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李鸿章有多狠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李鸿章和慈溪的冷知识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李鸿章有多狠和李鸿章和慈溪的冷知识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李鸿章是怎么登上宰相的
与日谈判达成通商协定扬名朝野
同治九年(1870年)年底,日本国特派使臣柳原前光抵京,向总理衙门提出通商请求。慈禧太后着军机处拟旨,遍询各地督抚。当时南洋通商大臣是两江总督曾国藩,北洋通商大臣是直隶总督李鸿章。对外洋请求通商事宜,南曾北李最有发言权,其他督抚态度怎样却无关紧要。曾国藩正在假中,主意自然要李鸿章一个人拿。在对日本进行了解之后,李鸿章主张与日本通商。
李鸿章甚至想利用日本通商这件事,向外国派驻公使,侦探别国实在情形,达到永远相安的目的。他认识到无驻外使节的不便,明确提出,驻外使节不仅能“以侦探彼族动静,而设法联络牵制之”,更“可冀消弭后患,永远相安”。当李鸿章提出这一设想的时候,大清国满朝文武,甚至包括恭亲王在内,还远没有认识到这点。奏议递进宫去,自然遭到王公大臣的一片唾骂。但慈禧太后经与恭亲王反复论证后,最终还是同意了李鸿章的观点,认为与日本通商终究是利大于弊,答应与日本通商。
军机处按照慈禧太后的吩咐,专给李鸿章、曾国藩二人下了一道圣旨,接待来华日使。李鸿章接旨后,考虑日使来华必先到上海,当天晚上就给江苏巡抚丁日昌递急函一件,让丁日昌委派署江苏藩司实授江苏臬司的应宝时,速到海关道衙门,借调日本与西洋各国所订之条约,并一一抄录;日使到沪后,着应宝时与海关道先行接待,会同办理,不准有丝毫差池。
同治十年(1871年)三月,日本国钦差全权大臣大藏卿伊达宗城,外务大丞兼文书柳原前光以及随行二十人乘船抵达上海。十几天后,伊达宗城一行登舟赶往天津去见李鸿章,李鸿章率陈钦等人到码头迎接。在休息的驿馆,伊达宗城随即打开随带的护书,从里面拿出一份拟好的条约,递给李鸿章道:“本大臣前来,是奉天皇旨意,来同贵国签这份条约的。条约已经拟好,请贵大臣预为浏览一下,并呈请贵国皇帝陛下御准。”
李鸿章没想到日本人这么急,不由笑道:“贵国皇帝陛下着伊大臣前来订约,倒是选对了人。不过,修约之事关乎两国的命脉、前程,断非一见面便可办理,总须贵我双方坐在一起,反复计议,确无疏漏后,才可画押钤印。贵大臣递上来的这个条约,本部堂可以先拿回去看一看。至于何时商谈订约之事,本部堂请旨后才能知会贵大臣。贵大臣只管在驿馆好好歇息便是。”伊达宗城等人只好进到驿馆里头,到指定的房间去歇息。
李鸿章回到行馆,将请旨折子发走,这才掏出伊达宗城递上来的条约,交给带过来的翻译,让他逐字逐句地翻译过来,以备阅看。第二天早饭过后,翻译把译完的条约交到李鸿章的手上。李鸿章接过一看,胸间腾地便生出一团怒火来。原来,日本人拟就的这个条约,从一开始便提出“照大清国与西人成例,一体订约”,接着又提出“荟萃西约取益各款,而择其优”,并特别着重地要求取得“一体均沾”的特权。李鸿章气就气在,总理衙门以前与西方各国所订条约,是列强用枪杆子逼着签下的,均是不平等条约。如今日本初请订约,竟然也要求大清国照西人之约办理,这不是妄自尊大吗?
随后不久,圣旨如期递到天津,诏授李鸿章为钦差大臣,全权办理日本通商条约事务;应宝时、陈钦二人随同帮办。李鸿章于是着人知会伊达宗城等人,确定会谈日期,告知会谈场所。会商整整进行了二十几天,双方对将成之条约几乎到了逐字逐句推敲的程度,才最终达成一致。李鸿章反复斟酌,确认可行后,才着文案誊写清楚迅速递往京师。旨很快颁下,朝廷对订约条款一一照准。
中日通商条约签成后,因有了这个相对平等的条约,李鸿章在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的心目中,已非昔日的李鸿章,他已被慈禧太后列入外交能臣行列了。
获慈禧信任操办幼童留学事宜
在中日通商条约签成后,李鸿章便匆匆赶回保定,将应该办理的事情都办理了,十天后,又马不停蹄赶回天津。在天津行馆,李鸿章稍事休息了两天,即带随员及一队亲兵,应曾国藩之邀,登船赶往金陵,商议奏请选派子弟出洋学艺起稿的事。在上海,曾国藩和李鸿章师徒二人聊天聊了很久,终于拟出了一份折子。
折子一共向朝廷讲述了三点向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的好处:一、知道海外情形,可掌握其强国要领;二、可深入学习舆图、算法、步天、测海、造船、制器的方法;三、欧洲各国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自强,进而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折子拜发的当日,李鸿章便离开金陵,在丁日昌、容闳等人的陪同下,登船赶往上海。
李鸿章在上海耽搁了四十几天,办了一些事情后起程回天津。刚到天津,就被圣旨召回了北京,参加了一场大辩论。在北京的养心殿内朝中大臣站满了一屋子。大学士一边站着的是瑞麟、朱凤标、单懋谦、文祥。军机处一边站着的是宝鋆、沈桂芬、李鸿藻三人。礼部侍郎徐桐和大理寺卿潘祖荫站在一处。大臣的前面站着的是三位王爷,依次是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礼亲王世铎。
慈禧太后这时说道:“你们已经吵了几天了,现在李鸿章来了,咱们再议一议关于选派幼童到西国的事。李鸿章啊,你与曾国藩、丁日昌联衔上的折子,你先说一说吧。有些事情啊,能办,咱就紧着办;不能办呢,咱也别拖着!”李鸿章随即说道:“禀皇上、两宫皇太后,臣以为,西方各国强大,不唯船坚炮利,更有舆图、算法、步天、测海等均我所不及。现我大清虽设同文馆,又有上海广方言馆,又设有江南、金陵、天津三处制造局,福建还设了船政局,但这些仅能步西人后尘,无法学其精华。我欲强大,非学其精华而不能达到目的。想将西人现有之强国精华,真正窥探明白,非选派幼童深入其国学习不可。此种念头,并非督臣曾国藩、抚臣丁日昌与臣突发奇想,实已探究多年。请皇上、两宫皇太后明鉴!”
慈禧太后“嗯”了一声,尚未言语,礼部侍郎徐桐已跨前一步禀道:“禀皇上、两宫太后,臣以为,李鸿章适才所言,于情不符,于理有悖,实属荒谬之极!我大清乃堂堂天朝圣国,皇上及两宫太后恩泽四海,岂是小夷小邦君主所能及?如今夷人窜入我境,形同鬼怪现身,显其制器淫巧,不过张天师魔法一样,吓吓人而已,岂能视作常情?臣还有一比,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到头来终不过是一只猴子。臣恳请皇上、两宫太后明鉴,万不可被妖言所惑!”
慈禧太后听后沉吟了一下,说道:“恭亲王啊,你带他们先下去议吧。皇上累了,我们也累了。告诉他们,有话好好说,不要动不动就吵。有些事情,多议议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李鸿章啊,你上次同日本订的通商条约,王公大臣们都很满意,皇上也很满意。你呢,就多往这方面上上心。直隶若没什么事,就多往京里走走。你是直隶总督不假,可你还是我大清的协办大学士啊。”李鸿章点头称是,然后随在各大学士的后面退出来。就在李鸿章回到保定未及一个月,慈禧太后便恩准了选派幼童留洋这件事。总理衙门着各地督抚认真办理此事,朝廷并下专旨委曾国藩与李鸿章全权督办此事。不多久李鸿章便带上随员赶往天津,会着淮军行营内文案、充营务处会办兼署天津机器制造局帮办盛宣怀,一同登船赶往上海,督办挑选出洋幼童的具体事宜。
到了上海不几日,李鸿章便与丁日昌、陈兰彬、容闳等人,拟出了选派幼童出洋的具体章程。该章程由专人递到江宁,经曾国藩同意后,便以李鸿章的名义上奏朝廷,作为各地督抚办理的依据。此折名为《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折子先举荐四品衔刑部候补主事陈兰彬、运同衔江苏候补同知容闳,分别出任幼童留洋正、副监督,然后才汇报具体办法及款项出处。该折先经总理衙门与军机处审议,最后才递到慈禧太后手上。慈禧太后浏览了一遍,又礼节性地给慈安太后看了看。慈安太后照例很快把折子又送回到慈禧太后那里,让太监捎了句“妹妹看着办吧”这样的话。
慈禧太后于是便一一照准,并命军机处将该折发给各地督抚照此办理。这件事渐渐成了大清国民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一时间,嘲讽者有之,谩骂者有之,赞赏者亦有之。但无论怎么样,这件事情终于还是轰轰烈烈地办起来了。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正月,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所上去世,举国震悼。李鸿章赶往金陵,为曾国藩治丧,料理后事。回到保定两月后,李鸿章递补东阁大学士,成了名正言顺的相国,走上权力高位。
李鸿章留给慈禧的信
李鸿章临死前,给远在西安的慈禧和光绪写了份遗奏,十分动情,让那年迈的老太后看了都悲痛欲绝,号啕大哭道:“(今)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而除了这份奏章外,李鸿章还在弥留之际写下了一首遗诗,全文如下: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自临危受命以来,李鸿章自是马不停蹄,人不离鞍,为了与各国使者斡旋,心力交瘁。而临事方知一死难,更是常人所难体会。旁人遇上难事,顶多不过一死,便可一了百了。李鸿章此刻是代表着大清与列强求和,而非议和。求和者,对方必百般折辱,千般催逼,死对于李鸿章来说算是种解脱。但他心知若无自己多方斡旋,中国必将陷入更加万劫不复的境地,是故一死难求。
而“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了解李鸿章平生的人恐怕对此句感触更深。遥想当年李鸿章进京考试,少年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在20多岁之时,写过一句类似的诗句,“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但经历了数十年宦海浮沉,国祚兴衰,李鸿章的也从一个不可一世的愣头青小子,变成了一位踽踽独行,充满悲悯情怀的老者。不再有一眼望穿万年的高谈阔论,而更关心三百年来的国步艰辛。由“觅封侯”到“吊民残”,也反映出他的心中从只见自己,到装满了天下。
然而,尽管李鸿章晚年时力图为国尽忠,无奈世界之发展潮流,并非一人可独力改变。甲午之时,大清惨败,日本首相讥笑大清“以李鸿章一人敌日本一国”。李鸿章虽为首辅,却只是一“孤臣”,身边不但没有志同道合者,反而在朝堂中处处掣肘受限,虽身怀宝器,却无处可用。如今海外尘氛未息,自己死后,只能寄希望于国家的有志之士能出来力挽狂澜,再造乾坤了。
梁启超之《李鸿章传》记载,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后,“肝疾剧增,时有盛怒,或如病狂”。加之俄人在签约后仍不满足,还试图逼李鸿章将整个东北出卖给俄罗斯,“恫喝催促,于邑难堪”。李鸿章一直到死,都不愿对俄罗斯人松口,临死时泪流如注,“未尝口及家事,唯恨毓贤误国”。
左宗棠和李鸿章有什么区别
区别在于政治主张不同。
李鸿章是权臣,也是大清的忠臣。所以,为了挽大厦于将倾,他开展洋务运动。却因为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只做个表面文章,所以,他也是民族的罪人。而左宗棠是个能臣,他以决绝的方式收复新疆,只这一件事就让他光耀千古。
李鸿章写给慈禧的遗书
临终之时,他让人代写遗嘱,鼓励慈禧奋发图强:“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举行新政,力图自强”。
并且耗费最后的心血说出了自己的最后的遗言: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慈禧看后热泪盈眶,悲痛欲绝,她不知道失去了这位股肱之臣,大清王朝还能支撑多久,有识之士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后无不唏嘘不已。
好了,关于李鸿章有多狠和李鸿章和慈溪的冷知识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