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景葵对张之洞的评价

励志一生 冷知识 2023-08-24 17:45:58 -
张之洞是如何将远东第一的汉阳铁厂办成远东第一大烂尾的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叶景葵对张之洞的评价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历史冷知识宣统元年张之洞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叶景葵对张之洞的评价
  2. 张之洞是谁的后人
  3. 清朝灭亡跟张之洞的去世有没有关系
  4. 张之洞入值过军机处吗

叶景葵对张之洞的评价

在宣统元年(1909年)张之洞驾鹤西去后,汉冶萍公司的经理叶景葵这样评论道:“假使张之洞创办之时,先遣人出洋详细考察,或者成功可以较速,糜费可以较省。

然当时风气锢蔽,昏庸在朝,苟无张之洞卤莽为之,恐冶铁萍煤,至今尚蕴诸岩壑,亦未可知,甚矣功罪之难言也。”

虽然话中有为张之洞的鲁莽开脱的动机,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建厂之初所受之挫折的主因还是在于张之洞的“卤莽为之”。

张之洞是谁的后人

张之洞父亲叫张锳,字右甫,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张锳出身低级官宦之家,从小就发奋读书,可是运气不大好,1813年考中了举人后,就再也没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连续6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铩羽而归。

好在那时候屡试不第的举人们,还有机会参加大挑考试,以此进入官场。于是,张锳参加了1826年的大挑考试,被选为知县放任。

那一年,张锳35岁。

张锳一无家世,二无背景,因此被外放到贵州当知县。清朝时期,贵州属于贫苦之地,经济落后,没啥油水,许多人哪怕是当官都不愿意来贵州。张锳来到贵州后,却干得津津有味,知县一职一干就是10多年,也毫无怨言。由于为政清廉,治理有效,张锳又被提拔为知府,这一干又是10多年。1855年,64岁的张锳升任为正四品的贵东道道员。第二年,张锳病逝于贵东道道员任上,时年65岁。

清朝灭亡跟张之洞的去世有没有关系

谢邀。

清朝的灭亡与张之洞之死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张之洞之死却与清朝的灭亡有直接关系。

张之洞算是被摄政王载沣活活气死的。

宣统元年七月初六(1908年8月21日),张之洞病重,具折奏请开去一切差事在家养病。摄政王载沣前往视疾。载沣是皇帝的本生父,又是朝中第一权贵,他的到来其实相当于皇帝亲临。自古以来皇帝亲临大臣家中视疾有两重含义:一是该大臣将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了,皇帝亲临表示慰问和优容。二是来送行,接受大臣的遗愿。被视疾的大臣也都非常重视,要把临终遗言说给皇帝听。

(署理两江总督时的张之洞,当时袁世凯是直隶总督)

慈禧死后,朝中没有什么像样的人才了。张之洞可以说是硕果仅存的第一重臣,举足轻重。他的死关乎国运和根本,因此他临死之前要说的话肯定是非同小可,如果放在康雍乾朝,皇帝会隆而重之,打起百倍精神,认真听他说话的。实际上,从康熙朝至道光朝,只有刘统勋、汤斌、陶澍等少数大臣的份量能与张之洞比肩,以康雍乾的精明,孰轻孰重自会分辨的出来的。

照清朝的常例,大学士级别重臣病重弥留之际,皇帝会亲自到家里视疾。这既是给大臣的一种荣宠,也是给大臣一次最后对朝政进言的机会。大臣临死之前的进言非常有份量,皇帝基本上都会采纳。这种进言分两种:一是遗折,二是视疾时的当面交谈,而当面交谈肯定比遗折更管用。

张之洞一生堪称人臣之极,他出身翰林,以清流领袖的身份出任封疆,从山西巡抚起家,历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又多次署理两江总督,晚年进军机,任体仁阁大学士。他的人脉和影响遍及海内外,朝中几乎所有官员都是他的下属和晚辈,他的言论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巨大影响,100年以后的中国改革开放也未脱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他是中国百年一遇的人杰,鞠躬尽瘁。随便截取哪一段人生经历都是经典。这样一个人的临终遗言,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轻视。

(张之洞塑像。他手里拿的是他亲手创办的汉阳兵工厂出的步枪。后来的汉阳造就是在此基础上改进的。抗战时期汉阳造是中国军队打日本的主力步枪,蜚声中外。)

小皇帝当时只有四岁,所以视疾这样的事就由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代劳。张之洞一定是提前很久就做好了准备。新政、立宪、海军、用人之道、为君之道等等,拳拳忠爱,张之洞有一肚子话要对摄政王说。

可这个摄政王根本就没把张之洞放在眼里。他当摄政王以后,心里耿耿于怀的是汉大臣的权力太大,一定要把汉大臣的气焰打下去。而张之洞是汉大臣的首领,压制住张之洞,就等于压住了汉大臣。所以他处处与张之洞为难,张之洞孤掌难鸣,早有万念俱灰之感,要不是心存江山社稷,都想告老还乡了。所以张之洞的病,一半是载沣的原因。

张之洞开口了,先说最要紧的立宪问题。他建议不要与南方的民众冲突,不要激化矛盾,为立宪争取时间。

可少不更事的载沣不假思索,张口就来。“不要紧,有兵。”一句话就把张之洞给怼回去了。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个朝代的君王不怕激起民变的,唯有载沣。而且自恃有兵在手,竟大有要故意找茬的样子。大清国是怎么亡的先不说,载沣这话却是地道的亡国之言。

张之洞气的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当天晚上就咽气了。可以说,张之洞就是被载沣气死的。

晚清本来就人才凋敝。张之洞和袁世凯是硕果仅存的国之重臣。载沣家里与袁世凯有仇,所以溥仪登基,他当上摄政王,第一件事是要杀袁世凯。

张之洞苦劝:主少国疑,杀重臣不祥。载沣还算是听进去了,他令袁世凯回家养足疾。袁世凯逃过一劫,可张之洞就此在朝中孤掌难鸣了。载沣处处为难他,他也处处被掣肘。

当时载沣那么霸气,其实是心里有底的。那个时候的载沣,正踌躇满志,自我感觉良好。

出乎大多数人的想象,清廷那个时候不算是山穷水尽。由于几十年洋务运动的成果开始显现,清末的财政收入连续三级跳。1899年年入突破一亿两白银,1908年突破两亿两,1911年更是突破三亿两。年增长率为50%以上,增长率为当时世界之最。康乾盛世时也才年入三四千万两。虽然有辛丑条约的赔款,但由于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较大,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辛丑条约》有一万条罪状,但有一条好处。那是李鸿章拼了老命争来的,也是他在庚子之乱时与刘坤一、张之洞共同维持的东南互保的成果:没有割地,也没有涉及中国主权。晚清巨变中列强的在华利益发生了巨变,绝大多数列强乐于见到中国的新政改革和立宪。

(张之洞的名著《輶轩语》)

1909年载沣的弟弟载洵以海军大臣名义访德,一次性定购了八艘战列舰、二十艘巡洋舰。把德国皇帝都惊呆了。这个大手笔只有今天的天朝才能与之相比。此外,他还在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兵工厂签了大量的订单,令整个欧洲咂舌。

手中大权在握,又有雄厚财力支撑,载沣有点飘飘然。这从载沣在清廷立宪事宜的表现中能看出来。

宣统皇帝登基后,清廷下诏重申预备立宪。1911年5月,裁撤军机处,成立新内阁。

新内阁里,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13名国务大臣中,汉大臣4名,蒙古1名,满族8名。其中皇族5人,开创了有清一代皇族参与中枢人数之最。此前的军机大臣都是满汉各半,皇族成员最多一个,一般都是直接回避。

他的宗社党也把持了军权和财权。

满人铁良担任陆军部尚书。后又调铁良为江宁将军,改荫昌为尚书。载沣的弟弟载涛掌军咨府(总参谋部),亲贵良弼掌禁卫军。他的另一个弟弟载洵任海军部尚书。另一个亲贵辅国公载泽任度支部尚书。

(以庆亲王奕匡为首的皇族内阁)

载沣倒行逆施,后果非常严重。

清朝从咸丰初年开始,就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格局。在外交、军事和内政上,汉大臣是绝对的中坚。这种格局不能轻易打破,晚清以慈禧太后之精明,也从来没有动这个格局。不是不想,是不能也。突破了这个格局会有灭顶之灾。

从载沣执政开始,他就不断收权,把督抚手中的兵权、财权都尽量收上来,让自己的兄弟和满洲亲贵掌管着。以至于地方汉大臣都普遍意识到清廷已经不再信任他们了,也不再需要和依赖他们,需要另寻出路了。

载沣的做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地方督抚离心离德。这也是辛亥革命爆发后,地方军政大员纷纷宣布独立的重要原因。

(载沣的中央军委,里面只有一个汉人)

此外,载沣的做法还实际上削弱了清廷的军事实力。铁良、良弼等人号称知兵,实际上志大才疏,花架子而已。载沣的两个弟弟更是不懂军事,他们执掌陆海军,毫无建树,只是担当虚名。另一方面,晚清的新军兵制和练兵方法实际上培养了一批彪悍的军阀,他们肯定不是新建一个陆军部和军咨府所能辖制的。

辛亥革命爆发,前线的枪声一响,载沣的兄弟们才意识到自己对于军队的掌控能力基本为零。所谓知兵的人身边竟连信得过的亲兵都没有一个。到良弼挨了一个炸弹,他们都噤若寒蝉,没一个敢出头的。

这时候再请袁世凯出山,让他组阁。老袁大刀阔斧,把以前的满人和皇族全部赶走,换了一个清一色汉人内阁,载沣和他的兄弟们连个P也不敢放了。可笑皇族内阁不过是载沣兄弟们做的一个梦而已。

载沣这个人其实不坏,他继承了他父亲的厚道和谨饬。但他糊涂。而且因为少不更事,做事太孟浪了。那个时候他身边有个张之洞这样的智者教导他就好了。所以,与张之洞过不去,怎么看载沣都欠揍。

张之洞入值过军机处吗

清朝在雍正时期形成不少管理朝廷新制度,

军机大臣的职责是:“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即秉承皇帝的旨意,办理军政要事,承担着皇帝秘书的职责。

晚淸时期,张之洞曾长期任职总督、巡抚级别的封疆大吏,权倾一时。1906年,年近70的张之洞,终于被召唤进京,任职军机大臣。

军机处确实是一个强势部门,王公以下阶品官员擅入聚集是会处斩的。就连张之洞入值那天,他来到军机处,小心翼翼地站在门外,直到军机大臣张百熙,在军机处值房里跟他打招呼,请他进来。张之洞却显得十分小心,好像没有听到一样。

张之洞解释说,他还没有收到入值军机处的正式任命,不敢进去。张百熙这才恍然大悟。可见当时的这一规定是有多么严厉。本来应该有入值文书,因为当时清朝已经有覆灭的迹象,朝廷的各项制度已经混乱不堪了。

关于叶景葵对张之洞的评价和历史冷知识宣统元年张之洞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砍头,身为湖广总督的老爸为何无动于衷不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