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从德国留学资料

互联网 为什么 2023-08-24 07:27:25 -
季羡林简介200字的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季羡林从德国留学资料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季羡林从德国留学资料以及季羡林为什么去德国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季羡林为何被称为国学大师
  2. 季羡林“忍痛割爱”的德国恋,真的是“冷酷无情”吗
  3. 季羡林从德国留学资料
  4. 季羡林爱国事迹完整版

季羡林为何被称为国学大师

谢谢受邀请。季羡林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师。只是自己才疏学浅,只读过季先生的《牛棚杂忆》等寥寥可数的几本书,实在不好回答所提问题。

季羡林“忍痛割爱”的德国恋,真的是“冷酷无情”吗

季羡林这三个字在我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着。我敬仰他!大师在我心里的样子竟然是偶然间看到别人写大师的一篇文章。说北大新生入学那天,一个刚入学的新生,觉得拿着行李办事不方便,看到大门口有个瘦小个子、穿着朴素、但精神矍铄的老头,就跟大师说:请帮我看一下行李,可以吗?大师说:好呀。然后大师真的勤勤恳恳地帮他看行李。我眼里的大师已经褪去了那么多的光环,只是个和蔼亲切的可爱老头。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大师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大师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在一次吃饭的时候,大师与德国姑娘伊姆加德相识。后来大师要回国了,她无法跟着大师去国内,因为大师已有妻儿。在那之后伊姆加德和大师之间便没有了联系好。后来的六十年他们没有写过一封信。可是没想到这个伊姆加德姑娘选择了一个人孤独的守侯,为了大师,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多专情多多情的一个女子呀。

但大师是负责任的男人,已有妻女,给不了她的就不给她任何承诺。今天的我看来,庆幸当年的大师没有将伊姆加德带回国,不然,文革时期的大师和伊姆加德的日子更难。

不是所有的有情人都能终成眷属的。遗憾也是一种成全。

季羡林从德国留学资料

1930年,季羡林高中毕业,赴北平赶考。他只报了两个学校:北大与清华。结果,两所学校都录取了他。

经过反复思考,季羡林放弃北大选择了清华。原因是,当时清华和德国有交换生,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出国留学。

1935年,季羡林到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修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并加学南斯拉夫文。

1937年,开始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1年,获博士学位。从西克(EmilSieg)学吐火罗语、《十王子传》、《大疏》、《梨俱吠陀》。

1946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兼任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时为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季羡林爱国事迹完整版

季羡林的故事一、爱国好学,堪称师表。

季羡林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川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求学清华时,他加入赴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还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赴德留学,“是为了爱国”。就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当他的博士考试门门得优,毕业论文胜利通过时,他的感受是:“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

季羡林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后,就把爱国精神化成报效祖国的教学与研究的实践。他不断地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忘我地献身学术研究以实践爱国报国的志愿。他为归国3年里写了40多篇文章,有13篇学术论文而自觉满意;他又为上世纪50年代前5年“我的学术研究成果竟是一个零”而自责,感到愧疚。正是基于学术报国的意志,他在“文革”后期偷偷地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历经5个寒暑,终于把长达8万行的《罗摩衍那》译成中文,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丰碑。

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后,季老心舒气爽,激情焕发,大展才华,辛勤著述,在学术上接连丰收,硕果累累,“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远远超过这以前的四五十年”。他的晚年出版了11部学术著作,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东西文化交流、梵语与佛教史研究等十多个学术领域和层面上取得辉煌成就,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著名学者钱文忠说:“作为一名学者,老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在他执教60周年暨95华诞庆祝大会上,人们通过一段录像又听到了季老那熟悉的声音。他坚定地说:“我们这个大国能够和谐、团结,会影响世界和全人类。”、“没有人能阻止中国的腾飞。”

关于季羡林从德国留学资料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季羡林 生前被誉为学界泰斗,死后为何被儿子称为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