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让司马懿养马

匿名 为什么 2023-08-24 06:10:35 -

今天给各位分享为什么让司马懿养马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司马懿为什么自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让司马懿养马
  2. 司马懿夺权时,跟随曹操起家的旧部为什么不帮助曹氏维权
  3. 曹操第一次征召司马懿,司马懿不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4. 司马懿前期是忠臣吗

为什么让司马懿养马

当年,曹操去请司马懿的时候,司马懿认为天下正处于混乱之中,还没有产生真正的主人,所以司马懿宁愿自残,也不愿意出山帮助曹操。但曹操是个爱才之人,他不愿意放弃司马懿这样一个人才,哪怕是逼着他去养马也要把他留下。

郭嘉曾经多次提醒曹操一定要防着司马懿,如果这个人不能为己所用就杀了他。

曹操认为自己震得住司马懿,并没有听从郭嘉的劝告。

司马懿夺权时,跟随曹操起家的旧部为什么不帮助曹氏维权

在曹叡当皇帝的时候,司马懿可以说是一个功劳非常强大,为人处事十分低调的人。但是不管司马懿怎样低调、怎样谦和,他毕竟不姓曹,也不姓夏侯,曹叡并不是不信任司马懿,他只是更加信任宗室。尤其是曹芳年幼的情况下,即便出现君权旁落的情况,曹叡也宁愿它旁落到宗室大臣手中,而不是姓司马的人手中。更何况,曹叡还记得曹植的上疏和高堂隆临死前的遗书以及祖父曹操那句“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所以曹叡死前,立曹芳为太子,并列出了顾命大臣的人选: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这五个人,大将军曹宇是曹叡的皇叔,而且和曹叡关系极好,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肇是曹休的儿子,夏侯献是夏侯渊的孙子,而秦朗虽然不是宗室,却是曹操的养子,也跟宗室差不多。很明显,这份名单没有司马懿的份儿。全是他们家亲戚。

曹宇担任大将军的第一天便奏请曹叡下诏不许司马懿进入洛阳城。这一想法跟曹叡不谋而合,洛阳城里有五个权力即将超过司马懿的人,却没有一个人比司马懿能力更强,功劳更大。这种时候放司马懿进城,简直是引狼入室。于是曹叡一道诏书,就把司马懿赶回了长安。

这个时候的司马懿跟咸鱼真的没有什么区别了。但是,咸鱼也会有翻身的时候。不管是曹叡还是五大辅政大臣都没有想到,他们忽略了一个细节,一个致命的细节——确切地说是两个人:刘放和孙资。这两人是曹魏老牌秘书。早在魏国建国初期,两人就同时担任了曹丕的秘书郎,后来这两人同时转为左右丞。黄初初年,秘书被改成了中书,于是刘放被任命为中书监,而孙资被任命为中书令,各加给事中。曹叡即位后,这两人的地位愈加尊崇。

这两人跟司马懿的关系很不错,司马懿从不拉帮结派,但他知道什么人该接近什么人不该接近,而身为领导秘书的刘放、孙资二人正是他结交名单上的第一名。相反,宗室大佬们就不怎么待见刘放、孙资二人,尤其是夏侯献、曹肇和秦朗根本看不起刘、孙二人,相互关系闹得特别僵。所以刘放、孙资也一直把司马懿当作自己人,而宗室亲族则是外人中的外人。在他们心底,是最希望司马懿能够成为辅政大臣的。

必须把这些膏粱子弟搞下去,把“自己人”司马懿搞上来!刘放、孙资作为机要秘书大部分时候都陪伴在曹叡身边,但是大将军曹宇等人也死守着曹叡,一步都不肯离开。最后,曹叡病重,两人让曹宇赶紧去叫人,然后放一边抹眼泪一边启奏道:“陛下百年之后,打算把天下托付给谁?”曹叡虽然快死了,但脑子还很灵光,立刻知道二人想说什么,不耐烦地一口堵回去:“不是说了,让燕王辅政吗?”刘放没有在意曹叡的语气,他早就打好了腹稿,乘此机会开始慷慨陈词:“陛下难道忘了先帝‘藩王不得辅政’的遗诏了吗?”这句话对曹叡毫无杀伤力,在曹叡看来“藩王不得辅政”这道遗诏本身就没什么道理。当然,刘放还没说完:“陛下您知道吗,您刚得病那会儿,曹肇、秦朗就调笑、戏弄您的爱妃们。而燕王在城南屯兵,不让大臣觐见陛下,这根本是竖刁、赵高这类权奸才会干的事情啊!”

这句话杀伤力就大了。自己还没死,曹肇、秦朗就调戏自己的老婆们,曹宇就打算独揽朝纲,这简直与谋反无异!曹叡听得心头火起,刘放正好上纲上线添油加醋:“如今皇太子年幼,国家却面临内忧外患的境地,陛下不做长远打算,却因为一己私恩把祖宗基业托付给这么几个平庸之人,臣下恐怕社稷危险啊!”刘放这番话又说到曹叡心里了,还揭开了曹叡最大的疙瘩。

曹叡何尝不知道五位辅政大臣才能平庸,根本不是安邦定国的贤才。他只是希望这五人能看在宗亲的分上竭力保存曹家社稷。

但是从刘放的描述来看,这五人非但才能不足以安定社稷,就算是品行也极度不佳,一旦自己晏驾,这些人难保不成为权奸。既然如此,何不换成才能卓越、品性也说得过去的异姓大臣呢?

想到这里,曹叡心里已经隐隐有了人选,但他还是问刘放、孙资:“那你们觉得谁比较合适呢?”

刘放想都不想就提出了一个人选,出乎意料的是,那个人居然是曹爽。曹爽瞬间吓了一大跳,从刘放开口说话的时候他就一直在观察曹叡的脸色,没多久他已经得出了结论:曹宇、曹肇、夏侯献和秦朗的辅政大臣地位恐怕要保不住了。可是自己呢?自己和刘放、孙资关系还不错,这两人或许不会跟自己为难吧?曹爽在犹豫,到底投向哪一边?没想到刘放却主动来拉拢自己了。

曹爽脑子乱成一团麻,顿时汗流浃背,一句话都说不上来。刘放急了,狠狠踩了曹爽一脚,曹爽突然像被扎了一针一样蹿起来,顺势一把跪倒:“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确定一个人选后,刘放又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辅政大臣的第二个人选——司马懿。这一招,刘放在肚子已经推演了无数次,他相信不会有任何问题。首先推出曹爽是为了让曹叡放心,然后推出司马懿是为了辅助曹爽,环环相扣,严丝合缝。

曹爽才干太差,正好需要司马懿这个能人辅佐,而司马懿这个外姓大臣受曹爽制约,也掀不起多大风浪。最重要的是,曹叡相信以司马懿的性格,他对权力的威胁恐怕并不会比曹宇、曹肇这些人更大。果然,曹叡当场就同意了。

咸鱼翻生了。魏明帝曹叡晏驾变成了咸鱼,时年三十五岁。同一天,齐王曹芳即位,司马懿被提升为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并且与曹爽各自统领禁军三千人,共执朝政,而且还被授予可以乘坐小车直接入殿的特权。这是司马懿第二次担任辅政大臣。这时候,离司马懿被调离中央前往地方军区任职已经过去十年了。

十年之后,司马懿再次回到权力中枢,这时候,他已经是四朝老臣,两任托孤辅政大臣,曹魏军界头号人物,手下嫡系将领遍布魏国各大军区。曹魏军政两界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和司马懿相抗衡。除了曹爽。

史载曹爽此人,在曹氏宗亲中以低调谦和而著称,从来没有太大的野心。而且曹爽在曹魏政坛的根基十分薄弱,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嫡系党羽,名义上他地位比司马懿高,但实际上,他根本没有意愿、也没有信心跟司马懿分庭抗礼。所以刚刚当上辅政大臣的那段岁月,曹爽像敬重自己的父亲一样敬重德高望重的司马懿,大小政务都要拿去跟司马懿商量,听取一下这位老前辈的意见,然后才小心翼翼地去施行。

人一旦掌权,是会变的。曹爽也不例外。曹爽刚刚当权,一个政治团体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主动依附在曹爽周围,后来大权独揽的“曹爽集团”被迅速建立起来。集团的核心是六个人:何晏、邓飏、丁谧、李胜、毕轨、桓范。此时此刻的司马懿,对于曹氏王朝大体上还是忠诚的。但以司马懿的性格,不可能不考虑自身和家族的命运。

曹爽又不失时机地下来一剂猛药。先夺人事权,再夺军权,曹爽集团咄咄逼人。司马懿冷眼旁观,称病不出。解除了司马懿的行政权后,曹爽开始在行政机构中安排自己的人马。曹爽把自己的头号谋主何晏安排到了吏部尚书的职位上,然后,邓飏、丁谧也分别被安进了尚书台,再加上曹爽自己担任录尚书事,整个曹魏中央行政体系成了曹爽的一言堂。至于毕轨和李胜二人,在丁谧的谋划中将出任手握实权的地方长官与曹爽内外呼应:毕轨担任司隶校尉,李胜担任河南尹。

夺走司马懿录尚书事的实权后没几天,曹爽再次借天子之手下诏:命曹羲出任中领军,统领禁军;族弟夏侯玄出任中护军,牢牢控制了禁军人事任免权,而四大营中最精锐的武卫营则交给了另一个弟弟曹训。同时曹爽还把自己的其他弟弟全部以侍从的身份打发进宫廷,一时间,宫廷简直成了曹爽家的后院。

何晏等人怀着各种目的大张旗鼓地依附在曹爽周围,曹爽却忘了一个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当你把小部分人划入圈子之内,你就等于把大部分人踢出圈子之外了。那些圈子之外的人会变成另一个圈子,而那个圈子的核心便是司马懿。

曹爽机关算尽,却帮司马懿作了嫁衣。当曹爽集团占据了魏国政坛大部分机要位置,一个萝卜一个坑,有新人上马就有旧人下马,那些被挤对下来的旧人便成了司马懿集团最坚实的骨干力量。在这帮人中,司马懿最为倚重的是曹魏的顶级谋臣蒋济。比起另一位顶级谋臣刘晔,蒋济在知人料事方面稍微欠缺了一点,但在奇谋诡策上又超越了刘晔。但他和刘晔有个共同点:高智商、低情商。所以他跟曹爽集团几位核心人物的关系都处得不怎么样,尤其是毕轨,因为北伐轲比能的事情被蒋济弹劾得很惨,如今毕轨咸鱼翻身,很不给蒋济好脸色看。相反,司马懿却一直刻意地保持着跟蒋济的良好关系。

司马懿知道,当务之急不是在朝堂上和曹爽夺权,而是在曹爽最薄弱的环节巩固自己的权力。这个环节就是军权。这才是司马懿的命脉,绝不容曹爽染指!

拜老朋友孙权所赐,司马懿很快就找到了巩固军权的机会。趁魏国大丧之际出兵打秋风一直是东吴的保留节目,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一优良传统一直没丢。曹叡刚死,孙权就蠢蠢欲动,各项战争准备工作轻车熟路地开动起来。确实,曹爽集团的软肋就是军权,他手里没有能带兵的嫡系人马,连个懂兵的人都没几个!没办法,那就让司马懿带兵吧。曹爽无奈地签署了调兵的诏令

战争过程比司马懿预料得更加简单,几个回合东吴就被打跑了。

此时此刻,曹爽已经极度焦躁不安了,他不打算忍下去了,决定跟司马懿来个硬碰硬。他要把手直接伸进各大战区和中央军,直接伸进司马懿的势力范围。“司马懿打东吴,我们就打西蜀……不过首先,我需要先接过雍凉战区的指挥权。”

几天后,曹爽上疏,推举中护军夏侯玄督雍、凉二州军事,接过了雍凉兵团的指挥权。不过指挥权是一回事,控制权又是另一回事。

正始五年年初,曹爽上疏曹芳,请求亲自率兵讨伐蜀国——说是上疏,其实是自说自话,不过在批准自己之前,他偷眼打量着司马懿,等待这个老家伙的反应。司马懿认定曹爽伐蜀必败。

诸葛亮死后蜀国进攻能力严重退化,但是诸葛亮遗留下的防御体系还在,蒋琬、费祎、姜维、王平这些老将还在,更重要的是,秦岭天险还在。沙场老将曹真尚且铩羽而归,更不用说对用兵一无所知的曹爽、夏侯玄以及什么邓飏、李胜了。

诸葛亮之后,蜀国确实无可挽回地衰弱了,当时的汉中守军只有区区三万人。在曹爽的六万大军(号称十万)面前似乎不堪一击。

但是结果却如司马懿所料,经历一番血战,曹爽扔下无数牛马、军械和粮草后,大军撤回了关中。曹爽一败涂地,比他老爹曹真还丢人败兴。这件事情让曹爽明白一个道理:玩军事,他真的不是那块料。

玩军事不行,曹爽决定玩政治,正始八年四月,丁谧找到曹爽,又献上了一条诡计:把郭太后迁回永宁宫。这个消息让修养功夫极好的司马懿都忍不住跳脚骂娘。

如果说之前司马懿的所有忍让都有息事宁人的因素,那么从这一天起,司马懿已经做好了反击的准备。如果说之前司马懿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保护手中的权力,那么从这一天起,司马懿已经做好了夺权的准备。积蓄了整整八年的愤怒即将喷薄而出,曹爽和他的谋士们即将体验到,什么才是真正顶级水平的政治斗争:果决、残酷而血腥。

正始九年除夕,司马师带回一个消息:少帝曹芳将于次年正月初六祭拜高平陵,曹爽、曹羲、曹训三人同行!机会就这样来了,在司马懿的授意之下,司马师已经偷偷募集了死士三千人,平时藏身在洛阳城的民居内,只要一声号令就能迅速集结。这就是司马懿夺权的主力。

可惜的是,从正始八年开始,曹氏三兄弟很少集体活动,曹爽每次外出都会在洛阳留下至少一个兄弟,这让司马懿根本找不到出手的机会。所以,司马懿只能耐心地等待着。而如今,曹爽不知道哪根神经没转过弯,居然和两个弟弟同时前往高平陵,还带走了曹爽集团的大部分骨干,洛阳城一瞬间就空虚了。这就是司马懿等待已久的机遇!

司马懿跳下床,叫来了次子司马昭,把自己的全部谋划告诉了他,让他准备准备,正月初六就动手。

一切按计划展开。司马师首先冲出府邸,他要去皇城大校场集合全部死士。半个时辰后,死士集合完毕,司马懿带上司马昭直奔皇城,接过了这支部队的指挥权。司马懿立刻下达了第一道命令:分出一部分死士前去攻占皇城武库——万一要跟曹爽干仗,精良的武器装备必不可少。然后,司马懿命令司马师驻守宫城大门,防止洛阳禁军反扑,司马昭前往永宁宫“保护”太后,而他自己带着剩余的死士一路冲进皇宫,召集群臣。当人到得差不多的时候,司马懿宣布“曹爽兄弟无礼犯上,废除一切职务”。

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让魏国群臣一时无法接受,虽然曹爽很不得人心,但司马懿这一手也太突然了,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中,默默权衡着自己的选择。无论在什么时候,站队伍都是个要命的问题。这时候,司马懿这些年来笼络人心的成果终于展现出来。首先跳出来表示支持的是太尉蒋济。紧接着,尚书令司马孚也明确表示了和司马懿穿一条裤子的决心。那些早早赶来的大臣中有很多都被司马懿暗中笼络过,既然蒋济都带头了,于是,大家纷纷表示拥戴司马太傅的英明决定。

获得大臣们的认可后,司马懿带领群臣前往永宁宫,向郭太后报告此事。政治斗争跟军事斗争不一样,除了拳头硬,政治立场正确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所以他必须取得太后的认可,让自己的行动合法化。郭太后知道,自己即便反对也没什么意义了,只得承认了司马懿之前叛乱行动的合法性,并授权司马懿成立一个“专案组”,查处曹爽集团的不臣不法行为。

司马懿的第一步已经成功了。在一上午的时间里,司马懿先聚兵,再夺门,取得大臣支持,获得太后懿旨,每一步都走得有条不紊、严丝合缝。政治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赤裸裸的军事问题。

曹氏兄弟在洛阳城中还留有许多中下级军官和数量可观的军队。但这些大兵群龙无首,只需要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人领导,就能立刻转化为司马懿的武装力量。司马懿想到了两个人选:高柔代理大将军一职,接管曹爽所部军马;桓范代理中领军一职,接替曹训所部兵马。

司马懿也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就是相信了伪装得很好的两面派恒范,司马懿静静等待曹爽的反应,可就在这时候,一个司马懿始料未及的突发情况几乎打乱了司马懿所有的部署:桓范离开洛阳城,直奔曹爽而去!

理素质极强的司马懿立刻恢复了果决,命令老臣王观取代桓范前去收编中领军直属营,同时下令全军戒备,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见到曹爽,桓范也顾不得客套,立刻呈上酝酿多时的计策:“天子车杖在此,大将军打算如何利用?”曹爽想了片刻,压低声音道:“天子年幼权弱,能有何用?”桓范一跺脚:“大将军糊涂!天子才是唯一的求生之道!”“司马公所倚仗的乃是太后懿旨。但太后懿旨和天子圣旨,哪个分量重?”曹爽心说“分量都不重”,但话没出口又咽了回去:“然则先生何以教我?”“护送天子车驾至许昌,号召天下勤王,与司马太傅武力决战!”(以天子诣许昌,徵四方以自辅)桓范斩钉截铁地说。说完,桓范满怀期待地望着曹爽,曹爽却陷入了沉默,废材就是废材。

曹爽的沉默让桓范的心沉入谷底,他又转向了边上的曹羲:“事情都这么明显了,难道你们还不明白吗?你平日里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你们曹家的门户就要倒了!”。曹羲也不说话,装死。曹羲的心思跟他老哥一样,都舍不得豁出命来跟司马懿鱼死网破,在他们的幻想中,最坏的情况不过是认栽,把大权还给司马懿。留一条命在,曹家的人还愁没有一口饭吃吗?可怜曹氏兄弟跟司马懿斗了这么多年,却一点都不了解司马懿。

桓范看到一脸死相的曹氏兄弟,心头的绝望越来越浓,声音几乎都撕心裂肺了:“从这里到许昌不过半天的路程,到了许昌就能招募一支像样的军队,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军粮,不过我已经把大司农的印绶带来了,调集粮食完全不成问题啊!”

说完,桓范死死拉住了曹爽的衣袖,要曹爽立刻表态。曹爽觉得再装死下去也不是个事儿,于是提了个折中方案:“要不先派人探探太傅的口风?如果太傅决心赶尽杀绝,我等再从长计议不迟。”桓范听了摘下佩剑一把扔到地上:“自寻死路,大势去矣!”

司马懿摸准了曹爽的心思,接二连三送来招降书,桓范急得火烧火燎,磨破了嘴皮子劝说曹爽。曹爽却一直摇着头,说:“司马公只不过是想夺权罢了,我交出权柄,保留爵位,至少还能做个富家翁。”

桓范听到这句话,瘫倒在地上,号啕大哭:“你父亲曹真是个英雄,怎么生下你们这些蠢牛一样的儿子!因为你们,害我横遭灭族之祸啊!”(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

可惜桓范聪明了一辈子,却在最后关头押错了筹码,他又能怪谁?正始十年正月初七清晨,曹爽终于扔下佩剑,举手投降。

投降的结果是曹爽和他的兄弟们,身为曹氏宗族,世代蒙受皇恩,还亲手接过先帝的遗诏,却包藏祸心,跟何晏、邓飏、张当等人图谋造反。和同谋桓范等一起判处大逆不道罪。这样的判决,意味着曹爽集团骨干被全部诛三族,数百颗人头转眼之间就将滚滚落地。

正始十年正月下旬,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李胜、毕轨、桓范…以及他们的全家三族被尽数斩首。三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涉及范围最广、最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以最血腥的方式落下帷幕。

随着曹爽覆灭,司马家族权倾朝野,司马懿下一个目标是夏侯家族,此时夏侯家族最大的当权派是征西将军,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的夏侯玄。夏侯玄也是曹爽一手提拔起来的,但身为夏侯家族的顶梁柱,夏侯玄只能算曹爽的盟友而不是党羽,而且手握重兵,因此逃过了年初的大清算。当然,逃得了初一逃不过十五,司马懿大权在握,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夏侯玄的兵权撸掉。这事儿并不难办,夏侯玄在雍凉军区本来就没有根基,伐蜀大败之后更加灰头土脸。司马懿一纸调令,夏侯玄就乖乖滚回洛阳,转任大鸿胪,成了一名外交官,然后又改任负责宗庙祭祀的太常,名义上是九卿之首、地位尊崇,但说白了就是职业神棍。接下来,司马懿让郭淮收拾夏侯玄的叔叔夏侯霸,夏侯霸无奈之下叛逃蜀国,对于这个消息,司马懿一点都不在乎。夏侯霸是死是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夏侯家族在军界的势力已经被肃清了。

司马懿干掉最后一个曹家的人是当时曹魏军界的头号人物大司空、都督扬州诸军事的王凌。王凌是美人计的设计者王允的侄子,和所有职业军人一样,王凌性格粗鲁,但是爱憎分明,对于曹氏家族忠心耿耿。

可惜的是,王凌刚搭上楚王曹彪这面大旗,还没拉起造反大旗来,就被一个叫杨康心腹出卖了。嘉平三年五月初二,司马懿亲自率领大军走水路南下征讨王凌。出兵之前,司马懿先是以天子名义发了一封诏书,把王凌骂了一顿,无非是以下犯上,不听号令,实在无礼一类的话,并没有涉及谋反大罪。赦令的最后话锋一转,又宣布赦免这一系列罪名。然后又以私人身份给王凌写了一封信,告诉王凌说天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王师已经开到你家门口了,但是我呢打算网开一面,你自己看着办吧。

结果王凌又钻到了司马懿的套子里面去。活活被逼自杀而死。王凌死后,一场大清洗立刻横扫扬、豫二州。

司马懿要的并不只是杀戮,而是杀戮所带来的震慑。他的震慑立竿见影,曹魏政坛再次陷入恐惧中,惶惶不可终日的大臣们急不可待地向司马家族表忠。然后,司马懿又开始料理皇室宗亲。楚王曹彪立刻被揪出来,人证物证俱全,无话可说。一个月后,楚王曹彪被赐死,他的家族子女全部贬为庶民,迁徙到平原郡软禁起来。有了这个契机,司马懿上奏朝廷:将所有宗室亲王全部迁到邺城严加监管,严禁这些亲王与外界人士擅自联系,连亲王之间都不能相互来往。

曹芳准奏。司马懿又任命自己的第五子司马伷为宁朔将军,专门负责监管这些亲王。这些血统高贵的皇室贵胄,一夜间沦为阶下囚。曹氏家族的力量已经被彻底剪除了。

曹操第一次征召司马懿,司马懿不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司马懿这头老狐狸,就是抓住了最佳出山的时机,然后慢慢的掌握了争夺天下资本的。

司马懿出生于汉末实力最雄厚的世家之一——河内司马氏,司马氏是非常富有,家学渊源的,钱财数亿计,田地数万亩,并且世代为官,在河内一带那绝对是跺一跺脚,就天崩地溃的家族。

当时如司马氏这样的世家有很多,诸如袁氏(袁绍、袁术)、弘农杨氏(杨彪、杨修)等,当时绝大多数的土地财富都掌握在这些世家手上,皇帝都拿他们没办法,而农民拿他们的办法就只有造反,让他们分点利益出来,所以才有了黄巾起义。

司马懿的诸兄弟那也是各个人才,不过司马懿排第一,“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而且他还“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也就是说司马懿是有能力的,然后也是关心天下大势的,这话背后的意思就是司马懿是希望能用自己的能力干一番大事业的,要不然他会藏拙,不会这么高调。

名气大,实力强,有智慧,曹操自然不会放过这样子的人才。所以在建安六年(201年),曹操就征召司马懿去为他效劳,可是司马懿竟然装疯卖傻,不肯去。

这个时候的曹操刚刚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大胜,只要聪明的人都知道曹操是最有可能取天下的人物了,这个时候还不投靠,等曹操统一天下的时候,去投靠也捞不到更多的政治资本了。

可是天下绝顶聪明的司马懿就是拒绝了。

然后司马懿就在家里做了七年的宅男,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赤壁大败,退回北方后再次征召司马懿,这次司马懿屁颠屁颠就答应出山了,史书上说的直接原因是“若复盘桓,便收之”,也就是曹操说了,你丫还不乖乖的给我出山,我就收拾你。

司马懿被吓怕了,然后就出山了。

可是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司马懿并得不到曹操的信任。也许是曹操有相人之术,也许是他对危险之人有天生的警觉性,或者是司马懿出山还不痛快让曹操所不喜,反正司马懿就被冷处理了一段时间。

直到后来曹操要称魏王,以荀彧为首的汉室忠臣坚决反对,司马懿却坚决站在了曹操一边,在这之后,他才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后来司马懿还勾搭上了曹丕,用手段帮曹丕拿下了世子之位,最后成了曹操的四大托孤重臣。

可司马懿愿意出山辅佐曹操,仅仅是因为被吓到了吗?显然不是这么简单。

第一次征召他的时候,曹操就怀疑他在作假,曾找刺客试探他,不过被司马懿化解了。那么这次司马懿也能感受到曹操对他的不满,肯定能感受到曹操的怒气,可是他就是不出山。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

个人觉得这得从司马懿考虑事情的出发点说起,他是世家子弟,所以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首先想到的不是他自己,也不是国家社稷,而是他们家族的利益。

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这是和司马家族利益相冲突的,不是说司马氏和袁氏有什么勾当,而是曹操一直重用郭嘉这样子的寒门子弟,有益的打压世家的力量,这是司马氏这样子的世家所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这个时候司马懿是不会出山帮曹操来打压世家的。而曹操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将权利利益集权到他手上,打压世家是必然的选择,而且击败袁氏这个天底下最大的世家后,又是他打压世家的最好时机。

可是赤壁大败后,曹操元气大伤,连征讨马超都要考虑许久,其实就是他赤壁大败后,伤了元气,他已经没有实力再发动一次大战了。

而这个时候的曹操,却需要世家的支持,没有世家的支持,他将寸步难行,单靠发动百姓屯田,甚至让部队都去军屯,已经弥补不了他大败后的创伤。

当时毕竟还是世家的天下,元气大伤的曹操也不敢再打压世家,不然世家联合起来反对他的话,那他的江山就有被倾覆的危险。

曹操是想让他曹家的人替汉而立国的,本来赤壁一战如果大胜的话,他便可携统一天下的旷世功劳直接让汉献帝禅位的。现在败了,那些依然支持汉室的世家,便有足够的实力反对曹操称帝。

所以这个时候曹操为了曹氏家族,就必须得到更多世家的支持,就不得不拿出一部分权利来做交易,而已司马懿为首的司马氏,就抓住了这次的机会,成为了曹操的坚定支持者,从而捞得了巨大的政治资本。

所以说司马懿是天下绝顶聪明之人,是最会审时度势的一代智者,他做每一件事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当对他有利的时机没有出现时,他又是最能忍得住寂寞的人。这样的人,实在是聪明到只能用恐怖来形容。

司马懿前期是忠臣吗

河内司马氏,绝对是世家大族。

士族阶层是由利益衍生出来的阶层,他们眼中只有利益,他们只忠于利益。

不止是曹魏,在孙刘阵营亦是如此,有利可图,士人们就争相依附;无利可图,就不要怪士人们不配合了!

现在我们看司马懿!

司马懿是如何加入曹操阵营的?

是被曹操拿刀威胁着上任的。

司马懿其实看不上曹操,他觉得曹操只不过是宦官之后,腌咂不堪,而自己是官宦之后,出生名门。

但还是架不住曹操威逼。

加入曹魏集团的司马懿算不上忠,毕竟是赶鸭子上架,心中多有不满也只能隐忍。但此时的司马懿也没有其他想法,好好活着就好。

在曹操时期,司马懿参与了世子之争,但这也只是做为臣子的正常站队,虽不可取,但也说明不了什么!

直到曹丕继位之后,颁布了九品中正制,大幅让利给士族之后。士人们的春天到了,而司马懿也开始节节攀升。

在整个曹丕,甚至是曹睿时期,司马懿都表现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他是忠于曹丕和曹睿吗?

并不是,他是忠于魏国政策给他带来的利益。

一旦利益受损,就直接翻脸!

举个例子:

成龙有一部禁片,叫“新宿事件”。

影片中成龙带着众兄弟发家致富后就退隐了,但兄弟们仍然很尊重他,视他为大哥。

之后,众兄弟逐渐做大做强,也越走越远,成龙想劝众兄弟们收手,却不料上一秒还和他称兄道弟的钱嘉乐,下一秒直接捅了成龙一刀。

为何?

就是因为钱嘉乐感受到了利益即将被破坏,必须出手。

所以,只要是不损坏自己的所得利益,怎么都好!一旦触碰到利益就翻脸。

司马懿为什么要发动高平陵之变?

就是利益受损。

当年曹丕颁布的九品中正制让士族阶级垄断了官职,到后来已经达到不可控的地步了。曹睿死后,曹爽辅政时期就想要通过打压士族,夺回权力。

因此,不仅是司马懿的利益受损,而是整个士族阶级的利益受损。于是司马懿找到机会发动了政变,此次政变不单单是司马懿对阵曹爽,而是整个士族阶级对抗曹氏宗亲,甚至是挑战皇权。

你给我,就收下;你不给,我就抢。

总结:

司马懿早期算不上是忠臣,但也不是逆臣。

他怕曹操,忠于曹丕和曹睿时期的利益。

而当他利益受损之时便是他谋划篡逆的开始。

关于为什么让司马懿养马,司马懿为什么自残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