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我军有哪些冷门枪械

励志人生 冷知识 2023-08-24 13:59:16 -
抗战中我军有哪些冷门枪械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抗战中我军有哪些冷门枪械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奇怪枪械冷知识大全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枪械的膛线为何很难制造一般非军火类枪支是否大多都无膛线
  2. 军事武器枪械中供弹具的种类有哪些
  3. 抗战中我军有哪些冷门枪械
  4. 莫辛-纳甘步枪为什么被称为传奇枪械

枪械的膛线为何很难制造一般非军火类枪支是否大多都无膛线

枪管的膛线并不是什么黑科技,一台木制拉床就能为枪管拉出膛线来,所以不存在“膛线难以制造”的事。另外,不管属不属于军火,只要具有射击精度要求的枪支都需要膛线,因为没有膛线的枪管是打不准的,比如射击比赛用的气步枪、动物园打猴子用的麻醉枪等等。

从单纯的精度要求角度来看,部分非军火类枪支的膛线工艺精度要求甚至超过军火类枪支,比如说奥运会气步枪射击项目运动员所装备的气步枪,它的价格是一般军用自动步枪的数倍。

造成价枪支格昂贵的原因往往就是枪管的加工精度,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不是可以说非军火类枪支的制造难度超过了军火类枪支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枪管膛线制造的难度并不取决于它的类别,而是取决于精度要求,或者说是性能要求,高精度、高性能枪械的枪管膛线制造难度很高,比如上述中提到的运动员所装备的气步枪,如果加工精度不够高,那么比赛就可能处于下风了。

精度、性能要求不高的枪管膛线制造难度就很低了,通常一个作坊就能为枪管拉出这样的膛线来,比如AK-47自动步枪,光巴基斯坦边境上的小作坊年产量就达到了3000支,这些枪械质量虽说参差不齐,但是最基本的功能都是具备的,而实现这些基本功能的重要指标就是膛线。

可见枪管膛线的制造门槛是很低的,并不存在“很难制造”的问题,膛线是枪械的基本指标,这一点就跟手机的通话功能是其通讯工具最基本的指标是一样的。

所以说并不是“一般非军火类枪支大多无膛线”,而应该说“包括非军火类枪支在内的大多数枪械都有膛线”,那么问题就来了——枪械为什么一定要有膛线呢?我们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下图为正在为气手枪装填子弹的射击运动员,运动气手枪是典型的“非军火类枪支”,但是基于射击精度的极高要求,气手枪、气步枪这样的运动枪械枪管不但要有膛线,而且膛线数量在6~12条,而军用自动步枪的膛线仅为4~6条而已,比如说95式自动步枪的枪管膛线为4条,M4A1自动步枪的枪管膛线为6条。

膛线是提高枪械内弹道性能的基本技术

枪械的内弹道是指发射过程中枪炮膛内的火药燃烧、物质流动、能量转换以及枪炮弹丸的运动等规律以及其他有关现象,研究这类知识和技术的学科叫做“内弹道学”。

通俗来讲就是子弹从被击发到飞离枪口这个过程的弹道性能,它的性能直接决定了弹丸的外弹道性能表现,简单来说就是决定了子弹打得准不准、射程远不远、威力大不大。

在线膛枪管发明之前,枪械使用没有膛线的滑膛枪管来发射子弹,滑膛枪管的问题在于子弹飞离枪口以后,会以不规则的姿态翻滚飞行,由于阻力极大,导致了弹丸的低射程。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弹丸在滑膛枪管内被击发以后出现极差的内弹道性能表现,即弹丸只获得了火药燃气的推力,在失去枪管束缚的情况下,弹丸不再以枪管的指向飞行,而是随着不规则的飞行姿态朝着任意方向飞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滑膛枪只能选择使用圆球状弹丸,因为圆球状的弹丸即使失去枪管束缚以后发生飞行姿态偏转,任何一种姿态都能始终确保迎风面为前半球,所以不会发生朝着任意方向飞行。

圆球形弹丸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滑膛枪的射击精度,内弹道性能有所提高,但是由此延伸出来的新问题却再次困扰人们——圆球状弹丸的风阻实在太大了。

由于它的迎风面始终是一个半球面,这就意味着飞行阻力非常巨大,当弹丸飞离枪口以后,动能会在巨大的空气阻力中急剧下降,所以它的射程是很低的。

以英制1777式“褐贝斯”步枪为例,这是一种典型的滑膛枪,全长62.5英寸(约1.6米),枪管长46英寸(约1.16米),口径为0.76英寸(19.3毫米),空重为9磅(4千克),子弹直径0.8英寸(20毫米),枪口动能接近20000焦耳,弹丸枪口初速约420码/秒(约384米/秒)。

为了让子弹的射程尽可能地远,滑膛枪的口径已经接近了现代机炮的口径,在使用黑火药做为发射药的时代,它所产生的枪口动能甚至略高于我国的81式自动步枪(18000焦耳)。

但是大口径、大动能弹丸、高初速的弹丸,有效射程却只有区区100码(即91.4米),超过这个距离以后弹丸就基本上不具备杀伤力了,且精度也会严重下降,可见滑膛枪管的取得的内弹道性能是极差的。

如何提高枪械的内弹道性能呢?答案就是膛线。首次在枪管上采用膛线技术的枪械是法国的米湼步枪(膛线发明人就叫“米湼”),一开始采用的膛线枪管为直膛线,所发射的子弹还是圆球状弹丸。

由于膛线的存在,火药燃气顺着直膛线均匀地作用在圆球形弹丸的后半球上,使得弹丸出膛以后不再进行翻滚式的飞行,提高了内弹道性能,弹丸的有效射程也因此增加到100米,射击精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弹丸稳定性得到解决,米湼开始常识使用尖头弹丸,以降低飞行阻力,从而进一步发掘线膛枪的性能,随后尖头的米湼弹开始普及。

使用尖头弹的直膛线枪管获得了极高的内弹道性能,原因在于膛线的存在使发射药燃气能够稳定弹丸不发生姿态偏转,另外米涅弹的制造材质为软质铅,弹体上还加工有2~3道闭气环,当高温高压燃气作用在弹体上时,闭气环会完全嵌入膛线内,提高了燃气工作效率。

至此,步枪的有效射程达到了200米,由于解决了内弹道性能问题,口径也开始小尺寸化,士兵们不再需要扛着口径像炮一样的步枪去战斗了。

到18世纪时,枪管膛线开始从直膛线发展为有一定缠度的弯膛线,弯膛线的意义在于促使火药燃气作用在弯曲的膛线中带动弹丸高速旋转。

高速旋转的弹丸会产生一种类似于陀螺的离心力,弹丸的飞行姿态将会变得十分稳定,达到了弹头始终指向前方的目的,这就是现代枪械的缠度膛线,它一直沿用至今,加工精度越高的枪管膛线,其内弹道性能就越好,射击精度也就越高。

▼下图为格洛克gen-5手枪所使用的marksman高精度枪管,它的膛线数量达到了10条(右旋),当子弹在这样的枪管里被击发时会产生19000转/分钟的高转速,所以gen-5是格洛克系列手枪中精度最高的一种型号,膛线的精度决定了子弹内弹道的性能,而内弹道性能则决定了子弹外弹道的稳定性。

枪械膛线的制造方法

在工业技术还十分落后的18世纪初,想要在枪管里制造出膛线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人们只能使用简陋的木制车床架,通过手工拉动刀具的方式为枪管加工膛线,这也使得枪械的枪管加工成本提高,同时严重制约枪管产量。

这类枪管膛线手工加工方法就是刮刀法和勾刀拉削法,它们的加工原理就是使用硬质刀具,通过人力旋转去研磨枪管内壁,当磨出数道沟槽以后即意味着膛线加工的完成,相信这就是给题主造成“膛线难以制造”印象的原因。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枪械的膛线制造开始被高效的机器代替,在高速旋转的蒸汽机提供动力的情况下,钢制车床每10分钟就能钻出一根枪管的膛线,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一个中型规模的枪厂一天就能生产3000根步枪膛线枪管。

实现如此高产量的原因就是电动式现代车床广泛的应用,这类枪械膛线制造方法被称之为组合环形刀拉削法,可以说没有电动式车床以及这项工艺的应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打不起来的,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提高生产效率以外,杀戮效率也在大幅提高。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对枪械的射击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膛线的加工精度要求也随之高,枪管膛线的制造开始采用液压顶锥挤压法和冷精锻法工艺(包括炮管膛线),枪械射击精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曾有狙击手创造过3600米以外成功命中目标的记录,这样的精度在20世纪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不仅仅是军用枪械的膛线有精度要求,民用枪械对膛线的精度要求丝毫不逊于军用枪械,比如说气枪。

气枪多用于比赛竞技,由于采用预制高压气体做为发射动力,气枪的威力远远小于军用步枪,也正因如此,它的枪管膛线必须要有极高的加工精度才能确保获得较高的内弹道性能。

我们以著名的德国范维克鲍300S式运动气步枪为例:该型气步枪口径为4.5mm,发射4.5mm空心管状的铅弹,有效射程为200米,枪管膛线为右旋12条。

在口径不足半厘米的厚壁钢管里制造出符合设计要求的12条具有一定缠度的膛线,这样的枪管完全可以用“精密”来形容了。

▼下图为北欧显存的手工膛线制造作坊,蓝色箭头指示的是枪管膛线加工拉床,红色箭头指示的是炮管膛线加工拉床,可见不仅枪管的膛线制造没有难度,就连火炮身管的膛线也可以用手工的方式加工出来,所以一般的枪械膛线制造真的不存在什么技术难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枪械的膛线很难制造的原因是18世纪以前人类的生产力还很低下,枪管膛线只能用手工的方式进行加工,一名熟练工人每天只能生产10根左右的膛线枪管,这样的膛线枪械不仅很难制造,而且成本极高。

第二、人类开启工业化进程以后,膛线枪管的制造也实现了机械化,从此膛线枪管的制造不再是一件难事,中型规模的枪厂一天就能生产数千支枪械。

第三、枪管的膛线是枪械获得较高内弹道性能指标的重要技术,只要有精度要求的枪械都需要在枪管里加工膛线,并不局限于军火类枪支,部分非军火类枪支的膛线加工精度甚至超过了军火类枪支,因此并不是说非军火类枪支大多数无膛线,而应该是无论军火类还是非军火类枪支大多数都有膛线。

结语

很多人把枪支的膛线枪管制造视为最神秘的技术,殊不知在机加工领域上,膛线制造只是一种很普通的工艺,只要拥有制造枪管的原材料,一具木制车床就能通过手工的方法拉出膛线来。

这也是社会上非法私造枪支、非法买卖枪支案件屡禁不止的原因所在,虽然国发森严,但是制造枪支的材料极易获取,而且制造枪支的技术门槛实在太低,这类违法犯罪行为是很难禁绝的。

▼下图为2017年公安部门破获的武汉网络贩枪案中罪犯用来制造枪管膛线的拉床,可见其构造是非常简陋的,据犯罪嫌疑人交代,这台电动拉床每天能为30根枪管加工膛线,可见枪管制造门槛是非常低的。

军事武器枪械中供弹具的种类有哪些

供弹具是指为枪械提供弹药的用具,按其形状可分为弹匣、弹夹、弹鼓、弹链四大种类,按推弹方式可分为外动力和内动力。内动力一般使用弹簧推弹,而外动力通常使用电动机推弹,供弹速度上外动力优于内动力,而可靠性内动力略强于外动力。

而最容易混淆的,莫过于弹匣和弹夹。一般来说,匣形供弹具,称为弹匣,而弹夹可分为桥夹、漏夹。桥夹可以快速将子弹压进弹匣,并且造价低廉,用完即弃:而漏夹只能装在栓动步枪上,辅助拉机柄将子弹推送进膛,在内部子弹用光之后,随着弹壳一起掉落,因此也属于消耗品。不过弹匣不同,目前所有的自动步枪使用弹匣供弹,造价昂贵并且单兵携带量少,因此在战斗中换弹匣时要注意保存。弹夹可以直接地插入弹仓,也可以对弹匣供弹;日军的大正11式机枪,直接把5发桥夹装入供弹斗,在射击时用另外一个装置将桥夹抽出去。这种设计太过繁琐复杂,已经被抛弃。

弹鼓是弹匣的变种,通常使用内部机械动力推动子弹。弹鼓容量在30-120发不等,相对弹匣来说弹容量大,相对弹链来说复装填更快,通常供机枪使用,相对于弹链也能更快地装填。同时对比弹链,也缩小了体积,携行更为方便。也极其容易改装;可以装入手枪使用,例如卢格p08炮兵型。不过没有实战意义;所以目前基本上供冲锋枪使用。

而弹链,已经从最初的帆布弹链升级到了金属不可散弹链,目前发展到了可散弹链。金属不可散弹链的重量偏大,并且不便于携行,但可靠性强。欧美国家使用的可散弹链,一般由树脂材料制成,重量减轻了不止一半;不过二者都能多节连接一起使用。轻机枪的弹链往往只容纳100发子弹(便于携行),而同口径重机枪弹链通常可达到300发以上,这就是弹链的模块化能力;不过各近防炮、速射机枪,已经大量采用了无链供弹。无链供弹属于外动力供弹,通常使用电动机驱动,并且供弹速度满足近防炮、速射机枪射速需要,遗憾的是目前整套供弹系统质量偏大,单兵无法携带,只能由车辆、直升机携带。

抗战中我军有哪些冷门枪械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冷门枪械?多了去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抗战那会别说军工业了,工业都差日军一大截,而八路军的工业生产能力更是差。

老话说得好,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那会儿只要是能击毙日军的东西,他就是好武器。

当时民兵自卫队为了保护老百姓,有拿着秤砣去巡逻的事。

秤砣对步枪?想想都感觉不可思议,但这种事还是发生在我们抗战时期。

简单地说一下这件事。

在江苏省的淮安市,下辖有一个金湖县。这个县的名字可是我们的周总理给定名的,象征这个地方日出斗金。

不说别的,县里有三个湖环绕,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所以金湖县光水域面积就达到了四百二十平方公里。

地方好,日本人也知道,他也想要占据,八路军战士肯定不答应。

抗日民主政府在当地建立了,而日伪军就时不时地来扫荡,对当地进行掠夺,甚至是焚烧粮食,想要给根据地制造粮食短缺的现象。

我们当时面对的敌情相当严重,根据地和日伪军建立的伪政府仅仅隔着一条河而已,除了日伪军之外,还有国民党顽固派,土匪,湖匪的破坏。

而当时八路军在当地的防御力量也弱,至于武器别想了,根本做不到人手一枪的程度,所以没有办法的自卫队的队员出去巡逻,有些人只能拿上一颗秤砣去执行任务。

因为这个秤砣的原因,还被人们称为秤砣队。

当时根据地为了解决枪支的问题,就想购买一批。

但市面上最贵的德国造四百元,最便宜的英国造也得二百八十元,中正式步枪是三百一十元。子弹便宜一点,八十五元一百颗,贵的九十元一百颗。

以德国造四百元一支为例,就需要普通人二十个月不吃不喝积攒下来的钱,才能购买得到。

所以在抗战时期,手里能有一支开火发射子弹的武器就很不错了,不会讲究什么冷门不冷门的。

不过题主既然问了,我们就介绍一些冷门武器,看看当年抗战时期的艰难。

冷门武器。

怎么说呢?其实早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红军的时候,就很注重兵工厂的建设。

比如1931年的时候,就已经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里建立了兵工厂,此后各个根据地也相应地建立了兵工厂。

其实当时叫兵工厂还真就算不上,最多也就是一个个的修械所,将缴获过来的武器进行维修。

不说别的,就说1931年十月份,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示下,成立的官田兵工厂。

这个兵工厂成立之初,就只有三样东西,四座大铁炉,三百多把老虎钳和锉刀。

所以说这些兵工厂,如果要说制造的话,也就是造些枪弹,手榴弹,地雷,甚至是长枪和大刀片子。

而进入到抗战时期的兵工厂,是在这些修械所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集中成立的。

但成立之初,也没有太拿得出手的东西,比如火药,世界各国制造武器的火药都是无烟火药了,我们还在使用黑火药。

其实这些黑火药的制造,也都是民间制造烟花的匠人们传下来的手艺,威力谈不上有多大,但有总比没有的好。

为了提高火药的能量,光靠这些显然是不行的,后来八路军就找到了各大院校,寻找这方面的专家,提供技术支撑,甚至这些专家个人会通过敌占区的层层封锁进入到根据地,为当时的兵工厂改进技术。

最终我们成功地制造出了合适的火药,而制造火药的器具和原料,在当时是不可能直接获得,只能找各种替代品。

说出这些替代品,你们都不会相信这这些东西可以制作火药,比如皮球的内胆(搓火药防止静电),殡葬用品(锡纸),中药等等。

不管怎么说,大量的复装弹药,使用这些提高了能量的火药之后,威力总算是提升了。

弹药比较简单,也没什么冷门的,而手榴弹真有冷门的。

马尾手榴弹

这种手榴弹在革命战争时期使用的比较多,它长的相当的奇特,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流星锤一样。

前部是一个圆圆的弹体,在弹体的后边是一条长达七百毫米到九百毫米的麻绳。

因为采用的是触发引信,使用的时候,只要抓住麻尾抡圆了丢出去就可以了。

其实这种马尾手榴弹,它的头部弹壳和卵形手雷很像,直径大约是五十五毫米,外表有预制的小槽,再加上是铸铁制造,只要发生爆炸,效果还行。

但在实际使用之后,效果并不好。

因为遇到树林比较多的地方,马尾手榴弹丢出去之后,就会挂到树枝上,并不会爆炸,或者掉到比较软的草地和泥地里,也不会触发爆炸。

这种马尾手榴弹在革命战争时期,使用得比较多,到了抗战时期,大部分都开始使用木柄手榴弹,但马尾手榴弹在一些地区还有使用。

至于木柄手榴弹初期使用的时候,也有很多麻烦。

第一个就是火药的威力不够,毕竟当时使用的是黑火药,一炸两半,或者干脆冒一股黑烟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遇到阴雨天气更糟糕,黑火药变潮,根本就炸不了。

不过随着工艺的提高,火药品质的提升,到了抗战后期,木柄手榴弹的制作都有了一个标准。

比如规定,手榴弹的弹体长度是二百八十三毫米,木柄长度是一百五十三毫米,弹体的外直径是五十六毫米,内腔是五十毫米,装药量是一百克,延期引信保持在四点五秒,至于碎片最低也要保持在四十片。

到了1944年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制作出碎片达到一百片的手榴弹了。

这就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过程。

我们甚至于可以利用轨道钢,制造步枪,在枪管里边拉上膛线。

在1939年的时候,陕北茶坊兵工厂,就制造出了第一支陕甘宁边区的步枪。

一开始这支枪被叫做无名氏步枪,后来定型叫做新七九式步枪。

在当时一个月就可以生产出三十支。

而黄崖洞兵工厂,制造出了五五式步枪。

这支枪是以汉阳兵工厂仿制的八八式毛瑟步枪为样板,再参考M1888式毛瑟步枪(也就是老套筒),制造出来的。

这支枪的膛线有四根,射程最低是二百五十米,最高可以达到三百五十米。

别惊讶五五式的射程会是一个范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当时制造枪械基本上都是手工制作的。

其实在抗战后期,我们可以制作出,适合自己的步枪型号了,很多人不知道,原因还是因为受制于手工制作,产量小。

比如在1940年的七月份,为了适合游击战的要求,我们又在五五式步枪的基础上,开发出了衍生型号八一式步枪。

八一式步枪比五五式短了不少,但射程增加了不少。

在这一年,晋绥军区还制造出了四六式步枪。

这还不算,在1945年的时候,晋绥兵工厂二厂,还成功研发出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支半自动步枪。

这款枪是在美国半自动步枪的基础上改进出来的,这款枪的初速度比较高,达到了八百米每秒,比原版的美国半自动步枪的射程要远,当时一共生产了九支。

而这款枪后阿里就被正式的命名为向应式,原因是在这支枪研制成功的时候,一二零师政治委员关向应病逝。

也是在这一年,我们的胶东军区兵工六厂,按照沈阳兵工厂和日本的三八大盖,成功研发出了四五式步枪和四五式马步枪,标尺射程达到了两千米。

其实在当时八路军仿制的轻机枪也是有的,一共有三种。

第一种是在1941年一二零师修械所按照哈奇开斯轻机枪制造的,当时造了十挺。

第二种也是1941年的时候制造的,是胶东兵工三厂,按照捷克式轻机枪进行仿制的。

这款仿制的捷克式,从1941年的六月份开始生产,一个月最少可以生产三挺,多了的话会有十挺。

第三种,就是仿制了日本的九六式轻机枪。

所以话说到这里,我们就应该明白,随着战争的时间拉长,我们制造武器的技术也在进步中。

因为受到机械设备的限制,产量不多,但绝对在一步步的迈进中。

我们可以想想当时的环境,一开始就是几把钳子,几个铁匠炉子,我们硬生生地让这些东西发挥了作用,在他们的基础上打造出了现代化的兵器。

掷弹筒

我们知道日军的掷弹筒不错,但很少有人知道,当年我们也研制了掷弹筒,而且后期的掷弹筒要比日军使用的要好上很多的。

比如1942年的时候,晋绥军区嗦牛沟兵工厂,研发出来的掷弹筒和日军的掷弹筒进行过对比试验。

日军掷弹筒的命中率是65%到85%,我们的呢?达到了75%到95%。

当时这款掷弹筒被命名为鼎龙式掷弹筒,因为制作这款掷弹筒的两个人,分别是温成鼎和吴奎龙。

这一说起就停不住,本来题主说的而是冷门,但这些看起来不像冷门,不过不管是冷门还是不冷门,都是我们军工人员,一步步的从简陋到精良的一个过程。

而简陋何尝不是冷门呢?

接着我们再来说说,另一件大杀器——地雷!

当时我们制造的地雷多了去了,什么西瓜雷(一种铁雷,样子像西瓜),双耳雷(地雷的侧面有两个耳朵一样的铁环)等等。

这里边最有意思的就是铁壶雷,因为当时对日军的爆破运动展开之后,制作地雷的材料就比较少。

于是当时的群众就把自己家里的铁壶也拿了出来,军工人员干脆就在铁壶里塞入炸药,装上发火装置,用木塞封口,当地雷的使用了。

材料短缺的地方,甚至还发明了用石头制作的地雷,叫石头雷。

其实石头雷的制作也简单,就是在石头上掏个洞,塞入一些炸药,再装个爆发管,简单地用黄泥一封口,拉条引线出来,这就成了。

当时关于制造石头雷的方法,还被编成了歌谣传颂。

还有瓶子雷,显而易见就是用玻璃瓶制作的雷,这种雷已经不是地雷,算是手榴弹的一种,使用方法和手榴弹一样。

为了爆炸瓶子雷的威力,平时保管的时候,在瓶子上就事先涂上一层胶。

再有就是,我们在电影《地道战》里看到的发丝雷。

据说在晋察冀军区下辖的北岳军区,有一个叫李勇的爆炸大王,带着游击小组,一共击毙日伪军三百四十六个,炸毁汽车二十五辆。

所以东西不在好不好,只要能击毙日军就是好东西,日积月累下来击毙的日军也不少。

再有就是手枪。

有一款手枪叫单打一,我们看《地道战》的时候,里边的民兵队长高传宝使用的就是这种枪。

这种枪的长相很不好看,做工也粗糙,只能打一发子弹。装弹的时候,还得向下压握把,撅开枪身,用木棍把里边的子弹取出来,才能重新装弹。

枪管特别的奇特,用铁条盘成,口径也是五花八门的,有发射手枪弹的,也有发射步枪弹的。

这把枪威力不咋地,使用麻烦,但胜在零件少,一个铁匠炉子加一名铁匠就能打造,所以这款枪在抗日初期,还是有很大用处的。

毕竟只要手里有枪,哪怕是一发子弹,也能消灭敌人,再从敌人手里获得更好的枪支就会方便很多的。

怎么说呢?其实在解放战争初期,一些地方上的工作队和民兵还有使用这种枪的。

因为这款枪使用的比较广泛,所以名字也多,什么单打一,独角牛,撅把子,独撅子,震天雷等等。

其实手枪的制造,我们后来也可以制作出更加好的。

比如在1938年,晋察冀军区的修械所,就制造出了一款半自动手枪,名字叫八音子手枪。

样子比单打一要好看一点,但和原版的手枪比起来,还是不好看。

再有就是各种土枪土炮了。

比如用榆木树干制作的榆木炮,这东西听起来好像不怎么好,但冲着日军的碉堡炮楼来几发还是很不错的。

当年白洋淀里的雁翎队使用的小型土炮,也是很不错的。这东西说是炮,其实就是放大版的土枪,是当地猎人狩猎使用用的。

装上大半截的铁砂,一打就是一大片,五十米之内的目标可以说是弹无虚发。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莫辛-纳甘步枪为什么被称为传奇枪械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传奇?没毛病!别的不说,单说他的寿命,打一战之前就有了,到现在您在战场上都能瞅见他。

当然瞅见那到不稀奇,毕竟老古董都能保持下来的,但问题是他到现在都有人还在生产。

这哥们寿命太长,就冲这一点,您就知道这哥们的优点还真不是一个两个的,要不然早就被丢出去了,谁还摸他玩命的生产?

咱不说别的,就说大名鼎鼎的毛瑟,当年和莫辛甘纳打的那叫个有声有色的,但现在呢?躺在军事博物馆里头吃起了灰。

还有英国的恩菲尔德,早没了,生产线也让扣了,看都看不见了。

哎!您别不服气,他就是这么长寿。

那么让他长寿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呢?

咋说呢?这莫辛甘纳他的头一个优点就是精准,咱不说别的,整个二战所有的枪都合一块,开个精准大赛,莫辛甘纳第一的位置,跑都跑不了。

当然,您也别和小编说,莫辛甘纳是俄罗斯人的东西啥的。

俄罗斯人咋了?喝点伏特加,他出来的东西就得是傻大黑粗吗?冷不丁冒出一个抗造还精准的也不是不可能的。

就拿98K和春田一块和莫辛甘纳比精准,美国人拿过来做过对比,结果还是莫辛甘纳胜出,比SVD狙击都好使。

您把那嘴巴合上,别惊讶,他还真就是那么回事。

举个例子,咱家的张桃芳,张老英雄,搁朝鲜战场上用的就是莫辛甘纳,打的美国人,头都不敢露一个,解决生理问题,还的用罐头瓶子,压根就不敢出了地堡,怕把命丢外头去。

据说,有一次咱去摸敌人的地堡,发现一件稀奇的事,有一个美国哨兵,躲在一个他看不见别人,别人也看不见他的地,时不时的拉一下绳子。

咱摸上去之后,把那地堡给端了,顺道把这货给俘虏了,就问他:“你刚才干啥呢?”

原来这货害怕当这哨兵,所以在一边架了一挺机枪,拉绳子打子弹呢?

这说的有点远了,那会咱那有狙击步枪,大多数都是莫辛甘纳,当然咱给他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水连珠,因为这哥们打子弹的时候,就跟那水珠掉下来的声音一样,特别好听。

所以从这里,您就能感觉出这莫辛甘纳的精度,了不起。

1981年的时候,咱参加军事五项世锦赛的时候,抗的就是莫辛甘纳。

结果咱把家伙这么一亮,老外都捂着鼻子笑了,嘲笑不说此起彼伏吧,他也有那么个意思了。

毕竟就这时间点上,其他国家的武器,都是什么高精尖的玩意。

就咱这莫辛甘纳你就是改装了,他也掩盖不了这老爷子的老胳膊老腿的。

结果咱一出手,出来了一百九十三环,牛吧!

接下来,咱就聊一聊莫辛甘纳的一个发展,顺道就把题主的问题给他解决了。

首先您要知道一点,莫辛甘纳在沙皇时代就露头了。

因为那会法国人,弄了一支勒伯尔步枪,好东西大家伙都要模仿不是。

沙皇也感觉自己要落伍了,也着手准备弄一支属于他们自己的枪。

首先你的设计不是,于是一个叫莫辛的俄国上尉和一个叫纳甘的比利时人,弄了两套方案报上去了,而且都通过了。

俄国人俩设计都不想放弃,于是让这俩人把设计给合并到一块,这就出来了莫辛纳甘,这也是什么,咱看这枪名字的时候,中间为嘛有一横杆的原因,因为这是俩人设计的。

甘纳的底子,换上了莫辛的供弹系统,这就成了。

当然出来的时候,其他的衍生型号也是有的,您比方说骑枪,什么卡宾枪等等,那都是后来的事。

这种步枪相当简单,拿着用就完了,您要说维护啥的,基本上就不用。

所以丢给知识水平低的士兵,这都没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依然有生产莫辛甘纳的一个原因。

再有就是,你这步枪都简单了,生产的时候,是不是也就简单了,既然简单了,那说明他的成本是不是就低了。

哎!同样的小钱钱砸进去,出来的数量还多,您说对于底子薄的国家来说,这就太香了,说他香气逼人都不过分。

咋说呢?东西是好东西,但这东西被设计出来的时候,沙皇俄国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

他们要的急切,但他们的军工厂啥都没准备好,于是第一批莫辛甘纳其实是法国的一个军工厂给生产的。

就这么生产了两年,沙皇这头才准备好,塞进去三个自己的厂子,和法国这个一块生产。

你都不知道,当时沙皇为了能让这四个厂子生产出来的枪械达到可以互换零件的地步,每个人提供俩支,全拆了打乱顺序,重新组装八支,然后实验。

结果一分钟打二十多发子弹,一点毛病都没有。

东西是好东西,但那会的俄国人的产能,只能说是扯淡,一战那会俄国人不能保证没人一把枪,请您注意不是每人一把莫辛甘纳,是每人一把枪的。

所以在这种尴尬的境地下,他们还请了美国人来帮他们造。

结果一个十月革命,沙皇俄国变成了苏联,美国这批枪,苏联人不打算要了。

被美国人拿来祸祸苏联人,交给他们国内的敌人使用。

所以他是这么一个过程。

到了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咱从苏联这块采购了三十六个师的装备,这里头就有莫辛甘纳。

咋说呢?苏联人就是喜欢占点小便宜,居然把一战时候用过的莫辛甘纳给咱提了过来,就那坦克一看就是用过的,你就算是再刷多少新油漆,他都能看出来。

就那一战用过的莫辛甘纳,咱都掰不动,还得用脚去蹬,所以这一批老枪,被咱叫做了脚蹬枪。

咋说呢?苏联人扣是扣了点,爱占小便宜是爱占小便宜,但对咱中国军队的发展还是有大大功劳的。

想当初咱建立黄埔军校的时候,连五百支枪都弄不出来,苦苦的求那些个军阀开的军工厂给弄点,结果就给了三十支,你都想不到还让咱陈赓大将给弄丢一支枪的枪栓,得,成了二十九支。

人家苏联人一口气给搞了八千支,每一支还配了五百发子弹,这就成为了革命的本钱。

再往后,苏联提供的步枪达到了两万六千支,子弹一千二百多万发,机枪,大炮这都有。

而且朝鲜战争,让咱迅速的进入现代化军队,苏联也是功不可没,虽然东西都得花钱,但功劳还是有的,至少比美国在二战时候的锦上添花要好。

当然苏联占小便宜的性格,有点不讨喜。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OK,关于抗战中我军有哪些冷门枪械和奇怪枪械冷知识大全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抗战中我军有哪些冷门枪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