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孔融的历史评价,冷知识历史孔融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历史上的孔融老了的故事
孔融字文举,他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文学家,也是建安七子中的一位,而让他最出名的一个故事就是“孔融让梨”了。小时候老师就用这样的一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关于谦让的美德,因为谦让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非常好的美德,所以说也是值得大家去学习一下的。
?
不过有关他的故事好像也只有让梨这一件。按照道理来讲,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而且在课堂上也是会多次提及的典型案例怎么长大后就没人提及了呢?除了这件事之外,老师却从来不讲他长大以后的事情,这又是为什么呢?
孔融让梨的故事记载于《后汉书·孔融传》之中,但是当他到了13岁以后才逐渐成名。这件事情的真实性还是值得让人怀疑的。13岁时,孔宙死了,作为儿子的孔融非常的伤心,一下子就哭倒在地上,需要人的搀扶才能勉强站起来。十里八乡的人们听到这件事都称赞他十分的孝顺。
?
当时东汉的朝廷是由宦官当政的,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士人张检因为得罪了宦官而四处逃难,只要是他停留过的地方被处死的人不计其数,他为了避难逃到了自己好朋友孔褒的家里。但由于孔褒不在家,孔融就收留了他。负责抓捕张检的官吏知道这件事之后就要定他们俩的罪。
孔褒和孔融都争着想要顶替这个罪名,但是最后还是把罪名归咎到了孔褒身上,孔融也因为这样的一件事情名声大噪,他还由此得到了司徒杨赐的作用。公元184年他被举荐为大将军,但是孔融其人实在是太过骄傲自满,可上司御史中丞赵舍总是搞不好关系,最后只能称病还乡。
?
不过孔融的才学和文化水平的确非常的厉害,他也是“建安七子”之首,想要重用他的人自然也是非常多的。朝廷最后又征召了孔融,不过此时在位的皇帝是刘辩,朝政大权都掌握在董卓手里,在朝廷中孔融提出“光复汉室”的言论,这让董卓感到十分的不爽,于是他就把孔融调到了北海为相。
在那个地方当官的时候,还流传出了一件事情,听说孔融为父亲举办葬礼,让整个北海城的人都过来哭丧,但有个人实在是哭不出来,孔融就下令把他给杀了,理由是因为他哭得不够哀伤,这个故事跟孔融让梨这样的事情一样也是颇有争议性的,但是在北海的民间确实就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件事情。
?
说孔融是个自大的人,这样的言论也不是随便说说。这件事情就算连刘备都是有耳闻的。孔融当初被黄巾军的管亥围困的时候,就派出太史慈向刘备求救。刘备听说此事就回复说:“孔北海居然还知道天底下有一个刘备呢!”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孔融平时就是一个目中无人的人。
公元196年,袁绍的儿子袁谭攻打北海,但这个时候孔融还在城内饮酒读书,等到城池被攻破之后,他才匆匆忙忙逃往山东,把妻子和儿子当作诱饵留下给了袁谭。又过了12年,曹操北伐乌桓国的时候,到处都是一派兵荒马乱的样子。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和国库的充盈,曹操上述请求皇帝可以下一道禁酒的命令,可是孔融又上诉认为禁酒这样的命令是不合时宜的。
?
这件事情也让曹操对他怀恨在心,两人在朝廷上也是多次针锋相对。又过了一年,孔融又提出了“父母无恩论”,他觉得父母亲是为了自己的情欲才将他们生下来的,并没有对他们有什么恩情。但是此时的丞相曹操推行的是以孝治国,孔融平日的饮食起居也是十分铺张浪费的,他对父母的不孝态度也成了曹操收拾他的把柄。
孔融小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孝顺而出名,晚年又提出子女完全不需要尽孝的观点,这和之前塑造的孔融让梨的光辉形象大相径庭。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们从来不会告诉学生长大后的孔融成了什么样子。
历史上真实的孔融是怎样的
孔融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孔融的历史评价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人陶丘洪、陈留人边让齐名。汉献帝时期,他历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国相等职,时称孔北海。
孔融在北海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颇有治绩。后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他生性喜结宾客,抨议时政,言辞激烈,终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因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
孔融杀母的真实历史
其实孔融杀母并不是指孔融真的杀了自己的母亲,而是曹操给他扣上的这顶大帽子!
孔融是否真正的提过这个论点,后人无法考证,孔融与曹操之间还有什么更深的矛盾,我们已无从得知,仰望历史,后人各有纷说,孔融也只是被后人咏叹一句“融四岁能让梨”而已!
文章分享结束,孔融的历史评价和冷知识历史孔融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