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真实目的

投稿 为什么 2023-08-24 02:48:54 -
前半生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为何后半生却寥寥收场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赵武灵王真实目的这个问题,赵武灵王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改革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赵武灵王真实目的
  2. 赵武灵王是怎么样让赵国强大起来的
  3. 为什么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能够让赵国迅速成为军事强国
  4. 赵武灵王推行的改革成语

赵武灵王真实目的

他改革军制目的是就是使赵国成为诸侯强国,进而谋取天下。赵武灵王随使臣冒险进入秦国,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亲眼探得秦国的实力,同时还有重要且保密工作,就是突袭秦国勘察地理情报。

登上王位后赵武灵王看到赵国面临的现状,周边的东胡、中山和匈奴骚扰不断,还有秦国吞并天下之心路人皆知。

当其他国家在亲秦还是抗秦之间来回摇摆的时候,赵武灵王已经开始奋发图强,为进军秦国做准备,战国后期杰出的君主。

赵武灵王是怎么样让赵国强大起来的

公元前295年,在赵武灵王的沙丘行宫中,一名骨瘦如柴的老人依靠在床边,双手无力的下垂,嘴里发出呜呜的声音,突然,他的瞳孔撑大,眼里逐渐无神,一代英王赵雍活活饿死在自己的行宫之中。

战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贤君名臣众多,可谓是明星璀璨,而赵武灵王赵雍可以算是其中最闪耀的一颗。他的一生是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武灵”二字便可体现出后人对他的评价,“武”为美谥,“灵”为恶谥,这更加说明了赵雍复杂矛盾的一生。但是赵国在他的带领下走向辉煌,这是无法抹去的事实,那么,赵武灵王赵雍究竟是如何使赵国强大的呢?

一、示敌以弱,广结同盟;

赵武灵王即位之时才15岁,而且因先王去世,帝子年幼,周围虎狼环绕,战国七雄除了韩国之外各自出兵,想要瓜分赵国。这时赵雍也展现了他天才般的军事才能,他先调整军队,坚守王城,只准五国使者进城,又联合韩国宋国,震慑诸王,化解了即位以来的最大危机。

在其他六国群雄争锋,纷纷称王之时,赵雍自称“无其实,敢处其名耶?”,不称王,不争霸,仍称赵侯,使六国放松对赵国的警惕。同时他还盯上冉冉升起的秦国,与秦国结盟,成为秦国在关东的代理人,并联合秦国化解了燕国的灭国之危,后又联合燕昭王扶助秦昭襄王上位,确立和巩固了秦赵燕三国同盟,扭转了赵国只能挨打的局势,为之后赵国改政和国势扩张奠定了坚实外交基础。

二、军事改革,称霸关东;

赵武灵王的众多功绩之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胡服骑射了,甚至还上了历史书。在扶持秦昭襄王即位,三国联盟成立的第二年,赵武灵王孤注一掷,发动了举国一致,规模宏大的军政改革。

他选贤任能,削弱宗室大臣势力,提拔肥义、楼缓等人为国家重臣;并在他们的协助下,力排众议,下令举国“将军、大夫、适嫡子、戍吏”皆衣胡服、习骑射,效仿北方游牧民族,改革过时的军制,建立起一支当时中原各国绝无仅有的精锐轻骑兵。

面对保守派的反对,赵雍言道“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即使举世皆嘲,也毫不在乎,“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不得不说,赵雍的军事改革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从此赵军成为了一支可以秦军相匹敌,并在战国中后期屡败秦军的武装力量。武灵王自己亲自统带的征伐中几乎未逢败迹。不但如此,武灵王去世后,赵军仍然保持了胡服骑射的传统。以后的赵军,武力强悍,名将辈出。纵使经过长平之战的重挫,赵国后期的名将李牧仍能统军三败秦师!虽然不能最终扭转天下的大势,但也可说明当时赵军的强大。

三、合并赵国,开疆扩土;

战国以来,赵国一直被中山国一分为二,我们都知道“襄外必先安内”,到公元299年,历时七年的中山国与赵国的战争以中山国国君逃亡,举国皆为赵土为终结,但赵武灵王并未吞并中山国,而是从中山王族中扶植了一个傀儡为王,并交还给他中山被俘的军民。

这一“归息士民而复之”之举,也为赵国赢了“周而勿舍”仁至义尽的国际声誉。直到公元前296年,赵国才将中山王废除,从此被隔绝百年的河东河北终于连为一体。

在收复中山国的同时,赵雍更是“北略胡地”,向北辟地千里,使赵国的疆土一下子扩张了将近三倍,其在战国七雄时代的基本版图,正是赵武灵王后期的扩张一举奠定。史载“时赵之强,甲于三晋”,赵国一跃成为了三晋之首。

公元295年,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赵雍,饿死在沙丘行宫之中。一代雄主,就此陨落。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

为什么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能够让赵国迅速成为军事强国

在战国七雄中,赵国是疆域较大的国家。公元前386年以后都邯郸,东北与东胡、燕接界,东毗中山、齐,南与卫、魏、韩等国交错,西亦与魏、韩相接。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赵不得不一方面对付东、北胡人的掳掠,一方面应付来自西、南魏国等进攻。前307年,赵武灵王分析当时形势,决心进行“胡服”的改革。此次改革内容一曰胡服,一曰骑射,其中核心在于骑射。要求男人换掉帽子,赵王戴王冠,军官戴武冠,士兵戴爪牙帽子,用黑色凌娟制成,以防北方的风沙;变履为靴,以便于骑马和涉草地;改重甲为轻甲,把原来铜做的铠甲改为皮革,这样可以轻装上阵,以利于穿山涉险,驰骋疆场。

春秋时代以前,作战以车战为主,步兵起辅助作用,基本没有骑兵这一兵种。春秋时期,步兵开始兴起,车步并重,各国军队有了少量的骑兵,同战车步兵混编,仅是一种无足轻重的辅助力量。战国时代,随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正式登上战争舞台。赵国骑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组建的大规模骑兵队伍。其速度之快、威力之强是战国主要兵力——步兵难以匹敌的。

它虽以军事改革为核心,影响却涉及诸多领域,彻底改变了战国最后近百年的格局,影响以后近千年的历史。

军事意义上:军事力量的强大,是赵国改革最大的成果,从胡服骑射到武灵王去世,对外战争上,赵军灭中山国,南抑魏齐,北逐三胡开疆千里,还占领了如今的陕北一带,“完成了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国到军事实力居东方之首的霸主的涅槃之路。

政治意义上:胡服骑射促进了赵国的封建化,加强了中央集权。赵武灵王借组建骑兵、选拔骑兵的机会,对赵国的步兵系统也进行了一次从上到下的大整顿。由于军事将领通过选拔产生,赵国宗室大批贵族的世袭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军功制度成为赵国军民求富贵的主要途径。

经济意义上:赵国原就处于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交界处,胡服骑射显然促进了其游牧经济的发展。灭中山之后,赵国领土得以连贯,赵武灵王于是修建贯通南北的大道,促进了社会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胡服骑射后取得的累累战功以及以能力为选拔标准的军功制度,让百姓看到了胡服骑射的好处,逐渐从内心接受胡服,骑马射箭风潮席卷全国,百姓以武艺高强、能骑善射为荣,尚武的精神得到了极大发展,这恰符合赵武灵王的初衷。

在战国大变革的时代里,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赵武灵王进行了颇具勇气的变革。胡服骑射即有着赵国的特色,也体现了大时代里中央集权与官僚政治产生发展的趋势,是诸多改革中的军事变革代表。但是过度的尚武导致赵国穷兵黩武,却又成了它灭亡的一个重要缘由。

赵武灵王推行的改革成语

胡服骑射【拼音】:húfúqíshè【解释】: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数民族.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赵王赏给歌手1万亩地,丞相拒不执行,是他嫉妒歌手太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