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王阳明为何短命和宁王为什么杀极乐老人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王阳明为何短命
王阳明为何短命?王阳明确实是英年早逝!真为之挽惜!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深知王阳明毕生精力为社会进步挚着追求,狂超圣人之志,辉煌的事功和杰出的学说。而遭受百死磨难,操劳过度而身患痨疾导致短命。
王阳明短命并没有什么迷团,而是过份透支全身精力造成的。现以王阳明超強毅力突出表现,归纳分类各要点作个简述,以便一目了然。他奋进追求一生,经历坎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现代后世人感到不可思议!感人事迹在下:
第一点:挚着追求。王阳明11岁时就很懂事,就以“学圣贤”作为自己的理想。15岁游居庸关,山海关壮志倍增。十分崇拜东汉大将马援的功业,就开始学骑射而且炼就很精。
拼命追究学术道理,根据朱子所言一草一木皆至理,为了彻底弄明白,就以父亲官署中的竹子为对象,不吃不喝冥思苦想观察七天,以究格竹子之道理。到第七天支撑不住,生大病一场,还弄得病根在身。从此身体欠佳。
对朝廷奸宦当道不作为,敢于上疏朝廷请罢奸宦刘瑾,结果逮系诏狱,被贬谪贵洲龙场,日夜端居澄默,最终大悟了格物致知之旨,从而全身贯注研究心学学术。每到异地就设立书院授徒讲学。
第二点:百死磨难。王阳明到贵洲龙场,说是贬低官职,实属设计谋杀王阳明,刚启程不远就遭追杀差点丢命。只得跳水假装自尽才逃过一劫,逃到一处寺庙停竭。长老劝他留下从道,可他却执意赴任龙场工作,真正的把生死至之度外,忠诚为朝廷效力。
在平定宁王之乱中,有功于社稷,不仅末获封赏,却被奸宦诬告与其同党谋反,至此招来一场灾祸。真是“谗邪拘煽,祸变叵测”,罢官还乡,到世宗即位才复官任职。
第三点:狂超圣人之志。授徒讲学是王阳明一生的追求,在任期间,几次因重病回乡休养。可是并没有养病,每到一处就设立书院,授徒讲学。传播心学真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在贵洲龙场期间,忙中抽闲给当地老百姓扫除文盲。并在此设立龙冈书院,授徒讲学,得到当地百姓爱戴,身名远扬。“龙场顿悟”更使得王阳明成为一个狂圣,有了自己的学朮论言。“知行合一”这一心学经典句,就在贵洲府城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直到贬谪期满。得到朝廷重用。
第四点:操劳过渡归命途中。王阳明由竹子格物连饿七天,弄成大病并栽下病根,身体一直欠佳。王阳明不仅仅是单纯研究心学学术,同时还是官职重任在身,朝廷交以重任忠心耿耿完成。可想而知,工作圧力之大而透支精力,也使得王阳明身体提早衰老而造成短命。
王阳明为官之地大都不太平。社会矛盾突出,匪犯猖獗。为此,消除匪犯基本上在他一生中度过。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特别在广西匪犯地区,自己亲自考察剿匪要道,跋山涉水坚超持久,自带干粮费尽,只有饥饿伴行,导致病根复发。并带病亲自上阵,导至病情加重,直至平定匪犯才回乡救治,在回乡途中病亡在南安。就是现在的江西大余县境内。真是为之感叹!可歌可泣!
综上所述,王阳明的一生,是拼命追求的一生,是百死千难中磨炼的一生,是授徒讲学传播心学真理的一生。他的挚着追求,奋进向上,尽身尽责,是常人难已想象的,给他“超狂圣人”之称一点都不为过,名符其实!在此,值得还有特别要说的是:王阳明讲学开课,作的一首“开课之诗”,是一首拼命讲学而很有自信的诗句!值得欣赏: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滿太清。
为此,王阳明短命,英年早逝,实在是超狂工作,身体无限透支而造成短命。并没有其它原因,更不会有什么别的迷团之解。王阳明为什么会在龙场悟道
大明正德三年的一个春夜,偏僻的贵州龙场驿传来了一阵大笑。这笑声出自一个三十六岁的中年大叔之口,它如同一声惊雷划破夜空,又如同一个婴儿的第一声啼哭,震撼了世人的心灵。伴随这阵大笑,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和意义的一个儒家思想学派——心学就此诞生。
“心学”是什么?为什么是王阳明这个中年大叔最先领悟出来的?他是怎样领悟出来的?我们下面一一来探讨。
一、悟道前的王阳明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明朝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王华是明朝的状元,但王阳明却对科举不感兴趣,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读书的目的不是做官,而是做一个圣贤。
在他生活的年代,朱熹的理学思想已主导了中国三百多年,程朱理学认为“万物皆有天理”,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这时的王阳明对此也是非常相信的,并且亲身做了尝试。十五岁时,他和朋友一起坐对竹林,苦苦思索竹子的来龙去脉、生长机理,试图探寻竹子所隐含的“道”。可是他的朋友不到三天就病到了,他自己坚持了七天,不但没有找到“天理”,反而差点格出了神经病。
(守仁格竹)
王阳明并未放弃,他在二十岁和二十六岁时,又分别进行过两次“格物”的努力,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什么也格不出来。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他的格物实践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弘治十二年,二十八岁的王守仁会试中第,中二甲第七名进士,授兵部主事。几年后,明孝宗驾崩,继位的正德皇帝宠信以刘瑾为首的宦官集团,实行特务统治。刘瑾权势熏天,一手操控了内阁,首辅焦芳奏事的奏折都要准备两份,一份给皇帝,一份给刘瑾。这个太监头子因此获得了“立皇帝”的外号,形成了一手包天的政治局面。
(刘谨)
面对刘瑾的胡作非为,御史戴铣、薄彦徽等人上疏武宗,要求严惩刘瑾,但是被刘瑾矫诏抓入大牢。
正直的王守仁不顾自己的安危,上疏力辩,但是他的奏章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刘瑾将与自己作对的王守仁打了四十廷杖,发配到边远的贵州龙场驿,并且在路上还几次派人想暗杀王守仁。幸亏王守仁机智,做出了投江自杀的伪现场,才得以摆脱刺客,来到贵州。
二、龙场驿是个什么地方龙场驿位于今天的贵州省修文县境内,在当时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偏远之地。这里“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一个没有开垦过的原始之地,遍地毒虫猛兽,瘅疬横行,又兼之周边都是少数民族同胞,语言不通,缺衣少食,条件极其艰苦。
王守仁曾在自己的《何陋轩记》中描述过这个地方:“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在。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在这里,王守仁根本不是什么朝廷官员了,而是过着和野人一样的生活。他亲自耕田,有时采野菜度日,有病也没有药,只能靠当地的巫师跳大神治疗。
在这个远离故乡,远离熟悉的城市生活的地方,王守仁对家人,对朋友的思念与日俱增。但是他最掀心的是国事,是朝政的糜烂,可是他又无能为力。这种痛苦使得他“溪水清见底,照我白发生”,他忧虑韶华易逝,忧虑“悠悠百年内,吾道终何成?”
正是这种苦难磨练了王守仁的意志,让他看透了“富贵如尘沙,浮名亦飞絮”,他在这种逆境之中,仍然坚持自己的求道之路,探索天理之路。
三、王阳明如何悟出的“道”王阳明悟道的过程,极具传奇性。
据《王阳明年谱》记载,他在龙场驿中“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始之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而证之,莫不吻合”。正是这日积月累的探索求知,终于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悟道的关键,就是想通了其中的奥妙。这种悟可以伴随人的一生,也可以在某一个瞬间。而王守仁的顿悟,就发生在那一刹那。
关于他的悟道,《王阳明年谱》是这样记载的:“忽中夜大悟恪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语人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如同一只虫子,终于冲破了那一些缠绕他的茧,化蝶而出。自此,“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这就是思想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四、王阳明悟出的道是什么阳明心学的理论核心,也就是龙场悟出的道的内容说起来很简单,就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阳明悟道处)
王守仁认为,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良知、天理、心之本体本来就是如如不动、无善无恶、非善非恶的。但是人在不同的情景下却有善意善行、恶意恶行。好人也可能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下做出恶事,坏人也许也做过好事。
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所以人要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阳明心学可以胜“致良知”三个字概括,也就是现在说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就是“去恶为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所以王阳明自己总结道:“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五、为什么只有王阳明能悟出“道”一种思想流派,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就算是王阳明这样的大贤,也不可能凭空想出“知行合一”。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现在一般认为,王阳明的成就,是他儒释道三家兼修的结果,他的心学,也是建立在儒家、释家和道家三家思想基础上的哲学。
(朱熹)
王阳明的心学是在陆九渊宋明理学基础上产生的,陆象山先生主"心即理"说,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对王阳明的影响很大。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人的道德水平是会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长的。(这种说法小编本人不赞同,历史上有才无德的人太多了)。而陆九渊强调"明心",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学到知识,而是为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联系上,朱熹认为心有"人心"与"道心"之分,道心是人心的主宰;人心必须接受道心的统领,也就是"心统性情"。陆九渊认为心是人的本质所在,心就是理,理就是心。而王守仁的心学强调"心即是理",明显受了陆九渊的影响,所以后世也把他们合称为“陆王”。
(陆九渊)
我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一个故事,王阳明青年时有一个和尚朋友,喜欢与王阳明说禅论道。某日这位和尚口占一偈:“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王阳明思索良久,回赠的偈语是“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青年时期的王阳明就在思考心与道的联系,而且他后来的心学明显受到了佛家这种智慧的影响。
六、笑语的一点感想本文作者是一位心学的信奉者,也读过阳明先生的大作。在本文作者看来,身陷逆境的人,如果能排除一切困难,放弃世俗的烦恼,一心探索,是可以做到“顿悟”,达到一个更高一级的思想境界的。
(心学三圣雕像)
从历史上看,这种现象的例子举不胜举。从周文王被拘禁创作《周易》、司马迁牢中著《史记》、孙膑受刑写兵法,韩非子狱中写《说难》,他们都是在逆境中完成了思想的升华。
阳明先生是古代公认的圣贤,在龙场驿这个艰苦的环境中,他没有被击倒,反而在些悟道,创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直到今天,他的“心学”形成了各个流派,甚至传播到了世界,但“知行合一”仍然是他的精髓。
正如有人说过,"心学"是现代成功学最佳指导思想,21世纪将会是王阳明的世纪。
参考资料:《王阳明年谱》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