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 已致7死5伤

今天给各位分享天津铁路桥坍塌遇难者多数都是50岁左右的男人,为什么50多岁的男人这么难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49岁是灾年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汉文帝和汉景帝为什么那么短命
  2. 有什么是你去了湖北才知道的
  3. 天津铁路桥坍塌遇难者多数都是50岁左右的男人,为什么50多岁的男人这么难
  4. 为什么明朝搞不定蒙古,清朝却能让蒙古彻底臣服

汉文帝和汉景帝为什么那么短命

汉文帝刘恒活了46岁,在位24年。

汉景帝刘启活了47岁,在位16年。

这两位皇帝加起来执政40年时间,创造了著名的文景之治,积累了大量财富,为汉武帝踏平匈奴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可是对于他们俩的寿命,很多人都觉得比较可惜,因为都是在知天命的年份之前,就驾崩了。那么为什么他们这么短命呢?

汉文帝非常勤政,是活活累死的。

汉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好皇帝,因为他比较勤劳。之所以如此勤劳,是因为他要解决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他是22岁登基的,这个时候刚刚经历了剿灭吕后之乱,对吕家遗留下来的力量,汉文帝必须要采取各种手段打压消灭。

在这之后,汉文帝还要处理跟朝臣的关系。汉文帝在做代王的时候,有一套属于他自己的领导班子,按理说这些人应该会跟着汉文帝富贵发达。

可是在拥立汉文帝这件事上,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包括他们所代表的一帮力量,都是有很大功劳的。这就会产生一种矛盾,汉文帝到底要亲近哪一派成了头疼的问题。

其实他一直都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最终因为周勃和陈平是东道主,所以代地的那些臣子总是被他们打压。

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乃代王为帝后,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男最长,立为太子。---《汉书》

做皇帝当然没有做诸侯王那么轻松,汉文帝为此还要着手发展全国经济。这里又有一个问题,要想国家富有,就得剥削百姓,要想百姓富有,那就得减轻税赋。

汉文帝的理想是做到减轻赋税的情况下,使得国家也能富强起来。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单项的赋税减轻,势必就会导致全国税收减少。百姓在田地里的产量必须增加才能弥补国家的损失,这件事容易吗?当然不容易,汉文帝恨不得上天给他派一个袁隆平。

汉文帝还要应对诸侯王的叛乱,还要应付匈奴人的入侵,还要注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还要想办法从权臣手里一点点夺回军权,而且还注重节俭,自己不胡乱花钱,从来不出宫微服私访一下,锻炼身体的机会都没有。这些都是非常伤神的事情。

古代帝王的寿命可能有长有短,但是能够安然做24年皇帝的,其实还真的不多。所以汉文帝虽然早逝,可是他做皇帝期间,所解决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

汉景帝是被人际关系给烦死的。

有人一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我们来一起看看汉景帝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到底有多复杂,而汉景帝又是如何处理的。

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入宫跟刘启下棋,可是刘贤的性格骄纵傲慢,甚至对刘启都是好不尊重。结果刘琦就拿起键盘,哦不是棋盘,把刘贤给打死了。这可是一件大事,汉景帝立刻就不知道怎么处理了,所以就躲在了老爸汉文帝的背后。

汉文帝大手一挥,把刘贤的尸体给送回了吴国,也不说个一二三来,实在是霸气的很。汉景帝却始终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因为这件事导致了吴王刘濞和汉景帝之间的仇恨。后来吴王刘濞联合其他诸侯王发动了八王之乱,其实也有这件事的原因在里面。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于是遣其丧归葬吴。吴王愠曰:“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是怨望,稍失籓臣礼,称疾不朝。---《汉书》 汉景帝的老妈窦太后,非常喜欢自己的三个孩子,所以她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至高无上的富贵。长女刘嫖是个女娃子,没办法做皇帝,所以窦太后在她丧夫以后,一直把她养在自己身边,享受富贵和地位。 长子汉景帝刘启已经是皇帝了,再也没有比他所拥有的还高的地位和富贵了。只剩下小儿子梁王刘武没有得到至高无上的富贵。所以窦太后总是要求汉景帝将来要把皇位传给她的小儿子刘武。 汉景帝是有一票儿子的,哪里轮得到刘武来继承皇位呢?但是他又不能公然忤逆自己的母亲,所以这一层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是比较麻烦的。

再说立太子的事情,他也是烦躁的不行,他儿子众多,所以可以成为太子的人选也比较多。最初就立了个长子,也没多想什么。后来夺嫡之争愈演愈烈,长公主刘嫖又参与其中,最终在多人操控之下,刘彻才成为了太子。

还有就是杀晁错的事情,他明知道晁错是忠臣,为什么他还下手杀掉他呢?因为他惧怕诸侯王们的叛乱。晁错已经为汉景帝分析的非常清楚了,就算杀了晁错,诸侯王们也不会罢手。

结果汉景帝杀了晁错,依旧没有换来和平。只好再次带兵出征,但是这件事却缠绕了汉景帝一生,甚至于现在,大家对他杀晁错的事情,依旧耿耿于怀。所以可见这件事的影响有多么巨大。

汉景帝的人际关系实在是太复杂了,因为除了老爸早逝以外,其他亲人都还活着,如此庞大的一个交际圈,使得汉景帝难于应付,毕竟他的能力比不上他老子,更比不上他儿子。

总结:人还是不要自寻烦恼。

汉文帝的私生活是比较有节制的,他并没有太多的老婆,窦皇后的位置始终都没有动摇过。但是汉文帝这个人的心思太多,心思多了就烦恼。这就是他早逝最重要的原因。

汉景帝的私生活就没那么有节制了,他比父亲的处事能力差,但是其他方面却不比汉文帝差。所以汉景帝极有可能是操劳过度而死,当然他身边的烦恼也比较多。

所以两个人都是40多岁去世,我认为是因为自寻烦恼导致的。人应该还是想开点,该吃吃该喝喝,已经到了那个位置了,还想那么多干什么呢?做一个平庸的皇帝又会怎样?刘禅安安稳稳做了41年皇帝,到了曹魏那边依旧还能享受荣华富贵,他就是想的不多。

参考资料:《汉书》。

有什么是你去了湖北才知道的

1、正宗的湖北人并不是武汉人,湖北的核心区域也不在武汉,武汉的位置其实是吴头楚尾、是南北交界、是九省通衢、是船运码头;湖北的腹地在荆州、楚国的核心也在荆州、江汉平原和八百里荆江都在荆州一带,楚国强盛八百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腹地其实都是荆襄大平原;

2、除了荆州一代独具荆楚文化特色外,湖北的襄阳其实大半人说的是河南口音,湖北的宜昌话、恩施话其实跟四川话、重庆话没什么区别,湖北的十堰陕西文化比荆楚文化更浓郁,湖北的黄冈则夹杂着安徽、江西、河南的味道;就跟古时候朝廷拆分江南省、湖广省一样的,湖北的腹地荆州也是多次被拆分的;

3、今天的荆门、仙桃、潜江、天门原先都是属于荆州管辖的,荆门成为地级市后,还捎带走了原先属于荆州的京山县、钟祥市;原先湖北省的第二大城市、内地最早开埠的商业都市、轻纺大市沙市市,则直接变成了荆州的一个区,成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小城区了;

4、湖北省还有全国最小的地级市鄂州市,鄂州市脱胎于原先黄冈地区的鄂城县,地盘、人口都只是原先一个县的大小,鄂州的面积只有1504平方公里,人口也不过130万,2017年全市的GDP为797.82亿元;

5、湖北的一些城市都是因厂设市、工业立市的,十堰市是因为有第二汽车制造厂,才在原先湖北省郧阳地区郧县十堰小镇上建立起来的,当时的十堰只有一条小街,不足百户人家,几家小商铺;黄石市是因为建立了大冶钢厂才在原先湖北省黄冈地区的大冶县的黄石港和石灰窑镇上建立起来的;潜江市是因为建设了江汉油田建立的,赤壁市是建设了蒲圻纺织总厂才有了初步的工业基础的。

天津铁路桥坍塌遇难者多数都是50岁左右的男人,为什么50多岁的男人这么难

【事件详情】11月1日上午,天津南环铁路维修公司万码车间在更换铁路桥枕线路中修作业时发生坍塌事故。现场救援搜救任务已经于11月1日18时完成。截至目前,事故已造成8人遇难。遇难者户籍情况如下:山东4人:赵某某,56岁;刘某某,50岁;孔某某,48岁;刘某某,50岁;天津3人:李某某,56岁;徐某某,44岁;张某某,58岁;黑龙江1人:于某某,54岁。祸不单行:9月10日下午,广西百色市乐业县一在建隧道塌方,导致8名作业人员及1名值班人员被困。遇难和被困者户籍情况如下:庞某某,河南,51岁;陈某某,福建,55岁;张某某,湖北,57岁;吴犬,湖北,24岁;吴某某,湖北,49岁;和某某,河南,55岁;杨某某,广西,54岁;杨某某,广西,54岁;粟某某,广西,52岁。截止10月29日,经过50天全力救援,仅发现1名被困人员遗体。

从上述两份遇难和被困人员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遇难和被困人员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的农民工。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24岁。两起事故17名遇难和被困人员中50岁以上的农民工14人,占82%。50多岁的男人为什么这么难?

五十多岁的男人担不起

在城市,五十多岁的男人正值事业的黄金阶段,他们每月可以拿着几千或者上万的工资,五险一金,月月到账。然而在农村,五十多岁的男人却面临着巨大的家庭负担:如果挣不到钱,在城市没有房子,正值婚龄的儿子很难娶到媳妇;如果挣不到钱,正在大学读书的儿女将面临辍学;如果挣不到钱,没有一定的积蓄,老人和自己一旦生病,没钱可医。这样的家庭负担不通过外出打工很难改变,他们只有背井离乡,硬着头皮,外出打工。

五十多岁的男人拖不起

现在五十多岁的男人,都是六零后。由于没有文化和技术,以前他们只能在家种地为生。但目前许多地方种地都是靠天收,往往投入大,价格低,收入少。遇到灾年,往往不够本钱,甚至绝收。今年南方的洪涝和北方的干旱让许多农民的心血毁于一旦,一年的希望化为泡影。单纯种地,根本不能养家糊口。面对巨大的家庭负担,天文数字的家庭开支,明知身单力薄,他们也不敢久待农村,消耗时间,只好外出打工,竭尽全力,拼上老命,为家庭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五十多岁的男人伤不起

现在广大农村五十多岁的男人,由于多种原因,许多人文化水平低,有的甚至大字不识,因此外出打工,他们只有捡漏,干年轻人不愿意干的活儿,大多从事建筑、修路、采矿、搬运等没有技术含量的重体力工作,虽然知道这些工种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每月工资低,更要命的是,这些工作极具风险,安全系数低,可以说命悬一线,朝不保夕。但他们别无选择,因为他们是家里的顶梁柱。好不夸张地说,五十多岁的农民工是在拿命挣钱,拿命养家。

结语:现在五十多岁的男人,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为了家庭,为了老少,备受生活的多重压力,无可奈何,只有远走他乡,豁出老命,外出务工,依靠微博的力量,苦苦撑起家庭的一片天空。他们是本世纪最苦最累最难的一代人。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背负的重担无人能知,拿着微薄的工资,默默而艰难的苦撑着;每一个逝去的生命,背后都有一个能避风雨的家,他们的亲人每天都在等着他们通一次电话,等着他们过年平安回家!请尊重和善待这些五十多岁的农民工!

为什么明朝搞不定蒙古,清朝却能让蒙古彻底臣服

不仅仅是明朝,历朝历代除了原本就出身于草原的王朝,其他的中原王朝大多都对于北方草原的边患疲于应付,强的时候猛打一顿,更多时候处于防守乃至于被袭扰的状态。

汉朝有匈奴,南北朝有柔然,隋唐有突厥,宋朝先后出现契丹、女真与蒙古,尤其是蒙古崛起之后,入主中原建立起元王朝,只不过并没有维持多久。

明朝建立以后攻破元大都,但元朝皇室北遁,并未被根本铲除,称作北元。

而后的蒙古,主要分成瓦剌、鞑靼与兀良哈三大部分,在其内部还分成诸多的小部族,可就算是这样的蒙古,始终都是明朝的一个心腹大患。

明朝两百多年,对于北方的这个巨大威胁一直都感到头疼。

最艰难的还是英宗时代,皇帝直接被瓦剌俘虏,瓦剌大军直接攻到了京城外围,虽然最后也算是有惊无险,但蒙古的问题长期都没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然而到了清朝的时候,威胁中原上千年的漠北突然就消停了,甚至于愈发衰落不成气候。

清朝能驯服蒙古而明朝不能,关键在于一个会用软刀子,另一个只会来硬的。

明朝无法解决蒙古问题

在古代的大一统王朝当中,明朝是极其罕见从南往被打的一个,这十分难得,但是明朝虽然驱逐了元朝,可其有着先天不足,无法真正应对北方的边患。

说起明代的防御体系,不得不说的就是明朝的卫所制。

明朝在各地建立了大量的卫所,这有点类似于唐朝时代的府兵制,不过明朝的卫所与唐朝的府兵有个极其显著的不同,那就是士兵的属性。

唐朝的府兵更像是屯兵之下的自耕农,他们战争时期是士兵,但平时并不受约束,所以太平时期生产的积极性很高,唐朝的府兵也比较成功。

然而明朝的卫所制之下,军户身份世代世袭无法改变,而且他们只能生活在固定范围,田地还归于卫所不归自己,这么一来就造成了很多的问题。

明朝后期大量卫所出现田地兼并,军户被欺压奴役,导致军户出逃与战斗力剧减,朝廷只能贴钱养卫所,但这又造成了巨大财力负担,而且军队的战斗力仍旧没得到提升。

刚开始的时候,倒是也没什么,朱元璋乃至于朱棣时期,明朝的卫所制虽然很多问题,但明初保留下来的强悍仍旧在,这才有了洪武、永乐时期多次的北伐。

但接二连三的北伐,也把明朝的精锐损失得七七八八,尤其靖难之变中,为了夺权的朱棣抽调大量北方精锐,导致明朝北界内撤,对于蒙古的防御也愈发虚弱。

蒙古虽然整体上人数不多,力量不强,但蒙古铁骑的机动性非常强,他们化整为零,对明朝往往采取游击战,而这种消耗是明朝很难承受的。

明朝的北伐往往是大规模的,可组织大兵团作战,后勤是巨大的难题。

蒙古对付明朝,一般就是敌疲我打,敌进我退,反正蒙古人习惯了游牧,与明朝出兵巨大的成本比起来,蒙古对明朝的袭扰作战,要容易很多。

永乐时代的北伐成效并不算多明显,鞑靼没被平定,反而让瓦剌做大,而且明朝也因此消耗极其巨大,所以到了宣宗时期明朝全面战略收缩,下西洋停止,同时从安南撤军。

明英宗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这个时候北方强悍的瓦剌直接将明英宗俘虏,而且经过英宗的这么折腾,明朝的三大营与大量的精锐,全都消耗殆尽。

北京保卫战获得成功,但是在此之后,明朝的军力,已经很难再大规模去对付蒙古。

更何况,明朝自身的其他麻烦事儿也一大堆,比如东南沿海的倭患,朝堂上的各种倾轧,都无日无休,而且对明朝皇帝来说,永乐大帝都没解决的麻烦,自己实在没那个能耐。

再者,中原王朝有个传统,那就是“王道”,戎狄蛮夷,只要称臣归顺,那么就不应该下狠手将其完全铲除,这成了个很大的麻烦来源。

明朝强盛占优势的时候,蒙古通常主动示好,可一旦明朝衰弱,蒙古就加强袭扰进攻,但眼见风向不对,也可以立刻和谈,只要示弱,那么自恃天朝的明朝,就不会再多做追究,

整个明朝时期,蒙古问题一直都没能得到解决,当然除了前期,蒙古大多数的时候对于明朝也并没有造成多么大的威胁,只不过明朝长期处于防守状态,这很吃亏。

清朝三把软刀子搞定蒙古

说起清朝时期满洲与蒙古的关系,有个绕不开的话题,那就是满蒙联姻。

原本女真崛起与大明作对的时候,力量还是弱小,所以努尔哈赤想着联合蒙古,而进行联盟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联姻。

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大量蒙古贵女嫁入满洲皇室,而也有许多的满洲宗女远嫁蒙古,清朝的后宫当中,出身蒙古的后妃比比皆是,清代的皇帝也大多有蒙古血统。

像是著名的孝庄太后,其就出身蒙古科尔沁部,顺治帝与后来的皇帝,自然也有了蒙古血脉。

皇太极的九位后妃之中,有六个来自蒙古,他自己还将十个女儿都嫁给了蒙古贵族。

整个清朝的满蒙联姻多达586次,到乾隆时期达到高峰状态,这样的联姻使得蒙古与满洲之间形成了十分密切的利益关系,这被称作“南不封王,北不断亲”。

清朝皇帝看重蒙古,而蒙古大量的王公也都迎娶了清朝的宗女,他们的孩子也大多都带着满洲的血脉,这么一来,想要互相为敌的可能性也就大大降低。

如果仅仅是通过联姻,自然是不可能完全驯服蒙古,至少清朝不这么觉得,毕竟以往朝代的和亲也很多,但效果也不是多么明显,要打的时候还是会打起来。

于是清朝有了第二个法子,叫做“分封以制其力”,这个法子有点类似于汉朝的推恩令。

蒙古分成很多的部落,各部落一盘散沙就难以强大,当年蒙古强盛,就是因为成吉思汗将各部落统一了起来,如果要蒙古难成气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无法统一。

清朝想清楚之后,就在蒙古推行“众建诸侯”的办法,大规模册封蒙古贵族王公,划定他们的辖区与部落范围,让游牧的蒙古变成驻牧制,在一个地方固定下来。

与此同时,与清朝更加亲近的漠南蒙古,施行盟旗制度,与内地的府州县类似。

这么一来,使得蒙古草原上的部落们彼此之间失去了有效联系,其牧场不能随便迁移,而且各部落直接由清朝管理,使得蒙古各部变成散沙状态,难以握拳。

最后,清朝还想了个其他朝代怎么都想不到的办法,那就是“崇释以制其生”,说简单点就是强行在蒙古推行黄教,让蒙古家庭出男丁出家为喇嘛。

做了喇嘛,可以享受很多的权益,但与此同时也就不能人丁繁衍,而清朝规定所有有男丁的蒙古家庭,都要有足够比例的男丁去做喇嘛。

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大量精壮年男子都出家了,沉重的体力劳动自然也就落到了蒙古女眷身上,这些都使得蒙古地区的人丁增长出现倒退,人口反而越来越少。

而且清朝严禁蒙古与中原汉地之间进行交流往来,很多的先进技术都不能到达草原。

历经清朝两百多年,蒙古地区的人口从明朝后期的上千万,锐减到清末的一百来万。

清朝对付蒙古根本不像明朝那般一昧怀柔或者一昧用强,而是用极其锋利的软刀子,使得蒙古在不知不觉之中被搞定,并且这一切都做得悄无声息,很难察觉。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天津南环铁路桥坍塌事故已致8死,遇难者名单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