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怕文言文, 二怕写作文, 三怕周树人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怕周树人,周树人冷知识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周树人如何评价胡适
  2. 琐记的人物
  3. 伤逝的主要人物情节
  4. 朝花夕拾里的人事际

周树人如何评价胡适

周树人评价过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等。

周树人(即:鲁迅)不仅会写文章,而且他还很会骂人,在他看来,不论是文章,还是骂人,都是为了骂醒麻木不仁的中国人,所以,民国许多大师都挨过他的骂。

说起来,鲁迅和胡适也曾志同道合,有过蜜月期。1917年,胡适学成归国后,在北大担任哲学教授,当时的胡适不过26岁,正是意气风发之时。正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萌芽时期,胡适立刻投身其中,并提出了“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主张。对于胡适的主张的观点,鲁迅深以为是,也紧随其后,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有史以来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小说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胡适更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赞扬,同时还称赞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两人因文结识,又志同道合,因此成了好友。

不过,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1921年,胡适接到了溥仪的电话。原来,紫禁城里新装了电话。胡适由于推广新文化运动,在当时很有名气,因此溥仪很崇拜他。所以溥仪打的第一个电话就是给胡适,并且溥仪还在电话里邀他到宫里玩。胡适虽然喝了不少洋墨水,但他在骨子里还是受儒家文化影响比较深,他认为溥仪这是要召见他,所以他很慎重地通过庄士敦见到了溥仪。

事情本来很简单,可是“胡博士见皇帝”的新闻,却还是在北京城里传得沸沸扬扬。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那些遗老遗少们认为胡适是共和后的“新思想人物”,他们担心高贵的皇帝会因为胡适而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是新思想人物们认为溥仪是旧时代的标志,早就应该把他清理干净才对。所以他们觉得胡适作为知识分子,居然去拜见溥仪,这简直是奴才的表现。

一时社会上说什么的都有,不过传得最多的,还是说胡适要做帝师了。

鲁迅听说后,不置可否,但态度上对胡适非常鄙夷。

此外,性格温良的胡适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中,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认为应该通过改良来完成这一运动,但鲁迅认为唯有革命,才能彻底的让新文化蓬勃起来。

1924年,北京女师大事件,彻底让鲁迅和胡适反目。

鲁迅把学生驱女校长杨荫榆的运动,看作是正义和进步的行为,因此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他不仅在有限的条件下,帮助女学生们,同时他还在报刊上对杨荫榆及章士钊口诛笔伐。

没想到胡适也就此事发文表示“呐喊救不了中国”,学生还是应该回到研究室去,好好做学问,其意思自然是对学生运动的不赞成。

鲁迅因此认为胡适也和北洋政府是一系的,所以他在骂杨荫榆等人的时候,也多次对胡适不着名姓地讥讽。

对此,胡适不仅不恼,居然还给鲁迅写信,希望他能结束这场争斗。

胡适没想到,他的信适得其反,竟然让他和鲁迅的关系彻底绝裂了。

1931年,胡适又得到了蒋中正的召见。消息在各大报刊登出来后,鲁迅冷笑不已,于是他在《知难行难》中翻起了胡适的旧账:中国向来的老例,做皇帝做牢靠和做倒霉的时候,总要和文人学士扳一下子相好。做牢靠的时候是“偃武修文”,粉饰粉饰;做倒霉的时候是又以为他们真有“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当“宣统皇帝”逊位逊到坐得无聊的时候,我们的胡适之博士曾经尽过这样的任务。博士曰,“他叫我先生,我叫他皇上!”

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在《申报·北平的通讯》中写道:“仅仅用武力征服中国是不够的,日本要想彻底征服中国,只有一个法子可行,这就是——征服中国民族的心。”

鲁迅为此大为光火,立刻在《出卖灵魂的秘诀》中狠狠把胡适臭骂了一顿,并且还挖苦道:“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

在鲁迅去世前,他对胡适的冷嘲热讽还有不少。但是不管鲁迅怎么骂,胡适却一直保持沉默。

琐记的人物

《琐记》主要人物是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妥协、懦弱是他的性格。

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危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琐记》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作者是鲁迅先生。

作品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伤逝的主要人物情节

伤逝是鲁迅先生于1925年的描写知识分子爱情的短篇小说。故事用涓生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冲破重重阻挠走到了一起,组建了家庭。但由于生活的磨历,涓生对子君的爱情消失。子君被领回了家,不久便去逝。涓生闻知,很伤感认为自己害了子君。

朝花夕拾里的人事际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几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的邻居(衍太太)、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作者的父亲。

保姆长妈妈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而且还踩踏死鲁迅喜爱的隐鼠,这些都使鲁迅对她感到厌烦,但是当她真诚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时,如送给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鲁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阿长是封建社会下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她粗壮耐劳,真诚善良。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极为尊敬的一位良师。他不修边幅,但治学严谨。他正直热忱,热心地关注鲁迅的学习,与当时日本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鄙视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高尚的品质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

范爱农

范爱农是当时社会充满爱国情怀的一群小知识分子的形象代表,他们的命运起伏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经历了对黑暗的不满、对革命的期待以及对革命的失望的心路历程,社会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将他们逼入绝境。

父亲

鲁迅塑造的“父亲”形象似乎不近人情,与现实有些出入,主要是为表达主题而设置。父亲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强迫孩子背书,使孩子深受打击,留下心理阴影,从而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衍太太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寿镜吾

寿镜吾是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关于本次怕周树人和周树人冷知识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纪念鲁迅诞辰137周年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