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 有重元素有中微子有气体,但暗能量占大部分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中微子是暗能量的一个种类吗,有何依据这个问题,关于中微子的冷知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中微子有质量吗
  2. 中微子是暗能量的一个种类吗,有何依据
  3. 原子上会有生命吗
  4. 中微子为什么比光速快呢

中微子有质量吗

在宇宙中,中微子的数量比其他任何类型的粒子都要多,但几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止这位宇宙中轻量级选手的运动。

每秒钟,会有数十亿颗中微子穿过我们的身体。

由于不跟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它们让科学家伤透了脑筋。中微子能够刷新我们对重要宇宙学问题的认识,包括暗物质的性质以及不断膨胀的宇宙的未来命运。

一台非同寻常的巨型机器即将启动,开始研究中微子这种神秘莫测的粒子,以期揭开宇宙中深藏的奥秘。

2006年,Katrin的主光谱仪在运往德国城市卡尔斯鲁厄的途中。该项目定于2018年6月启动

在德国西南部卡尔斯鲁厄市的郊区,工程师们在当地的理工学院里,安放了一个比蓝鲸还大的不锈钢装置。它像极了一艘齐柏林飞艇(一种硬式飞艇),或是那种软式飞艇。

这台设备是世界上最大的真空室之一,内部气压低于月球表面气压。它旨在解决一个复杂的难题:测出宇宙中最微不足道的物质——中微子——的质量。

每秒钟,会有数十亿颗中微子穿过我们的身体。太阳每分钟都会向宇宙中发射出数万亿颗中微子。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也遗留下了不计其数的中微子。

在宇宙中,中微子的数量比其他任何类型的粒子都要多,但几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止这位宇宙中轻量级选手的运动。

由于不跟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它们让科学家伤透了脑筋。中微子能够刷新我们对重要宇宙学问题的认识,包括暗物质的性质以及不断膨胀的宇宙的未来命运。

但很遗憾,这种不能承受之轻使它们格外神秘莫测。

开展卡尔斯鲁厄氚中微子实验(又名Katrin)的决定由此诞生。

该实验旨在测定由氢同位素氚发射的电子和中微子的行为,揭示它们在穿过真空室时发生的轻微路径变化。这些变化应能揭示有关中微子物理性质的精确细节,尤其是它的质量。

“在筹备Katrin的过程中,我们将技术运用到了极限。”该项目负责人吉多·德雷克西林(GuidoDrexlin)说,“除了在其内部营造出近乎真空的环境之外,我们还必须保持装置内氚的温度,它是仪器内中微子的来源,将其维持在绝对零度以上30℃的水平。我们还要严格控制机器内部的磁场,实质上相当于给整个建筑消磁。”

Katrin的规划和建设用了十多年时间。

德国纳税人通过国家资助的亥姆霍兹联合会,为这项实验出资6000万欧元,美国、俄罗斯、捷克和西班牙共同出资600万欧元,它们也将参与一部分研究。

目前,Katrin已进入最后试验阶段,明年6月将全面投入运行,不过之后,科学家还要花五年时间收集数据,才有望掌握足够多的信息,以对中微子质量作出准确估测。

“即便到那个时候,我们可能还得启动第二阶段的实验,才能找到所需的答案。”德雷克西林说,“毕竟,我们进入的是一个未知领域。”

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沃尔夫冈·保利(WolfgangPauli)首次假设了中微子的存在,用于解释放射性衰变过程中其他亚原子粒子的行为。此后,又经过26年的搜寻,人们才首次探测到中微子。时至今日,其神秘莫测的特性依然令科学家头疼不已。

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提供了一个例子,以说明它们是多么精微难测:若用一个1000吨的重水水箱捕捉中微子,虽然每秒有10万亿颗中微子穿过该水箱,但一天之中,能检测到的大约只有30个。

中微子已知存在三种不同形式:电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和τ中微子。

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家都认为,三者均没有任何质量。这种幽灵般的粒子将昙花一现演绎到了极致。在诗歌《宇宙之胆》(CosmicGall)中,作家约翰·厄普代克(JohnUpdike)就吟咏了这种怪异的情状。

中微子,它们是那么渺小

没有电荷,也毫无质量

而且从不互打交道

地球就是个傻冒

被它们一掠而过就像掸尘的女仆穿过通风的楼道

然而,20世纪末、21世纪初,科学家发现有证据表明,诗中关于中微子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它们还是有一定质量的。

日本的梶田隆章(TakaakiKajita)和加拿大的阿瑟·麦克唐纳(ArthurMcDonald)分别通过实验,证明了上述结论。这些实验表明,中微子在穿越太空时会转换形式。比如,来自太阳的电子中微子在冲向地球的过程中,有一些会转变成μ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这个过程被称为中微子振荡。

“这一发现至关重要。”德雷克西林表示,“宇宙学理论中有一个简单的约束关系,即只有具有质量的物体才能在不同形式间振荡。无质量粒子不能发生此类变化。因此,这就产生了一个明确的推论:中微子必然存在质量。”

德雷克西林回忆起揭晓上述实验结果的那场物理学会议。

“那就像一场摇滚音乐会。人们欢呼、手舞足蹈——这是不无理由的。我们意识到,我们看待宇宙的方式将从此改变。”因为揭示了中微子的巨大秘密,梶田隆章和麦克唐纳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深入Katrin内部

我们无法直接测量中微子的质量,但可以通过研究与之同时释放的电子的能量分布,来推导中微子的质量。

在Katrin的真空室内,电子在一个强大磁场的引导下,几乎朝同一个方向流动。原理如下:

猎寻中微子的具体方式

氚原子核衰变为氦-3原子核,并释放出一个中微子和一个电子。

1、尾端:负责设备的监测与校准

2、氚源:氚被置于一个名为“无窗式氚气源”的装置中

3、导引:管道周围的超导磁体激发出磁场,其强度是地球磁场的7万倍

4、光谱仪前端:进一步限制了可能被真空室残留的气体分子散射的电子数量

5、光谱仪内部:电子在巨大的真空室内接受分流。只有能量最高的电子才能穿越内部设置的电场,抵达探测器。这部分电子约占总数的1000亿分之一

6、探测器:物理学家对抵达探测器的电子进行计数,精确测出它们在高能端的光谱,从中推导出中微子的质量。

如果中微子存在质量,这个质量究竟是多少呢?

这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正如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马克·汤姆森(MarkThompson)所言,准确的测量结果影响重大。

“中微子有质量,但非常轻,是其他任何已知亚原子粒子的十亿分之一。但另一方面,中微子数量如此之众,其总体质量可能非同小可,因此它们在宇宙中也能产生重要影响。我们迫切地想了解中微子的质量,以便弄清它们会如何影响宇宙的未来。”

例如,如果我们发现,中微子的质量比当前的估计值更大一些,那么,它们的总体引力就会影响宇宙扩张,减慢它的速度。如果其质量低于当前预估,那么,尽管它们在宇宙中无处不在,也不会对宇宙膨胀速度构成太大的影响。

对宇宙膨胀的影响并非科学家关注中微子质量的唯一原因。

“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它们的质量比其他任何粒子的质量都要小得多,是那些粒子的十亿分之一。这说明,它们的质量肯定源于其他机制。”汤姆森补充说,“其他所有粒子都是通过附着到希格斯玻色子来获得质量,但中微子采用的必是一条不同的途径。所以,似乎还有其他的基本力涉及其中,这是一个等待挖掘的宝藏。”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想尽各种办法,希望测得中微子的确切质量。

经过二战后的第一次尝试,科学界将中微子的质量上限设定在500电子伏特(ev)左右,相当于电子质量的1/500,而电子本身已经相当之小。(用能量单位描述物体质量也许有些奇怪,但所有亚原子粒子的质量都是以电子伏特衡量的。电子伏特也可以用作质量单位,因为根据爱因斯坦的方程式E=mc的平方,能量与质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Katrin内部,超导磁体产生的磁场强度是地球磁场的七万倍

后来,进一步的测量将中微子的质量上限大幅压低,现在仅为2电子伏特上下,约为质量最轻的原子的20亿分之一。得出准确值的任务将落到Katrin的肩上。

这个项目将用到少量的氚。它是氢的一种同位素,原子核中带有两个中子和一个质子。(一般的氢原子核中没有中子。)氚是核反应堆的产物,价格非常昂贵。“一克氚的成本约为1万欧元,所以一定得格外小心,尤其是还要考虑到它的高放射性。”德雷克西林说。

而对Katrin至关重要的,正是氚的放射性特征。氚会衰变成氦的一种同位素,即氦-3,其间会释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中微子。只要精确测量出氚源释放的电子的能量(从而也知道了质量),就有可能推导出随其释放的中微子的能量(以及质量)。

超导磁体将产生比地球磁场强大7万倍的磁场,并将电子流导入Katrin巨大的真空室,使它们飞向强大的电场。只有能量最高的电子才能穿越这个电场,并被计数。这些电子吸收了氚原子核衰变产生的几乎全部能量,这种情况下,相应的中微子将不带任何能量。每5万亿个由氚原子核衰变产生的电子中,大概会有一个电子符合上述特征。

“这些电子将携带氚原子核衰变产生的所有动能。”德雷克西林说,“相应的中微子将不带任何动能。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计算出中微子的质量。再通过极为精确的测算,或许就能得出中微子的确切质量。

“至少要用五年时间,我们才有希望得出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字,但这只是我们的愿望,即便那时,也有可能毫无所获。至于到时候该怎么办,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想法。最终,我们肯定会测出中微子的质量。这将是一段奇妙的旅程。”

200吨重的巨型光谱仪在运送过程中,穿过德国小镇莱奥波尔茨哈芬

现代版奥德赛:Katrin的漫漫回家路

Katrin的主要部件是长23米、宽10米的真空室。将其运到卡尔斯鲁厄的旅程,堪称现代工程学中最奇特的史诗级旅程之一。

该真空室在慕尼黑东北150公里处的代根多夫建成。它重达200吨,恍若齐柏林飞艇。但由于太过庞大,无法进行空运,也不能经由公路往西直接运抵400公里外的卡尔斯鲁厄。因此,工程师们不得不选择水路。他们先是沿多瑙河东行,驶入黑海,继而经过地中海,越过比斯开湾和英吉利海峡,抵达荷兰鹿特丹。最后顺莱茵河而下,终于来到卡尔斯鲁厄附近。全程8,800公里,耗时两个月。

“这被称为欧洲最大弯路,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德雷克西林说。

这趟旅程也并非一帆风顺。2006年9月,装载真空室的船起航后不久,在行经德国约翰施泰因时,因所载货物太轻,导致船身露出水面部分过高,无法从一座横跨多瑙河的桥下通过。“我们不得已买了1000吨石材,把船压下去,才能从桥下通过。”德雷克西林回忆说。

10月27日,真空室抵达黑海。几天后,在穿越马尔马拉海、前往地中海的途中,船只遭遇风暴。“甲板上覆盖真空室的防护罩被吹走了,不锈钢外壳暴露在外,增加了被海水腐蚀的风险。”德雷克西林说,“但我们决定继续前行。”

最终,真空室抵达鹿特丹,驶入莱茵河,此时,又恰逢莱茵河水位处于几十年来的最低水平。“我们几乎是擦着河床前进的,跟河床只差了几厘米。”德雷克西林说。

在卡尔斯鲁厄郊外的莱奥波尔茨哈芬,他们使用世界上最强大的起重机之一,将真空室吊上陆地,置于一辆巨型拖车上。

“之前有人问我,会有多少人来看真空室就位。”德雷克西林说,“我说大概300人吧。结果,那天来了三万人。镇上所有食品在一小时内卖光,我们只好运来一万根香肠,免得大家挨饿。”

这段旅途的最后一程也是惊心动魄。

“在有些地方,真空室和镇上建筑之间只差3厘米就碰到了。”德雷克西林说。这个庞然大物在镇上左刮右蹭地前行,景象壮观而又诡异,让人感觉放佛置身于好莱坞的某部外星人入侵电影中。

终于,真空室抵达了它在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家”。“到的时候,它已经很脏了。”德雷克西林说,“所以,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洗它。毕竟,我们是德国人。”

翻译:雁行

来源:TheGuardian

造就:剧院式的线下演讲平台,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思想

中微子是暗能量的一个种类吗,有何依据

暗能量是冯天岳先生发现的斥力定律在全景宇宙模型中的描述。暗物质是引力粒子中微子,至于是那一种中微子产生的引力效应,则需要计算对比才能确定,这个过程将十分地有趣。

原子上会有生命吗

谢谢@悟空问答邀请!

按照“一切皆有可能”,也可以说原子上也生活着生命。

不过,就怕老书究们不高兴了,因为他已经被生命模式格式化了,不是吗?生命就应该是地球上常见的生命那样,是以某种元素为基链的超高级物质化合物,怎么能原子上的生命?

不过,问题要的答案既不是美好的假设,也不是呆板的套用。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真的需要有理有据。

无论生命,还是原子,都逃不出物质世界的概念,因此理清物质世界是关键。

目前对物质的认知是,还是比较笼统一体的,既有质量或者能得到静质量的都称为物质,因为光子暂时得不到静质量,又不忽视,所以冠以能量打到物质世界之外。

其实这个观念不仅错的离谱,而且已经成了人类对物质正确认识最大的阻力。

物质世界应该是三个截然不同的层次,高级层次就是以原子为最小个体的宏观物质,中级层次就是基本粒子为主群体的微观物质,初级层次就是以光子等暂时不能得到静质量的渺观物质。

从以上物质的分层次上来看,渺观物质是物质的初级存在,所以宇宙中这类物质最多,渺观物质虽然无法测量到静质量,但是最大特征是,无论哪个层次的物质演化,都释放出来或者需要渺观物质。

根据这一特征,看看无论星球演化,还是电子衰变,无不都有热和光。

微观物质里的各种基本粒子,它们要么衰变释放渺观物质,要么与其它微观物质的基本粒子共同构成原子。

宏观物质就不多说,毕竟人就是宏观物质的一种。

好了,原子上有生命吗?根据物质世界的三大层次,原子只是宏观物质的最小个体,原子上如果有生命,那肯定是微观物质了。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微观物质的各种基本粒子,如果不能有效的存在于宏观物质中,它们存在的时间都很短,短到瞬息万变,这样它们有希望演化出生命吗?

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既原子上不会有生命。

从这个问题再延伸一下吧,今天所谓的暗能量,也不过是渺观物质的一种,而所谓的反物质,则是微观物质的普遍物质,生命是物质演化的最高境界,所以只能是宏观物质的顶端,不要再瞎想了。

顺带着告诉你们,不要幻想暗能量了,因为暗能量时刻存在于渺观物质世界里。也不要舍近求远的梦想发现反物质了,反物质也是基本粒子,只不过反物质由于结构问题,只适合与其它基本粒子再结合成稳定结构的基本粒子,比如正电子要和中微子、介子等构成质子或者中子。

虽然看起来物质杂乱无章,只要有心,还是能看出端倪的。

中微子为什么比光速快呢

意大利OPERA(中微子振荡乳胶径迹)小组发现,中微子在飞行730千米后,到达探测器的时间比光在真空中走同样路程所花的时间还要少60.7纳秒,中微子的速度比真空中的光速快10万分之2.48,每秒钟要多要跑6千米左右。

中微子是什么

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荷,质量非常小的基本粒子。在我们周围存在大量中微子,主要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反应,在电影《2012》中,来自太阳的中微子与地球岩层发生作用,加热地壳,大量熔岩溢出,大陆板块加速漂移,引起超级地震,火山和海啸,一片世界末日景象。实际上这不可能,因为中微子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几率非常小,穿透能力极强,可以轻松穿越700颗地球而不发生相互作用。实际上每秒钟有一千万颗太阳中微子穿透我们的身体,我们却感受不到这种幽灵般的粒子,人体和地球对它是几乎透明的。

中微子的检测

中微子这种强悍的穿透力让科学家吃尽了苦头,为了看到它,科学家只能守株待兔,让大量中微子与大量探测物质接触,虽然单个中微子的反应几率小,但是总量上来以后,还是能看到一些中微子发生反应事例的。为屏蔽其他粒子的干扰,中微子探测器一般都建在地下数百甚至上千米的矿井或者山洞中。此次发现OPERA实验组属于意大利格朗萨索国家实验室,它位于横穿意大利的格朗萨索山脉中,一条高速公路隧道连接山的两边,中间有3个大山洞,洞中建起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实验室,实验室在地下1400米深处。

中微子振荡

中微子总共有三种,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由于中微子有质量,它们会发生相互转化,叫中微子振荡。为了研究这种现象,从2009年到2011年OPERA利用位于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产生了一万亿亿颗速度极大的质子,轰击靶标,产生出一束束高强度高能量的μ中微子,在地下穿透重重岩石,射向OPERA的乳胶径迹探测器,总共检测到16000个中微子。CERN离OPERA有730公理,在这个距离上很多μ中微子会转变为τ中微子,检验探测器上探测出的中微子,可以检验粒子物理理论是否正确。这类中微子振荡实验在很多国家的多个实验室开展,分别测量太阳中微子,大气中微子,核电站中微子,以及加速器产生的中微子的振荡,中微子跑动的距离从数十米到一千五百亿公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美国Homestake中微子探测器(RaymondDavis于1967年到1985年在这里发现了太阳中微子的振荡,获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日本的神冈/超级神冈探测器(小柴昌俊从1982年开始建造该实验室,在这里发现很多中微子振荡效应效应,获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目前正在进行的一项实验是T2K实验,从位于日本东海的质子加速器J-PARC产生中微子,发射到250公里以外的神岗中微子探测器。此外2007年位于美国明尼苏达的MINOS实验组开展过与今天OPERA几乎相同的实验,他们所采用的是著名的费米实验室产生的μ中微子束。中国在大亚湾核电站附近也建有中微子实验室,主要研究电子中微子向τ中微子的转变。

中微子超光速?

OPERA的实验方法是非常平常的,但这次实验得到了一个如此意想不到的副产品:中微子比光快,而且能量越高的中微子速度似乎越大(注:从论文结果来看是这样,但OPERA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否认了这种关联性)。按照狭义相对论,这些能量非常高的中微子的速度和真空中光速应该几乎相同,只比光速小大约每秒钟0.03纳米。这一结果违反了大多数物理学家一直认为是常识的一条规律:任何物体的运动速度不能超过真空中的光速。如果这一实验结果被证实,这将是本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

虽然中微子的探测比较复杂,但是中微子的速度测量原理非常简单:精确测量出探测器到发射器的距离以及中微子在路上所花的时间,两者相除就得到中微子的速度。实验小组采用了最精密的原子钟和GPS对时方案光纤同步传输信号方案,对中微子运行时间的测量可以精确到10纳秒以内;实验小组精确测量了加速器和探测器之间730千米的间距,先通过GPS系统测量出CERN和OPERA的室外基准点的距离,再从全站仪一步一步测量出探测器到基准点的距离,GPS系统可以准确到为2cm,全站仪可以准确到20cm左右。OPERA位于隧道内,测量时为了准确起见还封锁了隧道内的公路。时间和距离的测量都反复进行过多次,得到中微子可能比光速快这一重大而又违反常理的发现后,实验小组又反复检查了六个月,排除了所有可能的实验误差,包括月球潮汐影响,地球自转影响,地震影响,温度和云层对GPS信号传递的影响等等。考虑到所有这些后,实验小组相信这一结果的置信度达到99.9997%。在正式公布最终结果以前,实验小组和全球同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直到发现没有任何漏洞,才于9月22日公布了实验结果,给出了详细的实验方案,供大家检验是否还存在漏洞,并呼吁其他实验室来证实或者否定他们的实验结果。

其他中微子实验的结果

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美国MINOS实验小组得到过几乎一样的结论,他们进行了几乎完全相同的实验,连加速器到探测器的距离都非常接近MINOS为734千米,OPERA为730千米),唯一区别是MINOS采用的是能量为3GeV的μ中微子,而OPERA采用的主要是17GeV的μ中微子,实验结果是中微子速度比光速快十万分之5.1,非常接近OPERA的结果(快十万分之2.48),但此次实验由于中微子事例少,实验不确定性比较大,当时未能引起重视。MINOS将很快重新开展实验,实验精度会非常高,有可能将运动时间精确到1纳秒以内,以检验OPERA的结果。

前面提及过的日本T2Ka实验得到过极微弱的超光速迹象,只是三月份的大地震中实验装置受到一些损坏,该实验有望于2012年再次开始记录数据。

OPERA所遇到的最大挑战是著名的超新星SN1987A的中微子爆发事件。1987年2月24日这颗位于大麦哲伦星云的超新星突然爆发,抛洒出大量中微子和各频段的电磁波,在几个月时间内这颗超新星用肉眼都可以看到,它是1604年以来最亮的超新星。超新星爆发时发出的光线来到地球的3小时前,世界各地有三台中微子侦测器同时侦测到一股中微子爆发,共有24颗中微子被探测到,其中日本神冈探测器11颗,美国IMB探测器8个,俄罗斯BAKSN探测器5颗。这24颗中微子开启了中微子天文学这样一门新的学科,对恒星演化和粒子物理研究具有极大价值。

这些中微子长途跋涉16.8万年,几乎同时到达地球,前后相差只有13秒,虽然他们比光先到达地球,看起来中微子速度比光要快,其实不然,中微子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极弱,在超新星爆发的瞬间就离开超新星了;而光子则会与周围的物质粒子发生频繁碰撞之后,才能拖泥带水地逃离。SN1987A距离地球16.8万光年,如果OPERA实验是正确的,中微子速度比光速快十万分之2.48,那么SA1987中微子到达地球的时间会比光早4.2年而非3小时。当然这个论述值得商榷,OPERA实验采用的是高能μ中微子;而SN1987A释放的是低能电子中微子,能量和中微子类型都不相同。不过即使考虑这些,也不足以造成如此大的区别。

形形色色的超光速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其中有两条基本原理: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根据这两条原理可以得到一个推论,为了维持因果律,信号的传递速度应该低于光速。这里的速度既包括物质运动的速度,比如宏观物体和微观物质微粒运动的速度,波的速度;又包括能量和力的传输速度,以及广义的信息速度。

自从相对论为自然界万物设定了光速这一速度上限以来,一直有人试图突破它。果壳网上曾有很多人设想过下列思维实验:取一根一光年长的坚实木棍,沿着棍子的方向拉动棍子,棍子的另外一端会马上随着运动,似乎证明了拉力传递的速度远大于光速。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理想刚体棍不可能存在,棍子受力后发生的变形是以声速传递的,很多年以后棍子另外一端才会感受到拉力并开始运动,拉力传递的速度远低于光速。

类似的设想很多,大都是通过是构造过一些不可能存在的物质或者特性来“突破”光速,其中比较著名一种超光速粒子是快子,最重要的特点是质量为虚数,其速度范围为光速到无穷大。按照这一理论,存在两个不同的速度区域,快子的速度总是高于光速,普通物质的速度总是低于光速,光速是分界线,不能相互逾越。有趣的是,把物体从低速加速到光速是不可能的,要让物体达到光速,需要无限大的能量;而让快子的速度降低到光速,同样不可能。快子的高速度并不是从低速加速而来,而是本来就有的。

在2000年,复旦大学倪光炯教授就用快子理论解释过中微子质量问题:有些观测数据表明中微子质量似乎是虚数,中微子可能是快子,速度比光速快。快子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快50年了,一直只被认为是物理游戏,不是真实的物理,因为就在于人们很难接受虚质量,我们周围的物质质量都是正数或者零。如果能够容忍虚质量,那么OPERA实验倒是可以轻松解释了。

OK,关于中微子是暗能量的一个种类吗,有何依据和关于中微子的冷知识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体 物理 学家通过星系巡查测定中微子 质量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