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三尺又何妨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是怎么形成的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六尺巷古代解决办法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与六尺巷寓意相同典故有哪些
  2. 古代邻居各退让三尺的故事
  3.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是怎么形成的
  4. 六尺巷折节下贤人大埝长枕典故

与六尺巷寓意相同典故有哪些

1.司马徽让猪。

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一位善于识拔人才的有名学者。有一次,邻居走失了一头猪,因为司马家的猪和他走失的猪相似,就误认为是他家的。

司马徽并不争辩,说:“是你的你就拿去。”邻居便毫不客气地把猪赶回家。过了几天,邻人从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猪,很抱愧地把误认的猪送还司马徽。

司马徽不但没责备他,反而说邻里间发生这类误会并不奇怪,还赞扬他懂道理、知错能改。邻居听了十分感动。

2、罗威饲犊

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

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一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

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

3、于令仪宽偷

北宋时,曹州有个叫于令仪的人,一生勤劳持家,到晚年成了当地有名的富户。但他从不做为富不仁欺压乡邻的事情,而是仁爱为怀,宽厚待人。

一天晚上,有人潜入他家里偷东西,被他的几个儿子抓住了。喊声惊动了正在书房里读书的于令仪,他提着灯笼向这边走来,用灯笼一照,认出这个低着头站在他面前的盗贼竟是邻居的儿子,不禁大吃一惊:“你向来是个本分的青年人,从未有不良行为,为什么现在干这种事呢?”

邻居的儿子回答说:“父亲近来有病,卧床不起,家里穷困请不起医生,不得已走了这条路。”于令仪听后,很是同情,于是问他想要什么。年轻人说:“需要十千钱,就可以请医生给我爸治病了。”

十千钱对于令仪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但还是如数给了他。邻居的儿子拿了钱刚要走,于邻仪又喊住他:“你家很穷,现在又是深更半夜,你匆匆忙忙地带这么多钱回家,遇上巡逻查夜的盘问你,你怎么说呢?”于是留他在家里过夜,第二天才让他回家。

事后,邻居的儿子感到十分惭愧,从此改过自新,像于老伯那样宽厚诚实待人,勤俭持家,成了一个好后生。

4、梁人窃灌

战国时期,梁国有位大夫叫宋就,就任边地县令,辖区与楚国毗邻。梁国和楚国都种瓜。梁人勤于灌溉,种出的瓜又大又甜。楚人却不浇灌,种出的瓜很不像样,他们还在夜间偷偷地跑去祸害梁人的瓜。梁人发觉后,都磨拳擦掌要报复。

宋就说:“别人做坏事,你也跟着做坏事,这是多么偏狭啊!我教给你们一个办法,趁夜晚去给楚人的瓜地浇水,不要让他们知道了。”梁人依言而行,楚人的瓜也长得丰硕甜美了,楚人大为奇怪,楚王说,这是梁人“阴让”。楚人深受感动,谢以重币,从此两地人交情一天天好了。

古代邻居各退让三尺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古代一个叫鲁班的武士居住的村庄里。当时,鲁班和他的邻居都买了小用地,但由于某种原因,两个家园的上界限相邻,而这条界线处,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农场。每天,他们拉着车子穿过那条界线,他们就会因为这个问题而产生分歧,招致不必要的,每次情况都会变得越来越糟。最后,鲁班做出了一个主意。他说:“那么我们就各退让三尺,这样就可以解决宽度方面的问题了。”邻居对此也礼貌地点头表示同意,于是,他们走到界线处,双方各自退让三尺,界线就有了明确的区分,从此两家人便没有再招致不必要的了。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是怎么形成的

“六尺巷”的故事其实有两个版本,但以张英的版本最有出名,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众多的版本中,张英的官最大的原因。

下面来看这两个版本的“六尺巷”。

一、清朝“张英”版本

这个是流传最为广泛的版本了,主角张英。

这个张英可不简单,他还有个更有名气的儿子——张廷玉。至今在安徽安庆还流传着“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说法,说的就是他们父子两。

康熙时期,张英任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雍正年间,张廷玉任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

张英、张廷玉父子都担任宰相,这在历史上非常少见;而且张英淡泊名利、为人谨慎,康熙帝称赞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

六尺巷的故事发生在张英在京城为官期间,当时他已经官居宰相的高位了,但张英的母亲不愿意去京城,仍在桐城老家居住。

一次,邻居吴家在扩建宅院时,想占用张、吴两家之间的一块地,但张家认为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基业,因此不肯退让;为此双方发生了争执,甚至到了要动武的地步。

后来事情闹到县太爷那去,县太爷也为这事愁得很:张家有个在京城当宰相的儿子,吴家也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谁都得罪不起啊。

所以这事拖了很久也解决不了。

于是张家就千里传书给在京城当宰相的张英,希望他回来办理这件事,为张家出口恶气。

张英收到家书后,知道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大笔一挥,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句: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收到书信后,一开始还很不解,张英都是一朝宰相了,金口一开,事情就分分钟解决了,于是都对张英有些不满。

还是张母识大体,明白儿子的意思:为了三尺地伤了两家和气、又气坏自己身体不值得。

于是张母主动与吴家和好,并把张家的墙院后撤了三尺;吴家见到张家这么讲大义,觉得心理上也过意不去,于是也把自己家的墙院后撤三尺。

这件事就在张英的书信调解下和平地解决了,在当地传为美谈;后来康熙皇帝听说此事,特地赞扬张英:

“百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

那有人要问了,说了半天,还不知道为什么叫“六尺巷”呢?

很简单,张家和吴家各自把墙院后撤了三尺,加起来不就是六尺?所以大家就把双方主动后撤六尺形成的巷子就称为“六尺巷”了。

时至今日,“六尺巷”已经成为桐城著名的3A级景区,位于桐城市西环城路,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过去玩玩。

二、明朝“李锦袭”版本

这个版本中,时间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主人公也变成了举人李锦袭。

大概的事情跟张英的版本差不多,说的是宛平县令李锦袭某天接到儿子李兰玉的书信,也是李家与隔壁因为建房产生纠纷,对地基争执不下,于是想请做官的李锦袭出面协调。

李锦袭也给儿子回信一封,写的不一样,但表达的意思很张英的差不多:

“千里寄书只为墙,让他一步有何妨;含元殿上离离草,原辈风流诗味长。”

李兰玉接到父亲的书信后,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于是主动与邻居和好,双方各让一步,事情友好解决。

李锦袭的版本发生时间还在张英之前,而根据有些专家考证,“六尺巷”的故事更有可能发生在李锦袭的身上,而张英的反而是张冠李戴;但是后来传来传去,张英的成了“正版”的,其他的都成盗版的了。

现在,桐城“六尺巷”的民间故事已经入选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地区对此的保护意识很强,如果有其他地方对“桐城六尺巷”表示怀疑,或者有新的看法,马上就会遭到安徽媒体的“讨伐”。

六尺巷折节下贤人大埝长枕典故

六尺巷的典故,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家因土地纠纷而打官司,想让张英出面解决,给家人回了一封信,千里书信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最后两家人各让出三尺地,以供大家通行,故事意思是邻里关系都很好,那么夫妻,兄弟姐妹都要友好往来。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判了 朝阳男子杀死邻居夫妻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