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这些有趣冷知识有多冷,你估计都没听过一件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明朝皇朝冷知识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100个明朝冷知识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历史上的明朝到底是什么样的
  2. 明朝建立初期的改革措施

经过《明朝那些事》的培养,大家对明朝的印象大多都是“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天之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非常硬气的朝代。

我作为一个明粉,我想谈谈点明朝其他的冷知识。

1.明朝皇帝的名字就是元素周期表本表

瑞金王朱在钠,宣宁王朱成钴,怀仁王朱成钯,长阳王朱恩钠,益阳王朱恩铜,沅陵王朱恩铈,长垣王朱恩钾,庆王朱帅锌,弘农王朱寘镧,蒙阴王朱帅钾,韩王朱徵钋。。

这主要因为开国皇帝朱元璋非要让自己后代的名字里都带金木水火土的偏旁,所以轮到钅这代,真的没办法……

2.明朝皇帝的副业非常多

明朝皇帝真的有很多不给力,主业不好好搞,副业搞得飞起。因为有的皇帝在别的领域确实做得出类拔萃。比如木工皇帝朱由校,吃货博主朱高炽,蒙古帝国国民偶像朱祁镇。蝈蝈皇帝朱詹基。。

这主要是因为明朝的行政制度已经高度发展,中央完全可以自己搞定一切,CEO真的闲的蛋疼,稍微对自我要求比较低的人就开始放飞……

3.明朝皇帝的口碑特别差

如上文所说,明朝皇帝的奇葩真的是被清清楚楚记下来了,有很多传闻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朝代,但是你想想,如果真的政治严苛,言论不自由,说自己坏话的人能由机会活下来并且说出来么。。。。

所以,那些都是明君的朝代反而…………咳咳

明初,朱元璋大力强化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主要原因在于明朝建国初期社会矛盾仍然非常尖锐。因此朱元璋需要通过强化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从而满足对内镇压敌对势力,对外保卫国家疆土的需要(朱元璋为何大力强化明朝的中央集权?这4个历史背景告诉你原因)。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朱元璋为了强化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究竟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明朝初期的朱元璋

明朝初期继承了元末农民政权,宋政权,即小明王韩林儿的国家机构形式。而那时宋政权的机构形式又是仿效元朝的。因此朱元璋建国初年的国家形式与元末大同小异。

这套制度经过几年的运行之后,朱元璋开始慢慢觉得这套制度并不理想。其中,朱元璋对国家机构最大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中书省宰相权力过大。他认为因宰相独揽大权,导致“君不能躬览庶政”,也就是君主无法亲力亲为,处理国家大事。

大多事宜主要依靠宰相,每遇重大问题宰相再向皇帝请示,而不是皇帝亲自第一时间去进行政务处理。因此,朱元璋觉得“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朱元璋强化中央集权的两个主要方向

当时朱元璋认为,当时的国家机构极易导致国家大权的旁落,因此朱元璋决定对此进行改革。这场改革主要有两个方向:

朱元璋改革方向1:行政机构改革朱元璋提出了“权不专于一司”的改革方向,意思主要指的是,在一个机构当中权力不能过度集中在一块儿。譬如说兵权,不能由中央的一个军事机构全部独揽,还需要有另外一个机构与之相互牵制。又如地方行省的权力不能由总督一人独大,行省需要设置不同机构领导、共同商议决策。

朱元璋改革方向2:事皆朝廷总之也就是一切军过大事或重大决策朝廷说了算,由朝廷总揽,不允许各地机构各自为政。而这里的朝廷事实上就是指的皇帝,也就是机构分权,最后再到皇帝高度集权。

朱元璋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改革措施

朱元璋的改革1:行政机构改革军事机构的改革首先从地方着手。元朝的地方机构叫做“中书省”。另外设“行中书省”作为重要的分出机构。

元朝九叠篆书铜制官印

行中书省,主要是指地方仿照中央中书省设置地方中书省(行中书省)。

中央中书省设立什么官职,行中书省也同样设置什么官职,其中也包括宰相一职。

因此,行中书省可以理解为“分出机构”而非“派出机构”。所以元朝的行中书省事实上总揽军事、行政、司法、军政、司法、财政大权。正如《元史》中的《百官志》关于行中书省的记载:“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所以,人们将元朝的行中书省视为“外政府”,而中央的中书省则是“内政府”。这也是导致元末农民起义,中央对地方的指挥缺乏力度,元朝各地政府各自为政的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

1.改革行省制度

经过多番考虑,朱元璋于洪武九年(1376年)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取而代之。

取代行中书省的三个机构分别是:①承宣布政使司:管理民政——简称布政司;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监察——简称按察司;③都指挥使司:管理地方军事——简称都司。

明朝的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彼此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共同隶属于朝廷,归中央统一指挥。这样的改革,就极大地增强了皇帝对国家的控制。

承宣布政使司

2.改革中央行政机构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被人告发谋反。朱元璋以“谋危社稷”的罪名将其抄家灭族,并宣布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一职。

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洪武三年,因李善长的推荐拜中书省参知政事,任右丞相。约至十年进左丞相。

废除中书省后,朱元璋提升中书省下属的立、户、礼、兵、刑、工六部,由六部分别处理中央事务,六部任命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朱元璋的行政机构改革

这样一来,宰相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就集中到了皇帝的手中。地方的权力向朝廷集中,而朝廷的权力向皇帝集中。从而将封建专制从中央集权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朱元璋的改革2:军事机构改革1.设五军都督府

朱元璋将原来元朝的军事机构“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后又由于担心大都督府权力过大将其一分为五,包括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和中军都督府,前后中左右即“五军都督府”。

全国基层设立“卫所”,设部队编制,向上设都司,再向上统一由五军都督管理。五军都督各自管辖一部分卫所,以此来分散军事权力。

由于明朝的军籍可世袭,朱元璋规定,五军都督主要管理军籍,执掌军政。但五军都督没有领兵之权,而是由兵部掌管军官的铨选、下达军令。这就形成了五军都督府和兵部权力的相互制衡。

具体来说,朱元璋还规定,凡遇重要战事,需由皇帝任命总军官,调用卫所兵力组织战斗。皇帝所做的均是决定由兵部发布。战争结束后,被调任命的总军官需要交还将印,所有部队返回原属卫所。由此一来,将领无法随意调动军队,兵权就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皇帝手中。

明代将军印

2.推行分封制

朱元璋推行分封制,他将除嫡长子之外的皇帝之子分到全国各地做藩王,每个藩王都配备护卫军,并拥有很大的政治和军事权力。藩王代表的皇室政权形成了“屏藩王室”,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地方的军事力量。

朱元璋的改革3:监察机构改革监察机构在明初时期同样仿照明朝,设“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名督查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

此外,六部下设“六科”,以监察六部官员。并将原来皇帝身边名为亲军都尉府的侍卫机构改成“锦衣卫”。锦衣卫下设专门从事侦查、巡捕、审问、刑判等职权的“镇抚司”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明朝皇朝冷知识和100个明朝冷知识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明朝奇葩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