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西安的历史知识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关于西安的历史冷知识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西安发展历史纪录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长安县,七年(公元前200年)从栎阳迁都长安。长安县初属渭南郡,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属京兆尹。
汉代的司隶校尉部管辖京畿地区,除关中外,还辖有今商洛地区、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南省的西部。
汉宣帝元康元年改杜陵县,长安、蓝田三县
明帝二年(558年)划长安、灞城、山北三县部分地区置万年县
晋将长陵县、安陵县并入长安县。
隋置长安县,并撤万年县,置大兴县,置首都于大兴城
唐置长安县,并撤大兴县,置万年县,改大兴城为长安城,置首都于长安城。长安、大兴两县属京兆尹
五代皆置长安县、万年县,并属京兆府
宋置长安县、樊川县(万年县)。长安、樊川两县都属永兴军路京兆府京兆郡
金置长安县、咸宁县(樊川县)
元代置长安县、咸宁县,均属奉元路
明代置长安县、咸宁县,均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
清代置长安县、咸宁县属西安府
从汉到宋(金)时期,京兆尹一直存在
元设立奉元路,明清改为西安府
当时的西安府的政府机关跟长安县的政府机关都在长安城里边。
西安府当时管辖,京兆尹长安,乾州,同州,耀州,华州,商州,邠州
中华民国建国初期,承袭清朝旧制。不同之处在于废除府,将所有不管县的州、厅全改为县
1913到1914年,在省县之间设置93个道
民国2年(1913年)废西安府设关中道
民国17年(1928年)北洋政府内务部通令各地撤道。
1933年(民国22年),撤销道制,以省直接管县。
原来的京兆尹也别拆散
1914年民国,咸宁县并入长安县。后属关中道。1927年改属陕西省政府
1928年,从长安县划出城墙内加东关,南关,西关,北关设立西安市
西安市从此诞生,出现在地图上
1949年5月20日长安解放
政府驻大慈恩寺,属陕甘宁边区咸阳分区辖
6月6日驻所迁往韦曲镇
6月13日县政府驻大兴善寺
7月16日再次迁往韦曲
原来的京兆尹被分为了几大地区。
49年解放后的从长安县又划拨了一些地区给新的西安市
西安相当于现在二环内那么大
宝鸡县改为宝鸡市
1950年,商县人民政府成立
仔细看地图会发现,柞水那边有一块地方跟长安不挨着,但属于长安管辖
1952年,咸阳市设立,
咸阳市只有咸阳县的一部分,原来咸阳县的地方好像属于省管吧
1949-1954年,西安市一直是直辖市,1954年为省辖市
文化大革命时期,地区改为专区,成为一级政府机构
专区,地区,公署应该差不多吧
1961年,从周至分出眉县
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改醴泉为礼泉、栒邑为旬邑、邠县为彬县。
1966年改铜川市为省辖市
1966年6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咸阳地区的咸阳市划归西安市代管
1969年,咸阳专区改名咸阳地区。
1971年10月国务院批准西安市代管的咸阳市重新划归咸阳地区
西安市现在管辖,西安市区,咸阳市区,长安县
1984年,改咸阳县级市为地级市,归省管
1994年,改渭南县级市为地级市,归省管
1997年6月25日,撤销临潼县,设立临潼区
1997年7月29日,撤销咸阳市杨陵县,设立杨凌区,由陕西省直辖
2002年6月2日,撤销长安县,设立长安区
2014年12月13日,撤销高陵县,设立高陵区
现在的西安市从长安县分出,咸阳市从咸阳县改过来。
从汉的京兆尹(长安)到民国随行政体制改变而成为历史
西安的历史名称都有哪些
西安,古称丰镐、咸阳、长安、常安、镐京、大兴、西京等。1、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2、秦都城咸阳,阿房宫大部分面积在今西安市境内,秦咸阳城地跨渭河南北。3、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汉城)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4、王莽称帝,曾改都城长安为“常安”。5、隋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隋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6、唐朝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7、明代形成了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称也源于明代。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改奉元路为西安府。扩展资料:盛唐时期,由于政治清平,经济繁荣,社会相对安定,中外交往频繁,长安文化艺术的各个门类竞相发展,取得了光照千古的辉煌成就。文学方面,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王维、杜牧、李贺、李商隐等一大批杰出的诗人汇聚长安,古体诗、律诗、绝句都由完备而达于全盛。散文创作由韩愈、柳宗元高举起古文运动的旗帜,反对艳冶淫靡之风,主张“言必己出”、“文从字顺”,以其精炼、含蓄、犀利、优美的散文作品,而跨入“唐宋八大家”之列。唐代传奇的出现表明中国小说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并已逐渐成熟。音乐、舞蹈方面,涌现了一批杰出的音乐家、歌唱家和舞蹈家,诞生了诸如《秦王破阵乐》、《九功舞》、《霓裳羽衣曲》等场面宏大、气氛热烈的乐舞,在中国音乐、舞蹈史上谱写了华美、绚丽的篇章。美术、雕塑、书法、篆刻方面,名家荟萃,高手迭出,佳作层出不穷,影响至为深远。杂技艺术花团锦簇,戏剧艺术崭露头角,民间文艺和民间工艺体现了民间艺术家的才智。唐代,长安的文化艺术事业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海纳百川,昂扬奔放,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安(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市)参考资料来源:西安市人民政府――首页/市情概括/城市概况/历史沿革/正文/历史沿革
西安在各个朝代有哪些称呼
1、长安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周文王时就定都于此,筑设丰京,武王即位后再建镐京,合称丰镐,西安简称“镐”(hào)即源于此。
2、镐京
丰镐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丰京和镐京一起并称为“丰镐”,是西周王朝的国都,历史上最早称为“京”的城市,也是中国最早期的城市,作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又称宗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3、大兴
大兴城为隋王朝的首都,是唐长安城的前身,为今日西安市的古称。
4、西京
西京,中国历史上西安沿袭过几个朝代长期被称作西京,是中国历史上数个王朝的首都、京师。西周的宗周镐京,西汉京师西京,东汉的西京长安,曹魏黄初二年(221年),长安列为五都之一,称西京。
隋唐时期,长安为京师首都,也称西京。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京兆府长安为中京,改凤翔为西京凤翔府,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
是否西安有史以来没有过灾害性的地震
西安城区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地震,但关中地区自古以来是地震多发地,发生在1556年的华县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震级最高、伤亡人数最大的地震之一。
创世界人员伤亡之最的大地震——记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8级地震
陕西省关中地区,平原沃野,人口稠密,是我国古代文化发详地之一。也是我国历史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公元1556年关中东部发生的华县地震,是本区最大的一次地震。死亡人口之多,为古今中外地震历史所罕见。据史料记载:“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83万有奇,…其不知名未经奏报者复不可数计”。对此人口伤亡情况,中外学者都很重视并作过一些研究,《中国地震历史资料年表》作者认为数字可能有夸大之处,对于死亡有没有83万人持保留态度,但从此亦不难想象当时破坏程度的严重。这次地震为8级,极震区烈度为11度,重灾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省(区);地震波震撼了大半个中国,有感范围远达福建、两广等地。这次地震人员伤亡如此惨重,其重要因素是由地震引起的一系列地表破坏而造成的。
黄土滑坡在这次地震所造成的震害中非常突出。分布范围广,从极震区至7度区均有。
(1)极震区构造滑坡:极震区南侧除华县、华阴间渭河平原与秦岭山地直接相接处外,东西两端是渭南和潼关两个黄土塬。黄土塬的形成和保存,反映了前第四纪地层处于相对隆起位置,而且与黄土塬北侧前缘断裂至今的强烈差异运动有关。断层近代的强烈活动使黄土塬北缘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规模巨大的滑坡。华县地震的触发和强烈振动,造成沿黄土塬边缘发生巨大的构造滑坡。据史料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陕西地震。壬寅夜地震,声如雷,山移数里,平地坼裂,水溢出,西安、风翔、庆阳诸郡邑城皆陷没,压死者十万。”潼关(旧城)附近,地震时“山多崩断,潼关道壅,河逆流,清三日”,滑坡曾经堵塞黄河,造成堰塞湖而使河水逆流,可见滑坡规模之大。渭南“县东十五里原移路凸,城中人和街北,自县治至西城陷丈余”。史料中记载的就是现存的张岑滑坡。
(2)黄土崩塌:黄土的垂直节理发育,因而在黄土分布区河谷两侧往往形成高达数十米至上百米的崖、坎地形,极易崩塌。这种滑坡体规模虽小,但在7--8度区内分布面积大,当时当地居民居住条件简陋,多居住在黄土塬的窑洞,地震时,由于崖坡崩塌、滑落而造成巨大伤亡。由地震诱发造成黄土崖崩、滑坡的有:澄城、旭县、抉风、崇信、凉、庆阳、合水、宁县、郦县、永和、闻喜、汜水、孟津、修武、武陟和平陆等地。这些地区大都距震中区较远,地震烈度虽然不太高,但人口伤亡极大。据史料记载:庆阳所属各县“山崖崩覆,穴居之民死伤者众以万计”。平凉“城中死者十余人,而山居穴处死者数干人”。山西永和县地震烈度在vI度以下,但却有“穴居者多死”记载。滑坡是这次地震震害的一个重要方面。
重破坏区内由于松散沉积物厚度大,地下水位高,在强震时易产生裂缝,造成震害叠加。据史料记载,华县地震时“起者卧者皆失措,而垣屋无声皆倒塌矣,忽又见西南天裂,闪闪有光,忽又合之,而地皆在陷裂,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状。人有坠入水穴而复出者,有坠于水穴之下地复合,他日掘一丈余得之者。原阜旋移,地面下尽(改)故迹。后计压伤者数万人”。(明)李可久《华州志》卷一O,详细地记载了地震时地裂缝的概况以及人员伤亡情况,是不可多得的地震史料。顺治《渭南县志》卷一六曾记载:“嘉靖乙卯季冬十二日子夜大震,声如轰雷,势荡,一时公私庐舍城垣尽圮。死者数万人。地裂数十处,水涌…。。”(明)张瀚《松窗梦语》卷五记载:“嘉靖乙卯冬地震渭南、华州等处,余自出陕,经渭南县,中街之南北皆陷下一二丈许”。万历《华阳县志》卷七记载,“民惊溃走,垣屋尽倾,知县陈希元等罹变,人畜压死不可胜计,地裂水涌,人多坠于穴,自乙卯至己末震渐方止,自古灾伤无此惨也”。米登岳《华阳县续志》卷二记载,“地裂数丈,水涌数尺,殿宇为之倾倒,隆庆六年三月曾重修”。里的殿宇指华阳县的龙王庙。众多的历史资料都详细地记载了地裂和地陷的情况,可见这次地震裂缝的规模之大,是这次大地震震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华县大地震8度及8度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汾渭河谷地带,由于第四纪沉积物厚度在数百米甚至上千米,河流下游地区河曲发育地下水位高,强震活动不仅在地表产生裂缝,而且使较浅含水层受震动产生液化效应,沿着裂缝形成喷水冒砂。(明)赵时春《赵浚谷文集》卷八曾记载,“山多崩断,潼关道壅,河逆流,清三日,水从坼窦涌沙,没麦败田,圮屋覆灶”。万历《白水县志》卷四曾记载:“且走山裂石,涌水泛河,变异之大,’古今所未有也”。历史资料记载了耕作区农田被掩埋,从而在居住区由于砂土液化,加重了建筑物的破坏。因此,极震区内各类建筑物几乎
全部倒塌。所以说,砂土液化加重了该次大地震的灾情。
(明)宗臣《宗子相文集》卷五中记载:“地颤山愁千万里,奇峰片片下沉水,黄河直上峰头座,忽散人家室屋里。往往屋上游赤鲤,千门万户半作鬼,广厦高宫尽成土,白日不闻父老哭”。形象地描述了地震时水灾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凄凉悲惨境界。另据史料记载,极震区的华阴县在地震后“华山诸峪水北潴沃野”。万历《同官县志》卷一O中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大饥,十二月十二日夜地震有声,同漆二河水涨,坏公私庐舍以百计”。嘉靖《耀州志》卷三中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关中地大震,河水涨,井泉水溢。人死者耀州三干余人,同官二干五百余人,富平三万余人;三处坏公私庐舍以数万计。始将军山比宝鉴山高,是后二山等高,他处陵谷变迁,人死者益多”。荣汤县“平地水深三、四尺”,“黄河水溢城下,漂没禾稼”。周至县“桑田变洪川”。都造成程度不等的水灾,使灾情进一步扩大。
地下水系统的破坏,使极震区内多处井、泉干涸,河流水位下降。隆庆《华州志》卷二中记载:“风谷山山接秦岭南来之脉,突立一峰,山故有寺,寺有石泉养鱼,嘉靖乙卯地震,水泉涸废”。雍正《渭南县志》卷一五中记载:“县东关北崖下,昔有稻田数百亩,恒稔半且佳。盖崖下有泉十余,又间穿井,井只一丈,可用桔槔取水溉田。嘉靖中余犹目睹甚盛,乙卯会地震,泉半湮而桔槔亦废。又常见泷西湄人恒筑堰作渠,自风门达之西关,北至槐衙,计溉田可数十项,间亦作桔槔以济旱涸,乃地震后亦尽废不理矣”。史料记载的地下水系统的破坏情况表明,井、泉干涸及地裂泉涌等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加重了地震灾情。
上述几种情况是造成此次地震灾害的主要因素。但是,还有不少其他方面的致灾因素:如:①震中区人口稠密,房屋抗震性能较差;②地震发生在午夜时分,地震前又没有明显的地震前兆,人们没有丝毫的精神准备;⑧水灾、火灾、疾病等次生灾害严重;④社会治安混乱,谣言四起,灾民惶惶不可终日;⑤当时的陕西经常干旱,发荒粮歉,人民饥饿,无居,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加上人们有听天由命的思想,缺少防震救灾知识以及突发性地震事件的应变能力。以上种种因素,使华县地震造成了数以千万计的财产和数十万人生命的代价,给人们留下了血的教训,对今天人们进行防震减灾以极大的启迪。比如,人们正是从这种惨痛的教训中总结出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秦可大在《地震记》中记道:“居民之家,当勉置合厢楼板,内竖壮木床榻”,以防不测之变;贫寒之家,“力不办者,可预择空隙之处,审趋避可也”,并告诫人们,“卒然闻变,不可疾出,应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翼完卵”,“若为富厚之家,高墙深院,未必可以走出,即出,顾此失彼,反道覆压”。这些宝贵的经验教训至今仍不失为人们避震的有效措施。
好了,关于关于西安的历史知识和关于西安的历史冷知识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