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宋朝,真的有那么软弱吗 两千字看懂整个宋朝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历史真实的姜维真的很弱吗,以及姜维为什么叫常败军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历史真实的姜维真的很弱吗
  2. 有人说诸葛亮很厉害,为什么打仗“十打九输”你怎么看
  3. 姜维死前亲手杀死五六名魏军,战斗力是否没有充分发挥
  4. 历史上姜维实际能力怎么样

历史真实的姜维真的很弱吗

姜维的军队被称之为“常败军”呢?姜维的军队在姜维还未上任期间,屡战屡败,是实至名归的常败军,而自从姜维来了以后,竟百战百胜,从常败军一下变成了常胜军!

可是常败军这个名号却一直没有摘下,再加上姜维悲惨的一生,慢慢就变成了所谓的常败军。

有人说诸葛亮很厉害,为什么打仗“十打九输”你怎么看

诸葛亮打仗“十打九输”?题主你还是张口就来啊,诸葛亮一生直接指挥的作战共计七次,四胜一负二平,可以说不错了。

诸葛亮第一次亲自指挥作战,是建兴三年平南蛮。

从春天起兵,七擒七纵孟获,将其收服,到秋天完全平定南中,获得全胜。在中国古代史上,历来这种边疆地区的叛乱最为麻烦,这种地区一般路途艰险,气候环境恶劣,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平息,而且经常会多次反复叛乱。诸葛亮不仅短时间内平定了南中,而且此后南中一直政局稳定,其出产的物资也极大的增强了蜀汉的国力,“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可以说是大胜。

诸葛亮第二次亲自指挥作战,是建兴六年春第一次北伐。

这次北伐诸葛亮虽然成功的用赵云的疑兵吸引了魏军主力,乘虚夺取了陇西三郡,不过因为马谡失守街亭,最后只能黯然撤军。这次北伐虽然蜀军损失不大,而且还从西县迁回了千余户居民,充实了蜀汉实力,但是毕竟是失败而回,因此算是小败。

诸葛亮第三次亲自指挥作战,是建兴六年冬第二次北伐。

这次北伐其实是因为魏国攻打东吴,东吴向蜀汉求援,诸葛亮为了吸引魏国兵力而发动的一次小规模北伐。诸葛亮出散关以后包围陈仓,和曹真对峙。曹叡命张郃率军来救援,诸葛亮看到达成了吸引魏军的目的,就主动撤退,还在撤退时用计斩杀了魏将王双。这一战蜀军虽然没有攻克陈仓,但是达成了预定的战略目标,还在撤退时击败魏军,即使保守算,也可以算是平局。

诸葛亮第四次亲自指挥作战,是建兴七年第三次北伐。

这次北伐还是一次小规模的北伐,诸葛亮命陈式攻打阴平、武都两郡,自己率军接应。魏将郭淮主动撤退,蜀军夺取了两郡。这一战虽然没有歼灭多少魏军,但是成功夺取了阴平、武都两郡,改善了汉中防御态势,可以算小胜。

诸葛亮第五次亲自指挥作战,是建兴八年率军抵御曹真伐蜀。

曹真继任大司马以后,认为蜀军多次北伐,已经成为大患,主张主动出兵攻击,于是兵分三路,进攻蜀汉。诸葛亮亲自驻守汉中,抵御魏军。结果因为天降大雨,魏军寸步难行,最后曹真只能无功而返。诸葛亮则抓住战机,命蜀军入羌中,击败了魏将费耀、郭淮。这一战蜀军击退魏军攻击,还反击成功,可以算大胜。

诸葛亮第六次亲自指挥作战,是建兴九年第四次北伐。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首先在上邽击破郭淮、费曜所部,夺取了当地的小麦。然后主动后腿,将魏军吸引到有利地形以后,在卤城大破司马懿。最后在撤退时又以伏兵杀了魏将张郃。这一战诸葛亮连续击败魏军名将,司马懿也在他手下吃了大亏,魏军损失惨重,可以说大胜。

诸葛亮第七次亲自指挥作战,是建兴十二年第五次北伐。

诸葛亮这次北伐兵出斜谷,在武功五丈原和司马懿对峙。司马懿由于上次被诸葛亮击败,因此这次死守不出。最后诸葛亮因病去世,蜀军撤退。这次北伐虽然因为诸葛亮去世而半途终止,不过诸葛亮临死前安排得当,因此撤退时没有损失,因此可以算平局。

结语

综合来看,诸葛亮亲自指挥的七次作战,三次大胜,一次小胜,一次小败,两次打平,总体胜率很高。而且他还曾经击败过司马懿这样的军事家,完成平定边疆这样的高难度军事行动,其军事水平应该说是非常高的,所以后人也把他评为武庙十哲之一,和白起、韩信等人并列。

姜维死前亲手杀死五六名魏军,战斗力是否没有充分发挥

以姜维的武力值,自张郃、魏延死后,可以算得上是后三国时代的天下第一战将了。

列一下演义中姜维的单挑战绩,主要依据是《三国演义》:初次亮相就把赵子龙击退了。虽然有客观原因,但赵云对姜维的武艺十分赞赏,夸他枪法“与他人大不同”。那么,从演义中的记录,邓艾偷过阴平关,后主投降。姜维假降钟会,设下一石二鸟之计,但风声走漏,被魏将围攻,姜维力战,心脏病发,自刎而死。那么我们分析,如果凭姜维的正常情况下武力,这样的围攻其实不在话下,他完全能够脱身而去,他以前遇到的险情很多了,总能放出大招,扭转局面。但这时,他是步战,只拿着一柄剑,又恰好心脏病犯了,无法撑持下去,又不愿被俘,就拔剑自刎了。

再来看看姜维的领兵战绩,主要依据是《三国志》:姜维对付郭淮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总能占到便宜。

曹爽是个将二代,军事水平很一般,姜维收拾他很容易。这次蜀军采取了以前镇守大将魏延的战术,将魏军击溃。这两次对付郭淮和夏侯霸,姜维仍然能够从容应对,魏军还是拿他没办法。魏军中来了个邓艾,这小子不简单,识破了姜维的诡计,姜维这两次的战斗不理想。姜维又一次展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把魏军打得大败。司马懿掌权,魏军大将夏侯霸来降,在他的配合下,姜维取得了胜利。

但邓艾又来了,在段谷重创了姜维。因为这次战斗,姜维还引咎自贬,还受到蜀国君臣的质疑。后期姜维其实可以调动的兵力已经受到很大限制,这也使他无法正常发挥自己的能力。一平一负,意味着双方实力的天平已经向魏国一方严重倾斜。

再往后,姜维一直在剑阁牵制钟会大军,邓艾率奇兵偷渡阴平,蜀军涪城守将马邈投降,诸葛瞻父子也壮烈战死,后主开城投降。

战绩分析:

姜维共领兵进行大小战役12次。

胜利5次:大胜3次,小胜2次。

平手4次

失败3次:大败1次,小败2次。

姜维失败的3次战役中,对方的将领中都有一个人――邓艾

我们分析:这个邓艾对姜维的战术特点是做过专门研究的。而且,从两人的作战风格上来看,都敢于用奇冒险。姜维三次败于邓艾,也说明他的作战特点已经完全被对手所掌握了。

总结:

在后三国时期,姜维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蜀国人才凋零,国力衰弱,而他的肩上却承担着与国力不相匹配的理想和重任。

他胜利过也失败过,但他的敌人主要是凭借强大得多的国力和军力。如果把邓艾和钟会放在姜维的位置上,真能够比他干得更出色吗?

姜维忠诚于国家和君主,继承了先师的遗志,耗尽自己的心力和生命,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不顾委屈,冒着生命危险去策划和实施复辟的计划,最终天意弄人,功败垂成。

姜维是个优秀的将领。他对得起先师的教导,对得起自己做为军人的荣誉和尊严。

历史上姜维实际能力怎么样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刘禅投降,蜀汉未亡,姜维身死,蜀汉才彻底画上了历史的休止符。但有一口气在,不让寸土河山,在魏蜀决战后的舍命一搏中,让这位年过花甲的老将背影,在蜀地的秋风中,更添一丝落寞和悲凉!

作为蜀汉中后期的军事支柱和国家脊梁,姜维其实是半路出家。他本是甘肃天水人,父亲为天水郡功曹,在平定羌胡叛乱中,为保护郡守而阵亡。姜维也一直在天水做官,成长为天水守将。

天水郡属陇右五郡之一,陇右地区隶属曹魏之凉州。所以姜维父子本是曹魏官吏,地地道道的魏国人。

公元228年,魏文帝曹丕去世,魏明帝曹睿即位。在曹魏新旧权力交替之际,深谙政治和天下大事的诸葛亮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于是诸葛亮生平的第一次北伐由此展开。

此次北伐,诸葛亮兵分两路。仅存的一位“五虎上将”赵云率偏师经褒斜道出斜谷,牵制吸引曹魏大将军曹真及其魏军主力。自己则率蜀军主力出祁山直扑陇右,陇右五郡之南安、安定、天水三郡望风而降。由于遭到天水太守马遵的怀疑和猜忌不得入城,身为天水参军的姜维带着天水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归蜀,从此开启了其在蜀汉长达36年的征战生涯。

公元228年,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也是他五次北伐中离成功最近的一次,由于马谡失街亭而功败垂成。但诸葛亮此行并非没有收获,姜维的加入便是其首次北伐最大的收获!

姜维又称“天水麒麟”,其才能诸葛亮给予了高度的肯定,称其为“凉州上士”,并在给蜀汉第二届领导人蒋琬的信中也对姜维大加称赞,称其才能在马良之上。有诸葛大师做背书给坚定,我们这些后生小辈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姜维除了本身的军事才能,西凉出身也是其重要的附加价值,这与马超归蜀如出一辙,同时与诸葛亮北伐“先取西凉,再图关中,进而并吞天下”的战略规划不谋而合。

楚汉之争时,刘邦出川直扑关中,最终取得天下,诸葛亮的选择显然与之背道而驰。那么诸葛亮为什么放弃这个成功模板,一心先取陇右,而对富饶的关中与不顾呢?

一方面,关中的战略价值天下皆知,长安作为曹魏的重镇,更是重兵布防。二是关中离洛阳太近,曹魏援军顷刻可到。三是关中八百里平川,无险可守,即便到手也很容易丢掉。对于蜀汉而言,关中是一块肥肉,但蛇吞象的把戏并不好玩。

相较于关中,陇右更偏西,离曹魏的政治军事中心更远,同时有天险陇山,进可攻退可守。此外,陇右地区少数民族与汉人杂居,民族矛盾尖锐,曹魏在此根基并不稳。最后一点,陇右地区盛产战马,这样可以极大的改善蜀汉骑兵兵团的战斗力。

鉴于这些好处,诸葛亮首取陇右便在情理之中了,这也是诸葛亮不采用魏延“子午谷奇谋”直奔长安的原因。

诸葛亮的这种战略选择,也可从他的6年5次北伐中找到答案。

第1次北伐,出祁山战陇右,第2次北伐,出陈仓,也属偏西,第3次北伐,顺手取甘肃的武都、阴平二郡,第4次北伐再战祁山,第5次北伐,战场同样选在关西地区。土生土长的天水人姜维,这种先天属性,诸葛亮岂能不知

我们判断一个人的价值和能量,判断的标准和范围必须多元化,多角度。如今的很多大企业经常聘请一些离退休的老资格做顾问,老板们很清楚,这些人对公司的具体经营活动没有意义。他们看重的是这些老资格背后的关系、人脉和资源,是影响力和面子。马超和姜维,对于蜀汉的陇右战略而言,同样具有此种效果。

对于很多三国迷来说,大家往往容易将蜀汉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有诸葛亮,后有姜维。其实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这只是一种粗线条的划分。

我们以公元223年为界,该年刘备去世刘禅继位。223年之前刘备为主导,23年之后,蜀汉其实经历了4个权力阶段。

从223年至234年,这是丞相诸葛亮时期,234~243年,这是大将军蒋琬时期,243~253年,这是大将军费祎及尚书令董允时期。从253年开始,姜维才真正掌握蜀汉军权,此时离蜀汉灭亡也仅有十年时间。

在诸葛亮及蒋琬时期,姜维处于成长阶段。在费祎时期,姜维虽成长为一颗军界新星,但费祎却是一位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坚持休养生息的国家政策,姜维虽也多次北伐,但每次领兵不过万人,始终受到费祎的压制。

公元253年,三国第一刺杀大案发生,蜀汉大将军费祎在一次宴会上被降蜀的魏将郭循刺杀,姜维从此真正走上历史前台。不过耐人寻味的是,魏将郭循却是前次姜维北伐时投降的。历史如此记载,是不是一个阴谋,我们不多评论!

在姜维前后十几次大大小小的北伐军事行动中,有胜有败,有大败也有大胜。比如在“洮西之战”中,姜维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魏军溺死及被杀者数万人,这是蜀汉北伐历史上第一大胜仗!

姜维作为诸葛亮的学生和徒弟,但二人的军事风格却截然不同。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稳扎稳打,而姜维天生是冒险型人格,用兵主动激进,富有侵略性和攻击性。

两人用兵风格的差异,也导致二人在战果上的不同。诸葛亮5次北伐,虽无大功也无大败,每次北伐除了第1次马谡失街亭之外,几乎每次北伐都将蜀汉军队完璧归赵的带回来。姜维的主动进攻,有洮西之战这样的战绩,也不乏一些大败。

(大将魏延)

二人的军事风格的差异,除了在进攻上还表现在防守上,主要是汉中防线的设置。

姜维主政后,将诸葛亮,魏延,王平时期分兵拒守,阻敌于国门之外的防御策略,改为引狼入室,聚而歼之的策略。

这两种防守策略孰优孰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前期的分兵把守各个关口的做法,效果是明显的,但却没有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机会。姜维的引狼入室,虽有聚歼敌人的机会,但也太过冒险,只怕引狼入室打不着狼,反被狼吃了的风险。

在公元263年的魏蜀决战中,姜维的功过是非众说纷纭。在我看来,蜀国的最终失利,姜维并无过错,至少有3点可以佐证。

第一,263年魏国大将钟会在关中治兵时,姜维已然洞察魏军的动向和意图,急忙上书刘禅,告知魏军动向,并要求派遣张翼,廖化前往阴平和阳安关。

但刘禅和黄宦官黄浩置之不理,最终酿成大祸,蜀军失掉先机,但这口黑国无论如何也不应该甩到姜维的头上。

第二,魏军兵分三路,钟会率10万大军直扑汉中,邓艾率3万军从陇右进攻在沓中的姜维,诸葛绪率兵三万阻断姜维退路。

在此危急时刻,姜维巧妙的引开诸葛绪,甩掉邓艾,避过钟会,将数万大军成功带回剑阁。这种高超的军事手段,颇有毛主席“四度赤水”的味道。

第三,钟会率十几万曹魏大军直扑剑阁,姜维率数万士兵严阵以待,十几万魏军居然只能望关兴叹,无计可施。

从这个意义上说,姜维无论是游击战还是防守战,野战还是阵地战,都是一把好手。十几万魏军人吃马喂,钱粮消耗巨大,只需拖延时日,魏军将不战而退。这是诸魏葛亮及姜维的亲身经历,百试百灵。

只不过姜维的这一手好算盘漏算了两个人,一是偷渡阴平的邓艾,二是下破了胆,六神无主的刘禅。当姜维率领大军在剑阁阻挡魏军,只待魏军粮尽退兵之时,狗日的刘禅出城投降了。

刘禅投降之后,蜀汉官员或死或降或逃亡,树倒胡孙散,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古今一理,但年已61岁的老将姜维却并没有放弃。

姜维无奈投降魏将钟会之后,助长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等人之间的矛盾,引爆钟会内心谋反的熊熊烈火,这两步姜维都做的十分成功,并且借助一次酒宴的机会,将魏军中高级军官全速扣押。姜维并派人传信给刘禅,要其忍耐数日,复国指日可待。

姜维强烈建议钟会赶紧杀掉这批军官,但钟会此时却犹豫了。这一片刻的犹豫,消息走漏,魏军发生兵变,冲进皇宫释放魏军军官,并将钟会姜维杀死。

魏军士兵对姜维十分痛恨,将其剖腹取出其胆,发现姜维“胆大如斗”,十分恐惧。亲信冒死将姜维胆偷出,葬于四川庐山,因此姜维墓也被称为“胆墓”!

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这是征战沙场的姜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舍命一搏的姜维!如今,蜀地胆墓犹存,天水麒麟安在?

文章分享结束,历史真实的姜维真的很弱吗和姜维为什么叫常败军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历史上真实的完璧归赵是什么样的 蔺相如扮演者什么样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