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和冯玉祥拜把子 为什么后来闹翻了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冯玉祥和蒋介石是换帖拜把子歃血为盟的交情,最后为什么交恶的一些知识点,和宋美龄为什么杀吉鸿昌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历史上的东北军为什么很强
  2. 冯玉祥和蒋介石是换帖拜把子歃血为盟的交情,最后为什么交恶
  3. 戴笠一去世,为什么军统就改成保密局了

历史上的东北军为什么很强

秋天又到了,寒风吹过苍蝇就又到了死亡的季节,但只要给点温暖,很快又会泛滥成灾。历史上的东北军为什么很强,这问题换个方式来答,对比各个派系军队在抗战中的表现,分别是西北军,晋绥军,鲁军,湘军,滇军,川军,桂系,粤军,东北军。看看各个派系哪个强。

西北军:西北军分大西北(冯玉祥)和小西北(杨虎城),1927年5月,冯玉祥出兵参加北伐,部队达到25万人(最高曾达到40万)西北军达到顶峰。1930年冯玉祥联合阎锡山、李宗仁起兵反蒋,发动中原大战。但因为张学良入关调停,冯玉祥最终兵败下野。西北军被蒋介石解散收编,余部被缩编为宋哲元的29军、孙连仲的26路军、吉鸿昌的22路军、梁冠英的25路军等。

宋哲元的部队被张学良改编为29军,成为东北军作战序列(东北边防第三军),参加了长城抗战的喜峰口作战,大刀队威震敌胆。全军一万五千余人伤亡四千余人,随后配合蒋介石武力解除了察哈尔同盟军的武装,吸收了大量察哈尔同盟军中的抗日义勇军部队,在短时间内扩编到了八九万人,占据冀察,此后由于宋哲元军阀割据思想,意图保存实力,对日军心存幻想,谈话谓“能平即能和”,并执行撤兵,使得张自忠蒙羞。此后卢沟桥事变爆发,致使平津接战既溃,宋哲元通电辞职,随后被蒋任命为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辖所部扩编的第五十九军,第六十八军、第七十七军,获命反攻平津,但日军终归做好了一些准备而一溃千里,向南败退最终华北失陷。

孙连仲26路军(第二集团军)在中原大战后进退无据,通电拥护国民政府归附蒋介石,深受蒋信任,但随后26路军1.7万名官兵在赵博生、董振堂的指挥下举行了宁都起义,投奔红军并被编为红五军团,蒋出资重建26路军,并将吉鸿昌留下的22路军划归孙连仲指挥,因此孙连仲“感恩戴德”,所部第二集团军在抗战中属于蒋介石“不是嫡系”的嫡系。

西北军在抗战中可以说战功卓著,以25枚青天白日勋章位列地方派系第二位。例如台儿庄战役中表现卓越,据守台儿庄核心阵地,淮河阻击战中59军张自忠部驰援于学忠的51军,临沂保卫战庞炳勋坚守临沂,这都是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的关键性战斗。张自忠更是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宜昌终得马革裹尸,忠烈千秋的名将。

关于西北军投敌将领众多的原因:简单说来“大西北”有中原大战之“罪”,之后又有26路军一万七千人投红,吉鸿昌投共未遂。“小西北”杨虎城又有西安事变,因此西北军一直是蒋介石分化瓦解的对象,在抗战中西北军和东北军一样,苦仗硬仗众多,战则当先,打光一支部队撤销一个番号,饱受排挤,长期艰苦的作战和得不到补充,使得大量将领心生不满,更有奉命“曲线救国”者。例如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台儿庄战役后就撤销了一个军的番号,庞炳勋的部队在台儿庄战役打光后曾一度做到24集团军总司令,但是随后逐渐在与日军作战中部队打光,不得已“晚节不保”而投敌。

晋绥军:

都说阎锡山是地主老财,开疆扩土不行,但是守家待地是绝对可以的。为了防止中央军入晋,阎锡山故意把“同蒲铁路”火车轨道都修成一米标准的“窄轨”,从而使同蒲铁路与省外的铁路无法直接相连,省外的火车无法直达山西,从而达到封闭和割据的目的。阎锡山初步建立了山西太原兵工厂等轻重工业。山西被称为民国“模范省”。都说“桂系”抗战保存实力,晋绥军保存实力也是名列前茅,到抗战胜利地方派系除了“做大做强的桂系”之外就剩下了晋绥军。

典型的例子长城抗战中的商震深知部队打光了自己没任何地位可言,他的第32军防守冷口,却只派了一个师,“其余的两个师和军部直属部队都控制在远远的后方北平,任由冷口被攻陷,其他部队始终按兵不动。

与之相反的是傅作义任总指挥的第七军团,日军第8师团西义一部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傅部阵地进攻。傅作义亲临指挥,英勇抵抗。然而正当傅军痛击顽敌时,黄郛在北平接受日方的停战条件。何应钦随即令傅部停止战斗,撤出阵地。傅作义接到停战撤退命令,无比愤慨,质问说:“怎么抗日还有罪?”坚持“只有日方先撤,我们才能撤,经交涉双方同时后撤,傅才忿然下令撤兵。全面抗战中的太原战役傅作义部仅以两旅之兵血战守城,可以说晋绥军抗战中表现最好的部队就是傅作义部。

再看看抗战中的山西,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到太原战役之后,板垣第五师团一路击溃晋绥军和中央军二十多个师,全境105个县有78个“县太爷”跑路,失去政权,晋绥军很快失去山西大部领土,中条山惨败之后,中央军撤出山西,晋绥军只剩下晋西一隅,而反观东渡黄河挺进敌后的三万八路军一年多发展到十万,两年半多时间就发展到四十多万人(包括民兵类地方武装),控制了山西七十多个县城,建立人民政权开展敌后抗战,最终使得山西成为通往华北和山东的跳板。

通过八年抗战的表现,可以说山西人民最终选择了八路军,而不是丧城失地的晋绥军。因此在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带走了大部分主力和重装备,面对坐拥三十万晋绥军的阎锡山集团,徐向前元帅临危受命空降山西,率领区区五万“县大队和区小队”的民兵和地方武装升级的部队,就连续发起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又以八万解放军包围了十万晋军固守的太原,攻克外围五千多个碉堡,最终取得太原战役的胜利,人民军队在徐向前的领导下硬是在一年半时间里,以五万杂牌横扫晋军三十万,解放山西全境。

鲁军:

脱胎于西北军的韩复榘率其第三路军入鲁时只有3个师加1个旅,在与晋军作战中又严重受损,只剩不足2万人。主鲁之后他开始扩军,通过收编土匪、直鲁军残部和拉夫招募等办法扩充到6万余人,编成5个师零1个旅。后期发展达到10余万人。其序列是:第三路军总指挥,韩复榘。第二十师,师长孙桐萱;第二十九师,师长曹福林;第二十二师,师长谷良民;第七十四师,师长乔立志、李汉章;第八十一师,师长展书堂;手枪旅,旅长雷太平、吴化文。

韩复榘对军队风纪要求极严。他强调:“自来治兵之道,必须纪律严明,队伍齐整方为节制之师,”“本主席整纲饬纪,信赏必罚,对于败坏军风纪者,决不稍涉宽容,姑息养奸。”(《山东文告汇编》,第66页)这点有承西北军的老传统。严禁部队赌、嫖、吸毒。鲁军在韩复榘苦心的经营下外加优秀的兵源(至今山东都是解放军重要的兵源地),可以说具有相当的战斗力。

韩复榘主鲁八年独霸山东,为了保持军阀地位的存在和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貌合神离,阳奉阴违,全面抗战爆发后,韩复榘的第三路军改编为第三集团军,日军战领平津后,一路南下,1937年9月进入山东。韩复榘率部鲁北作战,第81师奉命驻守德州,第20师驻防禹城徒骇河一线抵抗。正当第81师与日军激战之时,因上海战事激烈,蒋介石将炮兵调回南京,鲁军由于武器相差悬殊仅一昼夜,81师就溃退了,后面的20师也受到猛攻。韩复榘将第81师撤回到禹城,致使日军深入逼近黄河北岸。

说韩复榘不战而逃撤离山东是不客观的,日寇曾两次用飞机投掷信筒向韩诱降,韩将信筒悬于指挥部门上,表示决不投降。中日军队隔河僵持了一个多月后,12月22日夜,日军1000多人强渡黄河,第56军军长谷良民第22师(谷自兼)首先溃退,韩指挥的第三集团军未进行有力抵抗,几万人面对几千渡河日军全线撤退,影响极其恶劣。留下孙桐萱师在济南断后。25日,日军对济南猛攻,27日,孙桐萱师全部撤出济南,向鲁西南的曹县集结。同时孙部在济南城内放火,济南一片惨相。

韩复榘因为保存实力而放弃黄河天险,擅自率部撤退,导致山东大部沦陷。随后被蒋介石诱至开封枪决处死,所部第3集团军总司令一职由于学忠(东北军将领)兼任,原军长孙桐萱升任该集团军副总司令,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孙所部12军22师曾一度收复济宁,有利的支援了台儿庄大捷。没多久于学忠由于和韩复榘有换帖的交情,而不愿留夺权之名辞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职务,孙桐萱接任总司令,该部逐渐被收编进入蒋介石嫡系部队,鲁军作为山头虽不复存在,但这支部队在孙的执掌下坚持豫皖边区游击作战。4月1日,第3集团军成功地袭击了驻扎在开封的日军,对日军已占重要城市第一次有效攻击。还参加了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夜间,第3集团军全线发动反击,日军溃退,20师60团当夜收复郑州。经过一个月的鏖战,第3集团军上报毙伤日军6000余;击伤日军指挥官鲤登少将(伤重不治而亡)。

此后随着抗战形式的恶化,孙部由于遭到排挤,作战环境恶劣,军中大量原西北军将领投敌,孙桐萱被蒋介石以“通敌有据”(指勾结日寇)的罪名,密令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扣押孙桐萱。第3集团军番号被撤,其基本部队第12军被汤恩伯收编。

湘军:

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是湖南地方部队,又称湘军。第四路军系在1929年春蒋桂战争中产生的湖南地方部队,1929年4月11日,善于钻营的何键被南京方面任命为湖南省政府主席。4月底,蒋介石命令何键讨伐广西的桂军,此后何健和麾下所属湘军依附于蒋介石。在围剿红军作战中分外积极,欠下累累血债。尤其是“湘江战役”中和桂系一起成为屠杀数万红军将士的刽子手。

1936年8月,刘建绪奉命率第四路军第16师和第19师由湘西开赴前线。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下令撤销第四路军番号,将其所部改编为第十集团军,刘建绪为总司令。是年夏秋第16师开赴浙江江山,10月中旬参加淞沪抗战,阻击日军进攻,完成任务受到嘉奖。

是年8月,第19师师长李觉率所部担任宁波镇海间杭州湾守备任务并扩编为第70军,9月下旬,全军驰援上海,所部经激战收复坝石桥阵地,随后在陆家堰、麦桥宅、孙家屯苦战20余日,屡挫敌军,尤以第1l3团在狮子桥与敌反复争夺阵地7昼夜,最为激烈,团长秦庆武身先士卒,与敌肉搏,壮烈牺牲,全团官兵1400多人幸存者无几,日军也伤亡3000多人。后转战昆山、富阳,共伤亡团长以下官兵6000余人,占全体官兵的3/4,被国民政府评为上海会战中战绩最佳之师。

作为地方派系的湘军(不包括嫡系化的中央军)先后参加淞沪会战的部队共有第15、16、19、77四个师,如果加上由三湘子弟为主的嫡系中央军则共有九个师另三个旅,总兵力近十万人。在淞沪会战之后第十集团军被拆解混编,湘军作为独立的地方派系不复存在,彻底嫡系化而消失了。

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是如下这些湖南籍的将领代表:

邓文仪、刘戡、李文、李默庵、张镇、郑洞国、宋希濂、贺衷寒、袁朴、黄杰、文强、廖耀湘、陈明仁、阙汉骞、余韶,郑洞国,廖耀湘,彭壁生,宋希濂,陈明仁等一系列名将。他们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率部征战,尤其是在前后三次长沙会战中,全国各地军队集中湖南,守土抗战,湖南人民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夺取最后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滇军:

为民国期间以蔡锷、唐继尧、龙云、卢汉等为主要将领的云南部队的统称,由云南地方实力派组建、指挥和武装的一支相对独立的军队。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滇军就先后从日本和德国引进机器设备生产武器弹药,并先后四次从法国购买大量军火武装军队,可以说全面抗战爆发后,滇军是一支装备精良的武装力量。

1937年9月淞沪会战期间,龙云将滇军6个旅12个团组编成1个军,番号为陆军第60军,以卢汉为军长,下辖3个师计4万人出师抗战。

1938年4月60军奉命开往台儿庄前线,投入徐州会战的第二阶段,其中血战禹王山一役最为出名,1938年4月22日-5月18日,滇军第60军及黔军140师王文彦部在此与日军第5师团作了近一个月的艰苦卓绝的阵地攻防血战。在27天的禹王山一线阻击战中,滇军做出了巨大牺牲,阵亡将士阵亡13869人、受伤5000多人,60军撤离徐州后,7月,第184师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10月,重新组建的第182师、第183师再度开赴抗日前线。这时蒋介石批准将第60军扩编为第30军团,卢汉为总司令。在云南,龙云主持编练成第58军和新2军,分别以孙渡和张冲任军长。两军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秋开往武汉,归入第30军团。其后,又新编成第93军,则留滇镇守滇越边境。

1940年9月,第60军第182、184师调回云南,在抗战中,出滇的3个军,除60军一度返滇镇守外,第58和新3军编入第9战区薛岳部,转战各地一直未归还龙云。滇军八年抗战“打过重大战役20次,师团营级战斗数百次,还有数以千计的日夜守备战不计其数。伤亡官兵十余万人。滇军作为偏远省份,集全省之力为滇缅公路开通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后期又作为滇西反击主要兵源地之一为抗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川军:

四川天府之国,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却有着在长达20余年的军阀混战,川军各部派别众多,人数虽众,但纪律差,战斗力弱,被世人称之为烟枪(主要是旱烟枪)和步枪并有的“双枪兵”。一个例子就是川陕反六路围攻作战中,徐向前率领刚刚在川陕根据地站稳脚跟而发展出来的八万红军(大部分新兵)对战川军二十万,竟然取得了歼灭八万,击溃十二万的战绩,创造了红军战史之最。

但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湘令川军以贫弱之师不远千里出川抗战,川军的战斗力不是以强悍著称,作为被消耗的对象,每每在苦仗和消耗之仗总能见到这个杂牌中的杂牌的身影。同样迸发出来顽强的战斗意志,

川军先后有6个集团军另有2个军1个独立旅出川抗战,总兵力四十余万。据《抗战期间各省历年实征壮丁人数统计表》统计,抗战八年,四川总计共征壮丁257万人,居全国各省之冠,为全国同期实征壮丁1405万人的1/5。抗战期间,四川出川将士总伤亡64万余人。即阵亡26万人,负伤36万人。占国军总伤亡数的五分之一,可以说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川军参加的大型会战先后有: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三次长沙会战,几乎每役必有。其中比较知名的是台儿庄战役的藤县保卫战和长沙会战,川军部队战绩最好的应该说是杨森的20军,在淞沪会战和桂平反击战中都有上佳表现。

关于川军有额外几点展开谈一下,泼一点冷水:

川军有350万:

首先这是一种误导,在抗战中川军实际人数始终是7个集团军规模,人数在四十万左右,所谓350万的说法实际上是:40万川军+64万伤亡+250万壮丁=350万。事实上国军八年抗战中累计征召1405万壮丁,而除去死走逃亡病之外,真正进入部队的壮丁数约为四百多万。按照平均水平三分之一进入部队,川籍士兵实际数量包括补充进入其他派系总人数应为累计一百三十余万,毕竟国军抗战总伤亡数321万余,到抗战胜利国军总兵力仅约为350余万,如果川军真有350万,那么抗战初期270万国军哪里去了?抗战胜利时国军全部川籍士兵?其他各省1150万壮丁又哪里去了?350万川兵这是不切实际的说法。最起码桂系后人按照这个标准还提出广西出兵450万的谬论。若如此岂不是全国川军桂系?

回归现实,国民政府共丢了27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丧失了三亿百姓可能提供的兵源。所以抗战不仅仅是大西南,只能说大西南成为最后国军兵源的不二选择。鼓吹国军抗战的文章近年来不少,都是选择性的忽视了敌后八路军,新四军两百多万部队,那不是靠壮丁抓来的军队,那是艰苦卓绝,人民的阵营选择。

粤系:

粤军历史纷繁复杂,粤军和桂军作为北伐军的主力在近代史曾留下辉煌的一笔。但是粤桂政治上的反复却也是一大亮点,国民革命战史中粤桂反蒋,粤桂反目精彩纷呈。宁汉分流以后,粤军走向公开的决裂,张发奎是武汉政府的台柱力量。陈铭枢支持宁方,他的基本力量第十师当时驻在江西,南昌起义时被胁迫参加,出南昌以后,师长蔡廷锴带着队伍离开起义军,去投奔老上司陈铭枢重新扩编为第十一军。张黄事变以后,李济深调第十一军回粤。下台后陈济棠继任第八路军总指挥,取得了粤军兵权。到抗战前夕,粤军则扩编到3个军合13个师。但是1936年“两广事变”,余汉谋通电拥蒋,率第1军沿铁路线南下,两三天就从韶关兵临广州城下,加上空军倒戈投奔南京,陈济棠政权倒台。余汉谋上台。

抗战爆发后,余汉谋粤军编成6个军(62-66军,83军)出兵抗日。粤军前后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万家岭之战、广州战役、长沙会战、桂南会战、两次粤北会战、衡阳解围战、桂平战役、韶关战役、赣南战役、反攻广西,以及广东省内的各大小战役。提到粤军抗战就不得不提22枚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的粤籍将领。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粤系19路军“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及四次长沙会战的第九战区和他的粤系出身的司令长官薛岳(早年投蒋后又反蒋,终被启用成为嫡系)。

单说薛岳的战报造假的问题已经有很多端倪出现,这里简单谈几个问题。

比如1941年10月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九战区上报战果时说“歼敌4万余,死伤枕藉,并俘敌269名,获战利品甚多”。而蒋介石在第三次南岳军事会议上训话时则说:“像这次长沙会战,我们有这样雄厚的兵力、有这样良好的态势,我们一定可以打败敌人,一定可以俘虏敌人很多官兵,一定可以缴获敌人无数的重械!即使没有一万俘虏,也总应该有一千!一千没有,总要有一百!一百没有,少而言之也应该有十人,但是现在你们连十个俘虏都没有!如何对得起自己的职守?”(蒋介石《在第三次南岳军事会议上的讲话》,1941年10月20日),蒋介石是空穴来风面对将领胡言乱语?

余汉谋麾下的粤军主力出粤抗日,造成客观上广东军事力量的不足,粤北大捷成了广东迅速沦陷的遮羞布。所谓的“粤北大捷”,余汉谋的十二集团军自1938年冬失守广州后即退守粤北主阵地,1939年日寇南支派遣军从广州大举进犯粤北,已到大坑口,韶关告急。余汉谋指挥部队追击日军取得了一些战果。余汉谋随后竟上报蒋介石吹嘘说毙敌一万多人,国民政府也照着公布俘虏、打死、打伤日军官兵共13966人。而《广东民国史》则称:“根据第二十一军司令部的记录,日军战死293名(39名军官),负伤1281名(57名军官),死伤共1574名。”(黎天荣《黄涛点滴》,余汉谋的顶头上司张发奎提供的数据是:“1000余敌人之骸骨埋葬在北江的草莽中,数十辆汽车之战利品进入我们的仓库,以及敌之倭奴军官数人和士兵58人,以颓丧之面色,屈膝在我们的前面……”作为第四战区司令长官的张发奎会不清楚粤北歼敌多少?张发奎对“粤北大捷”的态度是:“根据余汉谋呈交给我,而我又转呈给中央的报告,我们在粤北打了一场大胜仗。但事实上我们被打败了,尽管余汉谋印了一本小册子《粤北大捷》。我无法评论其它战区的所谓大捷,但我确实了解在我自己战区发生的事,我是在现场担任指挥,所以我知道,我利用这个‘粤北大捷’举荐余汉谋接替我担任战区司令长官。”(左双文《张发奎与两广抗战论述》,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第4期P94)

粤系和嫡系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抗战后期掌握了大量的外援资源,即便是被吹嘘上天的孙立人一战成名的仁安羌大捷:国民政府及白崇禧等人对外都宣称“敌遗尸1200具,解英军7000多人之危,救出驮马1000多匹,美国教士与新闻记者500人。”(《白崇禧回忆录》P230)也就是说仅日军死亡人数就有1200人。然而据1942年4月20日(仁安羌大捷第二天)远征军高级将领罗卓英给蒋介石的战况报告:“现据孙师长报称:……敌向南退却,其死伤约500余名,我亦伤亡百余。”(《抗日战争正面战场》P1419)当天远征军美方指挥官史迪威在其日记中也说:“38师(孙立人的师)重新占领了仁安羌,击毙了400名日本人。”(《史迪威日记》1942年4月20日)也就是说,仁安羌大捷其实敌人死伤人数也就四五百人,并不像国民政府所说的“遗尸1200具”

桂系:

说起桂系话题颇多,近年来网络神文也不知道是谁写的,据说是广西民办大学的学者创造,几篇百度神文把桂系吹嘘成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狼兵。似乎抗战已经非桂系不抗战的地步。桂系抗战有庞汉桢,秦霖,夏国璋,周元,钟毅等几位知名将领为国捐躯,广大基层士兵大多也是好的,他们在危难之时也表现出了民族气节,英勇杀敌战死疆场。但是这并不是桂系抗战的全貌。

桂系军阀代表人物李宗仁和白崇禧,此二人可谓是近代史政坛上两个另类角色中共前后三次帮助桂系,却前后三次吃了它的大亏,蒋介石对桂系也恨之又恨,几次下野都和桂系有关。始终在国共之间游离,但却两头不落好。

北伐是桂系最辉煌的阶段,但是抗日来说鲜有战绩,网文日盛也只能吹嘘淞沪会战六个师冲锋全部战死,事实上桂系参加淞沪会战只有四个师番号,三个师略多的总兵力,伤亡万余打了三天撤离,随后另外的两个师在吴兴长兴阻击战表现出色,伤亡万余人。从淞沪会战之后,桂系是第一个开始自保实力的派系,武汉会战表现积极但是战绩不佳,被日军反向击溃伤亡惨重,自此桂系开始保存实力到底,徐州会战外围有津浦线南线牵制之外,就是蒙城阻击战,明光阻击战,桂系的抗战史基本上就完成了,桂系13个师的总兵力,只有一个84军跟着第五战区司令部四处转战,可以说是桂系唯一一支在抗战中真正付出牺牲的部队。

桂系在抗战中最出名的有三次:

立煌惨案,被日军一个加强联队4000人击穿大别山根据地,屠杀焚烧了桂系安徽临时省会立煌县后扬长而去,大别山七年没经历大战事的桂系21集团军主力,三个军面面相觑不敢应战。

桂南溃败,接连丢了重兵布防的南宁,接着丢了昆仑关,在桂系老家广西作战出工不出力,阻援不利,桂系的少将参谋陆学藩回忆,1939年桂南会战中,桂军主力“夏威集团军在白崇禧亲自指挥下,有权使用部队,尽量使用别的部队,不动用自己的部队。夏威集团军始终……打些风流仗,看着敌人,可打可不打,因此未受到丝毫损失。争夺激烈,死伤惨重之昆仑关,是第五军和其他部队,这都是白崇禧保存实力的做法。”“他的目的,只要能保存实力,胜败始终置诸度外,实系民族罪人。”

桂柳大溃败,桂林柳州是大西南美军两个重要的空军基地,抗战胜利前夕的1944年,桂系再次上演一触即溃。桂平反击战,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获得了史迪威派50架战机空中掩护的承诺下,积极发动桂平反击作战,结果白崇禧为保存实力改变了张发奎两路出击的作战方案,将桂系放置在粤军身后,坐看粤军,川军(杨森部)浴血奋战,支援不利致使桂平反击战功败垂成。桂系因此得名“坐看友军牺牲,不动如山”

随后桂林调出白崇禧嫡系部队留下杂牌,城防司令韦云淞打了一天就带头逃跑,桂林城防三天告破。此后柳州则干脆一枪不放望风而逃,至此日军一号作战计划得以完满达成,美军两个空军基地被日军占领。

桂柳大溃败令史迪威大为失落,留下一句“给中国军队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而离开中国。国民政府统计:豫湘桂溃败使得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前夕失去了百分之四十的工业,近一半的税收,军队损失五十余万,仅广西11万百姓被杀,16万余人受伤,耕牛被杀8万头。

整个抗战中各个派系都被削弱,唯独桂系做大做强,到抗战胜利时正规部队有三十万之众,还有大量寓兵于民的民团等非正规武装。到解放战争白崇禧就任华中剿总总司令的时候直接掌握的部队就有三十万之众。八年全面抗战中,桂系从40年末到41年上半年就积极对新四军展开作战达124次,此时全面抗战开战仅仅三年不到。

此后的解放战争,李白二人梦想划江而治,又愿意甘当反蒋先锋,谈判破裂,四野一战于衡宝战役击溃桂系主力,广西战役全歼桂系最后17万人马,可怜八年被当做心肝宝贝的“钢七军”被全歼两次,此后四野仅在广西剿匪就达到48万,这其中就有大量的民团和地方武装,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桂系在抗战中积累的实力,灰飞烟灭。

桂系历次会战高级将领临阵脱逃名单(部分):

淞沪会战171师513旅旅长高仰如临阵脱逃(枪决),

48军军长韦云淞作战不力(撤职查办)

172师团长李发临阵脱逃(枪决),

台儿庄战役171师师长杨俊昌临阵脱逃(十年监禁),

桂南会战135师师长苏祖馨两个团不战而逃(撤职),

白崇禧(桂南会战降薪)桂林行营取消,一干将领处分

新19师师长黄固不战而逃(撤职),

桂平反击战135师师长颜增武(军法审判),

广西绥署第二纵队司令唐纪(军法审判),

第135师405团团长曹震不战而逃(枪决),

桂林保卫战城防司令韦云淞(撤职查办),

东北军:

对于东北军被人诟病的无非就是“九一八”所谓一枪不放丢三省,对于这个问题我很多文章写过,那是不懂历史的人故意的歪曲,九一八当夜东北军被偷袭,抵抗了,同时打响的还有长春突围战,此后有江桥抗战,双城阻击战,哈尔滨保卫战,海拉尔保卫战,十二万东北军留守东北抗日维持了近半年的危局,从锦州攻防战开始,国民政府提出设立锦州为中立区,要求东北军撤出东北。再到长城抗战东北军全员参战,东北军发展出的五十多万义勇军孤悬敌后,在无军饷,粮饷,无一切后援的情况下坚持抗战,靠歪曲历史的诋毁是无任何意义的。

有人说东北军投敌将领无数,那么国军高级将领(旅长以上)投敌总数是58名,东北军将领名列其中的仅有荣子恒和韩子乾两人,作何解释?韩子乾还是战败被俘后投敌,把鲁苏战区八个收编的游击纵队投敌也算东北军?

更不要说张学良改旗易帜,调停中原大战,西安事变的三促统一,东北军给危难中的红军以67万大洋,1100万发子弹还包括四万套八路军军装的支援。统一战线的建立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避免了中国被日军各个击破的危局,中国抗战没有八路军新四军坚持的敌后作战,仅靠龟缩大西南和日军对峙六年之久不思反攻的国民政府抗战,中国抗战会是什么局面?

我只引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史》上卷《六年局部抗战史》中简单的几句话来叙述:东北军是唯一一支自始至终参加了十四年抗战的中国军队,是支撑整个中国六年局部抗战的唯一主力。仅从九一八开始到1933年的两年多时间里,东北军独自或者作为主力就对日进行了十二次大型战斗和战役。时间最持久,条件最恶劣,牺牲最大。关内的东北军更是参加了十八次大型会战,战功卓著,战绩比比皆是。

中华抗战第一批三百英烈,东北籍烈士30人,第二批六百英烈东北作战序列英烈106人,为全国之最。34枚对苏对日战争中所获得的青天白日勋章也位列地方派系之首。东北军更是国军第一支挺进敌后的部队,开创了鲁苏战区并维持了五年无日不战。东北军更是中共军队从头到尾最可靠的统战对象,给了山东八路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为日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东北奠定了基础。

在十四年抗战中,东北军和东北军民始终在抗日第一线,关外有义勇军打出了国歌,后期有抗联坚持了近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关内有四十万东北军和义勇军入关部队转战大江南北,敌后有鲁苏战区,西南有江西49军部队策应长沙会战,滇西反击战东北军唯一剩下的成建制的主力一路先锋,强渡怒江,进行云端上的战斗——攻克高黎贡山,血战腾冲,这是国军第一个收复的日军据守的县城,后又攻克龙陵,兵峰直抵畹町,汇合孙立人新一军。

十四年抗战各个派系都有贡献,谁来告诉我哪个派系贡献大?抗战首先不是国民政府,只能说国民政府是抗日的一份子,武汉会战后,中国抗战的主力角色已然开始对调,六年多时间偏安一隅,而华北,华东敌后作战却蓬勃发展,收复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国土,在日占区四面出击,解放一亿人口,谁是主力?国军好歹有苏援,美援,敌后战场不但被重兵围困,扫荡,没有后方没有补给,抗战指望国民政府?对比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两者之间有多么大的差距?到抗战胜利后国共之间的对决,这军那军,这将那将原形毕露,被坚持了八年敌后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扫而光。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人民的选择!

冯玉祥和蒋介石是换帖拜把子歃血为盟的交情,最后为什么交恶

回顾历史,无论是蒋介石,亦或者冯玉祥,都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极具争议和话题的人物。这二人的关系也相当复杂,先是未曾谋面的儿女亲家,再到肝胆相照的拜把子兄弟,最后因为政见不同而幡然决裂,甚至因此而痛下杀手。

本着尊重历史和客观公正的态度,文史不假带您重温那段历史,重温蒋介石和冯玉祥的恩怨纠葛。为了杜绝原文抄袭,本人只得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袁世凯在国人的唾骂声中黯然离世,北洋政权虽然继续统治着中国,但各派势力之间却是攻伐不断。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失败,张作霖一直虎视眈眈北京的政权,不断在东北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

1924年9月,直系江苏军阀齐燮元与皖系浙江军阀卢永祥爆发了浙江战争,张作霖立即响应皖系并且自任总司令出兵山海关,挑起了第二次直奉战争。为了迎战,吴佩孚任命彭寿莘为第1军司令,任命王怀庆为第2军司令,任命冯玉祥为第3军司令,任命张福来为后援军总司令,依托长城的有利地形组织防御。

面对战场形势和奉系拉拢,冯玉祥在古北口举行军事会议准备倒戈回京,之后下令部队“后队改前队”,于10月19日突然回师北京推翻了直系贿选总统曹锟,史称“北京政变”。以此为标志,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奉系的大胜而告终。

在直系政权垮台后,张作霖违背了“奉军不入关”的诺言,挥师进入了北京城。凭借绝对的军事实力,他在事实上控制了由段祺瑞任“临时执政”的北京政权,不断排挤冯玉祥等人,再一次把中华民国推入了苦难的深渊。

为了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冯玉祥公开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不过,面对由奉系和皖系的排挤,他始终都游离于真正的核心权力之外,被迫同意放弃军权前往苏联“考察国情”。

孙中山拖着病体毅然决定北上,刚到北京就病倒在床,最终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憾过世。不过,他本人虽然离开了,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却留了下来,指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投身革命。

作为蒋介石的儿子,当年的蒋经国也曾是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更因为积极声援“五卅运动”而被学校开除。而且,他还深受共产党影响,思想和行动都非常的积极。

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大革命的势头非常良好。在军事上,蒋介石的崛起势头非常强势,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校长;在政治上,蒋介石的崛起势头就不那么强势了,他甚至连国民党的执行委员都不是。

为了寻求国民党左派和苏联方面的支持,也为了塑造自己民主和进步的形象,蒋介石欣然同意儿子蒋经国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去学习。

1925年10月19日,蒋经国终于踏上了前往苏联的客轮,也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当时,与之同船赴苏联的还有于右任之女于秀芝、叶楚伧之子叶南和冯玉祥之子冯洪国等20多人。

几乎同时,冯玉祥的女儿冯弗能也从德国转到了苏联留学,同样进入中山大学就读。那一年,蒋经国16岁,冯弗能15岁,两个身处异国他乡而且志向相投的年轻男女迅速坠入了爱河。

1926年春,蒋介石以“提防叛乱”为由,突然逮捕了中山舰舰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而且还包围了省港罢工委员会并收缴了全部的枪械。不仅如此,他还单方面驱逐了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的所有共产党员,将几名苏联籍顾问也“礼送出境”,引发了“中山舰事件”。

此次事件是蒋介石的一次试探,可在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影响下,他竟然毫发无损。此后,苏共开始提防蒋介石,提防国民党内的右派分子,只是为了保全国共合作才保持了最大的克制。

1926年7月9日,蒋介石作为北伐军总司令开始率军北伐。一个月后,冯玉祥应共产党人李大钊的邀请返回国内,率领自己的旧部通过“五原誓师”加入了北伐军的行列,从此正式投入革命阵营。

1926年12月,身处苏联的蒋经国和冯弗能举行了极其简单的结婚仪式,从此成为革命夫妻。蒋介石和冯玉祥并不相识,甚至没有见过面,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成为了儿女亲家。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成立新的国民政府,公开与武汉国民政府分庭抗礼。而作为亲家,冯玉祥竟不分青红皂白,公开站在了南京国民政府一边,此事成为其一生当中最大的污点。

惊闻“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惊闻蒋介石背叛了革命,远在莫斯科的蒋经国立即就陷于惊恐万分的状态。为了实现自保,他多次声讨自己的父亲,还在塔斯社发表了一份公开声明:

作为一名革命者,蒋介石已经死了,已经走向了反革命。他曾经是我的父亲和战友,现已成为了我的敌人。

由于态度坚决,蒋经国获得了苏联当局的认可,并没有受到明显的排斥。不过,冯弗能却没能与父亲冯玉祥划清界线,更没能断绝父女关系,无奈之下只得接受被苏联遣返回国的命运。从此,这对原本非常恩爱的小夫妻劳燕分飞了。

1927年6月19日,蒋介石和冯玉祥在北伐途中第一次会面,希望能够共同对抗武汉国民政府,共同对抗汪精卫。据《我的生活》记载:

我的车子到了砀山时距离徐州还有一站,蒋先生亲自前来相迎,这是我们的第一次会晤。

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也公开背叛了革命。面对内忧外患,蒋介石被迫宣布辞职下野,眼睁睁地看着“宁汉合流”,看着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改组。

迎娶宋美龄后,蒋介石得到了英美两国的支持,在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后成功复出,继续担任了北伐军总司令。不久,冯玉祥在河南打败奉系军阀张宗昌,蒋介石亲自赶往前线慰问并且在郑州交换了兰谱,从此结为了异姓兄弟。

不过,这份金兰之谊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1929年8月,因为在部队编制和地盘划分上的重大分歧,蒋介石和冯玉祥逐渐反目结怨。

很快,冯玉祥联络晋系军阀共同起兵反蒋,受到阎锡山的中途变卦才黯然失败。在汪精卫的暗中支持下,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和冯玉祥等人再次密谋合作,共同发起了“中原大战”。

战争初期,阎、桂、冯三家占据着主动权,蒋介石疲于防守。不过,由于阎锡山作战不力和拥兵自保,由于庞炳勋、刘春荣和石友三等部将临阵倒戈,冯军已经变得土崩瓦解。在奉系张学良“通电拥蒋”后,中原大战终于落下帷幕,蒋介石从此奠定了自己在新军阀中的绝对地位。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寇的公然侵略,冯玉祥与旧部方振武和吉鸿昌等人组建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通过连续作战,他们成功收复了多伦等四县,强有力回击了日寇的侵略,表明了国人抵抗侵略和不畏牺牲的决心。

不过,由于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违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遭到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惩戒。无奈之下,冯玉祥只好再次下野并且隐居在泰山读书,期间继续发表自己的抗日爱国主张。

面对日本的得寸进尺,冯玉祥和宋庆龄等国民党左派联合提出,希望能够恢复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受此影响,蒋介石只好表示同意,还邀请冯玉祥出山担任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由此开始,冯玉祥下令驻守北平的第29军誓死抗敌。不过,他本人却始终遭到蒋介石的猜忌,虽然是战区司令的高官,但从来都不被授予任何的实权,甚至连一支部队都难以调动。

无奈之下,指挥千军万马的军事将领却始终呆待在重庆赋闲,冯玉祥浑身是劲却使不出来,直到日本投降。面对举国的和平停战呼声,他也显得信心满满,支持毛泽东亲自前来参加“重庆谈判”。

通过“重庆谈判”,国共两党终于签订了“双十协定”,为和平建国提供了可能。不过,面对蒋介石的一系列倒行逆施之举,冯玉祥逐渐看清了他的本来面目,不断担心内战的阴霾。

从重庆还都南京后,国民政府上下都显得意气风发,只有冯玉祥却高兴不起来。在日记中,他忧虑地表示:

抗战胜利今还都后,应当欣跃又狂欢,为什么我的心头却不轻松?那是因为政局还未开明,而为了实现那一天,同胞们还需继续努力。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悍然撕毁了墨迹未干的“双十协定”,以全面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内战。受此影响,冯玉祥与蒋介石的矛盾已经势同水火,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一个月后,冯玉祥被强令退出现役,并且还被国民政府任命为“考察水利专使”,动身前往美国。临行前,他依然我行我素,在《大公报》发表了一篇“上蒋主席书”,其中提到:

今日大局以和平为天经地义,国际要和,国内更要和。和了一切有办法,打了必有至痛至惨之结局,且打了还是要和,任便打多久到头还是和。与其将来和,何如现在就和?

抵达美国后,冯玉祥丝毫都没有“收敛”,继续自己的“反内战”主张,令蒋介石视为了眼中钉和肉中刺。1947年11月,他倡导成立了“旅美中国和平民主联盟”(旅美联盟),旗帜鲜明地表明了通过联合政府以和平建国的主张。

受冯玉祥等人的大声疾呼,受战场形势的变化,杜鲁门政府逐渐改变了对蒋介石的军援政策。而气急败坏之下的蒋介石也开始接连回击,对他下达了“召回令”却遭到了拒绝。

随着革命形势的好转,毛主席和共产党发布了“五一口号”,号召所有爱国人士都能积极行动以促成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在此感召下,冯玉祥在苏联驻美大使潘友新的帮助下乘坐“胜利号”客轮回国,途中竟然因为胶卷失火而导致父女二人都双双遇难。

冯玉祥不幸殉难的消息引起了国内外的巨大轰动,有人推测系美国方面所为,有人推测系苏联方面所为,但更多人却怀疑是蒋介石所为。不过,此事至今都没有明确的结论。

在冯玉祥逝世一周年之际,毛主席亲自出面为他选定了墓址,骨灰埋葬于泰山的西麓,这里曾是他生前最喜欢的地方,也是隐居读书的地方。

对于冯玉祥的评价,后世依然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对他数次倒戈之事颇有微词。不过,周恩来同志却进行过盖棺定论:

冯玉祥将军是从旧军人转变的坚定民主主义战士,虽然由于政治视野的局限,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他为中国民主事业的贡献将是永垂不朽的!

而毛主席对于冯玉祥的评价是这样的:@文史不假

置身民主,功在国家。

戴笠一去世,为什么军统就改成保密局了

戴笠一去世,为什么军统就改成保密局了?(关注葛大小姐,天天看历史故事)戴笠之死

1946年3月17日,青岛,戴笠带着十几大箱子个人物品登上了飞机,飞机刚刚起飞,天空中便划过一道闪电。

经过几个小时的飞行,这架C47型222号专机在快要抵达上海的途中被告知,上海大雨如注,只能转飞南京,就在转降南京的过程中,专机突然出现故障,撞到了板桥镇南面的岱山山腰上,一声巨响,火焰吞没了整个机身。

大火烧了两个小时,村民才敢靠近,尸体横七竖八躺在地上,大多已经残缺不全,村民从烧坏的行李中发现了金光闪闪的东西,一拥而上,大雨连续下了三天,戴笠的尸体在暴雨中淋了三天无人收殓。

另一边,上海龙华机场,军统上海办事处的三位少将,李崇诗、邓葆光、王一心在大雨中等了几个小时也没有见到他们的戴老板,预感到不妙,通过查询得知,戴笠的专机于上午11时45分离开青岛,下午2时就应该抵达上海,现在却杳无音信,戴笠失踪的消息很快在聪明而敏感的特务中像瘟疫一样传播开来。

毛人凤赶紧面见蒋介石,蒋介石指示“记得,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到戴笠,我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这个任务落到了沈醉的身上,他终于在岱山找到了飞机,虽然右手和小腿没有了,并且全身大面积烧成黑色,戴笠的副官贾金南还是一眼就认出了戴笠的尸体。

危机四伏

其实,改组军统局是在戴笠死之前就已经成为定局!

军统局的无限扩张以及无所不在的触角,让蒋介石感到芒刺在背,不得不对戴笠小心提防。军统局四处树敌,与各方势力矛盾重重,也是蒋介石不得不考虑的因素。1946年1月,国共和谈结束,签订了《会谈纪要》,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国民党结束训政,召开政协会议,严禁司法和警察以外机关有拘捕、审讯和处罚人民的权力。

蒋介石虽然不打算真正落实,但表面文章总是要做的,这也为他抑制戴笠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他向戴笠下达了撤销军统化整为零的秘密指令。

接到这个指令,戴笠感到极度的紧张,军统没了,自己也就没了立足之地,他深知,这么多年,自己鞍前马后的为蒋介石办事,解决各种麻烦,现在却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了,伴君如伴虎,自己虽然忠心耿耿,但是蒋介石对他却越来越不信任,一直在找机会对军统下手,军统已经从蒋介石的一把利剑变成了他的绊脚石。

既然无法阻止整编,戴笠就在军统局的改组上做起了文章,他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按照这个计划改组,戴笠将掌控军令部第二厅、内政部警政司、司法行政部,并新成立一个交通警察总局,如果这一番操作完全落实,军统局不但不削弱,势力范围将更加强大。

戴笠四处活动,暗中布置,并在军统内部成立一个叫“警坛社”的秘密组织,意在争夺全国警察大权,但这些都逃不出蒋介石的眼睛,“这个戴局长不是昏头了,就是另有所谋!”

1942年2月,唐纵被蒋介石提升为内政部政务次长,为下一步出任全国警察总署长做准备,地位高于戴笠,并且指定宣铁吾、陈焯、李士珍、黄珍吾、叶秀峰、戴笠、郑介民、唐纵等八人为军统局改组小组,制定改组方案,这个小组里,戴笠的话语权大大降低了。

戴笠感到危机来临了,开始做垂死挣扎。

他裁撤区一级的组织,恢复省站机关,将区一级特务秘密转入地下,与此同时,在军统内部开展肃贪工作,让毛人凤成立一个财产清理委员会,到各地清理财产,其实是怕在改组过程中被蒋介石和政敌抓住把柄。

戴笠一直在做两手准备,他不能吊死在军统这一棵大树上,经过梅乐斯的牵线搭桥,戴笠与美国海军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这次,美国海军终于答应以援助舰艇为条件,换取戴笠出任海军司令员,只要自己当上海军司令员,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将军统里的嫡系改编成海军陆战队。

论计谋,国民政府里还没有几个人是蒋介石的对手,蒋介石看穿了戴笠的小九九,立即免去陈绍宽的海军司令员,将海军司令部缩编成海军署,任命自己的嫡系、军政部部长陈诚兼任署长,将戴笠的路彻底堵死,准备多年的计谋被蒋介石轻松破解,这对戴笠无疑是一个无情的打击。

既然目的无法达到,戴笠便使用拖字诀

戴笠以巡查为借口,在外面飘着,就是不回重庆,而改组小组里的人已经到达重庆商议如何借此机会彻底把军统解体,等不及的蒋介石亲自发电报催促戴笠回来开会,这封电报是毛人凤通过军统局电台转发的,毛人凤在电文背面提醒戴笠,有人在背后捣鬼。

戴笠一直在争取时间,希望能发生奇迹,为自己,也为军统谋一个好的结局,但蒋介石已经把他逼到悬崖边上了。

他向军统局华北区区长文强大倒苦水,并让文强代他向蒋介石发电报,内容如下:

校长钧鉴:电谕敬悉。本当遵谕返渝,因平津宁沪巨案,尚待亲理,本月中旬始能面临教诲,敬乞示遵。生云天在外,惟命是从。讵料煮豆燃箕,相煎何急。生效忠钧座,敢云无一念之私。不得已而晋忠言,冒死陈词,伏乞明察。生戴笠

心情坏极了的戴笠,完全被自己的情绪所影响,在电报中使用了及其不当的词句,接到电报后的蒋介石几个小时没有说话,他从电报中深深感到戴笠的满腹牢骚,更加坚定了抑制戴笠的决心。

第二天,蒋介石连发两封催促电报给戴笠。

戴笠再也不敢拖延了,当天晚上,他突然约见了正在北平执行军调任务的郑介民,把军统多年的家底和重要工作做了详细的介绍,一直被戴笠打压的郑介民感到一脸懵逼,但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戴笠随后赶到青岛,三天后的3月17日,从青岛沧口机场起飞,很快,蒋介石便得到了戴笠机毁人亡的消息,蒋介石突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戴笠死后,国民党隆重举行了祭奠活动,极一时之盛,蒋介石亲自率数百名军政要员为戴笠送葬,并亲笔题字“碧血千秋”。

戴笠死后,再没有人能顶住压力阻止军统改组了,3个月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局)正式改组为保密局,军统的公开武装特务部分划归国防部第二厅,郑介民任厅长,秘密核心部门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任局长。

通过这次改组,郑介民拿去了军统的所有武装部队,内政部次长唐纵升任全国警察署长,拿走了军统的警察、宪兵部分,毛人凤接受剩下的情报部门,核定编制6021人。

欢迎转发、关注、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蒋介石与冯玉祥结拜兄弟,之后又为何兵戎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