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家族出了3位皇后,却跨越300年,为何说对中国历史有贡献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元顺帝在位期间对历史有什么贡献,以及元顺帝冷知识大全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徐达曾两次放跑元顺帝,常遇春怒参徐达,朱元璋为何不处置
  2. 有哪些中国历史的冷知识
  3. 元顺帝撤离北京,为什么没有据守“燕云十六州”,而退守蒙古本部
  4. 元顺帝在位期间对历史有什么贡献

徐达曾两次放跑元顺帝,常遇春怒参徐达,朱元璋为何不处置

公元1368年的七月,徐达率领大军北伐到达河北通州,当时距离元朝国都也就一两天的路程了。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北伐军统帅徐达偏偏要在通州什么事情也不干,足足停留了七天。

当时,明朝北伐军势如破竹,抵达通州时,吓得元顺帝不知所措,可是在这七天之中,元顺帝缓过神来,在半夜打开健德门,连夜逃跑了。等到元顺帝逃走之后,徐达这才率领大军姗姗来迟。

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在开平(今天内蒙的正蓝旗闪电河北岸,是元朝的上都。)战役中,徐达率领大军兵临城下,本可以将元顺帝瓮中捉鳖,可是徐达却偏偏漏下一个缺口。元顺帝又从这个缺口逃跑了。

本来明明可以活捉元顺帝,成就千古奇功,名留青史的,可是却被徐达故意放走的。开平王常遇春终于愤怒了,质问徐达。

徐达却不慌不忙地说道:“元朝末代皇帝虽然只不过一介夷狄(当时对少数民族的一种蔑称),但是怎么说他也曾是我们的皇帝,还管理中原大地那么久,是个合法的统治者。如果真的被我们逮住了,你让我们的皇帝朱元璋如何处理他呢?对于这个前任皇帝,是要封一块土地给他,还是要把他杀了才能高枕无忧呢?我觉得嘛,两种选择都不好,还不如把他放了,别让我们皇帝为难。”

常遇春闻言后,不太认同徐达的做法,心中有些怨气,班师回朝后向朱元璋打了小报告,说徐达故意放走了元顺帝。

朱元璋得知后,只是点点头,并没有怪罪徐达。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大将军达之蹙元帝于开平也,缺其围一角,使逸去。常开平怒亡大功。大将军言:“是虽夷狄,然尝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将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则纵之固便。”开平且未然。及归报,上亦不罪。

明朝冯梦龙的《智囊·上智部》

据说徐达在北伐之前,关于如何处理元顺帝的问题上曾经跟朱元璋有过密切的交流。史书上曾记载,有一次,朱元璋在汴梁的时候,徐达曾秘密向朱元璋请示:如果元顺帝逃跑,要不要乘胜追击,将其擒获?朱元璋回答他说只要将元顺帝赶到塞外就行了。

在封建社会,虽然元朝是朱元璋率领群雄推翻的对象,但是对于元顺帝,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徐达还是把他当成“君”的,毕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君臣观念还是很重的。

倘若元顺帝被擒获,朱元璋与他相见确实尴尬万分,杀,不是,不杀,也不是,既然如此,倒不如不见。

其实在元朝政府那里,元顺帝被称为“元惠宗”。朱元璋命徐达等人多次北伐,元顺帝多次弃城而去,史书上说他是“知顺天命,退避而去”,因此封他为“顺帝”,或许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谢谢阅读,欢迎订阅收藏与转发!本站作品都是本人的原创作品,请勿转载,谢谢大家!

有哪些中国历史的冷知识

冷知识,作为汉语解释,指的是那一些偏门的表现,或琐碎,烦杂的知识且有一定道理的事情。这些知识看似稀奇古怪,或饶有趣味,而且真实的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很少人去注意其中的真谛。冷知识的确能让人增长见识,开阔了视野,启迪思维,引发其求知欲。和”冷笑话”属于冷幽默一样,冷知识虽然冷门却有让人忽视的用处,更能耐人寻味。因为其中的问题细小,轻微,甚至有点愚昧,让人感到无聊,“冷知识”多被人称“笨蛋问题”。说白了,冷知识就是在你身边,却总能有让你疏忽的道理或知识,甚至可以说“冷知识”也可以预示着不久的发明。应该说中国历史上的冷知识太多太多了,多得没法回答。如果实在要回答,老漁想说的是:作为另类,冷知识也可以是“脑筋急转弯”的延续和发生。(图片来自网络)

元顺帝撤离北京,为什么没有据守“燕云十六州”,而退守蒙古本部

元顺帝从大都(注1)逃往上都(注2)的时候,唱了一首歌,用现代文表述是这样的:

丢了我大都啊,

冬天就没地方歇着了;

丢了我上都啊,

夏天就没地方避暑了!

都是我太狂妄迷糊啊,

招此大辱!

我,愧对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两位先祖!

我死了估计也没什么好谥号,

我,妥欢帖睦尔,无话可说!

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

这话,是宋太宗赵光义忽悠他大哥宋太祖赵匡胤不要迁都的理由。

赵匡胤一听,就知道,自己老弟已经把上层官员的心,收买完了。

这话对吗?

在赵匡胤来说,这纯粹是他弟弟胡说八道外加找个理由威胁他呢。

可在元顺帝来说,还真是这么回事。

德之一字,我们在这里,可以简单的认为是军心和民心。

民心我们今天不讨论了,朱元璋率领的就是农民起义军。

我们重点说一下军心。

《孙子兵法》说:要想打胜仗,得心齐,人心齐,泰山也得挪地方!

元军和明军的军心,那,差的太多了。

1、元军内乱的幕后黑手竟然就是元顺帝!

元顺帝先是把扩廓封为总天下兵,任务是南平江淮,打朱元璋去!

扩廓自己才有多少人啊,就发檄文征调关中的诸军。

关中诸军不理他!你个毛孩子!我和你爹是同辈,你算哪根葱!

扩廓急了,竟然回头打关中去了!

最奇葩的是,元顺帝一看扩廓不行了,

竟然把扩廓就地免职,然后让关中诸军和叛离扩廓的队伍,一起打扩廓!

元军窝里斗正热闹的时候,明军打下河北广平(永年县)了!

奇葩元顺帝一看急了,忙说别打了!

扩廓官复原职,和关中诸军一起打老朱,别分彼此了!

晚了!

2、明军步步为营,战略得当,上下一心,势如破竹!

平定南方之后,明军大将们就想着开庆功宴。

老朱说了:别学张士诚啊,咱们不是割据一方的军阀,而是要“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咱们北边还没打下来呢!

常遇春说了:陛下,简单!大军长驱直入,攻下大都,他们就全完了!

朱元璋没被胜利冲昏头脑。

山东,河南,潼关,依次攻克,形成了对元军的战略包围。

五月,朱元璋就亲自跑到汴梁了。

这样的一支上下用命的队伍,是乱成一锅粥的元军能抵抗得了的,吗?

燕云十六州?用不着!绕过去不就行了!

朱元璋来了

朱元璋听取了前指诸将的工作汇报,定下了下一步的战斗计划。

燕云十六州不是不好打吗?

闰七月,占临清!

临清这个地方,卫河由此入运河,水量大增,可以直抵大都!

十一日占的临清,

十五日攻克德州,

二十日就到了长芦,直沽!直沽在哪里?现在的天津!

大家还记得解放战争时期的平津战役吧,还记得先打的哪里后打的那里吧?

打下天津,明军就更得劲儿了。

有海船啊!

常遇春率领队伍,有骑马的,有坐船的。

浩浩荡荡,目标:大都!

元顺帝跑了

闰七月二十八,元顺帝召集群臣:都说说吧,人家昨天把通州打下来了!咋办?

群臣劝,死守大都!

元顺帝动容,但,他想起了两个人,谁?

徽钦二宗!

当晚,元顺帝带着一帮后宫妃子,打开居庸关,跑了!

徐达攻克大都!

八月二日,徐达领着兵马,填上护城河,攻入大都!

元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燕云十六州是终宋朝之痛,却不是明朝皇帝们的心头好。

说实在的,宋太祖为了恢复燕云十六州,连花钱买回来的决心都下了。

可是,真的是燕云十六州阻挡了北宋平定北方的步伐吗?

我们也知道,是宋太祖制定的强干弱枝政策导致了这样一个结局。

而有明一代,从明成祖朱棣始,把都城定在北京,

是天子守国门吗?

如果平定北元,开疆拓土,那北京,还是国门吗?

可惜自仁宗宣宗始,明朝的皇帝们真的把北京当做了国门。

方有以后的土木之变,堂堂大明皇帝,做了俘虏。

燕云十六州?占住了,就稳了吗?

彼之元顺帝,后世之明崇祯皇帝朱由检,都据有燕云十六州,

稳了吗?守住江山了吗?

注1:大都:北京市旧城内元大都遗址。注2:上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

元顺帝在位期间对历史有什么贡献

中国历代亡国之君里,“作精”从来不少,而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却堪称其中“作天作地”的一位。

这位皇帝的执政生涯,除了横征暴敛,就是天天声色犬马,放任老婆奇皇后与太监朴不花乱政,各路贵族权臣也是掐架不停。历代昏君祸国的戏码,到他这里全齐活。最后折腾得天下大乱,明朝北伐军兵临大都(北京),他轻飘飘一句“今日岂可复作徽、钦!”然后就撒腿开溜——版图空前广大的元王朝,就这么活活断送在他手里。“作”得如此硬核,以至于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里,都忍不住调侃他一把:当明教的仁人志士们热血澎湃,决心刺杀元顺帝时,智囊彭莹玉却泼了盆凉水——咱明教能发展得这么好,还不是因为这皇帝太“作”?倘若把他杀了,上哪再去找这么废物的对手?所以“这鞑子皇帝,可不是咱们的大帮手么?”坚决不能杀!

不过,不吹不黑的说,作为一位连金庸都“舍不得杀”的“作精”皇帝,亡国之君元顺帝的一项历史贡献,不但远远超越“昏君”范畴,更叫诸多历代圣君望尘莫及——科技贡献。

元朝本就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黄金年代,而以能力论,元顺帝也是个实打实的“科技学霸”。动手能力出名强。他曾亲自设计建造了一艘长达一百二十尺的“龙船”,该船不但做工精美,且内部有强大机械装置,可以操控机关前行,龙头龙尾龙眼还能摆动。还制造了名为“宫漏”的计时装置,整个“宫漏”全由机关操作,上面有神殿宫女飞仙等各式工艺品,每到子午时报时,这些工艺品就会自动摆动,场面十分好看。

(宫漏)

当然,别看手艺登峰造极,但这位元顺帝,可没有什么远大的科研目标。每次做好了“作品”,就问身边太监们好不好,只要听人说不好,立刻把“作品”砸稀巴烂。说白了,就是图个乐。

但如此精妙设计,也叫当时的元顺帝,有了“鲁班天子”的雅号。就算是后面同样以“手艺”著称的明熹宗朱由校,倘若看过元顺帝的“作品”,恐怕也要服气叫声师父。

而放在中国古代手工业史上,元顺帝的这类“作品”,更有着重要意义。就以他那“全自动操控”的“龙船”来说,以设计工艺论,堪称继承了唐宋车船工艺的核心技术,更将其水准抬高一台阶。元朝亡国后,这种“龙船”技术也代代升级,变成了明清年间活跃在内河里的“四轮足踏车船”,运输护航都是好手。

当然,以元顺帝这么强大的手艺,要是只有自己窝在深宫里“搞发明”,显然也“英雄寂寞”。所以在元顺帝那瞎指挥的执政时期,他也时刻注意网罗科技人才。他身边的詹希元、范舜臣、李国凤、张庸等宠臣,都是当时中国一等一的科学大牛,为他陆续造出了“纺纱碾”“三村小日晷”“五轮沙漏”等新发明,每一样都代表当时的高精尖技术,叫他玩得龙颜大悦。

值得一提的是,元顺帝还高度重视科技图书,元代的诸多科技典籍,比如《农桑衣食撮要》《农书》《河防通议》等巨著,多次被他搜罗并重新印刷,收藏在元朝皇宫里。虽然在当时,这些宝典主要供他阅读消遣,却也因此躲过了元末的战乱荼毒,幸运流传下来。

除了“宅”在深宫里“玩科学”外,元顺帝也十分重视“科学实践”,最出名的一桩,就是元末的黄河治理。这场由水利科学家贾鲁主持的大型工程,虽然惹出了“挑动黄河天下反”的大乱,却到底扛着千难万难成功竣工——这项工程,是中国古代第一次采取“北堵南疏”治理理念的黄河全面治理工程,动员十几万人,成功以新型工程技术,结束了黄河为害数十年的水患,留给未来明王朝,一条畅通安全的黄河。

就连满满槽点的元末农业,元顺帝竟也进行过“科学尝试”,他曾经专门招募培养精通农业生产的“农师”,然后派去农村“教民播种”。可见,在“科技兴农”这事儿上,一辈子作天作地的元顺帝,理念很先进。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理念如此先进,元王朝为何还会土崩瓦解?看看元末的景象就明白,当时的大元朝,腐败已经烂到骨头里。连年的天灾人祸,民间饿殍遍野,可朝堂之上,元顺帝却还在一掷千金,忙活他的“科学娱乐”,大小官员照贪照捞,如此悲惨现状,又如何“教民播种”?就连一条治理成功的黄河,都成了元末大乱的催命符。

反而是接下来的明王朝,充分尝到了“元顺帝科技探索”的甜头,元顺帝苦心印刷的大批农业科技图书,都被明王朝照单全收,然后推广全国。接着就有了空前的工程奇迹:明太祖朱元璋执政的三十年里,元代时种植有限的棉花等作物,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种植。

元顺帝“宠臣”们苦心开发的“高科技杰作”,比如“纺纱碾”“筒车”等“作品”,都成了全国推广的新型农具。还有曾藏于元顺帝皇宫的《河防通议》等图书,更助推了明初一系列工程奇迹:明朝开国不到二十八年,就修治塘堰四万九百八十七处,整治河道四千一百六十二处,治理堤岸五千四十八处。

就连元顺帝“教民播种”的举措,明初也继承下来。明朝开国的前三十年里,曾以立法的形式,强力推广桑麻作物的种植,并派人到各地推广农业种植技术。这一系列的苦心,也换来了强大的治国成果。开国时历经战乱,到处“田野荒芜,人烟断绝”的大明王朝,不到三十年时间,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农业税粮突破三千二百万石,是宋元最高数值的近三倍。铁产量高达9232吨,是宋元最高数值的两倍多。中国古代史上一个“远迈汉唐”的黄金时代,就此震撼开场。

如此治国奇迹,实事求是说,真有元顺帝的“贡献”。甚至更证明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硬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核心技术更是国家重器。当然更重要的是,再强的科技,也要以正确的方式,用对地方。

参考资料:彭少辉《元代的科学技术与社会》、陈梧桐《明史十讲》、申友良《元顺帝时期的防灾救灾研究》、李绍强《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为什么说乾隆是中国历史第一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