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雄蒙恬技能有哪些 王者荣耀新英雄蒙恬值得入手吗

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蒙恬模糊特效怎么弄好看的问题,以及和蒙恬发光特效怎么调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蒙恬发光特效怎么调
  2. 我国历史上十二个主要朝代的国号是怎么来的
  3.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大家怎么看
  4. 历史上“五胡乱华”如此凶残,是谁结束了五胡乱华你怎么看

蒙恬发光特效怎么调

1.打开游戏,在主界面点击“设置”图标;

2.进入“画面”选项,找到“特效光源亮度”设置项;

3.根据需要,可以通过左右滑动条来调整光源亮度;

4.调整完毕后,点击“确认”即可保存设置。

我国历史上十二个主要朝代的国号是怎么来的

闲话少说,中国十二个主要朝代通俗上讲是指夏、商、周、秦、汉、晋、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之所以选择这十二个朝代,也是通俗意义上讲的大一统王朝。

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讲,其中四个王朝算不得大一统王朝,分别是夏朝、商朝、周朝和宋朝。夏、商、周虽然在地域上算是大统一的王朝,但是政治、经济、分化方面并不没有完成统一,一般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定义为秦朝。至于宋朝,与宋朝相互对峙的辽、金、西夏是并存的,北宋算不上大一统王朝。

不管怎么说,先介绍一下这十二个王朝国号的由来。(大禹治水形象图,大禹是夏朝的奠基人)

错综复杂的夏朝国号的由来。

有关夏朝是否存在在西方史学家的研究中存疑(保持双重史学标准对待中国古代的历史),中国史学界也在寻找夏朝有关的历史遗存,无奈太少夏朝的遗址出现在中国考古史上,但中国人认为夏朝是确实存在的。

夏朝的国号的由来一般有十几个国号的来源,以最为著名的国号来源解释如下:

第一,夏是部落图腾的象形文字,是夏部落的徽号。

根据《史记》、《竹书纪年》等史书的记载,夏部落在成立之前,周边的氏族和部落进行了激烈的战争,为的就是争夺部落联盟的首领,最终夏后氏夺得部落联盟的首领。

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斟灌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

这是夏部落的十二个主要的氏族,他们构成夏部落的主体,以部落联盟的徽号为国号。

第二,大禹封地阳城(也做阳翟),为夏伯,以封爵为国号。

这是唐朝学者认为的,大禹被封夏伯,因而以封爵为国号,不过这一观点漏洞百出。

第三,《说文解字》古文“夏”是“中国之人”。

“夏”这个象形字外国史学家根据古文认为,意思就是“中国之人”,以区别于四周的少数民族。(现存于美国哈佛大学美术博物馆的商代青铜提梁卣(you),上有“文夏提梁卣”五个金文,下面是“文夏”二字的金文)

商朝国号的由封地而来。

有关商朝王室的祖先,在各种史书中都有记载,如下:

1、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

2、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史记.殷本纪》

这个商是谁?这个契又是谁?其实“商和契”是同一个人,商族的祖先。根据以上记载,“契”是母亲简狄吃了玄鸟(燕子)的蛋就生下了他,其实这是神化契的出生而造成的。真实的契是帝喾和简狄的孩子,帝尧的同父异母弟弟。

帝尧将自己的弟弟契(商)分封在“商”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附近,因封地而得到族名、国名,故“契”后来也称“商”。

商国君主商汤在鸣条之战中击败夏朝的主力军队,建立新的王朝,就以封地定为国号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形象图,商朝祖先契的降生充满了神话色彩)

周朝国号的由龙兴之地周原的地名而来。

夏商周三朝的帝王世系都是黄帝的后人建立的。商朝和周朝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帝喾,黄帝的曾孙。周朝的祖先是后稷(又称弃),帝喾的儿子,后稷和商朝祖先契是同父异母的弟弟。

周人的祖先原来的封地在姬水,因而后人得姓“姬”;公刘时期迁徙到“豳”地居住,现在的陕西省彬县、句容县附近;古公亶父时,又迁徙到渭水流域岐山之南的周原,从此定居下来。

周王朝国号的由来是根据地名来定下来的,周原物产丰富、地利较多,因而周兴。(周原遗址及其出土文物)

秦朝国号由封地“秦”而来。

秦国的祖先秦非子擅长养马,成为周孝王的御用养马师,因为养马养得好,周孝王将一块偏远的地方封给了秦非子,这块地方称“秦地”,现在甘肃天水市一带,故这个地方也称“秦州”。秦非子也成为秦国第一代君主。

早先的“秦地”比较偏远,后来由于秦国的扩张,占领了陇右地区和陕西关中一带,这些地方也被称作“秦地”,是秦国第一次扩张之后的疆域。

秦国因封地而得名,建立大一统王朝之后,仍然以“秦”为国号,封地是秦朝的龙兴之地。

汉朝由项羽给刘邦的封号“汉王”而来。

刘邦首先进入咸阳,并未获得关中王的称号,而是被项羽封为汉王,到汉中一带赴任。没想到刘邦在“汉王”的封号下如同开挂一样,短短四年反而将项羽消灭了,建立新王朝的刘邦随即以“汉”为国号。

晋朝的国号由封爵而来。

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在264年获封晋王,封地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太原、上党等十郡为封地。

265年9月,司马昭去世,司马炎承继了晋王的爵位。266年2月,司马炎逼迫曹奂禅让帝位,建立晋朝。国号就是以封爵晋王为国号了。

隋朝、唐朝、宋朝皆是以封地封爵为国号。

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因功封为“随国公”,封地在古随国的疆域内。杨坚承袭了这一爵位,建立国家之后国号为“随”。因为随字有走之旁,不吉利,因而改国号为“隋”,把走之旁去掉了。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被封为“唐国公”,封地在古唐国的地皮之上,唐国公这一封爵一直承袭到李渊,李渊建立新的王朝后随即以“唐”为国号。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为帝,他自认为自己龙兴之地是在宋州归德节度使任上,故以“大宋”为国号。宋州是现在河南商丘睢阳区,是西周宋国的封国所在地。

元朝以《易经》文字取名。

成吉思汗建立的是大蒙古国,古代也翻译为蒙古大朝国、大朝蒙古国、大朝国这样的称呼。

1271年,忽必烈发布《建国号诏》,以《易经》中的“大哉乾元”,取名“大元”,又有解释说:

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经世大典》)

意思就是大到了极致。

明朝国号“大明”来源不明?

明朝的国号大明,一般流行三种来源说法:

第一,来自于明教。

第二,来源于白莲教。

第三,来源于《易经》。

窃以为明教主要来源于起义军的组成,各地红巾军起义军大都有明教教徒、弥勒教教徒、白莲教教徒,也就是说朱元璋手下很多是这三方的教徒,都有“光明”、“明王出世”等相同的说法,朱元璋不解释“大明”国号的由来是照顾了起义军们的信仰,把话挑明了,反而对朱明王朝十分不利。

至于第三种来源于《易经》中的“大明终始”,和“大元”国号如出一辙,这大概是后人意会而已。朱元璋更注重有效用的国号——大明。(福建福寿宫被认为是明教全国唯一遗存庙宇,主神为明教文佛,雕塑)

清朝国号的模糊含义。

1616年,努尔哈赤将国号定为“金”,历史称为“后金”。但很多其他民族对历史上的“金国”并不感冒,起码汉人、蒙古人都对之前的“金国”没有什么好感。

1636年,皇太极为了团结其他民族共谋大业,因此摒弃了原来的国号,改为“大清”,登基称帝。至于大清国号的由来,皇太极也没有明白讲清楚,不讲清楚更有利于清朝的发展,话说明了反而不好。

元朝的“大元”展现了蒙古人建立元朝的极度自信,天下唯我独大;“大明”、“大清”的国号则是含糊其词,目的是团结大多数。汉语词汇有多重含义,很容易扯到有利的因素,明清的皇帝们是一脉相承的!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大家怎么看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终于在半忧半喜中开播了,观众对此剧一直心怀忐忑,既有对待琅琊故事后续传奇的期待,又免不了有对续集的担忧。既不看好,又想一探究竟。

从豆瓣评分来看,《风起长林》8分的成绩还算不错,但收视率却十分惨淡:首播时在东方卫视的收视率为0.27%,北京卫视的收视率为0.26%。

对于这样的表现,《风起长林》的命运不免让人担忧。

江湖要比战场更险恶

如果说《琅琊榜》是儒士之间的智谋巧计,《风起长林》则更显武将之风。

故事开篇就是浩大的战争场面,长林军在和北境的交战中,被内阁首辅荀大人陷害,断了前线补给,导致长林军战困北境,萧平章身受重伤,弟弟萧平旌调查真相却发现了背后隐藏着的惊天阴谋:三十年前,邻国夜秦遭遇疫情,大梁为自保封国道,致夜秦国灭。濮阳缨作为仅存的夜秦人潜伏在大梁伺机报仇,勾结琅琊榜第一高手东海国主墨淄侯,暗中瓦解梁帝势力和长林府。

而后,萧平章、萧平笙兄弟先后奔赴沙场铲除奸佞、抵抗外敌。

《风起长林》把故事的主题设定为忠君报国,大梁国除内部皇权争斗之外,还要面对大渝、北燕等外国侵扰。因而,增加了很多战争戏的篇幅。而《琅琊榜》讲的是战争之后的重生复仇之路,关于战争的部分几乎都是虚写。《琅琊榜》的核心人物梅长苏,手无缚鸡之力却能操控天下,剧情阴谋迭生,一环扣着一环,每一步都是智斗,能让观众欲罢不能,紧追不舍。

而《琅琊榜》之所以成为经典也在于它和以往的历史大剧重军政战略不同,它涉及了三重空间:朝堂、江湖,和作为朝堂延伸的战场。显然江湖被放在了第一位,江湖操控着朝堂,“麒麟才子”运筹帷幄、步步为营,让每一个奸佞小人都受到了惩罚。这个过程会让观众随着主人公有一种碾压全场的快感。

到《风起长林》,创作重心发生了转移,江湖气息被削弱了,朝堂上的权力制衡和战场的奋勇杀敌成为主体。《风起长林》少了一丝快意恩仇的豪迈,让观众看的更扎心,时不时就要担心奸人得逞、忠义之士被害。

《琅琊榜》善用计谋,《风起长林》更重武力。这就是不同,而这也是《风起长林》不可能超越《琅琊榜》的原因。文斗比起武斗自然更有看点,比起糙汉子打仗,观众当然更爱看谋士怎么设局。所以到现在,《风起长林》没有让观众惊艳。

从一个人的命运史诗变成家国的兴衰,《风起长林》格局大而工整,但新意少了,在剧情设定上先天就落入了俗套,也不可能再现第一部的辉煌。

人变了,神还在

当初《风起长林》公布主演阵容时就遭到了“群嘲”,尤其听说主演是黄晓明,观众纷纷表示要“弃剧”。但从目前的观众评价来看,《风起长林》可以说是超出预期了,演员的表演比预想的好很多。

作为续集接班人,主演在之前都有点主动“示弱”,小心翼翼的感觉,做好了挨骂的准备,但这一次演员还真没拖后腿。晓明哥那邪魅狂娟的微笑收敛了很多,刘昊然虽然古韵不足,演技略显稚嫩但也算比较自然。当然,全剧还是靠老戏骨稳住了。

加上侯鸿亮、孔笙、李雪的“铁三角”,《风起长林》没有以往续集的狗尾续貂和粗制滥造,在制作上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构图、色彩和布景相比前作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开篇的战争场面颇为壮烈,琅琊山的画面也很有美感,延续了前作帧帧如画的镜头风格。

但有这些还远远不够。

播出之前,观众似乎一直都在反问“梅长苏真的死了吗?”“《琅琊榜2》真的没有梅长苏了吗?”无奈承认之后,也一直试图在《风起长林》中寻找《琅琊榜》的影子,看到《风起长林》预告片里提到一句赤焰少帅都会激动半天。

《风起长林》有意做这样的设计,埋下了很多人物关系线,关于萧平笙的婚事,林深的身世,还有那些姓林的姓蒙的姓秦的,以便于观众感受到关联,而这也可能是观众最大的满足感。

最重要的是,《风起长林》延续了《琅琊榜》家国天下的风骨。当年的赤焰军忠心报国,却惨遭陷害,可纵然皇权野心、阴风诡雨不断,热血丹心始终不变。长林军亦是如此,被梁帝忌惮,被朝廷排挤,仍扛起家国重任。无论是以前的复仇还是现在的报国,一切看似是私人恩怨,实则是一颗赤子之心。

木秀于林,风必催之,《琅琊榜》只是历史的一部分,《风起长林》才是更深更远的历史。即便恍如隔世,《琅琊榜》延续下来的精神内核一直都在。长林即为赤焰,后传亦是前传,历史重复上演,朝堂之上的风云变幻终究不会停止。

续集更难做了

因为有了《琅琊榜》这座大山,再加上一些“无胡歌不琅琊”的言论,以及新演员戏外的口碑,都连累了这部续集的播出效果。虽然口碑不错,但《风起长林》的收视情况不免让人唏嘘。

和而《风起长林》遭遇同样窘境的还有《虎啸龙吟》,和第一部的火爆情况不同,续集都是不温不火,甚至有些惨淡。

观众对续集的期待值本身就低,甚至有抵触心理,先天就流失了一部分观众。平台的转变也是《虎啸龙吟》和《风起长林》表现平淡一个原因,前作都是在卫视黄金档热播,《虎啸龙吟》这次仅在网络视频平台播放,《风起长林》虽是网台联播,但周播制加上退出黄金档,都对收视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此外,《风起长林》和《虎啸龙吟》正处于古装大剧扎推的档期,在加上播出已久的《海上牧云记》这个对手,三部大男主戏同台,不仅造成观众分流,也多少让观众有些审美疲劳。

作为续集来说,《风起长林》《虎啸龙吟》能有现在的品质,已经相当不易。从电视剧本身来看,剧本、演员、制作都在线,即便不能达到前作的高度,但“良心剧”的本质没变。就连“狗血”玛丽苏的《极光之恋》都有0.68%的收视率,品质剧不该是这样的境况。

当然,这两部剧都还在播出之中,对于收视表现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琅琊榜》播出时也是慢热型走势,不比现在的《风起长林》强多少,到14、15集才开始逆袭,峰值达到了3.0的收视率。相信随着剧情进展和口碑发酵,它们会有更好的表现,也希望观众能对这样的良心剧多一点耐心。

但随着越来越多优质续集遇冷,业内对续集的开发恐怕会更加谨慎了。

历史上“五胡乱华”如此凶残,是谁结束了五胡乱华你怎么看

五胡是指西晋末年在中国内地相继崛起的匈奴、鲜卑、羯族、氐族、羌族,并特指他们建立的一系列政权。

五胡的统治(包括局部统治)是怎么结束的?

首先,是汉族的复兴和反抗。

在十六国前期,北方刘琨、王浚等藩镇仍在,司马保、陈安等西北汉族势力此起彼伏,河西凉州张氏则持续抵抗了几十年之久,南方的东晋在北方南下汉族和当地人支持下也顽强抵抗,保全了东南半壁,甚至多次反攻,河西张氏虽然被前秦攻灭,但末代主张天锡趁乱南投东晋,其儿子张大豫曾在淝水之战后力图再起,此后也有陇西李氏、河西段氏等相继崛起。东晋在祖逖、桓温、桓冲、谢安、谢玄、刘裕等的主持下多次北伐西征,先后攻灭过巴氐人的成汉、鲜卑人的南燕、羌人的后秦等,几次将势力范围恢复到黄河流域,东晋之后,宋、齐、梁、陈四个汉族政权先后崛起,虽然在和北方抗衡中日渐不利,但仍然保住了汉族的半壁江山,撑到了北方汉族恢复统治的一刻。在北方,隋朝皇族的弘农杨氏、唐朝皇族的陇西李氏虽然血统多少有疑问,但以汉族复兴者、保护者自居,最终夺回了舆论主导权,结束了五胡主导北方的几百年乱局。

其次,是部分少数族裔的自我弱化。

十六国前期大小少数民族政权都实行胡汉分治,即以类似汉魏的官僚体制管理汉人,以类似匈奴的单于台体制管理本族人,并且赋予本族人以各种特权。部分少数民族政权在前期就试图改变这一体制,以图建立能混一各族、为汉人和其它民族接受的“正统政权”,如前秦苻坚就曾任命汉人王猛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竭力淡化民族意识,甚至将自己所属的氐族分散到各处,但他未能审时度势,轻视了南方东晋的生命力、汉人的反抗意识,尤其被征服的鲜卑、匈奴、羌等民族的反弹,结果淝水之战失败后迅速丧失了政权的号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最终被淹没在又一次民族混战时代的滚滚浊流中。北魏崛起后孝武帝拓跋珪意识到凭借落后的鲜卑(北魏皇族还是鲜卑中文化相对落后的拓跋氏)文化难以统治庞大、复杂、人口众多的中原,就不惜以“强制性全面汉化”为代价,试图让鲜卑族和北魏全面“正统化”,尽管他的改革事与愿违,导致鲜卑族和北魏不到百年便同归于尽,继之而起的西魏、北周将之当作教训,一度逆向实行鲜卑化(孝文帝连国姓都从拓跋改成汉式的元,鲜卑贵族的姓氏也都汉化,风俗习惯甚至祖坟都要汉化,西魏则反过来将皇帝姓氏改回拓跋,还强行恢复三十六国、九十九姓等鲜卑旧制,甚至让汉族文武也改鲜卑姓氏,如杨氏和李氏就分别改为普六茹氏和大野氏),原本由胡化汉人建立的北齐,也一度将“沾染汉儿习气”视作洪水猛兽,但这股逆流很快就因不合时宜而走入死胡同,北周取代西魏后很快“托古改制”,模仿起了周礼,即便没有后来的杨氏篡立,北周君臣也开始重新汉化(皇帝改服汉魏衣冠)。尽管实施汉化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多,却都是强国、大国(因为自认为有望一统天下才会考虑汉化以争取人心的问题,弱势政权,如河西鲜卑突发氏,就在重臣安国将军??勿仑的劝说下不建城池,竭力保持“旧俗”以免成为强敌的靶子),因此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五胡时代是被“五胡”自己帮助推翻的,尤其鲜卑宇文氏和慕容氏曲折的汉化,为此后隋唐的复兴扫清了道路。

第三,则是“五胡”的自相残杀。

“五胡”许多政权破坏性极大,在给中原汉族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也互相残酷杀戮。如前期羯族令消灭西晋最后两个皇帝的匈奴汉(前赵)势力毁灭殆尽,让北方鲜卑望族段氏凋零殆尽,而他们又被在东北崛起的鲜卑慕容氏趁冉闵之乱扫净,成为五胡中灭绝最彻底的一族;氐族在和匈奴、羌和鲜卑的血战中相互削弱,最终令羌族在这一时期唯一的国家后秦和鲜卑族的南燕被南方汉族政权消灭,自己也衰落灭亡;鲜卑族拓跋氏消灭了中后期北方几乎所有割据政权(包括少数民族政权),自己又在汉化相对滞后的六镇杂胡掀起的兵变中分崩离析,而“六镇杂胡”很快沦为新一批割据者的打手、炮灰,和十六国-南北朝时代同归于尽。可以说,“五胡”的自相残杀虽然加剧了社会灾难,却也在客观上让这个黑暗的时代更早结束。

顺便提一句,“五胡”作为民族尚有一个绵延至今(羌族,现代羌族是当年羌族部分苗裔的后代),而作为政权的“五胡国家”,也有一个存续到“五胡乱华”时代之后:鲜卑慕容氏(和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同源)建立的吐谷浑,正式建国为东晋成帝咸和四年(公元329年),直到公元663年(唐高宗龙朔三年)才被吐蕃吞并,此时不但“五胡乱华”时代早已结束,连取而代之并一统天下的隋朝都早已成为历史了。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者荣耀 新英雄蒙恬3D视角特效炫酷,一人堪比一团队,真正1v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