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和东吴为什么不联手北伐

互联网 为什么 2023-08-24 06:37:43 -
三国历史 蜀汉和东吴是联盟为什么没有一次共同北伐的合作呢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蜀汉和东吴为什么不联手北伐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蜀汉和东吴为什么不联手北伐以及东吴为什么不北伐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蜀汉和东吴为什么不联手北伐
  2. 东吴比蜀汉强大,陆逊为什么没有北伐
  3. 为什么孙权不趁关羽北伐时进攻曹魏呢
  4. 东吴北伐为何失败

蜀汉和东吴为什么不联手北伐

谢谢您的邀请??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

必须要先弄明白诸葛亮在先主刘备为二弟关羽复仇兵败去世后,为什么不“养精蓄锐”却貌似“以卵击石”急于北伐?

??????

自古以来,诸葛亮之所以出名,恐怕和他屡次兴兵北伐,进攻曹魏,有极大的关系吧。

??????

三国时期,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至建兴十二年(234年),短短七年之内,诸葛亮五次主动率军北伐,进攻曹魏,且期间还防御了一次魏的进攻。

??????

要知道,三国中蜀国最弱,曹魏实力则最为雄厚,在历史上,弱者屡屡进攻强者,且发动战争的频率及规模如诸葛亮这般真的是较为罕见。

一直以来,人们往往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诸葛亮数次北伐这个事件上,但对于其北伐的动机了解的过少或者不全面

首先,诸葛亮北伐有以攻为守,借以图存的长远考虑

在古代,一个政权的强弱与否取决于政权所实际控制的人户,即所谓“编户齐民”。汉末天下大乱,全国人口损失惨重。《通典》记载,蜀亡时,“(魏)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士十万二千”。又按《晋书》所载,吴国为“户五十二万三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而曹魏则为六十六万户,四百四十万口。

需要注意的是,把三国的户口数全部相加,并不意味着当时的中国就只有这么多人口。

??????

这是因为虽然汉末混战导致人口大量减少,但有相当一部分户口没有被政府控制,多为豪强地主和世家大族的私属,所以实际人户要高于三国户籍的总和。

但政权所能调动的人力物力不是由境内全部人口决定,而是由其政权真正有效控制的人户决定。

如前文所说,人们虽都知道三国中蜀汉实力最弱,曹魏最强。但对于前者具体有多弱,后者具体有多强,认识却很模糊。

??????通过上面数据可以看出,蜀国与曹魏的国力差距是相当大的,孔明第一次北伐因街亭失守而退兵,但在退兵时仍不忘将当地居民迁入蜀境,即“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一方面可以看出蜀国对于人口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蜀国国力的弱小。

如果诸葛亮不主动北伐,两国之间和平相处,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两国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也强调了这一点,即“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上图_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其次,益州的地形决定了只有北伐才能有恢复汉家的希望…

??????

《隆中对》在后世可谓是广为流传。孔明先为刘备分析了一番天下大势,他对刘备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刘备若想成霸业、兴汉室,就要先占据荆州、益州,成三分天下之势,最后择机两路出击,进取中原。

后来刘备一系列的军事、政治活动也确实是按照这个规划进行的。

但是,关羽丢荆州,刘备兵败夷陵,使得占据荆益,两路出击的战略规划破产。

蜀国此时的版图实际上只有益州一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说“益州险塞”,这是因为益州四周山岭环绕,较为封闭。

益州的这种地形于交通而言是一弊端,后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名句便是一体现;于军事而言,则为易守难攻之绝佳地形。

??????

尽管蜀地地形有利有弊,但就中国历史来看,蜀地的地形在天下大乱,分裂争霸的时期可攻可守,有逐鹿中原的资本。但如果蜀地以外的地区渐归统一与稳定,那么,蜀地的地形就会像一个牢笼一样,将该地的割据政权死死的困在里面,使得蜀地政权在与外部统一政权的战争中被消耗至亡。典型的例子有后世五代十国之一的后蜀,在天下大乱时其割据一方,但等到北宋开始逐渐统一时,则迅速灭亡。元末割据四川的有明玉珍大夏政权,在朱元璋基本完成统一后也迅速被明军击灭。

因此,在荆州丢失,曹魏的统治逐渐巩固,国力蒸蒸日上的情况下,蜀汉若既不想坐以待毙,又想完成统一,摆在诸葛亮面前的也只有“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条路可走了。最后,北伐以兴复汉室为政治号召,利于团结内部和吸收外部人才

建安十六年(211年),应益州牧刘璋之邀,刘备领军入蜀。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军攻取成都,占领益州。但早在刘焉、刘璋父子主政益州时,益州内部就存在着本土官僚豪强势力与外来势力之间的对抗。刘备入川所依靠的是以荆楚人士为主体的荆楚集团,这就使得原本就存在的新旧、客主矛盾更进一步激化。面对这种情况,刘备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缓和矛盾,团结内部。如他将政权对益州本土势力开放,通过设官分职分享给了本土势力部分政治权力,使得两方各得其所,彼此相安。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居于政治领导地位的仍是荆楚集团。

??????

但如前文所提及的,因关羽丢荆州和刘备兵败夷陵,荆楚集团这个外来集团丧失了其大本营,没有了扎根的土壤,同时集团内部也损失惨重,关羽、张飞、麋竺等人皆亡,在丢掉了荆州的情况下,荆楚集团很难补充新鲜血液。

因此,看似强大的荆楚集团面临着困于益州,后继无人,有被益州本土势力取而代之的危险。

上图_刘备(161年-223年)

刘备政权建立的合法性在于其打出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纲领。在荆楚集团与益州本地势力存在矛盾,且荆楚集团有被取而代之的风险下,只有通过这一政治纲领,不断的发动北伐,才能使两大集团实现暂时的团结,给荆楚集团以喘息之机,并且只有依靠北伐,打出益州,占领更多的土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与魏吴相比,蜀汉的优势是其所拥有的兴复汉室的政治号召力,如果不发动北伐,一旦荆楚集团被益州本地势力压制,就会造成“王业偏安一隅”,与刘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政治号召相冲突,蜀汉也会丢掉在政治号召力上的优势。

并且,除了国力上的巨大差距外,困于益州一地的蜀汉与魏吴相比,人才的匮乏也是其一大短板,只有通过北伐,蜀汉才有可能吸纳更多来自外部的优秀人才,如后来继承孔明事业的姜维,便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过程中所得。

上图_姜维(202年-264年)

综合来看,促使诸葛亮五次北伐,以弱攻强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只有不断地北伐,蜀汉才能够以攻为守,拖延曹魏恢复经济的进程,尽最大可能避免两国国力上的差距更进一步扩大。

同时,只有主动出击,才能利用好兴复汉室的政治号召优势,跳出益州地形的束缚,缓和内部矛盾,吸收外部人才,才能求得发展,使兴复汉室存有希望。

熟知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刘备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一统天下,光复汉室,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努力半生后,壮志未酬的刘备在遗憾中离世。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寄希望于诸葛亮,希望他能尽心辅佐刘禅,早日完成光复汉室这项伟大事业。

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曾呕心沥血六次北伐,却多因粮尽而未能成功,最终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不禁让人叹惋。

虽说当时是魏蜀吴三分天下,可就各国实力对比而言,东吴要远胜蜀汉,那为何东吴却北伐曹魏呢?笔者认为,东吴之所以没有像诸葛亮那样如火如荼的进行北伐,其背后主要有5个原因。

(诸葛亮剧照)

首先,是地理上不占据优势。周所周知,蜀道难,自古便难,进出蜀汉盘踞的益州,只有汉中一条路可走,只要牢牢把守住各个险关要隘,便能挫败曹魏的进攻,所以诸葛亮凭借天险,进可攻退可守。

但是相比于蜀汉来说,东吴和曹魏交界面积广阔,防守压力更大,虽然有长江天险,但比起蜀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而言,也就显得不是那么牢靠。

(古蜀道)

其次,君臣不合。

诸葛亮之所以能六次北伐,是因为他以丞相职位掌握了蜀汉军政大权,有能力调动蜀汉一切资源,投入到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中,并且刘禅对诸葛亮绝对信任,使他没有后顾之忧。

反观东吴,孙权此人生性多疑,

从不肯让臣下手握大权,威胁自己的统治,

即便手下有很多将才,孙权也只是表面上信任背地里制衡,这就使得君臣不和,失去了齐心协力北伐这一前提条件。

第三,军队制度的制衡。

东吴实行世兵制跟世袭领兵制,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增强军队战斗力,但同时弊端也尤为突出,它直接导致军队成为将军的私有财产,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家兵”。

这样的军队在抵御外敌时可以同仇敌忾,但是主动进攻时动力就明显不足,将领们担心自己损失过大,暗地里都会保存实力,很难下死力。

(孙权剧照)

第四,东吴藏有私心。

眼见蜀汉跟曹魏杀的不可开交,双方各有胜负,无论在财力、物力还是兵力上都消耗巨大。此时东吴便可趁蜀、魏大战,无暇顾及江东之际,在相对安全稳定的大环境下厉兵秣马,等蜀魏斗到两败俱伤后看准时机出兵,就可乘虚而入坐收渔翁之利。

孙权剧照

??????

第五,要平衡江东世家大族的利益。孙氏东吴的建立,离不开江东世家大族的鼎力支持,要想巩固自身统治,那么做决策时就不得不考虑这些人的意见,需要平衡他们的既得利益,然而这些世家大族过惯了舒服日子,对北伐一事根本不感兴趣。在他们看来,守住自己的地盘就好,只要自身不受到攻击,又何必自讨没趣去招惹曹魏呢。东吴内部这些复杂情况,使其北伐曹魏变得更加艰难。

综上,蜀汉东吴之所以没有联手北伐,关羽之死从此双方结下仇恨或分歧只是一个原因。

换句话说,也没有像蜀汉那样倾全国之力进行北伐,与这几个原因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东吴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取胜的前提条件,

关键是东吴孙权还藏有一定私心。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

虽然东吴实力远超蜀汉,

两家最终没有联手进行北伐,

最终被曹操后代…

各个击破的原因所在吧。

??

东吴比蜀汉强大,陆逊为什么没有北伐

吃饱了撑着,中原那么富足,划江而治,保一方安逸不好么,古时大多数统治都都这么想。但是有一些有大局的统治者又没这么想,后来证明是对的,安逸的只是一时,统而治之才能平衡大中华的利益。

为什么孙权不趁关羽北伐时进攻曹魏呢

荆州,是插在东吴大门口的一把钢刀,进,可以直刺东吴的心脏,退,可以协助西蜀问鼎天下,北方曹操不习水战,东吴借助长江之险可保平安,所以荆州才是东吴的心腹大患,只有拨去荆州这把钢刀,归为己用,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东吴北伐为何失败

说到东吴这个政权,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朵大奇葩,奇就奇在,稳输的仗从来不输,稳赢的仗从来不赢,胜负难料的仗看心情。而且只要打败仗绝对送大礼,不是死君主就是死大将,要不然就直接亡国。

感觉好没溜儿啊。

要说对外扩张完全不胜确实冤枉,至少江东基业初创时,孙家战斗力那是杠杠的。公元184年孙坚随朱儁镇压黄巾,之后参与平定北宫伯玉边乱,187年又因区星叛乱任长沙太守转战于江南诸郡。

简直励志到逆天,三年时间直接从县政府办事员干到了省长。而且,所向披靡,自此江东猛虎之名,世人皆知。

而孙家一蹶即不振的习惯似乎也是受他的遗传,董卓之乱时星光熠熠的孙坚,于公元191年四月被袁术派去征讨荆州,连战皆胜之际,莫名其妙地就被手下败将黄祖伏击中了暗箭,一赌气,我死了吧。

自此孙家的诅咒开始了,孙策,人称江东小霸王,仅靠几千人就平定了江东,志得意满要北进中原之时,被许贡门客暗箭所伤,又一赌气,我也死了吧。

年仅十八岁的孙权继位了,自此孙家在没溜儿的路上越走越远。赤壁之战,以几乎是10:1的劣势打得曹操几乎怀疑人生。紧接着没几年,就在逍遥津把这笔债还了回去,而且还带着利息,十万人被张辽数千兵马杀得望风逃窜,孙权本人还差点被活捉。

如此这般的诡异战绩就不一一细说了,总体来看,似乎东吴防御的时候和进攻的时候完全是两个国家,而这一切和江东的国情是密不可分的。

东吴还没立国的时候,江东就生活着四大豪强,即顾,陆,朱,张四大家族,这四家在东吴立国之后简直是权倾朝野:顾雍担任过丞相,陆逊,陆抗父子不光是孙氏姻亲还历任大都督,朱桓任前将军,假节。至于张家代表张温,虽然官职没那么显赫,但在当时名声却绝对稳稳碾压以上三位,不然出使蜀汉和秦宓斗嘴的机会也不会落在他头上。

说白了,在汉末这种豪族本身就掌握着地方的政治经济大权,连政府官员都要敬畏三分的时代,创业,必然要和他们打好关系。而最普遍的合作方式,就是你出钱出人帮我打天下,我给你官爵让你从士族变成门阀,刘表与蔡氏,曹操与荀氏、司马氏,孙家与东吴四姓,都是这种合作关系。

唯一的不同是,孙家和刘表一样,自始至终都没能确立绝对的统治地位。

东吴的兵权,其实分别掌握在孙家和四姓手中。

当孙家需要的时候,可以从四姓手中集中调动士兵,但是注意,打完了仗,还是谁的兵归谁。

其实这种情况在汉末很普遍,称为部曲,即将领可以自行募兵,数量受该将领职务限制不得超过上限,但这些私兵,属于将领个人财产,政府可以借用但不能没收。

只不过东吴这种情况特别严重而已,比如孙权时期,吴四姓和政府所有的兵力对比几近五五开。

那么接下来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东吴对外战争总是失败了,当国家对外扩张时,地方士族是得不到太多好处的,他们在江东树大根深,势力庞大的同时也难以迁移,所以此时的战争损耗,对于他们弊大于利,自然是有所保留不会倾尽全力。

但抵御外敌则不然,一旦江东失陷,数代人苦心经营的基业便化为乌有,此时自然要拼尽全力。当然前提是,对方绝对不会允许非政府势力继续存在,比如曹操,全国闻名的打压士族小能手,他南下时东吴就分成了两派,以张昭为首的外地移民主降,而以四姓为首的势力则坚决主战。

而对于刘备,情况则稍有不同,江东士族担心的是刘备攻入江东益州士族会来趁火打劫,毕竟那帮人更狠,为了宗族利益,卖起主公来可以说是一点迟疑都没有,与其与虎谋皮,不如和孙家生死与共。

至于东吴的灭亡,也很简单,曹操一死,打压士族的政策就此中断,司马氏更是河内望族,自然不会打压自己。而益州士族自顾不暇,此时,东吴没了,江东士族却不会陪葬,拼什么命呢。

从后来东晋立国于江东的结果来看,四姓与司马氏的关系还是挺融洽的。

关于本次蜀汉和东吴为什么不联手北伐和东吴为什么不北伐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三国中蜀汉实力最弱,却选择多次北伐,为什么较强的东吴不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