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口超过10层高楼的楼顶,一战德军巴黎大炮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一战的巴黎大炮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以及一战时期冷知识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一战后,奥匈帝国解体了,都成为哪些国家
  2. 一战中的意大利是什么样一种存在
  3. 一战的巴黎大炮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4. 一战从客观上推动了什么的发展

一战后,奥匈帝国解体了,都成为哪些国家

奥匈帝国,正式名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地”,是一个双元帝国(指两个不同的王国,拥有共同的君主和军队,在对外关系中是一个主体,但两国内政独立,各有自己的宪法、议会和政府)。1867年,奥地利帝国为防止匈牙利独立,遂与匈牙利政府签订《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正式组建奥匈帝国,匈牙利获得高度自治权,但奥地利君主仍兼任匈牙利国王,直至1918年解体。

1918年前,奥匈帝国是欧洲传统五大强国之一,也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当时,奥匈帝国国土面积约为68万平方公里,位居欧洲第二,仅次于俄罗斯;人口数,位居欧洲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德意志;军队数量,位居欧洲第四,仅次于俄罗斯、德国和法国;军工业,位居世界第四,仅此于德国、英国和美国,其中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重炮武器雄踞世界第一。

就是这么一个强大的欧洲强国,却最终在1918年陷入解体的命运,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一场波及全球的战争,即发生在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说白了就是德国、奥匈帝国等新兴列强与英国、法国等老牌列强为争夺世界的控制权和殖民地而发生的战争。当时,德国、奥匈帝国兴起时,世界早已被英法等老牌列强瓜分干净,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有着遍及全球的辽阔殖民地,且所占之地皆为富庶之地;法国殖民地的面积和富饶程度仅次于英国。比较起来,作为后起之秀的德国虽也占据了些许殖民地,但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完全不能与英法相比,甚至都不如欧洲小国比利时。

要知道,德国自1870年统一后,实力是飞速增长,增长速度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了仅此于英法的欧洲强国。但是,身为欧洲强国的德国却没有广阔的殖民地市场和原材料产地,而实力却有些日落西山的英法却拥有着十分广阔的殖民地市场和原材料产地,这种局面就让德国很是不爽。

于是乎,德奥等新兴列强自觉世界的殖民地都应该要重新分配,英法等老牌列强不应该再占着与他们实力不符的殖民地。由此,新老列强不可避免地就爆发了冲突。

当然,德国、奥匈帝国等新兴列强并不傻,英法虽衰落但总体上也跟他们是不相上下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如海军还强过他们,因此他们并没有真的想直接动用武力从他们的手中直接抢过其所占据的殖民地,而是将目光投向还未沦落为欧洲老牌列强殖民地的地区。

当时,德奥两国就将目光投向已衰落的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是15到19世纪唯一能挑战欧洲国家的伊斯兰国家,鼎盛时期疆土横跨亚欧非三大洲,领有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之大部分领土,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今之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今苏丹与也门。19世纪,在德国走向兴盛时,奥斯曼帝国却走向了衰落,由此德奥两国遂将目光投向于此。

但是,对于奥斯曼帝国,英法等老牌列强也同样有想法,因为奥斯曼的地缘战略位置真的太过重要,尤其是巴尔干半岛,沙俄想占据这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奥地利帝国想占据这打开向南扩张的道路;英、法则要占据这保护通往印度洋和远东的交通命脉。因此,对于德奥想将奥斯曼据为己有的想法,英法俄自然不会答应。

如此,奥斯曼帝国就成为了新老牌列强冲突的第一战场,两个派系在这里展开了正面交锋。

最初德奥与英法还算冷静,两个派系还是以谈判为主,希望以合作的关系来共同占据奥斯曼帝国。但是,显然英法是不会允许德国有壮大实力的机会的,由此最终德奥与英法彻底翻脸,两个派系为独占奥斯曼,那是费尽心机。首先,英国抢先出手,与奥斯曼边缘的阿拉伯部落结盟,将其武装,以来确保在波斯湾地带的优势。而德国则直接派遣军事和工业顾问大批的进入奥斯曼,希望借此直接控制住奥斯曼帝国。

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也是将自己的势力渗透进了早已垂涎三尺的巴尔干地区。而在当时奥匈这样的举动,就引起了位于巴尔干内陆的塞尔维亚国的强烈不满,作为沙俄在巴尔干的铁杆,在沙俄的支持下塞尔维亚早有扩张之心,一直都想独霸巴尔干地区。由此,奥匈帝国强势进入巴尔干地区的举动,让塞尔维亚是如芒在刺,其国内的野心家们在沙俄的撺掇下,一直都想用武力将其赶出巴尔干地区。

最终,1914年6月28日一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爆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若·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街头枪杀了正在对萨拉热窝进行访问的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

本来这个事件是可以靠外交来解决的,但是在德英法俄等列强的强势干预下,是最终演变成了战争,毕竟新老列强早就看对方不顺眼,都想教训下对方,让对方放弃与自己对抗的念头,只是一直都缺一个理由,此时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就恰恰成为了一个理由。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宣布对塞尔维亚发动预防性战争,8月1日,与奥匈同处一个联盟的德国正式对法俄宣战,3日,本不想卷进来的英国,碍于与法俄签订的同盟合约,也被迫对奥德宣战。随着同盟国、协约国的主要力量都卷了进来,因他们皆是当时全球殖民地最多的国家,由此一场波及全球的战争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四年多时间,大战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伤亡人员3000万,造成了十分严重经济和人口损失。此战以德、奥宣布投降,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全面胜利而告终。

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快要结束之时,因战争的缘故,奥匈帝国经济、民生等各方面都陷入停滞状态,加之战事对奥匈越来越不利,奥匈帝国境内开始出现分裂。

1918年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率先宣布独立,两国组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18年10月31日成立,匈牙利紧随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宣布独立,组建匈牙利民主共和国。1918年12月,此前被奥匈帝国占据的塞尔维亚、黑山两国,与原奥匈帝国所管辖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伏伊伏丁那共同组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即南斯拉夫王国的前身。奥匈帝国解体后,特兰西瓦尼亚地区被纳入罗马尼亚,加利西亚被纳入波兰。

直至今日,诞生在原奥匈帝国疆土上的国家,有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等十余个国家,此外波兰、罗马尼亚、意大利也获得部分前奥匈帝国的领土。

一战中的意大利是什么样一种存在

1882年5月20日,意大利与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签署了“三国同盟”协议。

尽管如此,在一战爆发前几年,意大利加强了与英国和法国的外交关系。因为意大利越来越确信,如果支持奥地利(19世纪复兴运动时期意大利的传统敌人)不会为意大利赢得它想要的领土:里雅斯特、伊斯特里亚、扎拉和达尔马提亚,这些都是奥地利的属地。

1902年意大利秘密与法国签订了一项协议,如果法国遭到德国攻击,意大利将保持中立。

一战争爆发后的1914年8月3日,由保守派安东尼奥·萨兰德拉(AntonioSalandra)领导的政府宣布,意大利不会派军队参战,理由是三国同盟只是防御性联盟,而奥匈帝国是侵略者。同时,萨兰德拉和外交大臣西德尼·桑尼诺(SidneySonnino)开始分析推测,假如意大利参战或者是保持中立,哪种选择会使意大利获得的回报更大?

尽管大多数意大利内阁成员(包括前总理乔凡尼·乔利蒂)坚决反对出兵干预,但包括社会主义者在内的许多知识分子,如伊凡诺·博诺米、里奥尼达·比斯索拉蒂,以及1914年10月18日之后的贝尼托·墨索里尼都宣布支持出兵干预。意大利的民族主义者和自由党派基本都支持出兵干预。社会主义者认为,一旦把武器分发给人民,他们就可以将战争变成一场革命。

与此同时,奥匈帝国开始与意大利谈判,以确保其维持中立,作为回报,将把法国殖民地突尼斯让给意大利。而1915年4月26日在伦敦,意大利却与英国、法国、俄罗斯签署了《伦敦条约》,条约规定:意大利退出三国联盟,加入协约国。战争如果取得胜利,意大利将获得南部蒂罗尔、奥地利沿海地区和达尔马提亚海岸的领土。

意大利打算在一个月之内同时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对奥匈帝国宣战,但是直到1916年8月27日意大利才对德国宣战。圣马力诺亦派志愿军以及圣马力诺战地医疗队协助意大利。

奥地利边境前线长650公里,从斯泰尔维奥山口延伸到亚得里亚海。战争初期,意大利军队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是由于地形复杂,这种优势无法发挥;另外,意大利总司令路易斯·卡多尔纳(LuigiCadorna)在战略战术上的失败,一味强调正面进攻,最终导致数十万意大利士兵丧生。

意大利军队的主要战役

1915年6月23日,“第一次伊松佐战役”开始,意大利军队三比一击败奥地利人。但未能渗透到戈里齐亚和格拉迪斯卡西北部高地强大的奥匈防御线。

1915年7月18日,意大利人在“第二次伊松佐战役”中尝试用更多的炮弹对奥匈帝国战线发动一场正面进攻,尽管开始取得了成功,但还是被奥匈帝国军队击退。1915年8月3日,双方陷入僵局。

1916年3月9日,意大利发动了“第五次伊松佐战役”并占领了战略性的萨巴蒂诺山。

1917年8月18日至9月12日,意大利在战术上取得了“第十一次伊松佐战役”的胜利。

1917年10月24日-12月26日,奥地利和德国发动了“卡波雷托战役”夺回了意大利军队前面十一次战役中占领的所有土地。

1918年6月15日至23日第二次皮亚韦河战役,意大利军队胜利。

1918年7月至10月10日之间,奥匈帝国军队规模从65万减少到40万。由于缺乏食物,部队开始不服从命令并出现逃兵,很多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开始加入意大利。1918年9月,意大利军队组建了五个捷克斯洛伐克团。

1918年10月24日,意大利终于组建了足够的兵力发起“维托里奥·维内托战役”。意大利军队突破萨克利(Sacile)附近的一个缺口,加上增援部队,摧毁了奥地利的防御线。

10月28日,意大利最高司令部下令无限期继续进攻。奥匈帝国也正处于崩溃的边缘,部队开始拒绝执行上级命令。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相继宣布独立。

10月31日,奥地利的整个战线开始崩溃,意大利军队发起全面进攻。

11月3日,30万奥地利士兵投降,同日,意大利人进入“特伦托”和“的里雅斯特”。

结果

1918年11月3日,奥匈帝国向意大利提出停战。11月3日,停战协定在帕多瓦附近的朱斯蒂(VillaGiusti)签署,并于11月4日下午三点生效。意大利如愿获得了奥匈帝国的部分领土以及部分达尔马提亚的控制权,包括南提罗尔、伊斯特拉半岛等。

伤亡情况

意大利死亡834名高级将领,16,872名初级军官,16,302名士官和497,103名士兵,总共有531,000多人死亡。其中,257418人来自意大利北部、117480来自意大利中部、156251来自意大利南部。

一战的巴黎大炮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巴黎大炮”又叫作“威廉皇帝炮”,是一战德国克虏伯制造的当时最大的火炮,该炮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将95千克的炮弹打到130千米的距离,这意味着德军可以在己方战线之内就可以炮击法国的首都巴黎。

该炮重达256吨,炮管口径达210毫米,操作这门炮需要80名士兵,其炮管长度达到了惊人的37米。由于炮弹的初速度非常高,对炮管的内壁磨损的非常厉害,所以巴黎大炮的炮弹都是按顺序编号的,每一发都比上一发的直径大,最后的炮弹口径将达到240毫米。

该炮在1918年3月到8月,一共发射了367枚炮弹,一半都落在了城市的边缘,造成了法国平民256人死亡,620人受伤,其造成的损失非常轻微,但是它对法国民众造成的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该炮最大的一次战果就是在3月底一枚炮弹直接命中了巴黎附近的一所教堂的屋顶,导致100人丧生,由于不知道炮弹是从哪里打来的,所以造成了非常大的恐慌。

一战从客观上推动了什么的发展

政治上:中国政府在是否参战的问题上,引发“府院之争”;“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发五四爱国运动。

经济上:大战期间,英、法、德等交战国对华商品输出大幅度下降,商品需求则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工业的市场压力;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文化上:“一战”中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部分知识分子通过“一战”反思西方文化。

OK,关于一战的巴黎大炮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和一战时期冷知识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德国 钢铁怪兽 因何而得名超级大炮 简直是法国噩梦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