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转折点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的知识,包括辛亥革命的冷知识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辛亥革命纪念日的来历
  2.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3. 2023年高考辛亥革命怎么复习
  4. 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

辛亥革命纪念日的来历

1911年10月10日,湖北爆发了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武昌起义。二个月内,湖南,广东,云南,四川等十五个省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清帝退位,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称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1900到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最大的背景。

第一,中国社会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两大主要矛盾彻底激化。清朝彻底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矛盾的爆发点成为清朝统治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社会各阶层对清朝统治丧失信心,清朝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

第二,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革命派在辩论同时也表达了资产阶级不同程度的政治要求。

第三,人民大众思想文化初步解放。通过立宪派和革命派的论战和宣传,并发动文学改良运动,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反清思想。

第四,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掠夺加强。辛丑条约赔款,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让人民群众负担空前加重。

第五,人民大众反抗斗争进一步加强。清末最后三年,农民抗税抗粮斗争和暴动此起彼伏,加上反对帝国主义欺压的如保路运动等斗争数量,远远超过以往十年,已经让清朝各级政府和帝国主义在华分子逛逛不得终日。这??当时的历史资料做依据。严格来说,辛亥革命虽然脱离人民群众,却正是依靠这些农民和市民斗争为基础推翻了清朝统治。

2023年高考辛亥革命怎么复习

辛亥革命是近年高考的常规考点,在高考中考察的频率不算太高,主要考察的方向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主要历史影响和局限性等。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如下:

1.辛亥革命的主要背景

2.辛亥革命的基本历程及评价

3.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

4.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重要考向

2022年的高考中辛亥革命依然没有必要作为重要的备考方向。复习中注意识记辛亥革命的关键节点事件、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对于三民主义、清帝退位、袁世凯夺权、《临时约法》等关键事件的新素材和新评价

【基础知识点睛】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组织的成立

兴中会:1894年,美国檀香山。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同盟会:

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领导人:孙中山。机关报:《民报》

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

2、武昌起义的爆发

时间:1911年10月10日。组织社团:文学社和共进会。

结果:占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十八星旗)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的成立

(1)概况: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2月,清帝退位(中国的“光荣革命”)

(2)政权的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制定:参议院

目的:为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内容:①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②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等自由和请愿、选举、被选举等项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三权分立的原则)

④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

意义:①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

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局限:因人设法,违背法治原则。

5、评价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

①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体制,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局限: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革命“胜利”了,却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专政。同盟会政纲即三民主义,对辛亥革命起了巨大作用,但推动革命发展和规定革命结局的主要是反满为号召的民族主义。这正是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并决定性的影响了辛亥革命的政局。

可以说,近代中国民族思想远比民权、民生思想发达。因此,辛亥革命没有从民主主义的高度爆发,而由民族主义发动;共和之被承认很大程度上是换取和平结束革命的后果,在内容上更多的是取义于“五族共和”,而非“民主共和”。这深刻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实际。

OK,关于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和辛亥革命的冷知识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辛亥革命前后刘师培的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