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货币政策背离与人民币汇率简史 稳定器 还是 放大器

大家好,关于金融危机发生的过程及原因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金融危机冷知识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2007年亚洲金融危机原因及启示
  2. 1981年金融危机怎么度过
  3. 金融危机发生的过程及原因
  4.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总结和启示

2007年亚洲金融危机原因及启示

二战后,东亚威权主义者把经济增长作为第一要务。由于保持了政治稳定、采取专家治国和出口导向战略,东亚迅速摆脱了落后的状态,大大推进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认为,由威权主义而生成的“裙带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商界和政府合作固然可以把整个国家的力量引到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途径上,但随着日积月累,它会造成监管不力和贪污盗窃的“道德风险”。

降低市场配置效率,损害金融稳定基础。

在一些东亚国家,与政府领导层有密切联系的利益集团控制着经济命脉。这些家族依靠与政府的密切关系牟取暴利,从而妨碍了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一些国家表面上健康的财政状况实际隐含着大量赤字,这是因为政府对与政客们有裙带关系的银行、企业提供各种隐性担保,增加了金融中介机构和企业道德风险,由此生成的不良资产则体现于政府的隐性财政赤字。政府主导经济增长而引致的政企勾结,使企业不注重经营管理,不注重经济效益,只注重与政府官员拉帮结派,只注重市场和资本份额的最大化而盲目扩张。

从20世纪60年代起,韩国的银行就成了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子,金融机构按照官员的“明言”或“暗示”贷款给企业,企业再把巨额利润输送给这些官员。由于银行的滥放,到20世纪90年代,韩国每年不良债权总额至少有7万亿韩元,约占政府年财政预算的70%。最大30家财团负债加总占全国财富的1/3,平均负债率高达31.7%,有近10家大企业负债比率超过500%。在金融危机爆发前,韩国已有1/5企业处于隐性倒闭状态。

超借超贷导致信贷膨胀,诱发泡沫经济。

由于对权贵资本长期实行“金融倾斜”和优惠利率政策,为企业过度投资和盲目扩大规模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政府对银行的保护,银行倾向于扩大贷款规模而忽视对贷款的风险管理。企业“超借”和银行“超贷”导致信贷膨胀,信贷过度膨胀的结果必然造成经济“过热”,在缺乏政府有效监管的情况下,造成低效益产业的过度扩张和股市房地产业的持续膨胀。

加剧两极分化,危害社会稳定。

权贵资本的肆意作为,使社会形成了暴富的少数和贫困的绝大多数的对立。在印尼,苏哈托家族与极少数华商控制着国家70%以上的财富,而赤贫人口(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的数量有增无减。1996年联合国人力发展报告指出:马来西亚20%最富有人口的财富与20%最贫穷人口的财富之比率,是东盟国家甚至是亚洲最高的

1981年金融危机怎么度过

1981年的金融危机是由于美国通货膨胀率持续上升,导致了高利率和失业率的提高,进而引发了经济危机。为应对这一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

1.财政政策调整:政府通过削减支出、增加税收等一系列财政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降低债务压力,并提高企业和个人的信心。

2.货币政策调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加息、紧缩货币供应和增加银行准备金率等方式,以遏制通货膨胀。

3.国际合作:美国政府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采取共同的货币政策和其他措施,达成共识,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经济局势。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1981年的金融危机得以缓解,并为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金融危机发生的过程及原因

一、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垄断经济和国家货币被私有所有操作造成。

例如货币和资源的投机炒作等等。过度的私有制自由化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造成隐患和危机。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金融危机就不会停止,只是显现时间的周期迟与早的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不仅滋生金融危机而且还有转嫁危机的可能。比如发动战争入侵,进行经济封锁,经济干预等等。

因为高度的私有化自由贸易制度决定了无限制的垄断膨胀,必然会导致各种危机。解决危机和隐患必须从社会制度上思考,使社会制度为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平衡发展为目标。

反对垄断和制止垄断。及时平衡和调整经济发展目标和方向,向有利于百分九十以上的大多数人民利益方向调整,向不平衡的国家和地区调整,实行共同发展和共享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二、我国人民币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人民币是中国的国家货币,随着中国贸易走向世界,中国的贸易额差越来越大,中国的国际信誉增强,实行的国际结算办法依原来的结算方式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环境下风险越来越大。

为了规避风险,保持国家利益不受侵害,不缩水,不受影响,可在贸易国设置中国银行分理处依所在国实行人民币当时汇价结算。人民币果断的向更多的国家覆盖。坚定信誉,坚定信心,坚定发展,走向世界,承担责任,规避风险。人民币在国际舞台上必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那些重要影响,我们应如何应对。答:应该说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带来了现实教材和答案。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完全的自由化贸易和垄断,疯狂的投机和炒作,必然会导致并往复危机。

这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警示和思考。调产业,调结构,调协调,调平衡,创新型,增实体,扶薇企,已成为我们的主导意识和共识。防泡沫,防炒作,防投机,防垄断已成为我们的警示和思考。我国将依协调平衡,创新思维,全面发展,稳定发展,科技创新,良性发展。

并以我们发展的优秀范例为世界所借鉴,引导发展,共享发展,互惠发展,互利发展。共同前进。我们将在不断的学习、借鉴、创新、探索、思考中稳妥前进,走向辉煌。

扩展资料:

首先,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是有区别的。

理论上而言,“金融”与“经济”本身就存在较大差别。“金融”是以货币和资本为核心的系列活动总称,与它相对应的主要概念有“消费”和“生产”,后两者则主要是围绕商品和服务展开。

所谓金融危机,就是指与货币、资本相关的活动运行出现了某种持续性的矛盾。比如,票据兑现中出现的信用危机、买卖脱节造成的货币危机等。就美国次贷危机而言,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的货币信用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被无限放大,在较长的时期内带来了货币信用供给与支付能力间的巨大缺口,最后严重偏离了现实产品市场对信用的有限需求。

当这种偏离普遍地存在于金融市场的各个领域时,次贷危机,也就是局部金融矛盾,向金融危机的演化就不可避免了。

“经济”的内涵显然比“金融”更广泛,它包括上述的“消费”、“生产”和“金融”等一切与人们的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活动,它的核心在于通过资源的整合,创造价值、获得福利。就此而言,“经济”是带有价值取向的一个结果,“金融”则是实现这个结果的某个过程。

因此,经济危机,是指在一段时间里价值和福利的增加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比如,供需脱节带来的大量生产过剩(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萧条),比如,信用扩张带来的过度需求(最近发生的经济危机)。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对社会福利造成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不同。金融危机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过程危机,而经济危机则是一种结果危机。

联系

其次,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是有联系的。

从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规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来看,大部分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都是相伴随的。也就是说,在发生经济危机之前,往往会先出现一波金融危机,最近的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也不例外。这表明两者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其主要缘由在于,随着货币和资本被引入消费和生产过程,消费、生产与货币、资本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以生产过程为例,资本在生产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投资阶段,便开始介入,货币资本由此转化为生产资本;在第二个阶段里,也就是加工阶段,资本的形态由投资转化为商品;而在第三个阶段里,也就是销售阶段,资本的形态又由商品恢复为货币。

正是货币资本经历的这些转换过程,使得货币资本的投入与取得在时空上相互分离,任何一个阶段出现的不确定性和矛盾都足以导致货币资本运动的中断,资本投资无法收回,从而出现直接的货币信用危机,也就是金融危机。

当这种不确定性和矛盾在较多的生产领域中出现时,生产过程便会因投入不足而无法继续,从而造成产出的严重下降,引致更大范围的经济危机。这便是为何金融危机总是与经济危机相伴随,并总是先于经济危机而发生的原因所在。

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排除金融危机独立于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当政府在金融危机之初便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政策措施,比如,通过大规模的“输血”政策,有效阻断货币信用危机与生产过程的联系,此时就有可能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或深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总结和启示

货币一次性大幅贬值

往往是危机的开端

回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泰国央行放弃盯住汇率制度,允许货币大幅贬值是引发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自1984年6月以来,泰国一直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由于货币篮子中美元权重占比高达80%-82%,泰铢对美元汇率长期维持在25:1的水平上,泰铢实际上即为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十余年内,美国经济由于面临着贸易与财政双赤字困扰,采取弱势美元战略,同期兑主要货币持续走弱。由于泰铢采取的是盯住美元制度,随美元贬值,危机爆发之前,由于出口竞争力较强,泰国经济自1987年-1994年曾以平均10%的增速高速增长,十分抢眼。

然而,伴随着1995年美国经济复苏,美国互联网热潮的兴起吸引大量资金重新流回美国,美元开始进入上涨周期。盯住美元汇率制度下,泰铢随即也大幅升值,出口受到负面冲击,经常项目逆差迅速扩大。1995年泰国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重由1994年底的5.5%提升至8%。同时,伴随着资金流出,前期泰国积累的房地产与股票市场泡沫相继破灭,泰国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泰铢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贬值压力。

正是看准泰国基本面的矛盾与汇率贬值压力,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对冲基金自1997年初开始对泰铢发起了连续攻击,先利用向泰国银行借入泰铢远期合约,而后于现汇市场大规模抛售的方式做空泰国汇市。泰国政府采用外汇储备干预对抗做空势力,并一度将离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打击做空等,一度打压了做空势力。

然而,由于当时泰国的外汇储备只有300多亿美元,面对强大的贬值压力与高达790亿美元的中短期外债,做空态势很快又席卷重来。泰国的中央银行于7月2日放弃已坚持了14年的泰铢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虽然央行同时还宣布将利率从10.5%提高到12.5%以期一定程度上保卫泰铢。

面对泰国放弃盯住美元制度,国际社会,特别是IMF曾表示赞许,认为泰国央行此举意在走出当前经济困境,确保宏观经济调整和金融稳定。然而,其后泰国汇率市场的动荡之剧烈却远远超出预期。相对于取消盯住美元汇率之初,各界对泰铢会贬值至多20%的预期,当日泰铢便贬值了18%,而其后泰铢一路下跌60%,大大超出泰国央行预期。与此同时,泰铢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泰国经济发展,引起泰国挤兑风潮,挤垮银行56家,泰国物价不断上涨,利率居高不下,流动资金紧张,股市大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

在笔者看来,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一次性贬值的教训提示我们,认为一次性贬值策略可以解决问题太具有理想化色彩。在实践中,汇率波动往往会放大,预期非但不会因为一次性贬值而消退,反而使再一次贬值的预期更加强烈。一次性贬值很难达到所谓的理想中的合理水平,反而助长贬值大幅超出预期,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当下,有建议人民币可以尝试一次性贬值15%或更多,以打消贬值预期。但与泰国当时贬值的逻辑相似,一旦中国贬值15%,贬值预期必将放大,广大投资者会猜测下一次贬值是什么时候。而且,中国经济并非小国开放模型,一旦中国贬值15%,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一定会跟着相继贬值,20%甚至更多,这将使中国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此外,突然大幅贬值对出口商和美元债务企业和金融机构打击很大。所以,一次性大幅贬值非但不能解决当前的困境,还可能触发金融危机,实不可取。

金融危机发生的过程及原因和金融危机冷知识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美国金融危机已过 未来两周非常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