,“经地震平芜”,湖水干涸。黄河南岸的大庆关和蒲州河提,“下钉柏桩,上垒条石,中贯铁锭”,十分坚固,,地震后“提岸尽崩”。永济至临潼之间出现近东西向长100多公里的地震断裂带,断裂带以北大面积下降,以南大面积上升,断裂的垂直断距超过5米,其华县地盘下降5~10米,赤水镇下降4米,渭南下降2.5~4米,华阴下降2~3米。
●地震启示
有关专家认为,这次地震损失惨重的原因,除了地震发生在深夜、震区人口稠密等因素外,还有当时的抗震救灾体系不健全,民众防灾减灾意识薄弱,应当引以为戒。
这次地震之后又引起了饥荒和瘟疫,造成了空前巨大的人员伤亡,共死亡83万人,是世界上死亡人员最多的一次大地震。据有关专家分析,造成此次地震灾害还有不少其他方面的致灾因素:
1、震中区人口稠密,房屋抗震性能较差;
2、地震发生在午夜时分,地震前又没有明显的地震前兆,人们没有丝毫的精神准备;
3、水灾、火灾、疾病等次生灾害严重;
4、社会治安混乱,谣言四起,灾民惶惶不可终日;
5、当时的陕西经常干旱,发荒粮歉,人民饥饿,无居,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加上人们有听天由命的思想,缺少防震救灾知识以及突发性地震事的应变能力;
6、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黄土窑洞极易倒塌。
●地震类型
发生在陕西省华县地震属于典型的板块内部大地震,其重复期很长。渭河流域从地质构造上看,南面是秦岭北麓大断裂,北面是凤翔-澄城大断裂,中间是近东西走向的渭河断陷盆地。此处地壳的垂直升降运动很强烈,有发生大地震的地质背景。地震范围
●灾害异常严重的原因
1、地方官员救灾不力,互相推诿地震发生后,陕西等地的地方官员第一时间便将灾情上报给了中央。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一旦出现隐瞒灾情不报的情况,该省督抚罚俸一年;如果延误上报时间超过三个月,地方官就会被革职。
然而,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再加上部分地方官员为政绩有所顾虑,故而灾情到达京城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此外,中央在接到灾情汇报后,因为体制僵化,需要通过层层审批,政令才能到达山区。等到朝廷派出的赈灾官员——户部左侍郎邹守愚到达灾区时,已经是次年二月了。在过去的三个月的时间里,只有有良知的地方官员和当地善良缙绅便成为灾后救助的中流砥柱。为了抗震救灾,有些缙绅不仅拿出自己的资金捐款赈灾,还组织民间力量修缮建筑,维护治安。陕西华阴县知县何祥时一边出力帮助百姓“疏渠筑堰”,一边掏出自己的俸禄银子修缮“学宫”;华州知县杨彩见地震后老百姓“蜂起掠食”,便以当地政府的名义“借富家粟,以赈穷乏”,通过果断的措施解决了灾民的生活问题,为后续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了铺垫。陕西地区地震后又遭水灾,许多房屋被淹没。渭南县缙绅张羽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一所空置的宅院腾出来,让所有受灾的邻居有了暂时的安身之所;韩城县的党孟辀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地震发生后,他拿出乡民欠债的所有契约,当场烧毁,并表示:“岁厄如此,不忍相迫也。”
2、灾民乘便起乱,错失抢救伤员最佳时机此外,有些地方官员还承担着地震后禁暴安良的责任。据记载,嘉靖大地震发生之后,很多地方都先后出现了“乘变起乱,讹言可畏”的情况。陕西渭南县由于县令在地震中死亡,地方失去了主事者,一时间“恶少肆掠,大乱”。幸亏陕西巡抚得知情况后及时决断,下令缉捕盗贼,同时当众斩杀了几个带头抢劫的流氓,才平息了一场混乱。
邹守愚于嘉靖三十五年(1557)二月到达陕西后,立刻指挥地方官员共同救灾,同时从周围的无灾地区选拔政绩优秀的官员前来协助,以维护灾区的正常秩序。当时的进士朱茹便受命从河南新蔡县令的任上临时抽调到华州,主持救灾工作。邹守愚的另外一项重要任务,是向灾区发放朝廷的专项救济款和减免当地百姓的赋役。当然,这些救济款并不是平均给予广大灾民,而是根据年龄、性别、受灾程度等的不同来进行分配,但朝廷用心良苦,而有头脑有私心的地方小吏则火中取栗,结果灾民受益者寥寥。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将灾害归结为上天的惩罚。所以每次地震发生后,在位的天子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罪己诏”,检讨自己的过失,祈求上天的原谅。
嘉靖皇帝虽然没有就此次大地震下发“罪己诏”,但他派遣钦差大臣邹守愚到灾区“祭告境内名山大川、河洛之神及祀典所载神祗,其死者收瘗为厉坛以祭之”。这些措施,大大加速了灾民的死亡人数凶猛增长。此次地震死亡人数有姓名记载的83万多,不知名的死者及未经奏报的死者更是不计其数。大体上,潼关、蒲阪的死亡人数约为当地人数的十分之七,同州、华州为十分之六,渭南为十分之五,临潼为十分之四,陕西省城为十分之三。其他州县因位置不同,死亡人数也不同。地震时,有许多人家全家同时遇难。如居民米仲良全家85人同时遇难,居民陈朝元全家119人同时遇难。其他全家死亡人数达百人的尚有许多。
无可否认,在死者当中也有一些朝廷官员,其中有南祭酒王维桢,郎中薛祖学、员外郎贺承光、主事王尚礼、进士白大用、御史杨九泽等。户部侍郎韩邦奇在地震时掉入火炕灶中,被烧成灰烬。薛祖学在地震时落入一丈多深的水穴被淹死。马理被深深地埋入土窟。
3、震后瘟疫大流行及其它次生灾害频仍此次地震在我国历史记载中是灾害极端严重的一次,死亡人口之多,为古今中外罕见。震时正值隆冬,灾民冻死、饿死和次年的瘟疫大流行及震后其它次生灾害造成的死者无数可计。地表出现大规模形变,如山崩、滑坡、地裂缝、地陷、地隆、喷水、冒砂等。华县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损失,还与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黄土窑洞极易倒塌;且地震发生在午夜时分,人们没有丝毫准备有关;加之地震前两年关中地区大旱,岁荒粮歉,地震后完全丧失了抗御灾害的能力。
西安小雁塔,“三开三合”真相是什么
“前世风雨,后世尘烟。”说到古都西安,人们第一反应都会想起那千年前风花雪月、豪情繁盛的长安。秦阿房宫、汉未央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朱雀大街、长安里坊等等,组成了许多人心中的长安情结。今天,这些盛世长安的地标早已湮灭于历史,唯有西安城南一大一小两座雁塔,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延续。
相对于人气鼎盛的大雁塔,我更喜欢环境清幽的小雁塔,大雁塔因为高僧玄奘而闻名天下。无论是西安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总会因为大雁塔的名气而忽略小雁塔的存在。岂不知,小雁塔的历史更为传奇。在小雁塔建成的一千三百多载岁月更迭中,曾经因为地震而三次开裂,又三次合拢,无不让人惊叹。
小雁塔,又称“荐福寺塔”,因建于荐福寺内而得名。荐福寺位于唐长安城开化坊,曾是隋炀帝杨广的晋王府和唐中宗李显的英王府所在。唐高宗李治驾崩百日时,太后武则天以唐睿宗李旦的名义,于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在此建寺,为唐高宗李治献福,初名“献福寺”。武则天称帝以后,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将“献福寺”改名为“荐福寺”,并亲笔题写了“敕赐荐福寺”,沿用至今。
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荐福寺扩充译经院,成为继慈恩寺之后的又一个佛教学术机构。同年,高僧义净法师入寺弘法。说起义净法师,虽然名气上不如比他时代稍早的玄奘法师,但是他是继玄奘之后最为著名的西行求法高僧。他自公元671年首次求法,到公元695年返唐,前后共计二十四年之久。
为了存放义净法师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在义净法师入驻荐福寺第二年,由鉴真和尚的师父、当时著名的律宗大师道岸法师主持建造佛塔,建造佛塔所需的资金由当时皇宫中的宫人(妃嫔、宫女)集资。唐代的社会风气虽然开明,但是久居深宫的宫人生活并不好过,大多命运悲惨。因此,宗教信仰成了她们唯一的精神寄托。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为自己的来世祈福,宫人们自己集资,在荐福寺修建了“荐福寺塔”。虽然荐福寺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不过塔院并不在当时的荐福寺内,而是与寺门相对。塔院位于安仁坊,与位于开化坊的荐福寺门隔街相望。
在荐福寺塔修成之前的五十多年,长安城南已经建造了一座高大的佛塔,即慈恩寺塔。荐福寺塔与慈恩寺塔相距3公里,因荐福寺塔比慈恩寺塔低20多米,后人将慈恩寺塔称作大雁塔,把荐福寺塔称作小雁塔。和印度建筑风格的大雁塔不同,荐福寺中的小雁塔是密檐式佛塔造型,塔身为四方形,青砖结构,从塔半身开始逐渐收窄、收窄幅度从小变大,形成特殊的弧形,每一层的层高也逐渐收窄。建成的小雁塔为15级,约45米高。大雁塔和小雁塔,成为当时长安城内的地标性建筑。
随着唐代后期武宗灭佛,荐福寺虽然作为长安城内明令保留的四座寺院之一得以幸存,但在唐末的黄巢起义的战火中屡遭破坏,寺院被毁,最终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到了宋代,荐福寺已从最初的开化坊迁入了安仁坊的塔院内,与小雁塔成为整体,并在历代重修中延续下来,传承至今。
小雁塔虽然躲过了人祸,却没能躲过天灾。明代对荐福寺和小雁塔曾有五次大规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原有的格局。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陕西西宁卫弘觉寺番僧勺思吉蒙钦锡度牒,到荐福寺住坐,见这里殿堂荒废,遂发愿重修。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赐寺名。今天荐福寺山门上“敕赐荐福寺”匾额就是明英宗的御笔。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西安地区发生地震,小雁塔从上到下由中间震裂一条缝,宽达一尺。后来重修小雁塔时,只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层包砖,但没有修复塔身的裂缝。然而,三十四年后的明武宗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西安再次发生地震,小雁塔非但没有再次受损,之前因为地震而造成的塔身裂缝反而神奇的合拢了。如此神异的现象,在当时引起轰动。人们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将小雁塔的合拢归于佛祖显灵,并称其为“神合”。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西安府长安人王鹤在外为官返乡途中,听说了小雁塔“神合”的事,并从荐福寺主持堪广和尚那里了解“神合”的具体经过后,便把此事记录在小雁塔底层北门楣上:“荐福寺塔肇自唐,历宋元两代,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户,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合比之者。”这是小雁塔第一次裂合的历史记载。
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陕西发生华州大地震,震级达到八级以上。此次地震在我国历史记载中是灾害极端严重的一次,死亡人口之多,为古今中外罕见。地处震中的西安也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小雁塔在这次地震中塔顶两层被震毁,从十五层变为十三层,塔身再次震裂。八年后的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在华县大地震的余震中,小雁塔的塔身裂缝再次“塔合无痕”。
在清初学者贾汉复、王士桢等人的著述中,有小雁塔第二次离合的记载:“荐福寺塔……十五级,嘉靖乙卯(公元1555年)地震裂为二,癸亥(公元1563年)地震复合无痕,亦一奇也。”这第二次的裂开,距王鹤刻字所记不到五年。
清圣祖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小雁塔因为地震塔身又一次次开裂,然而在三十年后的清圣祖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的一场地震中,小雁塔塔身裂缝再一次神奇合拢。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钱咏在其著作《履园丛话》中记述:“康熙辛未(1691年)塔又裂,辛丑(1721年)复合,不知其理。”这是小雁塔第三次裂合的历史记载,这次裂合的时间相隔三十年。
有专家翻阅历史,发现从明朝成化年间开始,西安进入地震多发期,曾发生6次6级以上地震,这与小雁塔的“三开三合”记录相吻合。实际上,小雁塔建成以来遭遇的地震远不止6次,而是几十次。然而,小雁塔为什么会在屡次的地震中裂而不倒,还能神奇地合拢呢?建国后,文物专家在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小雁塔的地基并非传统的柱状形地基,古代工匠在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这种半圆球体在遇到地震后,会将受到的压力均匀分散。这样一来,小雁塔就如同“不倒翁”那样,在历经多次地震后,依然保持屹立不倒。
当初建造小雁塔的砖也是特制,这些塔砖是由“沉积泥”烧制而成,而这种泥土的最大特性就是细腻、粘性大。唐朝工匠把这种泥淘洗好几遍,再掺入石灰和糯米汁,烧出来的砖会异常坚硬,从而保证了小雁塔本身的坚固性。小雁塔的每块唐砖上还有一个手印,这些手印则是质量监督手段,谁的砖谁负责,裂了就追责。因此,小雁塔从设计到建造的高标准,才是它得以“三裂三合”的真相。
也有些专家认为,小雁塔自公元1487年第一次震裂后就没有“合拢”过。由于大雁塔砖木结构的特性,一些草木种子随风飘进塔身的裂缝,在其中生根发芽,等这些草木长到郁郁葱葱时就挡住了“裂缝”,从远处看小雁塔就好像“合拢”了。等到再次发生地震时,这些草木被震落,裂缝又露了出来,好像又被震裂一样。这种观点看起来貌似合理,但又觉得差强人意。关于小雁塔“三裂三合”的真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晨钟暮鼓,是中国佛教寺院每天早晚的功课。清代康熙以来,每天清晨,悠扬的钟声都会从荐福寺传出,为西安全城百姓报时。朝阳下的小雁塔与浑厚的钟声仿佛时光的沙漏一样,让人们窥见这座古刹千百年来的岁月沧桑,这样的画面形成了了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很多人把“雁塔晨钟”误解为是大雁塔,其实真正的“雁塔晨钟”指的是西安城南荐福寺内的小雁塔及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
这口古钟是金代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由当时陕西京兆府路乾州武亭界崇教禅院的高僧于鄜州鄜县所铸造。大钟高约3.55米,重达八千公斤。大钟上铸有“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法轮常转”,为社稷祈福。这口钟最初悬挂于渭河岸边的武功崇教禅院内,后因为渭河向北改道,寺院冲毁,这口铁钟也就长眠于渭河河底而遗失。清康熙年间,有一位妇人在河边浣洗衣物,当她捶打衣物时,竟听见河里发出鸣响,便报告了官府,使得这口钟重现天日。之后,人们便将其放置在荐福寺钟楼内。从此,雁塔晨钟之声,连绵不断,成为一景。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由于荐福寺距西安城仅一公里,小雁塔又可以成为一处制高点,这里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护法战争时,陕西靖国军以荐福寺为据点攻打陕西督军陈树藩;镇嵩军围攻西安时,荐福寺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在此激战六天。直到解放前,荐福寺一直属于军事要地。战火断了荐福寺千年来的香火传承,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最终也在“二虎守长安”的战火中被集束手榴弹所炸裂,不再响彻西安城。
雁塔题名,出自唐代科举进士及第后,文人墨客会在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题诗,寓意“跃登龙门”。明清时期,陕西地方乡试考中的武举人也仿效唐代习俗,中举之后都会到荐福寺小雁塔下刻石留名,被称为“雁塔武举题名”。今天,小雁塔下还保存有十六通明清时期陕西武举的雁塔题名碑。西安城南这一大一小两座雁塔,穿越时空形成了一文一武的提名佳话,见证着这座城市文脉的延续,代代相传。
如今,荐福寺早已香火不再,小雁塔也已残缺不全。荐福寺也成为了西安博物院的一部分。行走在这方清幽的院落,仰视小雁塔的巍峨,感受千年历史的沧桑,脑海里浮现出盛世的长安。
开封有什么好玩的景点推荐
开封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宋代都城,当时称东京汴梁。好玩的地方很多,是有名的旅游城市。在古迹方面有:龙亭公园、铁塔公园、山陕会馆、大相国寺、繁(当地念‘薄’)塔、延庆观、古吹臺、刘青霞故居、朱仙镇岳飞庙、书店街等。复古文化景观有:《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包公祠、天波杨府、大宋御河、城墙公园、大宋武侠城(森林公园)、鼓楼、中国翰园碑林、七盛角、珠玑巷、鼓楼里、中国四大名镇——朱仙镇的启封故园等。现代人文景观有:包公湖、汴西湖、开封文化客厅、开封博物馆(新馆)、图书馆(新馆)、海洋馆、金明池、半亩园等等。这里特别介绍的是夜游大宋御河,无论是步行还是乘船,沿途景色、灯光十分美丽,使人留连忘返,观光之余饿了就到夜市吃小吃,开封的夜市有着千年的传统,在世界上都是有名的,从晚上6点一直道天将破晓,食品众多。‘’不怕你肚子大,就怕你吃不下‘’。到了开封就能让你吃好、玩好、心情好。
不同景点的照片:龙亭、铁塔、开封府、繁塔、龙亭湖畔、御河一撇、七盛角、大宋御河夜景(局部)、大相国寺。
图片均为自己摄影。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