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 九品中正制 到了后期,已经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九品中正制是谁创立的优劣有哪些,官僚制弊端的解决办法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九品中正制的出处和发展史是怎样的
  2. 九品中正制是谁创立的优劣有哪些
  3. 秦始皇的功大于过吗

九品中正制的出处和发展史是怎样的

九品中正制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出始于曹魏时期,为曹丕命吏部尚书陈群所创,两晋南北朝所沿用,直到隋朝才被废除,历时四百余年。九品中正制虽然名声不太好,一直被人批评讽刺,但是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能够维系四百年,自然有他存在的道理,浅谈九品中正制的优势与弊端,形成发展与消亡。

“九品中正制”的核心内容与作用

九品中正制由两部分组成,一为“九品”二为“中正”。

“九品”为级别区分,将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级,也就是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一到三品为上三品,四到六品为中三品,七到九品为下三品。“中正”是一官职,也叫做“品评人”,为朝廷所设,中正一职多为德高望重的当朝老者,在各个州郡专门负责品评人才,将他们按照九品进行分级。

“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

“九品”、“中正”为九品中正制两大核心。

一、“中正”一职的选举与作用

“中正”作为品评人,他的选拔至关重要,而中正一般具有五个特点,两个作用,我将其命为“五特两用”。

五个特点:

1.中央任命

中正是由中央直接任命的,到地方也就各个州郡挑选人才,并将其按照一定标准进行评级,提交给中央,有一个分割与制衡地方政府权力的作用。

2.文人老者

中正一般都由老者、文人担任,文人老者干预政事的能力相对较差,故选举他们作为中正,可减少对朝廷政治的干扰。3.德高望重品行兼优

光为老人、文人还不行,还要德高望重品行兼优,这样由中正推举出来的人才才会被大家所认可。

4.不可掺杂政治因素

中正一直要做一个“局外人”,不考虑政治因素,不考虑外在条件,只考虑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就是说,中正不可以掺杂政治因素,要专心选拔人才。当然,这个是最难的,生在红尘中,怎能不被红尘所扰!

5.有权无实

“昔有中正,品其才第,上之尚书;尚书据状,量人授职,此乃与天下群贤共爵人也。”——《魏书》

中正只有推举权,而无任用权,也就是说,中正只是将人才按照九级标准挑选出来,至于朝廷用不用,怎么用,则由朝廷的尚书省说的算。因此中正与尚书省是一个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从以上中正的五个特点,可以初窥门径,中正一职有两大作用。

1.制衡地方政府

中正由中央直接选拔,也就是说推荐与选举人才的权力由中央政府把握,而不是地方政府直接任用。

这使想要奔仕途的“人才”,第一考虑便为中央为政府,中央政府收获人心,地方政府少了这项人才选拔与任用的权力,影响力越来越小,这也是九品中正制能够维系四百年的一个根本因素。

2.选拔人才

归根到底,九品中正制还是一个人才选拔制度,其核心作用便是为朝廷选拔人才。九品中正制虽然在选拔人才方面建树不多,被后人所批评,但是他起初的本意是好的,只不过是制度不可控性太多,导致最后变了形。

二、“九品”的品评标准

“九品”为九品中正制两大核心之一,他的标准自然至关重要。而其主要按两个方面进行品评,即“家世”与“行状”。

1.家世

“家世”即为祖辈资历,家族名望。

祖辈资历就是考察被选拔者的祖上是做什么的,功劳有多高,如祖辈是开国功臣或位极人臣,或普通小吏,或默默无闻等。中正根据被选拔者的祖上地位,给其打分。

家族名望即是现在,被选拔者的家族在当时地位如何,是名门望族还是寒门子弟,中正在根据这个进行一个打分。

祖辈资历与家族名望两者加在一起,便是中正为被选拔者在“家世”这一项所给的总分。

2.行状

“行状”即是一个人的言谈举止、道德情操、个人能力。

行状即是查看被选者本人,道德品质是否高尚,是否有真才实学可承担大任,行为举止是否大方得体。

司马炎曾下诏规定过:

“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晋书》

行状的选举要符合六点要求,大致意思如下:一是忠心耿耿,不顾自身,可舍小家而顾大家;二是孝顺父母;三是对兄弟友好;四是清廉洁身自好;五是有信有义;六是要有真才实学。

相对于家世,形状则显得难以判断,是否是真孝顺、真忠心、真义气、真才学,不是很好确认,因此九品的品评标准逐渐向家世倾斜,导致最后九品中正制制度变了形,逐渐以门第取仕,最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这一现象。

九品中正制的发展兴衰

九品中正制为曹魏时期吏部尚书陈群所创,九品中正制可以说是“继承”与“完善”了汉朝的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

察举制选拔人才方式是自下向上推荐,九品中正制也是自下向上推荐,因此算是一种继承。

不同在于,察举制是由地方政府自己选拔人才,因此地方权力很大,到了汉朝末期,地方强权很多,直接威胁到了中央的统治。而九品中正制由中央选拔人才,中央任命人才,分了一大部分地方政府的权,也可以说是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九品中正制能够传承四百年的根本原因。

九品中正制确实能够在短期为朝廷寻到不错的人才,这也是他能够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但是若长期使用这一制度,则漏洞百出,九品中正制有三点不足。

一、选拔人才标准不合理

上面介绍过,选拔人才标准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家世”,二是“行状”,起初大家按照这两大标准进行选拔人才。但是“家世”具有可视化、好判断等特点,而“行状”则不好判断,不好确定,因此,选材标准逐渐向“家世”偏移,导致最后选拔不到具有真才实学的人。

二、“中正”一职可操作性强

中正作为选拔人才的品评人,而其本身也很可能切容易被操作,到了九品中正制的后期,中正一职近乎被世家大族所垄断,这样一来自然也谈不上人才选拔的公正公平。

三、贵者越贵,贫者越贫

人才长期得不到公平公正的选举,常此彼往,高官重位逐渐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寒门子弟自然没有出头之地,大族越来越大族,寒门越来越寒门,这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而且九品中正制还衍生出“门第”一观念,只有平等的家族才可以通婚,也就是门当户对,将女儿嫁与低一等的家族则被视为下嫁,很没面子。

常此彼往导致社会阶级分层明显,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定是要出问题的,直到隋唐时期彻底爆发,九品中正制也到此走到了尽头。

时刻录品历史

九品中正制虽然一度被人们贬低,但是他继承了汉朝的察举制并将其完善,又为后来唐朝的科举制打下了基础,九品中正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完成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使命,也算尽了他该尽的责任。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九品中正制是谁创立的优劣有哪些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该由曹魏吏部尚书陈群提出,魏文帝曹丕采纳并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一、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九品中正制度的优劣:

1、优势:

(1)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

(2)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

2、劣势: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

秦始皇的功大于过吗

评价一个人物,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是好还是坏,必须用辩证的观点去考量,也就是是否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下面我从秦始皇的功和过分别进行分析:

功绩

一、兼并六国,天下归一。公元前230年内史腾灭韩设颍川郡;公元前228年王翦灭赵;公元前225年王翦的儿子王贲灭魏;公元前223年王翦灭楚;公元前222年王贲灭燕;公元前221年王贲灭齐,用了大约九年的时间,兼并六国,赢政用实力确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

二、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规制。秦统一六国后,赢政为加强统治,维护统一,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货币等标准,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和谐发展。

上面这幅秦砖图,以阳文篆刻“海内皆臣,岁登成热,道毋饥人”希望秦朝统一天下,普天之下皆是秦朝子民,期望国富民安。

三、开疆拓土,创建多民族国家。秦朝统一后,赢政南伐越族,北击匈奴,在征服岭南过程中,为解决粮草运输问题,派监御史禄开凿灵渠,从而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公元前214年攻占岭南,并在这里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同时命蒙恬修建了秦长城,广大人民有了相对的安定环境,对边远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早期的西部大开发)。

过失:

一、贪婪奢侈,广修宫室。始皇统一天下时,人口3000多万,仅修阿房宫和骊山墓(盗墓贼望而却步)就征用精壮劳力140多万。加上修长城、造官道、建离宫等,长年动用民力300万以上,造成服役精壮劳力过多,从而粮食产出大大少于需求量。

二、残暴专制,焚书坑儒。

三、妄求长生,身死异乡。

结语

秦始皇,秦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结束了多年的战国混战,开创了中国的统一时代。他以锐意进取的精神,统一天下的气魄、改革创新的胆识,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对中国甚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而厚重的影响,同时,他的骄奢淫逸、贪婪残暴又为世人所痛恨。但他的功明显大于过。

我是长河泛舟,欢迎关注、留言讨论哟!

文章分享结束,九品中正制是谁创立的优劣有哪些和官僚制弊端的解决办法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掌控我国几百年的关陇集团,是因科举制结束的吗,事实并不是这样