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前王小波病逝,生前作品无人问津,死后被 奉上神坛

今天给各位分享王小波写的书都是关于啥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王小波的冷知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王小波是一个怎样的作家
  2.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知识点
  3. 王小波人生不怕无知就怕无趣
  4. 什么是王小波

王小波是一个怎样的作家

王小波在80代作家中算是独树一帜的,属于出名较晚的,门下走狗(当然有冒充的)都视他为信仰,在高晓松眼里算是中国白话文写得最好的,最近又读了他的《沉默的大多数》,结合他的这本著作,说下我对他的感受吧。

重读王小波的《沉默大多数》,那篇序言仍然让我倍感激动,我觉得如果他现在若是还活着,我肯定会写信请教他一些问题,他也会乐意给我指点迷津。

李银河说王小波在他生前的最后一天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我正在出一本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王小波坦言他是沉默的大多数的一分子,他知道问题的答案不是那么简单,也就是他说的做一个真的会明辨是非的人是相当难的,不容易的,那些叫嚣的人,那些宣布自己知道答案的人,不是无知之人,便是狂妄之人,或者两者都是,因为无知者无畏嘛。明辨是非这个词语涉及最多的,也可以说是伦理问题专用的名词,是非向来牵涉到人,一牵涉到人的问题,就变得很复杂,并不是说问题很复杂,是人把它整的复杂。这样一来就伦理问题就变得很难说的公允准确,所以王小波说:“罗素先生云,真正的伦理原则把人人同等看待。考虑伦理问题时,想替每个人都想一遍是不可能的事,但你可以说,这是我的一得之见,然后说出自己的意见,把是非交付公论。讨论伦理问题时也可以保持良心的清白——这是我最近的体会;但不是我打破沉默的动机。假设有一个领域,谦虚的人、明理的人以为它太困难、太暧昧,不肯说话,那么开口说话的就必然是浅薄之徒、狂妄之辈。这导致一种负筛选:越是傻子越敢叫唤——马上我就要说到,这些傻子也不见的是真的傻,但喊出来的都是傻话。”

他的意思就是说,明白其中困难的人就很难说出答案,因为这个领域的问题不好回答,但是有些愚蠢的人则认为不难,于是大放厥词,胡言乱语,而那些真的可以思考的人却在沉默之中,但是沉默能解决问题吗?难道要等到必须具备极高智慧的时候我们再说话吗?王小波反对,我不要做这样的人!老子著《道德经》五千字,其中包含了中华古老智慧的精华,西方人也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可见人们所思所想要想准确无误是很困难的,但孔子说:“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何意?我把它理解为,不问能不能,但问该不该,显然王小波做到了,他自己说他已经是一位中年人了,中年人的责任最重要,要为年轻人和社会承担很多,不能只顾自己了。

他为了给社会承担一些责任,他写了《沉默的大多数》,他说他原来拒绝做一个只会明辨是非的人,现在他正在打自己的嘴,多么可爱的一个人!那些沉默的人们还在顾及自己清白的时候,王小波他知道伦理(是非)问题太重要了,重要到已经不能顾及自己的清白了。好多人他们为了自己的“清白”选择沉默,这一点上王小波无疑是勇敢的,他说的可能不是对的,但可以说他是真诚的!勇敢的!

王小波在说他反对愚蠢,不是说那些天生是笨蛋的人,这样的人不在多数,他说的愚蠢是那些看似聪明,故弄玄虚,弄假成真,颠倒是非的人,这个社会中这样的人太多了,他们叫嚣的最厉害,好像知道的很多,但确是愚蠢的。他们身上挂着好大的旗子,人们为其欢呼呐喊,但不知道他们都是被愚弄的一部分。王小波还反对无趣,就是假正经,这也是相当可怕的,按照王小波的话就是:“在社会伦理的领域里我还想反对无趣,也就是说,要反对庄严肃穆的假正经。据我的考察,在一个宽松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收获到优雅,收获到精雕细琢的浪漫;在一个呆板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收获到幽默——起码是黑色的幽默。就是在我呆的这个社会里,什么都收获不到,这可是件让人吃惊的事情。”,你看那些大题小作,无事生非的人,大都是这样的,其中也有假的一部分,远的不用说,就像我上一篇写得王朔评价鲁迅的文章,好多人不看内容有没有营养,上来就乱说一气,真的是让人长见识。

抛弃了愚蠢和无趣,我们会得到什么样的社会?我们可能因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但是不影响我们一起去吃饭;我们可以大肆的吹牛开玩笑,但是正事上一个不耽误等等,但是只是我个人的美好猜想。回到王小波,王小波这样做告诉我最大的一个道理,就是去做事!没有什么是十全十美,方方面面都顾及到的,有的人看到有些人为了理想牺牲了性命,他们反而觉得这些人是愚蠢的,这样的现象太多了,就如同李敖说的:“现在的人变聪明了。”但我们应该知道这个“聪明”是贬义的,人生在世,起码应该找点事情做,否则会感到空虚的。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知识点

运用象征手法,以小见大,写猪的特立独行、敢于反抗,表现作者是“敢于反抗,敢于追求自由的人”。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包括“猪”和“人”、神圣和庄严等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幽默、反讽的语言技巧。

本文说的是猪事,实则讲的全是人世。以鲜活而平庸的生活琐事作譬,引出严肃的论题,这也是作者的议论深刻而不显枯燥的原因之一。

全文不急不躁,缓缓说猪事,徐徐道猪情,没有真理在手、睥睨一切的作态,也不剑拔弩张,而是从人们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地方刺上一刀,使麻木处因疼痛而恢复知觉。思想的锋芒如绵里藏针,冷冷地挑破遮蔽,脱颖而出,寒光闪处,如快刀斩乱麻般,使纠缠不清的、貌似丰富的事理显其荒谬,最终一刀斩断而后快。

全文幽默而严肃,活泼而平实,犀利深刻而具温情与善意。

杂文巧妙地通过两组对比来表现主题,第一组是猪和人的对比,大多数人和大多数猪一样,生活在处于被安排的境地中,对于这种安排他们处置泰然,这不仅是文革,也是任何时期都普遍存在的生活“常态”;但是在任何时候,也都存在对于这种“常态”生活的坚韧反抗,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以它的行为嘲笑并摆脱了人类的设置,对比之下,杂文中的我在猪被围剿时,却只能因为“不敢对抗领导”而处于“内心的矛盾”之中,显示了人的反抗意志多么无力。

第二组对比在“生活种种设置”和“自由的生活和存在”之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指出了“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这个残酷的事实,在大多数的时候,它的能量远远超出了人对于自由追求,它无所不在,把人控制在一种生活和精神被奴役的状态,在这个张力场中,人要么参与设置别人的生活,要么对于生活被设置安之若素,剩下的唯一一种选择——反抗这种设置,回到个体的自由——是充满艰险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前面两种选择实在太过平常,因为我们已经一敢于设置别人生活或者被别人设置,我们甚至已经忘记了去思考我们的这种存在是否合理,这也许是人的最大悲哀。

王小波人生不怕无知就怕无趣

其实这句话应该是作家贾平凹说的:人可以无知,但不能无趣。

王小波说过:“人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他也说过:"人的外表其实什么都不是,皮囊而已,在时间里,皮囊终会老去,最后所有的光鲜都会被褶皱吞噬,而灵魂不会,这灵魂里包括你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还有你一生的思考。"所以他一生致力于描写有趣的灵魂。其中《黄金时代》是他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要拒绝无趣。

什么是王小波

王小波,又名王小皤、王小博。四川青城(今崇州街子)人,茶贩出身,北宋初期农民起义首领。公元993年,王小波率百余农民在青城起义,以”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痛心于贫富不均,如今我来均贫富)为号,十天内,参加起义者达几万人。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王小波逝世22周年 他的浪漫与幽默,藏着他读过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