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炮为什么很少采用炮口制退装置

大家好,关于舰炮为什么很少采用炮口制退装置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38军为什么禁唱归魂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把军队又叫做部队,这个名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叫的
  2. 集团军和军有啥区别
  3. 舰炮为什么很少采用炮口制退装置
  4. 《士兵突击》里702团改革为什么非要撤掉团中最好的七连

为什么把军队又叫做部队,这个名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叫的

我军最神秘的单位肯定要包括“8341部队”,也就是中央警卫团的代号,可是你若称之为“8341军队”那就不像话了,所以,如题所说那样把“军队”又叫做“部队”肯定是错误的,那是外行的表现。因为这两个名词的含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貌似可以理解为一个意思,实则在用法上有根本不同。

军队是对一个国家或者一支正规武装力量的统称,比如人民军队、美国军队、法国军队等等,泛指被法律授权使用致命武力、武器来保护其国家利益的武装力量,在最高统帅、军队总部之下设置各军兵种。而“部队”是指军队成建制的一部分,有部属、部分的意思,比如军改之前我军各部队都以“81653部队”之类的代号,来代表某一个建制单位,这里你再用军队的字样,就明显不伦不类了。

百科上对部队的定义为:“是指军队中团及团以上建制单位的通称”,其实还是错误的(这些词条都是编写的,未必就权威)。二战时期的日本军队,习惯于将建制单位以军事主官的名字代称,比如什么“松井部队”、“小林部队”等等,包括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也被称为石井部队,因为这支部队的主官是石井四郎中将,而此类称谓一般可以代指到中队级,所以“团以上”的定义是不准确的。

严格界定的话,其实部队这个名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上的“部队”泛指一切具体的军队单位,大的方面可以是军兵种称谓,比如陆军部队、海军部队、空军部队,以及陆军内部的步兵部队、炮兵部队、装甲部队等兵种称谓,也可以按任务类型分为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卫戍部队、边防部队、守备部队等等,这层意思更多的是一种统称。

小的方面则是指单独的单位建制,一个师、一个团或者一个营,哪怕是一支临时组建的支队或者战斗群,都可以称为部队。我们经常在军事文献中看见“某部”这个名词,那就是某一支部队的意思。这些单位建制的军事主官,无论是营长、团长、旅长或者师长,乃至于战争时期的兵团、军团等特大型单位,其实都可以用“部队长”来统称,这是非常专业的军事术语。

而狭义上的“部队”,则特指编制比较齐全的团以上军事单位,其标志性在于有军旗、有序列番号、有部队代号,同时具备司政后等领导机关、作战单位和勤务单位等等完善的机构,这也是之前提到过的“8341部队”、“81653部队”等等单位的名称由来。之前曾经撰文介绍过,团级是最大战术单位,够资格授予数字或者序列番号,够资格设置司令部机关等等。

我们以民国时期为例,国民政府的正规武装力量名称为“国民革命军”,那么它就是一支军队的全称,至于什么“国军”、“蒋军”都是简称或者蔑称。这支军队也有陆军部队、海军部队和空军部队(这就是广义的用法),在解放战争时期统统隶属于“南京国防部”指挥,而它的每一个兵团、每一个军乃至以下的师、团,那都是一支建制“部队”(这就是狭义的用法),所部投降、所部起义或者所部被全歼,都指的是某一支建制部队。

以笔者个人的理解,“军队”是对武装力量的抽象化泛指,是一个比较全面的称谓;而“部队”是对武装力量类型、建制和单位的具体表述,在用法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再举个例子,当某支军队的最高统帅或者高级首长进行检阅、校阅时,最准确的对象用词就应该是“部队”,因为它已经涉及到了具体表述,这个时候再用“军队”一词,是非常不妥的,发现头条上一些创作者偶而也会犯这个毛病,得细品呐。

“部队”这个词由来已久,以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早就完成了抽象和具体的名词的发明,比如《后汉书·马融传》里面有记载:“用关东兵五千,裁假部队之号,尽力率厉,埋根行首,以先吏士,三旬之中,必克破之”。作为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的著作年代已经早在南北朝时期,如此算来,历千年矣。

集团军和军有啥区别

集团军和军有什么区别?有时候几乎一样,有时候却差着三个级别

仅仅从国民党军队方面看,集团军和军十分相似,但集团军始终都大于等于军。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先后成立过40个集团军的番号,比较有名的是张自忠的第33集团军,王耀武的第24集团军,以及我党领导的第18集团军。

很多时候,集团军是军的上一级机构。比如川军中的杨森带领的集团军下辖第二十军、第二十六军和第三十一军。番号大了就能冒领军饷,杨森手下的三个军实际兵力分别是是二十军有4567人、二十六军有4522人、三十七军更仅有2056人。其实三个军加起来,还不如第十八集团军最一开始的一个师大。

我们的第18集团军,其实只有3个师,三个师下面各有两个旅六个团,平均到每个团有1500兵力,每个师则是一万出头甚至一万五左右。这几乎是国军中编制最满的师了。同时,单兵的财政拨款上,第十八集团军也绝对是最小的一个。

反观新四军,虽然直属于第三战区,却只有1.03万兵力,下辖四个支队。支队相当于旅,每个支队有若干个团。

新四军这样的军,其实还不算最弱的军。有的时候,国民党为了犒劳将士,常常需要直接升官,师部分出一些人就成了军部,至于说其他的师从哪里来,则需要吞并友军了。典型就是88师的命运。

淞沪会战中,88师师长孙元良有功,直接升为72军军长,下面只有一个师。南京保卫战孙元良不战而逃,72军番号取消,88师并入了71军。到抗日战争后期,71军逐渐把原有的87师,36师吸收进来,陈明仁担任军长,成了国军中的较强军队。36师、87师和88师,号称是国军最强的德械师,如今抱团在一起也还是落毛的凤凰不如鸡。

王耀武的74军,下面有51师,57师和58师三个兵力一万的主力师。74军和73军、100军一起组成了第24集团军。24集团军总兵力能有十万,这才算是比较标准的集团军,实际上相当于解放战争后期的兵团。

从国际上看,集团军的兵力不可能少于10万,而军,相对来说就少多了。

二战中,苏军合成集团军通常不超过10万人;德国每个野战集团军为12-25万人;美国的野战集团军规模最大,达25—32.5万人。

二战后,苏军标准合成集团军,辖3个步兵师、1个坦克师,共7万人;法国集团军辖3个军,共10个师,编12.8万人;而美国集团军按80年代标准编成,下辖3个军、12个师,加上920多个连以上的各种支援部队,总兵力接近50万人。

而我们的解放军,一开始成立了四大野战军加华北军区,后期每个野战军都有十几个纵队。当纵队发展为军,纵队上面又建立了兵团,兵团之上则是大军区。这里面的兵团,实际上就是集团军。

现在我们的军队有200多万,分为了13个集团军,每个集团军有十几万到二十万不等。与国际上的差距并不大。

新军阀军阀混战中,集团军的编制最大

国民革命北伐中,国民党军队从原本的8个军十几万人扩张到了五六十万,宁汉合流后,二次北伐继续,国民党总共组织了四大集团军,分别是蒋介石第一集团军,冯玉祥第二集团军、阎锡山第三集团军和李宗仁的第四集团军。

这四大集团军中,蒋介石的的第一集团军和冯玉祥的集团军都是30万左右,李宗仁的集团军稍弱,有20万,阎锡山的集团军则有15万。

其中最大的蒋介石的集团军,下面并不是设立了军或者师,而是建立了方面军,方面军下面还有路军,路军下面才是军和师。这样的军事编制设置,实在是超出任何人的想象。

舰炮为什么很少采用炮口制退装置

兔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说明一下这个炮口制退器的作用:炮口制退器故名思义就是控制炮管后退的装置,为什么控制炮管后退?就是减少后座力。其原理是在炮口位置安装一个具有大于炮膛口径,能向两侧排气的装置,通常炮口制退器都有较大的空腔。(下图炮口制退器)由于现代的火炮都属于化学动能武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火药发射技术,因此,在炮弹弹丸出膛的瞬间会有一股强大的火焰气体继续向前推动炮弹前进,根据作用力以反作用力的原理,火炮会有个向后的力,也就是后座力。如果后座力大,超过了火炮炮管的运动行程,就会使火炮产生巨大的后座,影响火炮本身的结构强度和精准度,同时对火炮载体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这时炮口制退器就起作用了,当弹丸出膛口后,向前的部分火焰气体会向两侧喷出,形成一个横向或稍向后喷射的止动阻力,这样就减少了炮管的后座行程。(下图炮口制退器原理)

炮口制退器虽然能减少后座力,但也有缺陷(一)过去的舰炮通常都是多联装,如,双联,三联等,这样布置的火炮间距很近,炮弹出膛时会形成炮口暴风效应,就是向四周圆形喷射的火焰气流。这样的炮口暴风效应会使各炮同时射出的炮弹在出膛口时就产生了扰动作用。也就是出膛就产生了偏差,因此,精度会下降。而炮口制退器会加大这种炮口暴风效能,因此影响力倍增。这是早期火炮同时开火所产生的影响,也是过去舰炮不装炮口制退器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原因,因为采取技术措施完全可以避免。二战时期的多联装主炮并不是同时间点开炮,而是各炮有时间差,这个时间差甚至低于一秒钟,但足以措开炮口暴风的产生。因此,这个并不是舰炮不安装炮口制退器的主因,下面一条才是主要的原因。

(二)现代的舰炮主炮都是单管的为什么还不装炮口制退器呢?这就是炮口制退器的另一个缺陷,初速度。也就是炮弹出膛口时的速度,炮弹飞的远不远全凭初速高不高,初速越高炮弹飞的越远,同时初速也关系到精度,这是因为初速高,弹道就相对平直,精度就好控制。初速并不是只限于炮膛内产生的压力速度,出膛口后火焰气体会向前继续产生巨大的推力加速度。为什么炮弹出膛口后会有向四周圆形喷射的火焰,就是在推弹丸时受阻于弹丸产生的推力扩散。扩散越大推力越大。如果安装炮口制退器会严重减弱这种出膛火药气体推力,使初速下降,进而影响射程,精度。射程的降低对于舰炮影响是巨大的,军舰集各种功能于一体,随便挨一炮就伤筋动骨,在射程距离内,谁打的远谁就占得先机。能增加射程是舰炮追求的目标。这也是舰炮不安装炮口制退器最主要的原因,也可以说是唯一的原因。

(三)关于炮口制退器产生的火焰会对军舰的设备产生损坏,以及容易暴露目标的不同观点。兔哥认为上述说法是不科学和不严谨的。(1)炮口制退器非但不会对舰体设备产生损坏,反而会减少对舰体的损坏,这是因为,舰炮(主炮)都有射击角度限制,并不需要360°射角,而所有的炮口制退器没有向下喷射火焰射流的开口,都是左右的,因此,对于下甲板会更安全,而左右喷射的火焰气体不会扫到甲板,更不会扫到其它设备。并且舰炮的火炮位置都是有规避设计的。(下图安装炮口制退器的舰炮射击气流喷射方向,两面平行喷射,熟悉吗?新舰据说已没有这个了)(2)暴露目标从何谈起,现代的探测技术你军舰备车,冒烟了还没开动人家就知道了,实战中,你就是扎海里去都能把你抓出来,隐藏的了吗?

以上是兔哥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谨代表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来源网络)

《士兵突击》里702团改革为什么非要撤掉团中最好的七连

谢谢邀请。其实剧里已经给出了答案,就是钢七连太强,拆分是为了提高各连的实力。“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个钢七连再强也只是一把钢刀,而将钢七连的官兵们分到其他连队,则可以作为骨干,带动各个连成长起来。类似的情况在电视剧里很多,例如《亮剑》里,李云龙的部队就多次被要走,李云龙总在招收新兵训练,这里就可以看出人才的重要性。

我军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类似的情况数不胜数。像红军在接收整编后,以八路军、新四军的身份走上抗日前线之后,能够迅速扩充,并且战斗力还都不弱,就是有这种拆分。以几个红军官兵作为新组建的部队骨干,训练新兵,这样就像滚雪球一样快速成长。当然,这也得益于我军是一支革命化的军队,不像旧军队那样派系林立。党让去哪里就去哪里,服从命令听指挥。

我军历史上的多次裁军,也正是有着这种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裁军工作。现在的军改也是一样,不但进行脱胎换骨式的体制编制改变,而且还伴随着裁军30万。可以说,本轮军改是对我军的一次重塑。在陆军中,之前的18个集团军已经调整组建为新的13个集团军,原先的番号也全部撤销,改用新的番号。陆军中的装甲旅、机步旅、摩步旅现在也都在陆续改为合成旅。在新闻中,合成旅正越来越多的出现,显示这种旅级编制正在成为陆军的主要作战单位。

好了,关于舰炮为什么很少采用炮口制退装置和38军为什么禁唱归魂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舰炮为什么很少采用炮口制退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