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的三大改革

佚名 冷知识 2023-08-24 15:06:51 -
分析张居正改革,为什么会功亏一篑 面对反扑,没有打击到根本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张居正的三大改革和张居正改革冷知识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张居正的三大改革以及张居正改革冷知识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张居正变法主张
  2. 张居正的三大改革
  3. 为什么《大明权力场》中说,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导致明朝的灭亡
  4. 张居正改革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张居正变法主张

在内政方面,他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组织准备。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他的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

在经济方面,张居正的成绩最为突出。他曾任用著名水利学家潘季驯督修黄河,使黄河不再南流入淮,于是“田庐皆尽已出,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而漕河也可直达北京。

“一条鞭法”则是张居正在经济改革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

明朝初年的赋税制度十分繁杂。当时的赋税以粮为主,银绢为辅,分夏秋两季征收。此外,还规定农民要服各种徭役,并交纳特殊的土贡等等。“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实行这种办法,使没有土地的农民可以解除劳役负担,有田的农民能够用较多的时间耕种土地,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同时,把徭役改为征收银两,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比较容易离开土地,这就给城市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来源。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这对工商业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条鞭法”的推行,使明政府的岁入有了显著的增加,财政经济状况也有不少改善。国库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可供五六年食用,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张居正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他派戚继光守蓟门,李志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3000余座。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经过上述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国家的经济状况有了改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在国防上增强了反侵略的能力。当然,张居正倡导改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而是为了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因而,他的变法不可能触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只能作一些修修补补的改良,挽救不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总趋势。尽管如此,张居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

张居正的三大改革

张居正改革(又称万历中兴),是在明神宗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一场变法革新运动。

考成法、土地丈清、一条鞭法是张居正提出的三大改革。

为什么《大明权力场》中说,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导致明朝的灭亡

在我看来,这句话是不准确的。

理由有二:

第一,明朝的灭亡,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有没有张居正的一条鞭法,都一样。

第二,张的一条鞭法,不是加速甚至直接导致明朝灭亡,而是尽可能减缓了明朝的衰亡速度。

下面具体来说。

明朝:谁也不能阻挡你灭亡的脚步

明朝的灭亡,是朝代兴亡规律的体现,也是新兴资产阶级和广大农民内心的呼唤。地主阶级内部清流派与实干派的矛盾,加速了其灭亡的过程。

1)生理年龄上,明朝已离死不远。

一个朝代和一个人一样,一生要经历婴儿、少年、中年、老年、晚年等阶段。离明朝最近的三个朝代,唐朝总共存在了289年(公元618-907年)宋朝总共存在了319年(公元960-1279年),元朝总共存在了97年(公元1271-1368年)。所以说,国家的一般寿命也就300年左右。而万历皇帝生于1563年,这时,离明朝开国已经接近两百年,如果折算成人的年龄(按最高100岁计算),已经过了2/3,相当于66岁的老人了,各方面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有没有张居正改革,只是早一天晚一天而已。

(★日薄西山的凄凉图片)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明朝早点灭亡

15世纪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兴起。而明朝历任皇帝的"惰政""多年不上朝、不作为",使得资本主义进入了野蛮发展的快车道。随着经济实力的逐步提升,新兴资产阶级三个方面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一是政治上要求受尊重,要有和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政治地位。但"重农抑商"的国策,使得商人当官异常困难,甚至拥有一个半官方的身份"皇商"都十分不易。

二是需要更多土地,扩大再生产。然而,皇帝、后宫、外戚、王公贵族等凭借政治权力,占有了大量土地。这些人,思维比较保守,拥有土地后,第一时间想的是把土地拿来做馆堂楼阁、豪宅大院,他们就像一头头饕餮,土地一到他们手里,就被挪用和浪费了。这使得,新兴资产阶级想扩大再生产却没有土地供应,双方因此产生了激烈矛盾。

第三,要有大量自由的劳动力以满足生产所需。然而,在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大量农民还是主要从事农业,主要是把地挂在地主名下免税,交租金,然后继续种自己的地。这使得,资本主义发展缺乏充足劳动力。

政治地位、土地地和人的问题都被封建地主阶级阻挡,新兴资产阶级因此对这些占有土地的封建地主阶级,恨之入骨。

《监狱风云》中仇恨的眼神

3)广大农民也对封建地主阶级恨之入骨。

原因很简单:第一,我种地种的好好的,结果因为你的权力,非得挂你名下,不然就被你直接动用权力便宜买走,兼并我的土地。不管那种情况,都动了宝宝的奶酪,宝宝心里苦,宝宝不开心。第二,明明人家张员外雇佣我去工坊做工,每天收入比种地多多啦,当月就可以有收入,你偏偏不让我去……

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忍无可忍,那就无需再忍了。

4)地主阶级内部的激烈斗争。

俗话说,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明朝自开国以来就内斗不止,只是程度和分寸不同。著名的有刘基与李善长,徐阶与严嵩等。到了张居正时,儒家学派心学与理学,心学之间,清流与实干派之间,斗得那叫一个不亦乐乎。这些内斗,大大损耗了这个奄奄一息的王朝的最后一点生机。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内斗不止

张居正不是神,但他无愧于心和时代

历史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广大农民对明朝越来越失望,甚至仇恨时,谁也阻挡不住这个朝代灭亡的趋势。

作为熟读历史,了解民间疾苦的人,张居正不是不了解,明朝这艘大船,已四处漏风,破破烂烂。可他不愿意也不能束手待毙。

一来,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杰出代表,说话做事,必须首先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不可能,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率先奋力一击,打破这艘船。

二来,时势造英雄,英雄救时势。人活一世,总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它灭亡,总要做点什么,既体现出自己的价值,也无愧于自己的心。至少,可以延缓这个王朝衰落的趋势。一代人,只负责做好这代人的工作即可。

于是,才有了万历新政,才有了丈量全国土地、简化税制的一条鞭法、考核官员日常工作的考成法。在他的努力下,原来被瞒报的土地被丈量出来,空虚的国库开始充盈,官员的积极性被一定程度调动。他的政治能力得到了完美体现,老百姓的税负也相应有所降低,整个明朝犹如回光返照,开始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然而,张居正一死,除丈量土地外,其余措施被万历皇帝全部废除,各项改革成果如昙花一现,随之化为灰烬。大明王朝的眼睛,还未全部睁开,又彻底闭上了,从此一步步在衰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总结语:在中国的历史朝代中,总有一些杰出人士,用他们的努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张居正,就是这样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自之"的人。

张居正改革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在内政方面,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

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擢选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组织准备。整顿了邮传和铨政,其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在经济方面,张居正的成绩最为突出。他任用潘季驯督修黄河,使黄河不再南流入淮,于是“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而漕河也可直达北京。“一条鞭法”则是张居正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

关于张居正的三大改革,张居正改革冷知识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帝师张居正 孤独的改革家,依旧无法改变明朝灭亡的最终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