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三国时期的真实情况怎样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三国时期的真实情况怎样的知识,包括冷知识三国历史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东汉宦官把持朝政而外戚和宦官政权发生了冲突,就是当时太后的哥哥何进,两方已经到了鱼死网破的境界,而宦官铤而走险把何进骗进宫杀了,而何进杀几个太监居然叫了董卓带兵来京,董卓进京发现管他的何进死了,而且自己有兵权就开始把持朝政祸乱朝廷,这就拉开了三国的序幕。而三国鼎立形成能说是个偶然也能说是个必然,偶然的话就是刘备能从曹操账下逃出来曹操居然没有杀了他,并且能在大劣势的情况下夺得一席之地,而必然的话就是刘备孙权曹操当时这三家的势力是最大的了,刘备是汉室后裔并且有献帝的血衣诏所以他能拉拢一批忠于汉朝的人才,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样也能以皇帝名义吸引人才,稍微弱点的孙权因为经历了3代的统治,能够占据江东一地,孙权主要靠着长江险所以能生存下来,而且东吴水站比较厉害,陆地上就不行,所以基本孙权不怎么主动进攻,一般进攻还以失败告终。真正的三国鼎立不是赤壁之战之后,赤壁之战只是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而最终三国鼎立的时间是刘备入川以后并且拿下汉中,自封汉中王以后三国鼎立正式成立!希望能帮助你!
三国历史刘,关,张,是真兄弟情吗
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真兄弟情是不容质疑的。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刘备带二弟关羽出兵征讨袁术,留三弟张飞守徐州。后因张飞酒后误事,暴打吕布的岳丈人曹豹,吕布在盛怒之下,领兵夺了张飞的徐州。张飞丢下刘备家眷,孤身一人杀出重围逃到刘备帐前,被关羽指责后,气急攻心的张飞拔剑就要自刎,被刘备急忙拦下后,深情说道:“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也”。从这句话中,就体现了刘备爱兄弟胜过爱妻子。后来,张飞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刘备的儿子刘禅当了妻子。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领兵攻破徐州,刘、关、张三人被曹操大军冲散,刘备丢弃家小逃往河北投靠袁绍去了,张飞杀出重围,逃去古城当了强盗,关羽保护刘备家眷走得慢,被曹兵围困土丘,后由张辽劝回曹营暂住,关羽拒绝曹操劝降,不为金钱美女所诱惑,一直打探刘备的消息,后来,在得知刘备在河北袁绍处的时候,便不顾一切,千里走单骑的护送两位嫂嫂去河北找刘备,此乃真兄弟情也。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败走麦城,被俘斩杀,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几乎举全国之兵攻打东吴,后中陆逊之计火烧连营,刘备因此兵败,病死于白帝城,此乃真兄弟情也。
三国时代从哪年算起
谢邀。三国时代要从曹丕建立曹魏政权开始。三国的存在时间是220至280,共60年的时间。三国结束是以西晋攻下孙吴的都城为标志。三国鼎立之前,黄巾起义之后这段时间属于东汉末年,并非三国时代。
三国时期的真实情况怎样
东汉王朝分崩离析,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并不是因为张角的黄巾起义,而是因为以上刘焉的这段建议。
所谓的平定黄巾之乱,其实是指消灭了黄巾军的主力,以及首恶张氏三兄弟。但实际上,此后的几十年间,各种各样的黄巾余党层出不穷,祸乱四方。
因此,时任太常的刘焉向朝廷建议:将刺史改为州牧。
这个提议,直接导致了汉末的军阀纷争。具体原因何在,我们今天试着来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要解释一下行政区划这回事。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推行郡县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三十六个省。
三十六是一个很好的数字。为什么呢?因为秦汉之交,数字以六为尊,所以才会有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铸金人十二、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等等。甚至于在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作为全书总纲的本纪都是十二篇。此外,他还有一篇表,叫《十二诸侯年表》(里面有十三国)。
秦行政区划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秦郡的实际数目,历来众说纷纭。但是“秦三十六郡”是最初的说法,是郡县制在全国获得成功推广的标志,流传也最广,故我们采用此说。当然,这只是表面的好处。真正的好处在于,三十六这个数字不多不少,作为中央下一级的行政区划,很便于中央管理。多了,管理起来很困难;少了,又容易造成地方集权。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东汉时候,郡以及同一级的国,逐渐发展到了九十八个。这时候,中央直接管理起来就很是不便了,但是又不想过度分权,怎么办呢?于是便产生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设立刺史。
具体而言,就是将天下的近一百个郡,划分为十二个刺史部及司隶校尉部。在郡中,行政依然由郡太守负责,但诸如郡中官员考察、地方风化、稽查捕盗等行为,则上归由负责该郡的刺史负责。
这一制度在汉武帝时期设立,到东汉时职权设置已经十分成熟。一直到黄巾之乱以后,其运转才出现问题。
承平之世,尽管刺史的职责之一是捕盗,但所谓的盗贼团伙能上百人就不错了,刺史只要带点正规军,消灭这群贫困人口是分分钟的事。可黄巾之乱以后,情况大有不同。地方上动辄就有几十万的黄巾余党,刺史手里那点人,对上了简直就是羊入虎口。下面的郡守倒是有兵,但是一来兵力不足,二来地方官虽然守土有责,却没有剿匪的义务。所以大部分时候,郡守只要把黄巾贼赶出本郡地界,就完事了。
刘焉的提议,正是针对这样的现状而提出。他建议将刺史改为州牧,最大的区别,不是州牧的爵位提升了,而是职权发生了变动。以前郡为一级,行政直接向中央负责;如今却是降了一级,改为向州牧负责。
也就是说,在国家本来的两级行政体系中,硬生生的又插入了一级,郡县制变成了省-市-县制。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一州之内,权责得到了统一,有利于剿灭黄巾余党。但问题在于,这项制度,也直接造成了军阀的割据。
最初中央在划分行政区划时,就是考虑到防止地方坐大,才把郡国刻意划小。中央宁愿面对近百个郡国,也不愿意将其合并,本来就是强干弱枝之计。如今为了平叛,反其道而行之,给大汉朝的统治带来了极大隐患。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这种隐患并不明显。毕竟,州牧的任命还是掌握在朝廷手中的。
但是,马上就不是了——这个锅,我们有请董卓来背。
袁绍召集诸侯反董卓,董卓为了避其锋芒,从洛阳迁都长安。以此事为标志,中央从此再无力号令地方。通俗的说就是:此前中央任命的官职,任命了就是任命了。但从此以后,中央再做任命,地方就不一定接纳了,而是看谁的拳头更硬一点。
所以我们才能在《三国演义》里看到陶谦与刘备的私相授受。当时的真实情况是,陶谦一死,地方官吏就把徐州牧的印信直接送给了刘备。刘备呢?给朝廷写了一封信,然后就大摇大摆的当起了徐州牧。而刘焉之所以给朝廷提出“改刺史为州牧”的进言,本身也没安什么好心。他打着为大汉朝着想的名义,实际上是因为自己看中了交州。这个时候,有人跟他说“益州分野有天子气”,他便又转而求取益州牧的位置。后来的历史我们就都知道了:刘焉最终获任,并在死后将这个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刘璋。再后来,就转到了刘备的手里。
董卓自己,在进京之前,便是并州牧。
那其他的地方呢?答曰:董卓自己送人了。
在废立了皇帝以后,为了换取官僚集团对自己的支持,董卓任命了一大票的士人为地方官。
结果,这些人一到地方上,就马上和袁绍串通起来,联合反董。“初,卓信任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用其所举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出宰州郡。而馥等至官,皆合兵将以讨卓。卓闻之,以为毖、琼等通情卖己,皆斩之。(《三国志·魏书·董卓袁绍袁术刘表传》)”
流氓没文化,始终是个硬伤。
说完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肇始。接下来,个人想说说“土崩”和“瓦解”之间的区别。
这两个概念,由《汉书》里一个叫徐乐的人提出。此人无生卒年月,无生平事迹,只留下了一封奏折。但因为这封奏折写得实在是太好太好,因此经班固之手得以流传至今。
奏折里,徐乐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叫“土崩”,另一个叫“瓦解”。土崩瓦解,于今人而言,无甚区别,但在徐乐的奏疏中,差别巨大。
什么叫土崩?徐乐举了秦末的例子。他认为当时百姓流离失所、困苦不堪,对统治者怨声载道而上层却不知;地方上,也是行政混乱,道德沦丧。正是因此种种,才会有陈胜的揭竿而起,然后遍地星火燎原。(“秦之末世是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此之谓土崩。”)
什么叫瓦解?徐乐举了七国之乱的例子。七国虽然兵多将广,粮草精足,但是,他们上得不到其他诸侯的支持,下没有普通百姓的响应。面对朝廷的大军,自然容易败亡。(“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竟外之助。此之谓瓦解。”)
不准确的概括一下就是:“土崩”,是中央对基层组织能力的丧失;“瓦解”,则是对中层控制能力的丧失。
那么东汉末年,属于哪一种呢?
前篇文章我们提及了黄巾之乱,看上去很像是“土崩”。张角披着宗教的外衣,在全国范围内都形成了巨大的组织能力。
但实际上,东汉的灭亡,是“瓦解”。
董卓以后,军阀割据要津,招兵买马,拥兵自重。运气差的,在混战中身死族灭,如袁氏兄弟;运气一般的,四处征伐,三分天下有其二,这是曹操;运气好的,则守着一块地从始到终,譬如孙权;当然,还有运气好到爆的,五十多岁了,人生居然还能焕发第二春,从一无所有到绝地大反击,这就是刘备了。
纵观三国的军阀混战,除了刘备等寥寥几人,你会发现,其余都是体制内的官僚,如曹操、袁绍等,他们很早就在朝廷内任职。说白了,他们用以争夺天下的资本,基本上都是公款公物。
这也是三国混战近百年方能统一的原因之一。其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据地,期间大部分的战争都只是局部战争,胜败与否,无伤全局。但是就俩字:混乱。
三国时期的真实情况怎样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冷知识三国历史、三国时期的真实情况怎样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