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古代日本人为何要把中间的头发剃掉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为什么僧兵爱用剃刀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古代日本人为何要把中间的头发剃掉和为什么僧兵爱用剃刀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古代日本人为何要把中间的头发剃掉
其实,考验男性颜值的,除了大清国的阴阳头或者金钱鼠尾发型,更大的挑战是日本的“月代头”(サカヤキ)。
想当年,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军队刚登陆日本时,大和民族的各色东方“情调”,可是把他们给吓坏了。女的都是一脸死白,脸上恨不得一边走一边掉粉,笑起来更恐怖,惨白的大脸配着小红嘴,露出一口黑牙;男人呢,凡是有点身份的,竟然不论老少,一律都很骄傲的剃成“地中海”,这就是所谓的“月代头”。
标准的月代头要将顶部的头发去掉,仅仅保留侧面、后面的头发,拢到后脑勺,再挽个小揪揪。开始属于武士“专享款”,之后,逐渐普及到了广大日本男性中间。
其实,早在飞鸟,奈良,平安时代(基本等同于咱们的唐宋时期)日本男人的发型还是很正常的,基本中国类似,男女服饰也是大同小异,没有特别鲜明的识别特色。大家可以看看有关遣唐使的古代画作,基本都是大唐衣冠,成年男子留着中式发髻,戴乌帽,跟咱们古代汉族的装束很相似。
(上海世博会日本馆,日本青年复原的“遣唐使”队伍)
下图左二为遣唐使同时代,为古代的中日友好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著名女天皇——阿倍内亲王。可以看出,当时日本人的衣冠服饰,无论男女,跟现在大家印象中的差的还远,更具中华风采。
到了大概咱们中国元朝的时候,连绵的战事让武士阶层迅速崛起,再加上蒙古人的影响,日本人民的发型就开始逐渐走歪路了。
进入日本战国时代(1467—1585年或1615年,等同于中国明朝),月代头成了日本武士的标准仪容,甚至是一种值得自豪的身份的象征。
因为,冷兵器时代搞近身战,武士们互相搏杀的时候,经常有发髻没捆结实,挡在了眼前,影响了视线而导致战败甚至身亡的惨剧。加之,打斗起来一激动,运动量大,头顶容易出汗。所以,前面和头顶剃干净,既可以避免意外,还能散热,算是挺实用的选择。
那么为什后脑勺和周围还得留长发再扎起来呢?都剃干净,岂不更方便。其实,这个也是实用的考虑。
因为武士搏杀时,很多情况下是要佩戴金属头盔的,如果是个光头,脑袋直接接触金属,一方面冬冷夏热,另一方面还很硌得慌,可能不好受,所以,周边和后脑勺的头发能起到隔离和缓冲的作用。
实际上,满清的“金钱鼠尾”的用意,跟日本的月代头,也算是异曲同工的考量,前面剃的光秃秃,省的骑射时头发影响视线,带头盔的时候,余下的头发还能缓冲一下。
然而,要命的是,这发型刚开始在日本流行的时候,由于冶金术不够发达,没有合适的剃刀,这个发式竟然是用木头镊子一根根拔掉的。
记录江户初期人情风俗的《庆长见闻集》载道:“黑血流地,骇人之至。”那个年代,讲究的武士们常常忍耐着剧痛,一身血污地拔除头顶的毛发......不愧是发明了“切腹文化”的民族,做个发型都用让人背脊发凉的残忍形式。
不过,到了大概咱们明朝晚期,武士们拔头发的工作改为用剃刀,日本的男人们也总算是摆脱了鲜血淋漓的状态。
这个发型算是个“战斗的发型”,意味“时刻准备为主公而战”。要是哪个武士不愿意整,就说明他是胆怯之人,同僚们会不屑与之为伍,职业生涯和生计基本就断送了。
所以,大家都这么搞,人人都追捧,最后整成了大众潮款,时间长了,大家不但没觉得磕碜,反而被看成是勇猛无畏的象征,都以之为美,甚至一些非武士阶层的男子,也纷纷效仿。
脑袋顶着月代头,腰间插着两把刀——这就是当时的公认的日本男人最“炫酷”的形象。
尽管之后的500多年中,月代头属于男性的主流的发型,但是日本有几个阶层是不采用月代头的,它们是分别是天皇和公卿、医者、僧侣、学者以及贱民。
最终,月代头跟日本女人的大黑牙一样,随着明治维新的“文明开化”改革迅速退出了日本历史舞台。虽然政令初始之时,在政府强制手腕下还有不少武士极力反抗,但到后来,民间也对这个传统发式逐渐没了好感,主动摒弃掉了。毕竟,开眼看世界后的日本人自己也觉得,这个奇葩发型,实在是丑拒。
总之,要看男人帅不帅,来,先剃个月代头。
杨家将中杨四郎叛国投敌,杨五郎出家当和尚,他们为什么不回家
杨四郎不是叛国投敌,而是战败被俘虏;杨五郎是被乱军追杀上了五台山,要在山上习学武艺。兄弟二人虽没能回家,但依然心系于杨家,多次相助于杨家将。
杨家将最强盛之时,就是七郎八虎时期。其时,老杨家一杆金刀八杆枪,威震辽国,尤其是七郎八虎闯幽州更是让辽军吓破了胆。
幽州之战,也拉开了杨家将之殇。血战金沙滩,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替了八王赵德芳,三郎马踏入泥浆,四郎、五郎、八郎在乱军中失散,不见踪迹。最终只有六郎和七郎杀出重围,老令公看到后差点活活心疼死。这还没算完,因潘仁美陷害,老令公、六郎、七郎被困两狼山,七郎搬救兵之时被连射一百单三箭,惨烈而死。老令公没能等来七郎,只梦到他浑身是血地回来,他知道七郎再也回不来了,突围又无望,一头撞死于李陵碑前。
父子九人同去,只余六郎一人回家,何其惨烈。不过,杨家八个兄弟并非全部战死了,四郎、八郎被辽军俘虏,流落到了番邦;五郎也没有战死,而是上了五台山出家。
流落番邦的杨四郎金沙滩之战后,四郎、八郎流落于番邦,无法还家。因辽军忌惮于杨家将,也是不愿给杨家丢脸,两人都是各自用了化名,四郎化名木易,八郎化名王顺。同时,兄弟两人都受到了萧太后的青睐,都娶了公主。
在不同的书中,四郎和八郎的故事是一样的。刘兰芳的《杨家将》评书中,四郎基本都没有什么表现,只是简单提及了两下名字。反倒是八郎有着不少故事,七郎闯两狼山时曾暗助,孟良盗取凤发时也曾相助。不过,在明清版本的杨家将中,助孟良盗取萧太后凤发的是四郎,八姐和九妹混入北国盗取老令公遗失的金刀时,也是全赖于四郎帮忙。在辽宋大战之时,四郎也曾多次相助,或暗助粮草,或暗送消息,有着不少的功劳。
关于四郎的结局,也是有着不同的说法。在古本《杨家将》中,杨六郎议取幽州之时,四郎暗中相助他取得了幽州,又带着公主回了杨家,因功被授为泰州镇抚节度副使,是杨家兄弟中少有的福而有寿之人。不过,这个版本并不现实,因为最终杨家平了大辽,萧太后也自缢而死。
在《四郎探母》和《南北和》中,四郎有着比较正统的结局。天门阵之后,辽宋再起战争,穆桂英挂帅收复瓦桥三关,大败辽军。经此一战,萧太后已萌生和意。在四郎和八郎的周旋下,萧太后派了四郎去宋朝求和。宋朝也是求之不得,老太君亲赴幽州与萧太后和谈,两位亲家惺惺相惜,顺利签订了盟约,此后百年间宋辽再无战争。不过,四郎并没有返回宋朝,他遵守与公主的约定,一直留在北国直到去世。后来,四郎的儿子杨宗峰、杨宗原都回归宋朝,认祖归宗了,继续征战沙场。
关于四郎,还有一个是《忠孝节》中的结局。当初四郎助八姐盗取凤发,老太君知道了他还活着,而且成了辽国驸马。老太君气愤至极,向萧太后索要四郎要将他正法。萧太后听说自己女婿是敌人的儿子,气得吐血,公主也是碰头而死。等四郎回宋后,皇帝和满朝文武都是为他说情,让他活命。老太君却是不依不饶,觉得四郎丢了杨家的人,严辞痛斥于他。四郎觉得没有颜面活在世上,撞死于大殿之上。这个结局太过惨烈,老太君太过于狠心了,不符合一贯流传的作品。因此这个结局不为人所喜,远没有《四郎探母》流传的广。
其实,不管从哪个版本来看,四郎虽流落于番邦,实际上一直是心念于杨家的,都曾相助于杨家。对于四郎来说,死很容易,活着却不容易,他一生背负的屈辱非人所能忍。
五台山出家的杨五郎杨家七郎八虎中,以七郎力气最大脾气最火爆。再一个就要数五郎了,也是脾气暴力气大,而且又拧又倔,一条道跑到黑。
血战金沙滩,大郎、二郎、三郎先后战死。其余五兄弟一起并肩往外冲,城门却已经关上了。气急的五郎挂起大枪,拿出大斧子,几下就劈落了铜锁,又和七郎一人推开了一扇城门。就这么耽搁的时间,韩延寿已经带大军追了上来。五兄弟摆枪就冲了上去,又是一番苦战。
等六郎冲出来后,却看不见一个兄弟。听到远处有厮杀之声,六郎又冲了进去,正是七郎在厮杀。两兄弟奋力杀出后,却不见四郎、五郎、八郎。这怎么回去和父亲交代,兄弟两人又四处冲杀,杀了半天却是不见兄弟三人。最后老令公安顿好双龙会逃出的皇帝后,急忙赶来救援,才救下了正在厮杀的六郎、七郎。
再到两狼山之战,老令公撞死后,六郎拼命杀出重围。潘仁美却是布下了重重险阻,要取六郎之命,幸有岑林、柴干、郎千、郎万敬重杨家,放了六郎,还告诉了他七郎搬兵被害之事。为了不引起注意,六郎舍了盔甲枪马,也不敢走正道,穿树林、爬山岭而过,不料还是被一个带发头陀认出了底细。等看清头陀是谁,六郎哭了,正是五哥杨五郎。
血战金沙滩之时,五郎冲出重围,不见一个兄弟。悲愤莫名之下,五郎就欲寻短见,却被了风和尚拦下了,劝告他杨家都是忠良,不替亲人报仇就自寻短见,徒惹人耻笑,不如跟自己上山。五郎听闻之后觉得有理,就随了风上了山,但他不愿落发,就当了个带发头陀。开始之时,五郎也不习惯,但后来想想自在逍遥也没有什么不好。
六郎听闻后,告诉五郎七弟被乱箭射死了,父亲也撞死了,要他一起去进京告御状。五郎万分心碎,但还是没有回家,只是对六郎说他伶牙俐齿,足智多谋,有他进京告状足矣,自己要留在山上学艺,以后前线需要用人之时,自己一定会下山助他一臂之力。六郎也知道五哥的脾气比七郎还倔,他决定的事八头牛也拉不回,就告别了他离去。
直到大破天门阵时,穆桂英让孟良请来了五郎助阵。这么多年,五郎再次见到了老太君。老太君也恨五郎,这么多年他在五台山只顾自己清闲了,从没回来看过自己一眼。只是看到五郎跪到自己面前时,本想大骂的话一句也说不出来了,只剩下满眼的泪水。要不是当初潘仁美借金沙滩双龙会陷害杨家,五郎又怎么会出家。最后,老太君只是疼爱地说了一句“奴才,给我站起来”。说完,老太君泪水已是止不住地掉了下来。
最终,五郎、老太君、六郎、穆桂英等人一起大破了天门阵。此战后,五郎继续回了五台山,后续已经成为一代宗师,还收了呼延庆、狄难抚等徒弟,杨怀玉征西之时也曾下山化解狄杨两家恩怨。
杨五郎虽然出家没有回家,但他对杨家的贡献是最大的。有人说五郎怕死才出了家,这是没有道理的,他曾冒着箭雨拼死背出宋太宗,也曾带几百僧兵拼死救出被辽军包围的宋真宗。再者,五郎出家也为杨家培养了一批人才,为了避免奸臣陷害,老太君曾选了一批杨家子弟去五台山,由五郎传授杨家棍、杨家刀、杨家枪等绝学。因此,五郎对杨家、宋朝都是又大功的。
文章分享结束,古代日本人为何要把中间的头发剃掉和为什么僧兵爱用剃刀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