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为何李白 杜甫连个进士也考不中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唐代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为何李白、杜甫连个进士也考不中,李白为什么不能科举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李白为什么不考科举
  2. 唐代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为何李白、杜甫连个进士也考不中
  3. 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考试
  4. 李白为什么要走“终南捷径”,而不参加科举

李白为什么不考科举

因为按照科举考试的规定,不能证明自已籍贯和身份的考生是不能够参加考试的。

李白不仅是没有户籍证明,而且家族里有人还有前科:曾经因为犯罪被流放过。家族里面还有经商的嫌疑,有了这些原因,唐代科举考试就不允许参加了。

唐代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为何李白、杜甫连个进士也考不中

李白并没有参加科举,而杜甫早年有个好爹,是个官二代!

为什么李白没有参加科举呢?

历史上传闻有两中说法,一种是李白的家族出身,不符合科举考试的条件。这点可以从他的叔父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看出端倪:“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暗指李白之父可能犯了什么事情。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李白15时入山修道,深受道家文化影响,又接受了纵横家赵蕤的教导,一生好游名山大川,也想学苏秦张仪,周游列国,以图王霸之道。对科举致仕没什么概念。李白24岁出山后,也是这么做的,一直在全国游历了10年。

当然李白并非完全绝了做官的念头,公元725年,唐玄宗李隆基泰山封禅后。唐朝达到鼎盛,之后两年,唐朝发布了一项新的措施,就是【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李白34岁的时候,向唐玄宗献上自己的诗文,想谋个官当当,可惜唐玄宗当时不知怎么的没赏识李白!后来李白因此也心灰意懒,又去游历天下了。

为什么杜甫参加科举没中呢?

我们后人看到杜甫的严谨的格律诗词,都会以为杜甫是个学院派,一心科举而几次都落第的书呆子。其实历史上的杜甫和李白差不多,都是喜欢游历名山大川的背包客,李白是因为学道,而杜甫则是因为他父亲是一洲司马,也就是军事最高长官,生活优渥,是个官二代。骨子里也是个纨绔子弟。下边的这首诗可以是见证: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年轻时候之浪荡,根本不下于李白,这样子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人,想在唐朝严苛的科举里中个进士,怎能不落第?

为什么唐朝科举这么严苛呢?

公元713年,唐玄宗通过各种宫廷斗争,终于接手了国家政权,正值壮年,唐玄宗自然想干一番强国伟业,于是选贤任能,选的宰相都是刚正不阿的类型,比如写出名篇《望月怀远》的张九龄。这就导致了整个唐朝的治学风气很是严谨。学过书法的都知道,唐朝时代的书法,都极具法度,从欧阳询到颜真卿,他们的毛笔字,一笔一划都是铁画银钩,十分规矩。

这种情况下,不怎么正经治学的杜甫,想过科举这一关确实是难。

后记:李杜的深厚友谊。

李白杜甫其实性格是非常相似的,这也是他们在洛阳一见面就互相引为知己的原因,既遇之后,双方难舍,于是两人一番谋划,决定相约去找“诗和远方”。

杜甫留下了一句“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苍老”,然后李杜二人匆匆回家整理行装。然后会师在了开封,然后两人如漆似胶腻歪在一起,从夏末到秋天,到冬天,一直到过年!但是这还不是结束,过完年后,李白去山东的一座道观里给自己加了个道冕,正式成为道士,回头正碰上杜甫又来找他了,于是两人又从夏天,到秋天到冬天。

后来李杜分开,因为安史之乱,两人的命运各自不如意。好在他们在自己最好的时光里互为了知己。

李白写给杜甫的表白诗,诗的名字就叫做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杜甫给李白也有回诗: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一段文人佳话从此在世间流传,千年而万年。诗坛“李杜”并称也因此而来。

我是小屈穹庐,点赞,评论加关注,带你一起,去破译经典,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考试

1、他的家世决定了他没有参加唐朝科举的资格。

2、李白的祖上因为犯法,被朝廷流放到西域碎叶戍边。李白的父亲李客是西域游侠,快意恩仇的大剑客,经常为人打抱不平。

李白为什么要走“终南捷径”,而不参加科举

李白为什么要走“终南捷径”,而不参加科举?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科举考试不是唯一入仕的途径二、自己家庭问题三、自身的个性使然

我想在回答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之前,还是先弄清楚什么是“终南捷径”为好。

“终南捷径”:出自于《新唐书·卢藏用传》,书中记载:唐武则天时期,文人卢藏用想入仕为官,又没把握,怎么办?就装模作样‘隐居’在皇城根儿不远处的钟南山上,借此得到了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做官的目的。因此,“终南捷径”指的是追求名利最近的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诗圣杜甫诗《寄李白二十韵》的两句,这首诗是他闻听李白被贬放逐时所写,由此可见,李白在杜甫眼里,才华是多么出众,形象是多么不凡。

既然,李白才华出众,“冠盖满京华”,那么,入仕时李白为什么要走“终南捷径”,而不参加科举?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科举考试不是唯一入仕的途径二、自己家庭问题三、自身的个性来谈谈

一、科举考试不是唯一入仕的途径1、唐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确定于唐代,完善于宋代,因此,唐代的科举制度还不完善,不是严格按照试卷成绩选拔官员,当然,思想活泛有门路的学子们,在参加正式考试前还有运作的可能。

在唐代,有一种说法,叫“干谒名公”,就是想办法让当时有权有名望的人知道自己的才华多么出众,若能得到他们的肯定,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当时,这是很常见的,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中曾经说过:唐以诗文取士,但也看社会上的名声,所以,士子入京应试,也许预先干谒名公,呈现诗文,翼其称誉。就是这个意思。

2、古代文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导致“终南捷径”成为很普遍想现象

在唐宋时期的文人中,有一种不成文的认知,就是鄙视敢于说出自己读书就是想做官的人。那些文人常常会掩饰自己苦读诗书的目的,明明想参加科举考试做官,还故意表现出自己不想做官。如果,对自己的才华没有多大把握,会选择‘隐居’生活,这样以来,人们就会说他品行高洁,越发的敬重他,宣扬他,结果是名声远扬,最后,被邀请出来做官,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唐代,以这样入仕的人不在少数,像我们熟知的唐代诗人陈子昂、白居易、王维都是这样出道的。因此,李白选择走“终南捷径”并非什么丢人现眼的事情。

二、自身的个性

李白生性豪放,爱广交朋友,游历天下,遍赏祖国大好河山。但是,从他大量的诗歌中看他本人,又充满着矛盾。他想入仕,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负,但是,又看不惯官场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更要命的是他那刚直不阿的强烈个性,让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因此,他便“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由此可以看出,李白洒脱狂放不羁的个性,他之所以没有参加科举,也许不愿违背自己的意愿,来趋炎附势的写八股文般的诗来应试。

三、自己家庭问题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仙”,诗圣杜甫是他的铁粉。关于李白的家庭背景的记载,有一部是李白自认的族叔李阳冰所著的《草堂集序》,书中描述李白:“李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中叶非罪,改名为姓,谪居条支,神龙之初归于蜀。”意思就是李白祖上是陇西成纪人,还是皇亲贵族,但是,不知李白的祖上究竟犯了什么事,要隐姓埋名逃到西域,甚至几代之后回到中原还要潜回,恢复李姓。而且李白的所谓皇室身份也没有得到过承认。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而李白对他的身世也是没有明确表示过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李白的身世很神秘。

在唐代,并非所有人都具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在科举制度中,还是有着种种的限制。《唐六典》中规定: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规定罪人之子和商人之子是严禁参加科考的。意思就是:首先,参加科举的人身世要清白,不能犯过罪,而且祖上要明确,也不能有罪犯,其次,家中从商的学子是不能参加科举的。

李白的家庭背景直到现在都没有个定论,就连他自己都闪烁其词不愿明说,可见他的身世家庭背景或许有难言之隐,而且,他的父亲应该是个商人,所以李白其实是没有资格参与科举的,因此李白只好另辟蹊径,走“终南捷径”以博得那些名公的赏识。

结语:

在我看来,李白不只是个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者,他还拥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所以,他想入仕,他想以身报国。凭他的才华,中举并非难事,李白为什么要走“终南捷径”,而不参加科举?我认为有三点原因:一、科举考试不是唯一入仕的途径二、自身的个性使然三、自己家庭问题。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家庭背景不清白导致他不能参加科举。

关于唐代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为何李白、杜甫连个进士也考不中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朝的科考以诗赋为主,李白杜甫却连个进士都考不中,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